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五痫,病关五脏,当察五脏之色,观五脏之症,合之心中便了了矣,总之为惊、风、食三种治之。
惊痫者,震骇恐惧,打坠积惊,其初惊叫犬啼,恍惚失魂是也。
风痫者,汗出解脱,风邪乘虚,其初屈指如计数,有热生风是也。
食痫者,食时得惊,停宿结滞,其初吐乳不哺,大便酸臭,或结成乳癖,先寒后热者是也。
又有阴阳之别。阳病脉浮,面色光泽,病在六腑,身体有热,抽掣啼叫是也,易治;阴病脉沉,面色黯晦,病在五
脏,身体无热,手足清冷,不抽掣啼叫是也,难治。或以仰卧属阳,覆卧属阴亦可参验。盖阳症不可用温,阴症不可用
寒也。
有狂痫者,亦属阳症。《难经》曰∶重阳则狂。至长,成小儿才发时,妄言不食而歌,甚则逾墙上屋,弃衣而走,
或一日或二日方醒,始因冒热感风,风热内蓄,久则风痰壅结,上迷心也。盖心乃神之舍,偶为邪热攻逼,则神失守而
昏乱,名曰狂痫。当疏风化热,清心平肝,镇心下痰可也。
痫症皆因神气未固,惊则神不守舍。或饮食失节,脾胃受伤,积为痰饮,以致痰迷心窍而作。治法当寻火寻痰而治,
宜服镇惊清心之剂。如痰涎胶固者,此药未能驱逐。在上者用吐法,吐后方用前药,痰实在里者亦须下之。
补遗
癫痫即头眩也,痰在膈间则眩微不仆,痰溢膈上则眩甚仆倒于地而不知人,名曰癫痫。徐嗣伯曰∶大人曰颠,小人
曰
痫,其是一疾也。但痫症中作声及醒时吐涎沫,醒后又再发,时作时止而不休为异耳。
《内经》曰∶人生而有癫疾者,名曰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积气并居,故令子惊
为颠疾。
又《内经》曰∶春脉者肝也,春脉太过,为病在外,善怒,忽眩冒而癫痰,脉来弦实而强为太过,甚则忽忽善怒,
眩冒而癫痰。
〔附方〕
x胎痫正发之剂x 天将子 天麻 蝎梢 防风 辰砂 麝香 末之,乳汁调服。
x安心神之剂x 菖蒲 石膏 犀角 人参 远志 茯苓 白苏子 甘草
x疏热解表清利之剂x 独活 羌活 天麻 人参 荆芥 防风 川芎 甘草
x化风丹x(治口噤身反目直吐涎) 人参 南星 天麻 羌活 独活 防风 川芎 荆芥 甘草
x铁粉丸x(治痫发无时,吐沫心闷) 龙齿 轻粉 天麻 南星 没药 牛黄 麝香
x猪胆南星散x 用南星一味,湿纸裹煨,研末,将雄猪胆汁调化,连服之。
x牛黄膏x 南星 全蝎 蝉蜕 僵蚕 天麻 白附子 防风 麝香
x镇心丹x 辰砂五钱为细末,用猪心血和匀,以蒸饼裹剂蒸熟,取出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临卧时服。
上卷
积聚
属性:总括 积常有处聚无常, 有明形瘕假肌;四病所生俱是积,身中气血各遭伤。
脉法 小儿脉伏结为物聚。
钱氏曰∶小儿脉沉细为癖积。
脉经曰∶脉来细而附骨者积也。
《内经》曰∶积聚留饮痞膈,中满湿积,霍乱吐下, 瘕坚硬腹满,皆太阳湿土,乃脾胃之气积聚之根也。
丹溪曰∶块乃有形之物,气不能成形,痰与食积死血也。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死血,治法行气开血为
主。按此大略之言不可大拘也。夫小儿热气蕴于胸膈之间,留饮聚于腰胁之内,由是荣卫不能流行,脏腑不得宣通,胀
满而致癖结,势使然耳!或时发壮热是也。故疟家中脘多蓄黄水,日久而后结癖,寒热不已者,以此大抵脏腑和平,荣
卫调畅则津液自然流通,纵使多饮水浆不能为病,惟乳食失节,三焦关膈,以致水浆停滞,肠胃不得宣行,冷气搏之,
乃结聚而成癖也。治疗之法实则水晶丸下之,候所作形症消尽,便可攻补兼施。《经》云∶大积大聚乃可攻也,衰其半
而止之是也。气弱者先调脾胃,如前下之,若虚甚用三棱散、化癖丸渐消之,顺适阴阳,以平为期,然先补后泻,行迎
夺之法,去其陈寒冷积,若面黄唇白,发竖肌瘦,乃为虚极不可轻下,徐徐用药消化调理为上,古人所谓养正则积自除
也。积症寒热似疟,肚腹疼痛,面黄肌瘦,其候未可作疟治,又不可峻取,亦不可太补。峻取则耗散元气,津液虚损;
太补则积温成热,转生他症。治先发散,调和中气,缓急次序下之,勿伤其胃。
(批∶久疟后腹中有块者宜服藿香正气散,用二陈汤加柴胡葛朴苏青槟果楂,先发散之,然后服鳖甲散治之,然亦
渐加人参之类以保其元气。)
〔附方〕
