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汝愚道:“我们也不是要真与金国议和,不过是争取几年休养生息的时间罢了,只要是等到我大宋国力恢复,就算金国背盟,又有何惧。”
叶隅也出列道:“即然我大宋与金国都无再战之力,那么两下罢兵以是不可避免,即是如此,又何需重新议和,何况我们以与蒙古有连盟灭金之议,如果这时再与金国重新议和,将置宋蒙连盟于何地呢?因此臣还望陛下三思。”
一时间他们四个人各执己见,都说明不了对方,赵忱一时也难以做出决定来。这才看向一直没有发言的杨炎。
杨炎现在虽然以经正式出任了枢密副使,但严格来说,他并不算执政大臣,只是讨论大宋与金国的关系,一般都离不开军事,因此作为枢密院的二号长官,杨炎也有资格参与讨论。而且在金国发生动乱的时候,大宋的众臣都认为会形成长期的内战,即使是精通军事的王炎也认为,完颜长之想要取得全面胜利,至少也要一年的时间,只有杨炎一人坚持完颜长之会在一个月内取胜。而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杨炎的目光如注,只要是涉及到金国的事情,谁也不敢轻视杨炎的意见。
见赵忱看向了自己,杨炎也出列,道:“各位大人想过没有,方才如叶相所言,我大宋与金国都无再战之力,两下罢兵以是不可避免。又如赵相所说,并非是真要议和,不过是争取几年休养生息的时间罢了,这一点金国也未必不知,即是如此,那么金国为何又会主要派遣使臣,来与我们重新议和呢?”
这一点到是所有大臣都没有想过的,因此一时也无人答言,赵忱道:“杨卿所问极是,那么卿以为是为何呢?”
杨炎道:“依臣看来,金国只是想稳住我大宋,好对蒙古用兵,以免勉两线作战,等打败了蒙古之后,再对付我大宋。”
( )
一一一重开议和(下)
这一句话立刻使众人豁然开朗,因为他们都只是从宋金两国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却忽略了蒙古的因素。|这次能灭西夏,是宋蒙联军的结果,如果没有蒙古出兵,仅靠大宋一国是难以灭掉西夏的。而且现在宋蒙对金国以经形成了南北夹攻之势,一但开战,金国必须会陷入双线作战,腹背受敌之中。因此对于金国来说,必须要施行先稳一方,打击另一方的战略。自然是先选实力较弱的蒙古一方为好。而大宋当然也决不能坐视蒙古被金国灭掉。
赵汝愚皱了皱眉头,道:“杨枢密说得虽然有理,但金国元气大伤,怎么能马上对蒙古用兵呢?”
杨炎道:“赵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金国虽有西夏之败,拆兵近二十万,但国力并未有大损,而且金国的常备兵力一向多于我大宋,因此说到元气大伤,言之过也。而且金国虽败,但国本未动摇,发动一场十万人马左右的战争还是够的。这样规模的战争进攻我大宋自是不足,但进攻蒙古,却是绰绰有余。”
周葵却还有些不信,道:“倘若蒙古只是金国只用十万大军既可灭之,那么我们与蒙古连盟又有何益?”
杨炎摇摇头,道:“周相误会了在下的意思,蒙古草原地方广扩,不知几万佘里,蒙古人仍是游牧民族,居草而生,顺水而走,行踪不定,而且无论男女老幼,皆善骑射,可谓是全民皆兵。若说灭亡,纵有百万大军也难以做到。”
周葵听了,反到有些糊途起来,道:“子昊所言,岂不是前后矛盾吗?”
杨炎笑了一笑,道:“但蒙古本身却有一个极大的弱点,那就是利攻而不利守,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正如孙子兵法所言:侵略如火。但营地之中却毫无一点防御之力。完颜长之仍是精通兵法的人,他一定能够看透这一点,因此只需要将大军扎在一地固守,诱蒙古大军来攻,然后派遣少量精锐骑兵,深入草原,找到蒙古人的营地,将蒙古的老幼妇儒,牲畜粮草全都杀光烧尽,则蒙古必然元气大伤,数年之内,都难以恢复。”
听他这么一番解释,众人才都明白过来,韩颜直道:“依子昊之见,是不与金国议和了吗?”
