《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1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与“秦始皇”级相比,“唐太宗”级的机库面积增加了将近百分之四十。在同样搭载四个舰载机中队的情况下,可以将百分之八十的战机置于机库内,减少了系留在飞行甲板上的战机数量。

显然,这对提高飞行甲板的作业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都在外在的变化,而内在的变化更加重要。

受重心过高、以及储备浮力偏低影响,“秦始皇”级在建造的时候,把设计中的装甲飞行甲板换成了木制甲板,而且机库甲板装甲厚度也减少了三分之一。虽然在战斗中,“秦始皇”级还没有遭到过俯冲轰炸机攻击,无法得知其水平防护是否足够,但是从日本海军几艘航母遭受的攻击看得出来,水平防护相当重要。

也正是如此,“唐太宗”级在设计的时候就十分重视水平防护。

从某种意义上讲,“唐太宗”级增大排水量,主要就用于加强水平防护,比如采用了装甲飞行甲板,而且厚度为七十毫米,机库甲板装甲的厚度也为七十毫米,水平装甲总厚度为一百五十毫米。在建造的过程中,因为采用了更加紧凑的动力系统,出现了大约五百吨的吨位抚育,所以还在机库甲板下方,增设了一层厚度为三十毫米的装甲板,把水平装甲总厚度提高到了一百七十毫米。

这是个什么概念?

所有在大战前建造的快速战列舰,水平装甲厚度大多在一百五十毫米左右,即便在大战期间建造的一些快速战列舰,水平装甲厚度也没有达到一百七十毫米。比如美国建造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的水平装甲最厚处只有一百四十毫米,而“南达科他”级为一百五十六毫米,“依阿华”级则为一百五十二毫米。

一百七十毫米厚的水平装甲,在当时肯定是绝无仅有。

当然,这还不是“唐太宗”级的全部。

在设计阶段,“唐太宗”级并没有考虑其他方面的防御,毕竟舰队航母主要在远离敌主力舰的海域活动,根本不会与敌舰打照面,甚至不大可能与敌中小型战舰相遇,因此主力舰的防护根本没有用。

只是,在建造过程中,一个新的威胁出现了。

这就是鱼雷。

日本海军损失的六艘航母中,有两艘是被鱼雷直接击沉的,还有两艘是在被鱼雷击伤后由炸弹击沉的。

显然,鱼雷的威胁不可小觑。

结果就是,在建造过程中,“唐太宗”级增加了一道防鱼雷隔舱,导致排水量增加了两千多吨。

排水量增大,使“唐太宗”级的最高航速由设计的三十三节降低到了三十一点五节。

关键是,损失这点速度非常值得。

在随后的战争中,六艘“唐太宗”级损失了四艘,其中没有一艘被鱼雷直接击沉,而且多次被鱼雷击伤之后返回了军港。

可以说,“唐太宗”级是一种非常重视防护、或者说是生存能力的舰队航母。

对中国海军来说,“唐太宗”级也是不可多得的舰队航母。

虽然“唐太宗”级不是最先服役的,也没有参加大战期间的所有海战,但是从一九四二年下半年开始,“唐太宗”级就是中国海军中最为活跃、战斗力最强大的舰队航母,可以说是中国海军的中坚力量。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唐太宗”级的优势一直保持到一九四四年,即美国海军的“埃塞克斯”级航母服役之后,才在部分性能上超越了“唐太宗”级,成为当时战斗力最强大的舰队航母。

显然,中国海军对“唐太宗”级的期望值非常高。

也正是如此,向李向龙这样的舰队指挥官才会提出,尽量推迟向美国宣战的时间,最好等到一九四二年中期。

问题是,有这种可能吗?

从三月份开始,随着四发重型轰炸机服役,对日战略轰炸全面升级。加上海军修复了硫黄岛上的机场,陆军夺取了九州岛上的机场,轰炸范围扩大到日本全境,而重点轰炸地区就是以大阪、东京为核心的两个城市区。

仅在四月份与五月份,中国空军的轰炸机就出动了近两万架次,投弹近十万吨。

更重要的是,空军从四月份开始使用一种威力更大的炸弹,即专门针对日本的建筑物研制的燃烧弹。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建筑物多为低矮的木制房屋。

