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3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此次轰炸的强度并不大,但是旧金山港的基础设施遭到了严重损毁,直到三个月后才完全修复。在这三个月里,旧金山港的吞吐能力降低了百分之六十,而且在修复之后,也没有能够达到之前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这次轰炸摧毁了囤积在旧金山港里的近两百万吨物资,其中有六十万吨燃油与近四十万吨弹药,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十多亿美元,相当于美军花在夏威夷群岛上的防御投入的百分之三十。当然,经济损失是次要的,关键的是,美军很难在短期内补充这些物资。

受此影响,美军送往夏威夷群岛的物资减少了一半以上。

当然,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夏威夷群岛。

为了补充损失掉的物资,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美国输送给英国的战争物资减少了将近一百万吨!

这是个什么概念?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一九四四的上半年,美国平均每个月为英国提供了一百万吨左右的物资。正是这些物资,使英国继续战斗下去。在旧金山港遭到轰炸后的三个月里,美国输送给英国的物资减少了百分之三十多。这意味着,依靠获得的物资,英国已经难以继续坚持下去了。

战后,就有人认为,正是这次轰炸,直接促使英国投降。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这么认为,毕竟这不是英国投降的直接原因。

十月三十日,在离开了美军重型轰炸机的打击范围之后,顾祝同才把作战报告发给了海军司令部。

当然,这有点多余。

两天前,冯承乾就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了第31舰队偷袭旧金山港的消息,而且知道轰炸非常成功。

在收到顾祝同的报告之前,冯承乾就给雷德尔发了一封电报,表示中国海军已经应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要求,在太平洋上发起了一次突击行动,沉重打击了美国海军,实现了牵制美国海军的承诺。

问题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十月二十八日,也就是旧金山港遭到红扎的当天,美国总统确实询问过海军部长,提到是否要向太平洋增派作战力量,而当时金上将也提出,在中国海军已经能够直接攻击美国本土的情况下,确实有必要增强太平洋舰队的实力。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除非动用刚刚服役的三艘舰队航母,不然就只能动用派往英国的两艘快速战列舰。

只是,两天之后,金上将亲自向罗斯福提出,没有必要增强太平洋舰队。

事实上,提出这一建议的不是金上将,而是尼米兹。

在分析了整个战局之后,尼米兹做出了准确判断,即中国舰队偷袭旧金山港,并不是要在太平洋上达到什么目的,只是一次牵制性军事行动。为此,尼米兹还格外提到,德意海军很有可能在大西洋上发起行动。

这样一来,自然不能从大西洋舰队抽调战舰来加强太平洋舰队。

当然,尼米兹在这个时候提出来,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目的。这就是,如果总统采纳了加强太平洋舰队的提议,那么派往太平洋舰队的,很有可能是三艘刚刚服役、还没有形成战斗力的舰队航母。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不大可能把派往英国的两艘战列舰派过来。显然,尼米兹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况。道理非常简单,中途岛海战已经证明,没有完成训练的舰队根本没有价值。

显然,这次突击行动,并没有起到牵制美军的作用,更别说让美军分兵了。

相反,却暴露了德意海军即将发起大规模行动的企图。

受此影响,在十月三十日,英国皇家海军就下达了战备命令,本土舰队进入了最高戒备状态。

在此情况下,本土舰队能够在接到命令之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离港。

当然,这还不是最关键的。

可以说,中国海军偷袭旧金山港的行动,等于明确无误的告诉对方,德意海军肯定会采取行动。

为此,英国皇家海军自然会提前制订好应对方案。

仅仅数日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就获得确切情报,得知驻扎在塔兰托的意大利舰队已经做好了出发准备工作。

更重要的是,德意联军开始肃清直布罗陀海峡。

十一月一日,英国首相丘吉尔亲自给坎宁安下达了命令。如果意大利舰队从地中海杀了出来,那么本土舰队的首要任务就是拦截意大利舰队。至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公海舰队,则不在主要考虑范围之内。

据此,坎宁安制订了作战方案。

 第四百章 两害相权

十一月四日,意大利舰队离开了塔兰托军港。

这支舰队中,除了有六艘战列舰之外,还有四艘重巡洋舰、四艘轻巡洋舰与十二艘驱逐舰。最重要的是,舰队里还编有四艘运油船。显然,意大利舰队过短的续航力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正是意大利舰队的死穴。