x治疟癖x 生地 白芍 陈皮 川芎 黄芩 半夏(以上各一钱) 甘草(五分) 酸炙鳖甲(二钱) 水姜煎
服。
x水晶丸x 南星 半夏 滑石 益智 巴豆霜
x三棱散x 见诸吐症内。
x化癖丸x 陈皮 莪术 三棱 青皮 枳壳 槟榔 白术 丁香 细辛 广木香
x藿香正气散x 见伤积症。
x二陈汤x 见诸吐症。
x鳖甲散x 见疟疾症内。
上卷
黄胆
属性:总括 发黄暑湿蒸脾得,内外因分治最良;更有胎元生便见,切宜多服地黄汤。
脉法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皆发黄。凡发黄,寸口无脉,鼻气冷,并不可治。
《内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又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夫黄胆为病,肌肉必虚肿而色黄,盖湿热郁积于
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土色行于面与肌肤也。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虚,母病而子亦病矣。故有诸中者必形
诸外。其症虽分为五,终无寒热之异。
丹溪曰∶同是温热如 曲相似,正经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是也。外有伤寒热病,阳明内实,失于汗下,故使湿热
拂郁内甚,令人发黄病也。或有疳泻亦主皮黄发竖,肚青筋肌肉消瘦身必发黄。此因疳而有是症,仍以疳症治之自愈。
治疸之法用五苓散倍加菌陈服之,或茵陈汤及茯苓渗湿汤之类,无不应手获效。又曰湿在上宜汗、在下宜利小便,或二
法并用,使上下分消。
又有小儿生下,遍体俱黄,惟面目 浓如金色,身发壮热,名为胎黄,因未产之前母受极热,母子俱宜服生地黄汤。
疸有五∶有黄胆、有黄汗、有酒疸、有谷疸、女劳疸。
〔附方〕
x五苓散x 见疟疾症内。
x茵陈汤x 茵陈蒿(一两) 栀子(三大枚) 大黄(三钱)
x茯苓渗湿汤x 黄连 黄柏 栀子 防己 白松 苍术 青皮 陈皮 枳实 茵陈 泽泻 猪苓 赤茯苓
x生地黄汤x 生地 赤芍 川芎 当归 天花粉
x白玉散x(治酒疸) 黑丑 甘遂(各五钱) 水煎五更时服。
上卷
诸血
属性:总括 九道何为血妄行,只因抑郁热邪生;随经施治明虚实,气顺如常血自行。
脉法 吐血脉滑小弱者生,实大者死。
《内经》曰∶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盖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故能
入于脉。夫荣者阴血也,所注在心,统化在脾,藏纳在肝,宣布在肺,输泻在肾。灌溉一身,滋养百脉。诸经由此而生
毓焉。然血之所统者气也。气主 之,血主濡之,是以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阳生阴长,夫倡妇随之道也。若气一
伤则变症百出,故妄行则吐衄,衰涸则虚劳,降下则便红,热陷则溺赤,渗于肠胃则为肠风。阴虚阳搏则为崩漏,此皆
气有殄戾之乖,而血有渗溢之患也,养阴者可不先知养阳之道乎。
巢氏曰∶吐血者是热气盛而血虚,热乘于血,血性得热则流散妄行,气逆则血随气上,故令吐血也。或食饱之后,
脾胃内冷不能消化,忽吐所伤之物,气血相冲,因伤肺胃亦令吐血。若久嗽气逆,面目浮肿而吐血,是肺虚损也,服柏
枝饮、犀角地黄汤。
衄血者是五脏热结所为也,血随气行,通流脏腑,冷热调和,不失常道,无有壅塞,亦不流溢,血得寒而凝结,得
热而流散,热乘于血,血随气发溢,出于鼻窍也。又有因伤寒瘟疫,诸阳受病不得发越,热毒停聚五脏,故从鼻出也,
龙胆丸、柏皮汤、胶黄散治之。
大便下血者,是大肠热结,损伤所为也。脏气既伤,风邪自入,或蓄热,或积冷,或湿热藏于脾胃,或疳食伤于脏
腑,因兹疳热冷湿互作,致动血气停流于内,凝聚无归,渗入肠中,故大便下血也。或有腹胀,冷气在内攻,亦令大便
下血。又因风冷乘虚,客入脾胃,或瘀血在于肠间,湿毒下如豆汁。又疳伤于脏,亦能便血。若上焦心肺积热,流注于
大肠,亦令大便下血也。
亡血者,脾热必渴,久则血虚,其人必肌体萎黄,头发不黑,宜五倍丸服之。
