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英国皇家海军的作战记录,大约在凌晨五点过十分左右,“都柏林”号轻巡洋舰发现了十海里外的雷德尔舰队,并且准确辨认出了为首的是“毛奇”号战列巡洋舰,还观察到了另外两艘战列巡洋舰。只是当时雷德尔让五艘改造后的“战列巡洋舰”组成了一个独立的分队,所以没有被英国战舰发现。
有趣的是,雷德尔也没有发现英国轻巡洋舰。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雷德尔的舰队在转向之后,离开了阴云区,而“都柏林”号正好在阴云区内。
收到“都柏林”号的侦察报告,贝蒂想都没想,立即下令转向迎战。
不可否认,贝蒂求战心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是“都柏林”号发回的情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都柏林”号发现了“皇太子”号等五艘战舰,贝蒂肯定不会做出迎战的决定。
战列巡洋舰不是战列舰,抗打击能力远不如战列舰。
在战列巡洋舰的决战中,数量起到的作用极为明显。
事实上,任何一名英国皇家海军将领都知道舰队规模的重要性。在敌舰队强于自己一倍的情况下,绝对不会做出迎战的决定。此外,杰利科率领的主力舰队就在后方不远处,贝蒂完全可以等雷德尔找上门来,然后利用战列巡洋舰的速度优势缠住雷德尔,等待杰利科前来决胜。
只有在发现敌舰队不如自己的情况下,贝蒂才会如此积极。
在贝蒂做出决定的时候,两支舰队相隔近六十海里。虽然贝蒂认为,杰利科就在他后方大约六十海里处,因此他只需要坚持两到三个小时,杰利科就能赶上来,但是情况并没有这么理想,当时杰利科的主力舰队与贝蒂相距大约八十海里。不是杰利科没有跟上,而是贝蒂跑得太快了。
也就是说,贝蒂需要坚持四个小时,杰利科才能赶上来。
以贝蒂的四艘战列巡洋舰,能在八艘旗鼓相当的战列巡洋舰面前坚持四个小时吗?
仅从账面上看,优势在雷德尔手里,贝蒂的冒进行为,很有可能葬送掉大舰队的战列巡洋舰分队。
只是,雷德尔也面临着一个麻烦,或者说是犯了一个错误。
在做出与贝蒂决战的决定时,雷德尔没有让“皇太子”号等五艘战舰并拢,而是保持了原先的队列。
也就是说,冲在追前面的,只有“毛奇”号、“德塞利茨”号与“冯-德-坦恩”号等三艘战列巡洋舰。虽然“皇太子”号等五艘老式战舰在进行了现代化改装之后,速度都超过了二十四节,与“冯-德-坦恩”号相当,但是仍然比“毛奇”号与“德塞利茨”号慢了两节左右。
在转向迎战贝蒂之前,“皇太子”号等五艘战舰就拉在了后方近十海里处。
现在,舰队全速冲刺,这五艘战舰就拉得更远了。
很明显,在与贝蒂遭遇的时候,雷德尔手里只有三艘战列巡洋舰,另外五艘战舰无法立即投入战斗。
从距离上看,最快也要等上一个小时。
显然,雷德尔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
只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雷德尔并不认为这是个错误。首先,“马格德堡”号只观察到了两艘英国战列舰,因此雷德尔认为对方只有两艘战列巡洋舰。更重要的是,当时没有与大舰队战列巡洋舰分队有关的确切情报,连冯承乾都不知道大舰队有多少艘战列巡洋舰,雷德尔自然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其次,如果等待“皇太子”号等五艘战舰赶上来,很有可能错过决战机会。结合第一个因素,雷德尔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必须尽快咬住贝蒂,才有足够的把握干掉那两艘战列巡洋舰。
当然,这个错误产生的并不完全是负面影响。
别忘了,贝蒂也不知道雷德尔手里还有五艘战舰。如果雷德尔集中全部力量迎战,贝蒂很有可能在交战之后就选择撤退。在仅与三艘战列巡洋舰交战的情况下,贝蒂就不大可能选择撤退。
很明显,双方都是在不太了解对手的情况下投入了战斗。
可以说,这是一场典型的遭遇战。
清晨六点四十五分,贝蒂舰队进入了雷德尔的视野范围,雷德尔也被贝蒂发现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即将打响。
第八十二章 预料之外
战斗打响前,冯承乾就收到了雷德尔发来的电报。//
虽然冯承乾很是震惊,更对雷德尔没有严格执行他的命令感到气愤,但是他也没有让雷德尔撤退。既然两支舰队已经遭遇,而且雷德尔明确提到,只发现了两艘战列巡洋舰,没有遭遇大舰队的主力,那就没有必要撤退。更重要的是,如果让雷德尔撤退,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
前线,情况并不乐观。
战斗打响之后,雷德尔就遇到了一个小小的麻烦,即对面的不是两艘主力舰,而是足足四艘主力舰。