前面已经提到,除非走英吉利海峡,不然以意大利舰队的续航力,在到达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港口之前,肯定需要进行一次燃油补给。

这下,问题出来了。

在欧洲,意大利海军只算得上是二流水准,与法国海军差不多,根本无法与英国、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海军相提并论。此外,在大战爆发前,意大利海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地中海活动。

受此影响,意大利战舰的续航力都不怎么样。

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降低了续航力的指标,意大利海军的主力舰才能够在有限的吨位下获得较强的火力、防护与速度性能。这一点,与法国海军的主力舰非常相似,与英德海军的战舰有很明显的区别。

此外,海军的主要价值还造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影响。

因为不需要具备全球作战能力,意大利也没有多少海外殖民地,因此意大利海军并不重视舰队的远航能力。除了不太在乎战舰的续航力之外,意大利海军也不是很在乎补给舰这类辅助战舰。

大战爆发前,意大利海军没有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补给舰。

虽然在参战之后。意大利海军认识到了补给舰的重要性,但是受国力、特别是造船能力限制,意大利海军并没有建造补给舰。

至于类似于中国海军快速战斗支援舰那种性能全面的补给舰。更是没有了。

当时,编在意大利舰队里的四艘油船,都是民用船只。虽然这四艘油船的最高航速都在二十节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快速货轮,比起普通油船要快得多,但是与战舰相比,民船的速度仍然慢得多。

要知道,中国海军的快速战斗支援舰的最高航速都在二十四节以上。到大战后期,快速战斗支援舰的最高航速甚至达到了三十节。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伴随舰队航母作战,为战舰提供强有力的支援。

更重要的是,意大利海军的这四艘油船,都难以以最高航速持续航行。

主要就是,这四艘油船采用的是往复式蒸汽机,而不是蒸汽轮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往复式蒸汽机就基本上被淘汰掉了。主要就是,往复式蒸汽机难以持续高速运转。也就无法使战舰持续高速航行。

这样一来,意大利舰队的最高航速,将由这四艘油船决定。

以当时的情况。这四艘油船所能达的最高巡航速度在十六节以内,如果遇上恶劣天气恐怕连十四节都达不到。

这个速度,根本算不上快。

要知道,快速战列舰的最高巡航速度都超过了二十节。在极限情况下,甚至能以最高航速航行数日。

显然。问题非常严重。

在油船拖慢了航速之后,意大利舰队极易遭到拦截。更要命的是,在遭到拦截之后,意大利舰队甚至不能规避与撤退。说白了,只要进入大西洋后航行二千五百海里,意大利舰队在仅靠战舰携带燃油的情况下,就无法返回直布罗陀要塞。也就是说,只要英国皇家海军选择好拦截时机,并且盯住那四艘油船,意大利舰队就必须与本土舰队决战,不可能丢下油船单独前往德意志第二帝国。

所幸的是,意大利海军非常清楚这个问题,雷德尔也清楚这个问题。

十一月五日,也就是意大利舰队离开塔兰托港的第二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公海舰队也驶出了威廉港。

有意思的是,在公海舰队里面也有四艘油船。

不一样的是,这是四艘标准的军用补给舰。虽然其最高航速只有二十节,但是配备的是蒸汽轮机,能够以十六节的速度持续航行。必要的情况下,还能以二十节的最高速度航行数日。

显然,在持续高速航行性能上,德军的补给舰要比意大利海军的油船好得多。

更重要的是,公海舰队带着补给舰出海,意图就非常明显了。

这下,难题也交到了英国皇家海军收里。

当时,坎宁安正在策划拦截意大利舰队的作战行动,只是他没有轻举妄动,因为他也意识到,意大利海军不会单独采取行动,不然早在几个月前,意大利舰队就出发了,绝不会拖到这个时候。坎宁安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意大利海军在这个时候派出舰队,肯定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做出了非常大的承诺。

显然,坎宁安的判断非常准确。

只是,在收到消息的时候,坎宁安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摆在他面前的难题是,他不但要设法拦截意大利舰队,还得组织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公海舰队杀出北海。

原因很简单,如果公海舰队前去接应,那么意大利舰队在遭到拦截之后,就能抛下速度过慢的油船,在与公海舰队会合之后,从德军的补给舰那里获得燃油补给。如果本土舰队去拦截公海舰队,那么意大利舰队就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走完全程,甚至能在最后两千海里的时候凭速度摆脱本土舰队。