实战已经证明,在轰炸日本城市的时候,燃烧弹比高爆弹的破坏力大得多。仅在五月十七日一天,中国空军出动了六百余架次轰炸机,用两千多吨燃烧弹,在东京市区内制造出了一片面积近二十平方公里的无人区。

可以想像,日本离投降已经不远了。

只要日本投降,中美太平洋战争就将爆发,而日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坚持到一九四二年下半年。

 第一百三十三章 战略决策

第一百三十三章战略决策

会议开了三天,基本上统一了意见。//

在此期间,周仁康与冯承乾先后会见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大使。

事实上,最大的问题不在中国高层内部,而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原因很简单,美国是以德意志第二帝国潜艇袭击美国战舰为由而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宣战,并且立即就向英国派遣了军事代表。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国肯定会向英国派遣军队,甚至会出动战略航空兵轰炸德意志第二帝国。

这下,问题来了。

如果中国不向美国宣战,那么美国也不会急于向中国宣战,甚至不会因为日本战败而拉开太平洋战争的帷幕。

道理很简单,美国也得避免两线作战。

虽然美国是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工业国,但是其主要对手,即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是工业强国,而且排名仅次于美国。更重要的是,直到罗斯福发表战争宣言,美国都没有为战争做任何准备。参战的时候,尚且算得上强大的只有美国海军,美国陆军的总兵力在五十万左右,陆战队有大约十万官兵,空军装备的战机总量不到两千架,均远远低于当时主要的参战国。

不可否认,美国的工业实力能够弥补军力上的差距。

问题是,把工业实力转化为军事力量需要足够多的时间。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直到一九四三年,美国的战争机器才全面启动,进入了战时生产的快车道。

这样一来,如果美国从一开始就与两个强大的国家交战,恐怕没等其战争机器启动,美军就已战败。

在战略上,美国必须避免两线作战。

结果就是,美国必须在日本与英国之间做出选择。

说得直接一点,美国只能救其中的一个国家,必须抛弃另外一个国家。

战后,就有人认为,如果当时美国选择的是日本,而不是英国,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很有可能是另外一个结局。

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工业生产实力、人口数量、资源等等,都超过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也就是说,中国才是美国的主要对手。

问题是,在大战爆发之前,没有任何人认为中国比德意志第二帝国强大,甚至还有很多人根本就不认为中国已经是工业强国了。

这也很好理解,即便在战争期间,中国依然需要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技术援助。

也正是如此,包括罗斯福在内的美国高层才认为,英国比日本更加重要,必须把重点放在欧洲,首先集中力量打垮德意志第二帝国,然后再去对付中国。如果首先对付中国,那么英国很有可能坚持不到胜利的那一天。如果英国战败,美国就将失去登陆欧洲的桥头堡,也就得为击败德意志第二帝国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得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媾和。

显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给美国高层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即大陆战场。

虽然中国已经向红俄宣战,而且在远东战场上一举投入了数百万兵力,还在中亚方向上集结了百万大军,但是对布尔什维克政权威胁最大的不是中队,而是由西往东推进的德军。

美国参战的时候,德军已经越过顿河,正在向高加索地区前进。

虽然德军的战略意图是攻占高加索地区,控制巴库油田,但是此举也等同于从南面包围了莫斯科。

可以说,只要德军占领了高加索地区就会北上,而不是进军中亚。

对红俄来说,能否守住莫斯科,将决定布尔什维克政权、甚至整个俄罗斯的命运。

显然,在美国参战的时候,局面并不乐观。

事实上,从一九四零年底开始,红俄就把原本集中在欧洲地区的工厂整体向乌拉尔山以东的亚洲地区搬迁。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红俄甚至做好了迁都的准备。

在一九四一年初,红俄当局就起草了一份迁都计划,如果德军在夏季到来后,集中兵力攻打莫斯科,布尔什维克政权就将转移到乌拉尔山以东地区,并且效仿沙俄时期的库图佐夫元帅,一把火烧掉莫斯科,让德军在莫斯科的残垣断壁间迎接下一个严冬,利用恶劣的自然天气击败德军。

相对而言,中国的军事威胁还远在天边。

要知道,即便中队从中亚出发,也需要行进三千公里才能到达乌拉尔山,而在中队背后是更加广袤的西伯利亚大平原。显然,中队不可能直接向西挺进,而要攻占红俄的整个亚洲地区,除了需要投入数以百万计的兵力之外,还需要两年、甚至三年,至少得度过两个寒冬。

