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幼科折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58-幼科折衷-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下卷
口病
属性:总括 孩儿胎受诸般热,热壅三焦病在舌;或成鹅口症堪忧,用药更虽针刺裂。 
脉法 右关脉洪数者口疮,或为重舌、木舌。 
《内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夫口之为病,重舌者,心脾俱有热也。心候 
于舌而主血,脾之脉络出于舌下。(批∶脾之脉络系舌旁,肝之脉络系舌本,心之脉络系舌根。)若心热则血气俱盛,附 
于舌根,重生壅出如舌而短小是也。有生颊里及上 者,名曰重 ;生齿根者,名曰重龈,皆当刺去其血,而用真蒲黄 
敷之,或发灰或马牙硝或硼砂敷之,或竹沥浸黄柏点之。 
木舌者,脏腑壅滞,心脾积热,热气上冲,故令舌肿,渐渐胀大塞满口中,是为木舌,若不急疗必致害人。用朴硝 
二分,霜紫一分、白盐半分同研,用竹沥水调敷,单用脑子亦效。 
弄舌者,脾脏微热,令弄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勿用冷药下之,当少与泻黄散服,亦或饮水。医疑为热,以冷 
药下之,非也。饮水者脾胃虚,津液少也,又加肌瘦面黄,五心烦热,即为瘦疳,宜胡黄连丸。如大病未愈,用药后弄 
舌者凶。又有舌上白苔并黑色者,用硼砂末掺之,热甚者加脑子。 
口糜者,乃膀胱移热于小肠,故不小便,上为口糜。心胃壅热,水谷不转,下传小肠,以导赤散去小肠热,五苓散 
泻膀胱热,二剂合用可也。 
鹅口者,初生小儿,口内白屑,舌上如鹅之口,此乃胎热,而心脾最盛,熏发于口也,葛氏以发缠指头,蘸井华水 
揩拭之,以黄丹 过,出火毒,掺患处。 
口疮者,乃小儿将养过温,心脏积热,熏蒸于上,故成口疮也。宜南星末醋调,涂两足心,乳母宜服洗心散、泻心 
汤。 
丹溪曰∶小儿口疮不下食,众以狐惑治之,必死。(批∶上唇有疮,曰惑虫食其脏;下唇有疮,曰狐虫食其肛。)须 
以矾汤于脚上浸半日,顿宽。以黄柏蜜炙、姜蚕炒为末,敷之立下乳而安。 
舌者心之官,心热则生疮破裂,肝壅则血出如壅,脾闭则白苔如雪,热则肿满,风则强木,口合不开,四肢壮热, 
气喘语涩,皆其候也。 
舌忽肿退场门外,俗名蜈蚣毒,用雄鸡血一小盏,抹之即缩入,舌长过寸,研冰片敷之即收。 
口疮以桑树汁涂之得愈,吞咽亦无妨也,大人小儿俱效。 
〔附方〕 
x泻黄散x 见热症内。 
x胡连丸x 胡黄连 宣黄连(各五钱) 麝香(一匙) 芦荟(一钱) 朱砂(二钱半) 
x导赤散x 见五淋症内。 
x五苓散x 见惊风症内。 
x洗心散x 见伤寒症内。 
x泻心汤x 见诸热症内。 

下卷
大便结
属性:总括 小儿便结哭声高,津液不润为火熬;急投煎剂并导法,免使儿遭日夜号。 
脉法 阳结脉沉实而数,阴结脉浮而迟。 
《内经》∶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又曰∶肾主大便,大便难者,取足少阴。夫肾主五液, 
津液润则大便如常,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浓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 
故大便燥结。杨氏曰,邪热入里,则内有燥粪,三焦伏暑则津液中干,此大肠之夹热也。宿食留滞则腹胀痛闷,胸痞欲 
呕,热气燔灼,则内受风热,坚燥闭塞,热宜疏利三黄丸,积宜消积丸,惟胸中活法治之。 
小儿初生,腹胀欲绝,大小便不通,急令妇人漱口,吸咂儿胸前背心手足腹脐下,共七处,以红赤色为度,须臾自 
通。 
〔附方〕 
x消积丸x 见伤积症内。 
x三黄丸x 黄连 黄芩 大黄(酒蒸晒九次)等分为末,蜜丸。 

