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潘地封与其弟毕公高之季子季孙,他们也以潘地为姓,是为姬姓潘国。两姓潘国由于势弱国小,均不见于经传。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楚国占领潘国,封为邑,子孙以潘为姓,即芈姓潘氏。楚国公子商臣之师潘崇为芈姓潘氏之始祖,今潘氏人群主要由芈姓潘氏组成。
除此之外,赐姓为潘、外姓改潘以及少数民族被汉族同化改为潘姓,也是潘姓由来的重要途径。
一、潘姓迁变
历史上潘姓并无大的变迁,先秦时期,潘姓最初活跃于陕西、河南、山西和湖北地区。唐朝以后,潘姓向甘肃、河北及山东等地发展。潘姓在南方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原两次南下移民福建之时。
潘姓自立姓以来,名人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士。古代有东汉尚书左丞潘勖,三国时代东吴名将潘、潘璋,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尼,北宋名将潘美,明文学家潘之恒,明清思想家潘平格等。而在近现代历史上,潘氏家族更是名人辈出,如:著名心理学家潘菽、画家兼美术教育家潘天寿、京剧演员潘心源、著名女画家兼雕塑家潘玉良、哲学家潘梓年、社会和人口学家潘光旦和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潘汉年等。
二、潘姓名人
风流才子潘安
潘岳,又名潘安,字安仁,西晋文学家,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长于诗赋,尤善哀诔之文,辞藻华丽,与陆机齐名,并有“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的赞语。在晋代文学史上,他与潘尼并称“两潘”。潘岳的诗赋和诔作主要收集在《潘黄门集》中,其中诗歌有《悼亡诗三首》、《河阳县作诗》二首等,赋有《秋兴赋》、《闲居赋》等。
潘岳的仕途并不平坦,曾因作《籍田赋》而招致忌恨,滞官不迁达10年之久。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前后,回到洛阳。在这一时间,他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是其中的首要人物。
第四部分:源出多门的窦姓葛 以国为名,光武名臣
葛姓历史悠久,根据历史记载,葛姓是上古葛天氏的后代。只有一说是葛氏得姓于由颛顼帝的嬴姓后代建立的葛国,是以国为氏,在今河南省境内。我国南方的葛氏出自1900多年前东汉光武帝时的洪氏。始祖葛庐曾帮助汉光武帝起兵,立了大功,被封为侯爵,但他将封位让给了弟弟,自己南渡长江,定居在句容(今属江苏)。这一支葛姓子孙,后来在今江苏苏州一带成为望族。如此看来,葛氏得姓是相当早的。
在人们熟知的葛姓名人中,“太极仙翁”葛玄可谓老少皆知。葛玄是三国时吴国道士,葛洪从祖父,于阁皇山修道,被道徒们尊为葛仙翁。宋朝以来葛姓人才辈出。葛在宋光宗年间拜相,葛胜仲则是湖州治律极严的知府。明代有反对税监斗争的葛贤,清朝的葛云飞更是大名鼎鼎,在鸦片战争中抵御外侮,英勇殉国。
葛姓名人
道教名人葛洪
葛洪是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玄从孙,世称小仙翁。出身江南豪族,后家道中落,经历了“八王之乱”,饱受战乱之苦,于是消极愤世,遂萌栖息山林、服食养性之思。葛洪拒不做官,在罗浮山优游闲养,著作不辍,后以丹鼎生涯终老。
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使道教思想系统化、理论化,并和儒家的纲常名教思想相结合,主张以神仙养生为内,以儒术应世为外,强调道教徒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如德行不修,虽务方术也不得长生。他不满道家的“无为而治”,提出“身在山林而心存魏阙”。好神仙导养之术,崇信炼制和服食金丹可以长生成仙,所著《抱朴子内篇》对养生延年的各种方术均有论述。他为建立一套神秘主义的道教哲学,力图从宇宙观、本体论的高度来论证神仙长生的思想,提出“玄”为“自然之始祖”。他继承东汉方士左慈、从祖葛玄和其师郑隐的炼丹理论,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炼丹术,并在长期研制金丹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下了有名的炼丹著作,为后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他主张道士应兼修医术,撰《玉遂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备急方》三卷(《晋书》称四卷)。《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取其书精选可挂于肘臂之间而名,是一部实用的急救方书。葛洪在道教思想史和科技史上的重要贡献,使他成为道教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划时代人物。