在总体战略上,红饿的价值丝毫不在英国之下。

甚至可以说,除了美国之外,红俄是西方轴心集团中最重要的成员了。

要知道,在美国参战的时候,红俄总共牵制住了中德的一千多万兵力,而且消耗掉了中德半数以上的国力。

设想一下,如果红俄在一九四一年六月战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首先,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抽调去大约六百万地面部队,而且协助的意大利、罗马尼亚与芬兰等国,还能提供两百万到三百万地面部队。考虑到法国已经战败,意大利拥有地中海最强大的舰队,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有能力牵制住英国皇家海军,德意联军肯定会在北非开辟新的战场,以控制至关重要的苏伊士运河与直布罗陀海峡,切断英国与印度、波斯湾、澳大利亚等地区的海上交通。更重要的是,在红俄战败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会把矛头转向英国,用原本生产坦克、火炮的工业力量生产更多的战舰、潜艇与轰炸机,从而具备直接攻打英国本土的能力。可以想像,最多只需要半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就能组建起一支登陆英国本土的部队。如果德军在一九四一年底、或者一九四二年初攻打英国本土,那么美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阻止英国战败。

其次,中国将不再把重点放在陆军上,而是会在保持一支规模相对有限的陆军后,着重力量发展海军与空军,在太平洋上与美国决战,即便不能迅速取胜,也能牵制住美国的绝大部分海军兵力与大部分陆军,并且迫使美国把重点放在海军与空军上,从而无法在短期内扩大陆军规模,也就不可能及时援助英国。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国海军不得不在太平洋上与中国海军决战,也就不可能帮助英国皇家海军在大西洋上压制住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从而丢掉大西洋的制海权。别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正是英国皇家海军丢掉了制海权,才最终战败。

最后,中德将由分散的两个国家形成一个整体,中德互补的优势将显现出来。

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国一直缺乏人力与资源,而中国有足够多的人力与资源,缺少的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所拥有的工业技术。如果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形成一个整体,肯定会在各个方面超越美国。

可以说,美国参战后,首先要拯救的不是英国,而是红俄,即帮助红俄渡过难关。

七月初,美国就组织了第一支前往红俄的船队,即pq1船队。该船队从美国出发,经北大西洋前往红俄北方的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与阿尔汉格尔斯克,航线深入北冰洋,只能在夏季通航。如果在冬季,就需要由破冰船领航。

当然,这也是唯一能够前往红俄的航线。

显然,如果美国把重点放在太平洋上,对拯救红俄没有任何意义。

毫无疑问,红俄与英国加在一起,战略重要性肯定在日本之上。

也正是如此,美国才会首先把重点放在欧洲,并且以只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宣战的方式避免立即与中国开战。

对美国来说,延迟与中国开战的时间也是非常有利的。

不可否认,日本被抛弃了,而且是在苦苦坚持了数个月之后,在美国口口声声承诺要伸出援手的情况下被抛弃的。

毫无疑问,日本肯定会战败。

关键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坚持多久?

虽然美国的战争机器还没启动,但是谁都知道,只要美国开始发力,已经处于最大负荷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很有可能在短期内崩溃。

能够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只有中国。

说白了,就是中国尽快向美国宣战,牵制住美国海军,迫使美国花更多的力气去建造战舰,而不是制造轰炸机与坦克。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中国迟迟不向美国宣战,德意志第二帝国很有可能退出战争。

与战败相比,退出战争是更好的选择。

当然,这不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有可能,中德联手击败美国,才是最好的选择。

也正是如此,帝国大使才在三天内,先后找到了周仁康与冯承乾,并且通过冯承乾向刘伯恩转交了德皇的亲笔信。

中国是否立即向美国宣战,成为一九四一年中期影响最大的战略决策。

 134章 集体决定

i第一百三十四章集体决定

在战略大局,冯承乾有着极为清楚的认识,也因此没有跟其他高层领导站在一起。 

如果仅考虑中国的得失,准确的说是短期得失,那么拖到一九四二年再向美国宣战是最好的选择,可是从中德同盟的角度出发,以及从更加长远的利益来看,任何拖延向美国宣战的举动,都是不利的。

要知道,在已经过去的一年里,德意志第二帝国付出的代价比中国多得多。

在德俄战场,德军已经伤亡近一百五十万人,仅阵亡官兵就超过了四十万。如果算德法战争,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将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