下卷
阴囊肿
属性:(宜与疝症参看) 
总括 厥阴少阴寒激搏,致令肿缩宜温药;光浮不痛作虚医,赤肿须凭凉剂却。 
《内经》曰∶ 癃疝肤胀者,阴气盛而脉胀不通也。今小儿阴茎全缩不见,有阴囊光肿不痛,此因肝肾气虚,用橘 
仁煎汤,调金铃散,或匀气散。观《内经》之言,乃阴气盛而致,此吊缩者,筋急也。筋遇寒则引缩,遇热则弛张,故 
三因所用方法,以宽小肠气,疏风为治。然此乃坐阴润之地,感风湿而得,用当归散加槟榔苍术服,或服钩藤膏,并以 
立消散敷之。 
阴囊肿痛而引缩者,盖诸筋会于阴器,邪客于厥阴、少阴之经,与冷气相搏而成。治之不早则成固疾,如腰曲腹痛 
冷汗自出,阴囊内二子吊缩入腹,痛止方出,名曰内吊,用乌梅散、匀气散、金铃散为治。 
有外肾无故而肤囊肿大,不燥不痛,光亮如灯,此名气虚所致,亦用匀气散调治。 
一症外肾皮囊赤肿通明,及女儿阴户肿胀,乃心热所传,皆以木通散、导赤散为治,以朴硝散敷之。(批∶小儿七 
日肾缩,乃初生受寒气所致,用硫磺、茱萸各五钱,研末,大蒜调涂腹,仍以蛇床子微烟熏之。) 
〔附方〕 
x金铃散x 三棱 莪术 青皮 陈皮 赤茯 茴香 木香 槟榔 枳壳 钩藤 金铃子 甘草 
x匀气散x 桔梗 陈皮 砂仁 茴香 僵蚕 甘草 
x当归散x 见吐泻症内。 
x钩藤膏x 钩藤 玄胡索 当归 乳香 薄桂 麝香 甘草 
x立消散x 赤小豆 赤芍 风化硝 枳壳 商陆 各为末,敷之,乃以五苓散加车前子及米仁煎服。 
x乌梅散x 见腹痛症内。 
x木通散x 木通 蓄 大黄 甘草 山栀 赤茯 瞿麦 滑石 车前仁 黄芩 
x导赤散x 见五淋症内。 
x朴消散x 大黄 牡砺 朴硝 为末,水调敷。 