第四部分:源出多门的窦姓范 唐尧后人,范杜同源
范氏始祖,远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圣君唐尧。尧的这支后世子孙,在舜、夏、商等几个朝代与杜姓同源,称唐杜氏,主要生活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一带,西周时期被分封于杜。不久,又被周宣王攻灭。杜伯的儿子隰叔逃到晋国,被任为士师,并因官命氏而改姓为士。其曾孙士会后来被提升为晋国的上卿,封食邑于范,他的子孙后来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范。范姓发源于今天的山西高平,在世世代代的繁衍之中,范氏逐渐南迁中原,后到江南地区居住。
一、范姓名人录
范氏的知名人物,可说是不绝于史。春秋时有助勾践恢复越国、功成后飘然归隐的范蠡,战国时有游说秦昭王远交近攻、为秦奠定霸业之基的纵横家范雎,秦时有助项羽平定天下、被尊为“亚父”的范增,东汉时有名士范丹、范式、范滂,东晋时有名士范宁,南北朝时有《后汉书》的作者史学家范晔、《神灭论》作者范缜、诗人范云,北宋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南宋有著名诗人范成大,元代有文学家范,清时有围棋国手范西屏、太平天国将领范汝增。当代有史学家范文澜、新闻学家范长江、实业家范旭东、爱国将领范筑先等。
二、范姓名人
1。功成身退的范蠡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年越国大夫,是越王勾践成就霸业的主要谋士。公元前494年,吴国灭掉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抚恤国民,寻机报仇。历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勾践采用范蠡的计谋,最终消灭吴国,率兵北渡淮水,与齐、晋等诸侯会于徐州,向周进攻。周元王封勾践为伯,越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相传范蠡献计将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使夫差从此耽于美色之中,安于享乐,不理政事。越国经过几年苦心经营,国力得以恢复,最后灭掉了吴国。勾践完成霸业后,封范蠡为上将军。范蠡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而且勾践可以同患难,难以共安乐。于是他不顾勾践挽留,带着西施以及珍宝珠玉,与随从乘船从海上离开了越国。范蠡沿海飘流,到了齐国,从齐国寄了封书信给还在越国辅佐勾践的谋士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践为人挑剔,可共患难不可同享乐,你为什么不离去呢?”文种收到书信后,便诈称有病不上朝议事。有人中伤文种,对勾践说他想作乱,于是勾践赐文种宝剑,逼他自杀。
范蠡到达齐国后,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与家人一起经营生产,不久便有家产数十万。
齐国人听说他很有才能,就请他出任宰相,范蠡坚辞不就,尽散家财给朋友、邻里和乡党,只带少量重要宝物与家人离去。后来到天下交通要冲陶(今山东定陶),定居经商,积聚了资财百万,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传奇人物,后人把他奉为财神。
2。一代谋臣范增
范增,秦末居(今安徽桐城)人,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
范增一直家居,从未出仕,但在乡里却颇有名气。项梁的军队经过时,他已经年满七十,但他关心天下大事,很想建一番功业,便向项梁献计,让项梁立楚王族后裔即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以为号召。一时天下豪杰纷纷响应,从者云集,函谷关以东各国尽皆归附。项梁见范增很有才华,便留下他作为谋士。
项梁死后,范增全力辅佐项羽,终于灭掉了秦朝。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尊范增为亚父。这时刘邦成为项羽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范增多次劝项羽杀掉刘邦,并导演了鸿门宴上惊心动魄的一幕。
后来刘邦被项羽团团围困在荥阳,没有办法,便采用陈平的计策,重金买通项羽身边的人,散布谣言,诡称大将钟离昧、龙且、周殷等为项王立有大功,但始终不能封王,因而对项王感到失望,暗中与汉军联手,想趁机灭掉项氏而分其地。又有谣言说亚父对项王不高兴了,认为孺子不可教,有取而代之的念头。项羽对他便起了猜疑之心,逐渐疏远起来。范增多次进谏、献计,项羽都不听。眼看着楚汉战争就要胜利了,没想到大好形势变成这样,范增又气又急,便病倒了。项羽以为他装病,也不去理睬他。范增心里凉透了,便愤然离去,途中病死。范增死后,项羽实力大减,终于在楚汉之争中失败,于乌江自杀。