所幸的是,还没有糟糕到打不过的地步。
贝蒂指挥的四艘战列巡洋舰中,最有战斗力的肯定是旗舰“玛丽女王”号,而“不倦”号、“不挠”号与“不屈”号都有点老旧过时,在设计上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特别是两艘“无敌”级。
别的不说,两艘“无敌”级,即“不挠”号与“不屈”号有两座炮塔交错布置在舰体中部,但是其异舷射界都极为有限,几乎不具备异舷开火能力。即便是“不倦”号,中部两座炮塔的异舷开火能力也严重不足。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在以队列交战的时候,“不挠”号与“不屈”号只有六门主炮能够发挥作用,“不倦”号也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让八门主炮同时开火。
显然,这些问题在“玛丽女王”号上都不存在。
当然,雷德尔的三艘战列巡洋舰上也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这个时候,冯承乾在设计主力舰时一贯坚持的原则发挥了作用。别的不说,三艘战列巡洋舰上的主炮炮塔全部沿纵轴布置,全部具备异舷开火能力,而且能在较大的范围内发挥出百分之百的火力。
可以说,只有“玛丽女王”号能与三艘德舰相比。
相互接触之后,雷德尔首先下令转向。不管怎么说,贝蒂有四艘战列巡洋舰,而雷德尔暂时只有三艘。
更重要的是,雷德尔显然想把贝蒂引到后方五艘主力舰的打击范围之内。
这个时候,如果贝蒂有点理智,或者说稍微谨慎一点,就应该知道雷德尔不会在实力相差不太悬殊的情况下转向逃逸。
可惜的是,贝蒂并没有这么谨慎。
发现雷德尔转向,而且只有三艘战列巡洋舰,贝蒂立即下令追击。
虽然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巡洋舰在设计上存在着一些缺陷,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即其速度优势较为明显。别说“不倦”号与“玛丽女王”号,即便是两艘“无敌”级,最高速度都达到了二十五点五节,而“毛奇”号的最高速度也不过二十六节,“冯-德-坦恩”号则不到二十五节。
当然,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巡洋舰更重视速度也完全可以理解。
在英国皇家海军中,战列巡洋舰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大洋上追击敌人的重巡洋舰,所以对速度有着较高的要求。
相反,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对战列巡洋舰却没有明确的使用要求。
事实上,冯承乾在担任海军战争大臣的时候,就反对建造战列巡洋舰,认为应该集中力量建造综合性能更加全面的战列舰。
当然,贝蒂并不知道,雷德尔转向不是为了逃跑。
结果就是,在雷德尔完成了转向机动的时候,贝蒂还在调整编队队列,错失了抢先开火的机会。
这有什么影响呢?
从战术上分析,贝蒂因此错过了迅速击败雷德尔的唯一机会,也错过了把雷德尔引入杰利科大舰队的最佳机会。
战斗打响之后,雷德尔的目的性极为明确。
在他的指挥下,最初五分钟内,三艘德舰的炮火全部集中到“玛丽女王”号上。
等到炮弹砸下来,贝蒂才猛然明白过来,雷德尔没有打算逃跑,只是进行战术机动,而他却错过了这个机会。
五分钟内,“玛丽女王”号承受了二十七门三百毫米重炮的全部打击。
别说一艘战列巡洋舰,就算是战列舰,也难以承受住如此猛烈的炮火。更何况,在追击雷德尔的时候,贝蒂把距离缩短到了一万二千米左右。在这个距离上,“玛丽女王”号的薄弱装甲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更值得称道的,还是德舰的精准炮火。
当时,德舰已经采用了分段式瞄准法,而英舰采用的仍然是较为落后的连续瞄准法。
根据英国皇家海军的作战记录,在这五分钟内,“玛丽女王”号至少被七枚三百毫米穿甲弹与二十八枚一百五十毫米穿甲弹直接命中,还有十四枚三百毫米穿甲弹落在附近,战舰首部几乎被彻底摧毁。当时,至少有一枚三百毫米穿甲弹击中了“玛丽女王”号的舰桥,但是没有爆炸。可以说,贝蒂极为幸运,如果这枚炮弹爆炸了,那么包括他在内的数十名官兵将无一幸免。
“玛丽女王”号承受住了全部炮火,为另外三艘战列巡洋舰争取到了机会。
有趣的是,在遭受了如此惨重的打击之后,“玛丽女王”号的B炮塔,即位于舰桥前方的主炮炮塔还能继续开火。
必须承认,雷德尔也错过了扭转局面的最佳机会。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能够击沉、哪怕是重创“玛丽女王”号,雷德尔也能一举改变战场局面。