下卷
小便闭
属性:(附∶遗溺尿床) 
总括 膀胱不利称邪热,清肺资源是所宜;多尿遗溺为虚冷,温补收湿任所施。 
脉法 小便闭者,其脉盛大而实者生,虚涩而细者死。 
《内经》曰∶膀胱不利为癃闭。夫小便闭而不通者,皆邪热为病也。分在气在血而治之,以渴与不渴而辨之。如渴 
而小便不利者,热在上焦肺之分,故渴而小便不利也。夫小便者,是足太阳膀胱经所主也,长生于申,申者西方金也, 
肺金生水。若肺中有热,不能生水,是绝其水之源。《经》云,虚则补其母,宜清肺而资其化源,须用茯苓、泽泻、琥 
珀、灯心、通草、车前子、木通、瞿麦、 蓄之类,以清肺气,泻其火,资水之上源也。如不渴,小便不通者,热在下 
焦血之分,故不渴而大便燥,小便不通也。热闭于下焦者,肾也、膀胱也,乃阴中之阴,阴受热邪,闭塞其流。易老云∶ 
寒在胸中,则遏绝不入;热在下焦,则填塞不便。须用感北方寒水之化,气味俱阴之药,以除其热,泄其闭塞,如黄柏、 
知母、肉桂之类,以补肾与膀胱,而资其化源。若服淡渗之药,何能补重阴之不足哉!夫用大苦寒之药者,治法当寒因 
热用耳。曾氏曰∶小便闭而不通,有阴阳二症。阴闭者为冷湿乘虚入里,因而不通,名曰阴闭,以白芍药汤,加南木香 
及用炒盐,以绢包熨脐四围,并投五苓散,入灵砂末,温盐汤空心服。阳闭者,因暴热所逼,涩而不通,名曰阳闭,以 
五苓散加车前子、灯心煎服,及益元散、木通散。 
又癃闭与淋闭不同。盖癃者乃五内气虚受热壅滞,宣化不行,非涩非痛,但闭不通,腹胀紧满,亦用五苓散加车前、 
木通服,或贴姜饼于脐上,取效。不拘阴阳二症,悉能疗之。 
小儿初生无尿者,因母食糟酒炙 辛毒之物,热气流于胎中,儿因食血,故生下肚胀、膨脐、肾肿,如觉脐四旁有 
青黑色及撮口,即不可救矣。如无青黑色,不饮乳者,用葱白头寸大者,分作四服,用乳汁半小盏同煎,片时分作四次 
服即通,不饮乳服之即吃。 
杨氏曰∶肾主水,膀胱为之腑,水满膀胱,通泄于小肠也。然小肠应于心,盖阴不可无阳,水不可无火。水火既济, 
上下相交,荣卫流行,水道开合,不失所司矣。若心肾不济,阴阳不调,故内外关膈,而水道涩,传送失道,则水道滑。 
热则不通,冷则不禁。其热甚者,小便闭而全无,热微者小便难而 。有肾与膀胱俱虚,客热乘之,水道涩焉,自令心 
气旺甚,小便壅遏,用赤茯苓、车前、麦冬、灯心之类清利之。 
〔附方〕 
x白芍药汤x 见腹痛症内。 
x五苓散x 见惊风症内。 
x益元散x 见霍乱症内。 
x木通散x 见大便症内。 
x姜豉饼x 生姜(一两,切细) 生葱(五根,切碎) 淡豆豉(七钱,润) 生盐(二钱) 生蒜(七个,切 
碎) 穿山甲(五钱,制) 酒麸糟(一灯盏),如无,以好酒代用,杵捣烂,捻作饼子二寸间,用微火烘热,带热贴 
脐上,以绢兜住,如冷根据前法,再以火烘暖亦好。 

下卷小便闭
附∶遗溺尿床
属性:《原病式》曰∶遗尿不禁者为冷。《内经》曰∶膀胱不约为遗溺。仁斋曰∶小便者,津液之余也。肾主水,膀胱为 
津液之腑,肾与膀胱俱虚而冷气乘之,故不能拘制其水,出而不禁,此谓遗尿;睡里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 
虚而挟冷所致也,以鸡肠散主之,然益智、破故纸之类,亦不可缺。 
亦有热客于肾部及膀胱,火邪妄动,水不得宁,故不能禁而频数来也,治当补膀胱阴血,泻火邪为主,而佐以收涩 
之剂,如牡蛎、山茱萸、五味之类。病本属热,故宜泻火,因水不足,故火动而致小便多,小便既多,水益虚,故宜补 
血泻火。补血治其本也;收之、涩之,治其标也。 
〔附方〕 
x鸡肠散x 桂(一钱五分) 龙骨(二钱五分) 牡蛎( 灰) 茯苓 桑螵蛸(炒,各五钱) 鸡肠一具(烧 
存性,男用雌,女用雄)上为极细末,仍以鸡肫皮一具,鸡肠一具,烧存性,研为极细末,每用前药一钱,以温酒调化, 
食前服。 
又方 鸡肫皮(一具) 鸡肠(一具,烧) 猪胞(炙焦,男用雌、女用雄)为末,酒调服。 