3。心忧天下的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少年时家庭贫苦,但他学习刻苦,后中进士,出仕后性情耿直,有敢言之名,曾经三次遭贬黜。第一次,他刚任秘阁校理不久,因得罪章献而被贬河中。同僚为他饯行,开玩笑说:“此行极光。”第二次,范仲淹任右司谏时,因废郭皇后的事,据理力争,被贬睦州。同僚为他饯行,说:“此行愈光。”第三次,任开封知府时,因撰写百官图进呈皇上,激怒皇上和众大臣,被贬到饶州。亲友又相送,说:“此行尤光。”范仲淹还说:“我前后共历三光,此后你们若要再送我,就送我到监牢,也许那儿才是我最终归宿。”人们大笑着散去。
宝元三年(公元1040年),西夏攻打延州,朝廷派范仲淹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他爱护将士,号令严明,战功显赫,使扰边的夏族和羌族望风而逃。因此羌人称他“龙图老子”,夏人称他“小范老子”,并以“小范老子胸中自有百万甲兵”作为警戒。在他守边之时,曾作数阕《渔家傲》词,都以“塞下秋来”为起句,尽述守边将士之劳苦,词句豪放悲凉,真切地写出了边塞的情形,被广为传唱。但欧阳修看到后,很不以为然,称范仲淹为“穷塞主”,意思是僻远边塞的主人。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建议十事,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等,因为保守派反对而不能实现,史称“庆历新政”。范仲淹不久被贬官,在赴颍州上任途中病死。
范仲淹的诗词散文均相当出色。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所作文章富有政治内容,以《岳阳楼记》最为著名,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传诵千古。他的作品都收在《范文正公集》中。
第四部分:源出多门的窦姓彭 始祖颛顼帝
一提起彭姓,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寿高八百的彭祖。彭姓人士一直为有这样一位始祖而骄傲。从史书中可知,彭姓可以追溯到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颛顼帝的后代。颛顼的后代中有一个叫铿的,他就是彭祖。相传铿擅长做野鸡肉羹,被尧帝大加赞赏,于是封他到彭城。铿在彭城建立了大彭国,地方就在今天的江苏徐州。彭姓人以江苏徐州为根据地,然后分支出去散居各地。秦汉时,彭姓已经播迁到现在的山东。到了唐代,在今天的江西宜春也出现了彭姓望族,后来这一支彭姓又播迁到今天的广东、福建等地。
一、彭姓名人录
彭姓发展的历史中,有不少值得提及的人物。如战国时期哲学家、田骈的老师彭蒙,汉初诸侯王彭越,宋朝大诗人彭止、弱冠状元及第的彭汝砺,元代红巾军将领彭莹玉,明代贤臣彭时,清代诗人彭兆荪、词人彭孙、学者彭绍升、湘军将领彭玉麟,现代历史上的原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彭湃,原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原国防部长彭德怀、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等。
二、彭姓名人
善于养生的彭祖
彭祖相传姓名铿,为颛顼帝的玄孙,是传说中有名的长寿者。传说他经历了夏商两代,总共活了800多岁,其间死了49个妻子,失去了54个儿子,被誉为“彭祖”。据说彭祖年青时擅长做野鸡肉羹,有一次尧帝吃了他做的野鸡肉羹后,对他大加赞赏,就封他到彭城。后来商王要招募他做大夫,他称疾闲居在家,不参与政事。
传说彭祖很善于养生之道,他常服水桂、云母粉、麋角散,老而有少容。彭祖生性好恬静,不恤世务,不沽名钓誉。他常常独自出游,也不要人侍候,也没有人知道他何去何从,有车马他也不骑,甚至连粮食也不带。他还常常闭气养神,危坐拭目,服气起行,调理自己身体里气的运行,使身体的气通顺。据说彭祖还精于房中之术,他认为男女相成像天地相生一样,能得阴阳之术,就能做到长生不死。
但彭祖的传说毕竟不可能是事实。这可能是因为彭氏家族在远古时代掌权稳固,世代繁荣,供奉彭祖的香火,这样一直千百年不断。据记载,徐州彭城因为彭祖而得名,有彭祖的墓,还有彭祖祠。
第四部分:源出多门的窦姓鲁 周公后代,鲁国子民
鲁姓的始祖是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伯禽被封在鲁地,国都定在曲阜。据说伯禽和姜太公同时前往封国。姜太公简化礼节,顺从当地的风俗,所以不到半年就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伯禽制定繁文缛节,让民众守三年之丧,所以过了三年才整顿就绪。周公听了就说:“鲁国为政繁琐,不能使百姓亲近,将来肯定会为齐国所制。”果然,春秋时鲁国国势衰弱下来,到了战国时就被楚国灭掉了。鲁国子孙就以国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