杨炎却摇了摇头,道:“不,还是应该与金国议和。”
这一下别说是几位大臣,就连赵忱也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如果杨炎是赞诚议和,那么就直接同意周葵和赵汝愚的意见不就完了吗?为什么又绕了这么大一个圈,说了这么多话。
杨炎接着又道:“我大宋目前,确实在不宜再有战事,而且与金国议和可以减轻边境的压力,也可以使金国对我们放松警惕。但此次是金国背盟在先,因此在议和条件上,我们却不能以过去的和约为准,可以向金国提出更多要求,索要更大的利益,迫使金国交还一些土地。就算金国不同意我们的条件,双方来往反复,也会消耗时日,而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可以暗中支助蒙古,提供兵器、盔甲、粮食,让他们与金国相争,等到金国和蒙古耗到两败俱伤之后,我大宋再趁机出兵,坐收渔利。”
众人听完之后,才算是明白杨炎的用意。不能不说他的建议十分高明,因为两国和谈,确实耗费时间,当年隆兴议和,孝宗与金国连谈了两年,才算最后敲定下来,因此双方现在来往反复,讨价还价,谈个二三年也不成问题,到那时,恐怕大宋也早己就做好了北伐的准备了。而且在此期间,扶助蒙古与金国争斗,即可以牵扯住金国的力量,又为与金国的和谈增加筹码,还可以加强宋蒙之间的联盟关系,不致于因宋金和谈而破裂,实在是一举数得之计。
因此赵忱也颇为放心; 又对众臣道:“杨卿之议,众卿以为如何呢?”
韩彦直首先道:“臣以为此计甚好,请陛下依计行事。”
其他人也都表示赞同。这时杨炎又道:“陛下,各位大人,那么从现在开始,我大宋就要一心一致,准备北伐,只能时机成熟,就立刻挥兵北上,收复失地。千秋大业,就在此一举了。”
赵忱也点点头,道:“杨卿所言极是,那么就甴枢密院从即日开始,先拿出一个北伐的方案出来,然后交由政事堂讨论,日后大宋的恢复大计,全都以此为准则进行。”
第二天,赵忱立刻命礼部的官员接见金国的使臣,郑重表示,大宋愿意与金国重新议和,但这一次本是金国背盟在先,因此决不能还按照以前达成的议和协议,金国必须做出实质性的让步才行,否则大宋决不同意再度议和。
金国的使臣自然也是据理力争,但宋朝这边也寸步不让,双方连谈了数曰,最终甴金国使臣带上一份重谈议和的协议回到大金。
在协议上,大宋列出了几条重新议和的条件:一、以前制订的议和协议全部作废,双方必须重新制订协和条款,而且对大宋来说,协和条款不能底于上一次的协议。二、如果金国同意第一条,那么就重新拟定条议,再派使臣到建康来,三、在议和期间,双方在边境以实际控制的范围为准,但不得再越过范围,发生冲突,否则对方可以随时终止议和。
※※ 支持原创 ※ 《宋翔》于 ※※※
而金国的使者前脚刚走,蒙古派遣扎八儿火者为使,也来到建康面见赵忱,递交蒙古的国书。
原来铁木真从西夏撤军回到蒙古。这一次也是收获十分丰厚,仅掠走的人口就有近三十万,牛羊马匹牲口共计十几万头,其他的金银财宝、粮食物资也不计其数。而且这也是铁木真历年以来,掠夺最为丰富的一次。
随后铁木真论功行赏,无论是随他一起出征西夏的大将,还是留守在蒙古的重臣,各千户头领都都封赏。而且每人的封赏都十分丰厚。因此蒙古各部有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
不过就在铁木真出征西夏期间,大将主儿扯歹的妻子在营地亡故了。于是铁木真将自己所纳的原克烈部札合敢不的长女亦巴合别姬赐给主儿扯歹。
君主将自己的妻妾赐给部下,这在草原上,也是常见事情,并不足奇。而亦巴合别姬年轻美貌,又是札合敢不之女,身份高贵,主儿扯歹自然十分高兴,对铁木真更是感激涕零,欢天喜地的领着美人回自己的营地去了。
处理完这些事情之后,铁木真一面歇兵,一面派人去打探金国的动向,看是否有机会趁机进攻金国,为祖先雪恨。
虽然得知完颜长之迅速就打败了完颜允恭,成为了金国的新皇帝,铁木真对此颇为失望,但这也并没有打消他开始进攻金国的念头。
蒙古军是二月初回到草原,铁木真只歇兵了两个多月,于四月中旬派大将速不台和哲别、博尔术和赤老温各领五千人马,分别进庆州和桓州,以试探金国的虚实。同时耶律镇海和耶律秃花兄弟两人前往上京地区,策动那里的契丹族人脱离金国,帮助蒙古。
因为金国内乱,而且在完颜长之登基之后,防御的重点也是南方的宋朝,因此北方的防御较为松懈,虽然启用了大将杨沃衍为西京留守使,镇守北方的边境,但守军的人数和战斗力都不能南京、山东防线的金军相比。
所以两路蒙古军的进军都十分顺利,分头打败了庆州和桓州两地的守军,虽然没能攻下城池,但在城外的村庄掠夺了一番,于五月初满载而归,回到蒙古。