下卷
麻木
属性:总括 木本湿热死血因,手麻原属气家虚;忽然十指麻木也,湿痰死血胃中虚。 
脉法 脉浮而濡属气虚,关前得之麻在上体,关后得之麻在下体也。脉浮而缓属湿,为麻痹;脉紧而浮属寒,为痛 
痹;脉涩而芤属死血,为木,不知痛痒。 
《内经》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故风气胜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自批∶《内经》注虽合 
为痹,发起亦殊也。风则阳受之,故为痹行;寒则阴受之,故为痹痛;湿则皮肉筋受之,故为皮着而不去也。)河间曰∶ 
留着不去,四肢麻木拘挛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湿,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荣故不 
仁。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麻痹是也。 
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然则曰麻曰木者,以不仁中而分三也。虽然亦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 
亦有虚而感湿;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并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治法宜先汗后 
补也,然当以类推而治之,不可执一见也。 
如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湿痰死血,宜二陈汤加苍术、桃仁、红花,少加附子行经,又宜四物汤加苍术、白术、陈皮、 
茯苓、羌活、红花、苏木之类。 
如手足俱麻木,并指尖麻者,皆痰滞经络也,宜二陈汤加竹沥、姜汁、白芥子,以祛痰火散风气。 
麻用补中益气汤加当归、木香、香附、青皮、川芎,少加桂枝行经。 
木用四物汤,并二陈汤加桃仁、红花,二方俱宜。用竹沥、姜汁、白芥子,以行经至胁肋,达痰之所在也。 
〔附方〕 
x二陈汤x 见诸吐症内。 
x四物汤x 见痢疾症内。 
x补中益气汤x 见脱肛症内。 

下卷
惊瘫鹤膝
属性:总括 风湿流传骨节间,痛兼心悸是惊瘫;若于腕胫多疼重,凝结成团鹤膝看。 
《内经》曰∶顽弱名缓风疼,重名湿痹。小儿惊瘫者,因惊风之际手脚动掣,当听其自然,然后疗之,免生异症。 
或父母见其病势可畏,从而按伏之,岂知筋者肝之合也,临病发时,若按束其手足,则筋不舒伸,遂至经络为风所闭, 
终为废人。又有四肢痿痹不仁,致手足梢胀痛不堪忍者,此风毒之气使然。故传曰∶风淫末疾是也。凡小儿心悸不常, 
及遍身肿痛,或手足不遂,此为惊瘫之候也。若治之稍迟,至臂腕膝胫骨节之间,流结顽核,或膝大而肿,肉消骨露如 
鹤之膝状,或为痈为节,此名鹤膝候也。以上形症并宜发汗为先,使腠理开通,则气热可除,有湿亦去,用百解散和五 
苓散倍加麻黄,微得汗为度,次祛风散及独活汤加桑寄生投服,使风不生而痰不作,愈矣!若为痈为疖疼重者,用黑牵 
牛,半生半炒略研,煎无灰酒调下,五苓散以除流注之寒湿。 
〔附方〕 
x百解散x 见热症内。 
x五苓散x 见惊风症内。 
x祛风散x 防风 南星 半夏 黄芩 甘草 
x独活汤x 当归 白术 黄 薄桂 牛膝 独活 甘草 

下卷
诸疮
属性:总括 满头及额生如癞,但用连床得安瘥;通身糜烂更多烦,一抹金涂无不快。 
《内经》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火郁内发致有斯疾。盖心主乎血,血热生风,热郁内甚递相传袭,故火能生土。 
血注阳明,阳明主肌肉,风热与血热相搏,发见皮肤,其名不一。有黄脓而白者,土生金,母归子也。始生微痒而热轻, 
肿痛、溃烂为热极。血凝化水,气滞成脓。甚则寒热作而饮食减,此尤为可虑。宜宣泻风毒、凉心经、解胃热,用当归 
散加黄连、升麻、干葛、姜、葱、灯心煎服,及牛蒡汤,涂以四黄散、一抹金。 
若头散生成片,常常燥痒,毛发稀少,有类白屑,此因积热上攻,名曰秃疮。虽生于头,世人只知以药外敷得愈, 
不逾旬月,其疮又发,何为而然?盖头乃诸阳所会之处,洪范五行,火曰炎上,热毒上攻,两阳相灼,故疮生于头,法 
当解陈 之积热,导心经之烦躁,斯可矣。宜百解散,倍加五和汤、姜、葱、灯心煎服,次以连床散涂之,及四黄散亦 
可。 
有遍身糜烂成片,甚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