结果是,等到贝蒂指挥舰队完成转向机动后,雷德尔仍然得面对四艘主力舰。
当然,也不能说这五分钟的炮击一无是处。
别的不说,“玛丽女王”号的A炮塔被摧毁,损失了四分之一的主炮火力。此外,在最后关头,由“德塞利茨”号打出的一枚三百毫米穿甲弹击中了“玛丽女王”号的主桅杆,虽然没有炸断桅杆,但是打坏了通信天线。导致“玛丽女王”号丧失了舰队通信能力,而且只能用旗语信号指挥作战。
可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炮。
在这一炮之前,贝蒂已经向杰利科汇报,遭遇了公海舰队的战列巡洋舰分队,而且对方只有三艘战列巡洋舰。更重要的是,贝蒂没有忘记提到,他指挥的战列巡洋舰分队拥有足够的优势,暂时不需要支援。
正是这封电报,让杰利科决定按照原计划行动,即不急着参战。
当时,杰利科有理由相信,如果他率领的主力舰队赶到,雷德尔肯定会立即率领舰队撤出战斗。如果让贝蒂留下来,反而有更大的把握歼灭雷德尔的舰队。能够干掉三艘战列巡洋舰,也非常不错了。
贝蒂与杰利科都不知道,雷德尔也有同样的想法。
虽然优势依然在贝蒂手上,但是雷德尔没有打算撤退,因为在他后方,“皇太子”号等五艘主力舰增以二十四节的速度赶来。也就是说,雷德尔只需要坚持一个小时,就能获得压倒性的优势。
对雷德尔来说,坚持一个小时很困难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即便在展开了编队之后,贝蒂的优势都不够明显。
进入战列决战阶段,雷德尔的旗舰,即“毛奇”号集中火力对付“玛丽女王”号,“德塞利茨”号对付“不倦”号,“冯-德-坦恩”号则跟“不挠”号与“不屈”号周旋,减轻前面两艘战舰的压力。
有趣的是,这也是贝蒂的选择。
在贝蒂看来,让“不挠”号与“不屈”号集中火力干掉最弱的“冯-德-坦恩”号,才有机会迅速取得胜利。
可惜的是,贝蒂的意图并没得到完全执行。
原本,“不倦”号应该炮击“德塞利茨”号,可是在战斗打响之后,“不倦”号却把炮口指向了“毛奇”号。虽然这不是贝蒂的错,也不是“不倦”号舰长的错,而是“不倦”号的旗手误读了旗语,但是结果没有什么区别,即“德塞利茨”号在炮击“不倦”号的时候几乎没有受到干扰。
在舰队炮战中,这几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要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德塞利茨”号能够像训练那样,轻松的把大口径穿甲弹投向十多公里外的敌舰。
当然,这也意味着雷德尔的旗舰将承受两倍的炮火打击。
打到这个时候,局面已经十分明显了。
在这场战斗中,两艘战舰成了关键,即“毛奇”号与“不倦”号。这两艘战舰中,谁能坚持得更久一些,它所在的舰队就有更大的把握取胜。
显然,贝蒂的胜算更大一些。
不管怎么说,“不倦”号只遭受了一艘敌舰的炮火打击,而“毛奇”号却得同时承受住两艘敌舰的打击。
可惜的是,运气完全不在贝蒂这边。
七点十七分,即战斗进入战列决战阶段的第六分钟,“不倦”号上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爆炸。
仅仅两分钟后,在贝蒂还没有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情况下,“不倦”号就从海面上消失了。根据了望员观察到的情况,爆炸发生在“不倦”号的首部炮塔处,很有可能是弹药库被穿甲弹击穿,引爆了弹药。事后对“不倦”号的残骸进行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德塞利茨”号打出的穿甲弹击中了“不倦”号的A炮塔,并且在炮塔内部爆炸,引爆了堆放在炮塔里的发射药包,而“不倦”号上的炮手为了加快开火速度,没有关闭炮塔与弹药库的通道,烈火瞬间进入弹药库,引爆了数百枚大口径炮弹。正是弹药库大爆炸,让“不倦”号在两分钟内沉没。
开打不到十分钟,“不倦”号就战沉,完全在贝蒂的预料之外。
第八十三章 神勇战舰
“不倦”号战沉,贝蒂丧失了唯一的优势。|
可以说,这个时候,贝蒂的最佳选择就是撤退,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当时,贝蒂也确实想到了撤退,只是紧接着发生的一件事情,让贝蒂打消了这个念头,决定为了最后的胜利继续战斗下去。
这就是,在七点二十三分,“毛奇”号上也发生了大爆炸。
爆炸点在舰首,一枚由“玛丽女王”号打出的穿甲弹击中了“毛奇”号的A炮塔,并且在炮塔内部爆炸。虽然帝国海军有更加严格的操作规范,比如严禁在交战中打开炮塔与弹药库之间的防火防爆门,但是在战斗中,炮手肯定会在炮塔内堆放一些发射药。这枚穿甲弹不但摧毁了炮塔,还炸飞了整座炮塔。猛烈的爆炸,还波及到了后面的B炮塔,导致B炮塔暂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