铁木真对这次试探的结果十分满意,而这时耶律镇海和耶律秃花兄弟也派人送来回信,说在上京、临璜一带连络到不少不满金国统治的契丹、溪、勃海和汉族人,他们都表示只要蒙古出兵,一定起兵响应。铁木真见状也十分高兴,于是又下令集结大军,准备大举进攻金国,同时又命札八儿火者出使宋朝,希望大宋也能够出兵响应。
蒙古军从西夏撤军之后,一直和宋朝保持着联系,对大宋的情况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铁木真也估计到这一次宋朝有可能无法出兵响应蒙古军的进攻。不过铁木真仍然希望能够从宋朝交易一批优质的武器和盔甲、以及粮食,以供应蒙古军这一次的进攻。
得知了扎八儿火者的来意之后,大宋朝廷上下是正中下怀,除去现在还不能出兵之外,满口答应了蒙古其他的请求。不仅在价格上对蒙古十分优惠的价格,而且还赠送给蒙古一批愿属西夏的物资。同时又将收编的西夏士兵抽调了一万人,交给蒙古军指挥,以增援蒙古军的兵力。最后还向蒙古做出承诺,大宋虽然不能从南边出兵支援蒙古军,但可以在边境制造紧张气氛,牵制金国的兵力。而杨炎还亲自接见了扎八儿火者,对蒙古军的进攻方式提出一些建议。
( )
一一二设立行台尚书省
完颜长之接到了使臣的回报之后,也不禁哈哈大笑,将使臣带回来关于重谈议和的协议交给完颜福寿、完颜陈和尚和张鹄三人过目,道:“岳父,陈和尚、伯逸,你们看南宋的赵忱这是什么用意。|”
现在大金朝廷共设了七位执政大臣,但最受完颜长之信任的就是他们三人。完颜陈和尚和完颜长之情同骨肉,自然对他忠心不二,而完颜福寿虽只是完颜长之的岳父,但他除了完颜瑞仙这一个女儿之外,再无其他子女,因此也视完颜长之如亲子一般。而张鹄虽然和完颜长之无亲无故,但却是最初投靠完颜长之的旧臣,一直被完颜长之视为左膀右臂,因此尽管年轻,而且资励尚浅,但也深受完颜长之的信任。几个人在私下相聚时,完颜长之都还按以前的称呼,而不是以君臣之名来称呼他们。
听了完颜长之的话之后,完颜福寿和完颜陈和尚都没有发言,张鹄却笑道:“陛下聪明睿智,怎会不明白赵忱的用意,不过是想借和谈来拖延时间,好使南宋恢复国力,并且稳定西夏的局势而己。而我大金正好可以将计就计,借和谈为由,稳住南宋,先击败了蒙古,只剩南宋一方,也就不足为虑了。”
完颜长之点点头,道:“伯逸之言,和我想的一样,那么我们就不妨和南宋虚与委蛇,先对附蒙古鞑子再说。”
完颜福寿道:“虽是如此,但对南宋也不可不防,南京、山东一带也不能轻视,必须有一员得力大将坐镇才行。”
完颜长之道:“这就是朕把陈和尚招回中都的原因,明天朕就会下旨,加封陈和尚为遂王,领行台尚书省事,节制京兆府、南京、山东诸地。凡事可以自行便宜行事,先斩后秦。”
完颜福寿、完颜陈和尚和张鹄三人都不禁大吃了一惊,他们原以为把完颜陈和尚招回中都是想让他挂帅出征蒙古,却没有想到是要封他为“领行台尚书省事”。
“行台尚书省”,是金熙宗时代设立的一个地方机构。在天会十五年(1137年)十一月,金熙宗下诏废掉伪齐王刘豫,将伪齐改建为行台尚书省,设在南京开封府; 也设任六部官员。与中都设立的尚书省,功能类似,而官员设置的区别不大,实际就等于是在南京又设立了一个尚书省机构,只是比中都的小了一号而已。后来完颜亮以“行台尚书省”权力实在太大,将这个机构撤消。
而完颜长之重新设立“行台尚书省”,并委任完颜陈和尚为“领行台尚书省事”,就等于是把京兆府、南京、山东四路的军政财大权全都交给了完颜陈和尚。换言之,那就是完颜陈和尚基本相当于占据京兆府、南京、山东四路独立了。而且这种任命,也就意味着完颜长之将会亲自领军,去征讨蒙古了。
果然,完颜长之接着道:“放眼我大金诸将,能与杨炎一较高下的只有朕与陈和尚两人,朕将南方前线的所有大权全都交给陈和尚一人,好使他能够不受任何羁绊,全心与南宋对持,朕才能够放心领兵,去征讨蒙古鞑子。”
完颜陈和尚也十分激动,虽然他和完颜长之情同骨肉,但也没有想到完颜长之会对自己这样放心,几乎等于是将半个金国的安危都交给了自己一身,也忍不住道:“陛下放心,陈和尚自当尽心竭力,保正大金南境的安全。”
完颜福寿道:“长之,你刚登大位,现在根基尚不稳定,就这样冒然领兵出征,只怕是不妥吧。何况你现在以经是大金的皇帝,凡事都要从大局着眼,行军出征之事还是应该多交给大臣去做,依我看还是让仆散忠义或纥石列志宁去征伐蒙古,你还是坐镇中都为好。”
完颜长之摇了摇头,道:“岳父,你说的道理朕也何偿又不知道,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