问题是,本土舰队不可能同时在两个方向上作战。

要知道,坎宁安手里只有六艘快速战列舰,在每一个方向上都不具有足够明显的兵力优势。如果他把本土舰队分成两支,那么在任何一个方向上,他都不可能占到便宜,也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至于追击意大利舰队或者公海舰最快文字更新无弹窗无广告队,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意大利舰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四艘“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的最高航速都为三十节,而本土舰队中,只有四艘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舰的最高航速达到了三十节,两艘美国海军的战列舰只有二十八节。要命的是,三艘“乔治五世”级的战斗力不见得比“维托里奥维内托”级强大,“前卫”号也只勉强与之相当。也就是说,如果仅用四艘战列舰去追击意大利舰队里的四艘战列舰,本土舰队不见得能够取胜。这样一来,就算意大利舰队损失掉了两艘“安德列亚多里亚”级战列舰,也能保证四艘更强大的战列舰到达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港口。有了这四艘战列舰,加上两艘“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以及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公海舰队就能压倒本土舰队。

在坎宁安看来,意大利海军也许已经做好了损失两艘老式战列舰的思想准备。

十一月七日,在坎宁安犹豫不决的时候,他收到了一条十分重要的情报。

这就是,一名潜伏在意大利海军内部的谍报人员获取了一条重要消息,即意大利海军司令部已经给舰队下达了命令,只要遭到本土舰队拦截,而且在取胜无望的情况下,舰队必须返航,即不再前往德意志第二帝国。

战后公布的资料证明,这份情报一点问题都没有。

可惜的是,坎宁安并不相信这份情报。

在坎宁安看来,这也许是意大利海军放出的烟雾弹,即借此让本土舰队前去拦截意大利舰队,从而确保至少有四艘战列舰能够到达德意志第二帝国,让德军能够在一九四五年初攻打英国本土。

让坎宁安产生这个判断的,除了他的主观认识之外,还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他还收到了一份情报,即德皇在访问罗马的时候就已经做出承诺,意大利舰队在大西洋上作战的开销由德意志第二帝国承担,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会为战损的意大利战舰买单,至少得支付赔偿款项。二是为英国皇家海军提供意大利海军内部情报的是一名双面间谍,其忠诚度很成问题。

受此影响,坎宁安并没有打算拦截意大利舰队。

相对而言,拦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公海舰队更加有利。

一是公海舰队只有四艘主力舰,而且其中两艘是战列巡洋舰。即便两艘“腓特烈三世”级快速战列舰的战斗力极为强大,甚至超过了“南达科他”级,但是在四对六的情况下,公海舰队没有半点胜算。二是击败了公海舰队,将使意大利海军失去向德意志第二帝国派遣舰队的理由,即仅凭意大利舰队,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无法保证夺得制海权,也就无法攻打英国本土。三是击败了公海舰队,肯定会对德军攻打英国本土的作战计划产生影响,甚至会迫使德军放弃这个计划。

最重要的是,公海舰队离得最近。

说白了,如果能够迅速击败公海舰队,就算意大利舰队没有转向返航,坎宁安也能够组织本土舰队去对付意大利舰队。

十一月八日,坎宁安向英国首相递交了作战计划。

当时,本土舰队是英国的战略性力量,而且丘吉尔在当上首相之前,当了好几年的海军大臣,因此本土舰队直接向首相负责。

当天晚上,在得到首相的准许之后,本土舰队就驶出了朴茨茅斯港。

坎宁安并不知道,战斗来得比他预料的还要快得多。

 第四百零一章 将才

离开朴茨茅斯港之后。// 本土舰队直接奔向柔佛海峡。

在地理属性上。柔佛海峡属于英吉利海峡的一部分。而且是最狭窄的部分。最窄处只有三十公里左右。

为了阻止德军渡过海峡。英国皇家海军在海峡里布设了数万枚水雷。大战结束后。仅清除这些水雷就花了十五年的时间。动用了上百艘扫雷舰。在扫雷的时候。还有数艘扫雷舰触雷沉没。

事实上。对本土舰队来说。安全通过柔佛海峡也是个大问题。

当时。海峡里只有两条安全航道。一条靠近欧洲大陆。另外一条靠近英国本土。前者主要供中小型战舰通过。航道的宽度在两百米以内。而且航道的平均水深不到十米。基本上不可能让大型战舰通过。后者主要供大型战舰通过。说得简单点就是专门留给本土舰队。航道宽度在五百米左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