溺血者,盖心主血,与小肠相合,血之流行,周遍经络,循环脏腑,若热聚膀胱,血渗入胞,故小便出血也,火府
丹服之。如实热用清心莲子饮,虚热用六味地黄丸。
(批∶血溢、血泄、诸蓄妄症,其治也,当以大黄、桃仁行血破瘀之剂,折其锐气而后区别治之。善医者每治失血
蓄妄,必先以快药治之。或问失血复下,虚何以当?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以妄为常,曷以御之,且去
者自去,生者自生。)
补遗∶
《内经》曰∶阳明厥逆,喘嗽身热,善惊、衄血、吐血。又曰∶脾遗热于肝,则为惊衄。胞移热于膀胱,则为癃而
溺血。小儿吐血者,荣卫气逆也,荣卫相济,不失常道,有所胜则致妄行血水也,决东则东、决西则西。气之使血,其
势然也。
〔附方〕
x柏枝饮x(治吐血衄血) 干柏枝 干藕节 为末入蜜,沸汤调下。一方加白芍、犀角汁同服。
x犀角地黄汤x 犀角 赤芍 丹皮 生地
x龙胆丸x(止血) 黄连 胆草
x枯皮汤x 柏皮 山栀 甘草
x胶黄散x(治口鼻耳出血) 阿胶(一两) 蒲黄(五钱)加生地汁服。
x五倍丸x 以五倍末之,蜜丸,绿豆大,一岁用十丸,米汤空心下。
x火府丹x 见热症内。
x清心莲子饮x 黄芩 门冬 骨皮 甘草 车前子 石莲 茯苓 黄 柴胡 如虚加人参。
上卷
头痛
属性:(附∶颈项强痛)
总括 头痛先须辨六经,湿痰风火夹邪侵;气虚血少兼寒湿,识者尤当审厥真。
脉法 《脉经》云∶阳热则头疼。又曰∶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脉紧头痛是伤寒,脉紧上寸口者风头痛。《脉诀》
云∶头痛短涩应须死,浮滑风痰皆易除。
《内经》曰∶寸口脉中短者曰头痛。
子和曰∶头痛不止,夫三阳受病,皆胸膈有痰之致,盖指病之壅郁于上而言也。
《内经》曰∶春气者病在头,盖天气在上,知病气亦升于上也,其法当吐,谓吐之所以宣达在上之邪。
仲景云∶大法春宜吐是也,此特治头痛之一法耳。按头痛之症有自外而生者,如风寒暑湿之邪;有自内而生者,如
气血痰饮之动。然人有三阳三阴之异,而又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耳。故太阳头痛者,
恶风寒,脉浮紧,痛在巅顶两额角;少阳头痛者往来寒热,脉弦,痛连耳根;阳明头痛者,发热自汗,脉浮长大,痛连
目颊齿;太阴头痛者,必有痰,体重或腹痛,脉沉,头重;少阴头痛者,足冷气逆为寒厥,脉沉细;厥阴头痛者吐痰
沫厥冷,脉浮缓,痛引目系,此六经头痛多挟外邪者也。血虚头痛者,自鱼尾上攻头痛也;气虚头痛者,耳鸣九窍不利
也;真头痛者,痛甚入连于脑,手足寒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也。
有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也。
痰厥头痛者,头苦痛如裂,眼黑头旋恶心,烦闷,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此足太阴痰厥头痛也。凡此之类,种种
不同,更 大方,究其所因,斯无一偏之弊矣。
丹溪云,头痛大率属痰,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肾虚则头痛,肝虚则头晕。
〔附方〕
x太阴经头痛方x 本 川芎 羌活 独活 麻黄
x少阳经头痛方x 柴胡 半夏 黄芩 人参 甘草
x阳明经头痛方x 升麻 芍药 干葛 甘草 加石膏、白芷煎服。
x太阴经头痛方x 苍术 半夏 南星 川芎 蔓荆子
x少阴经头痛方x 麻黄 附子 细辛
x厥阴经头痛方x 麻黄 羌活 吴茱萸 本 升麻 黄 黄连 黄芩 当归 黄柏 川芎 细辛 柴胡
半夏 红花 苍术 蔓荆子
x芎归汤x 即四物汤去地黄、芍药,一方加柴胡、羌活、酒芩、蔓荆子
x四君子汤x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x羌活黑附汤x 麻黄 僵蚕 黄柏 羌活 苍术 防风 甘草 升麻 白芷 黄 黑附子
x痰厥二陈汤x 加减 陈皮 半夏 蔓荆子 苍术 南星 防风 茯苓 甘草
上卷头痛
附∶颈项强痛
属性:总括 项病原来风湿居,失枕闪挫亦因之;左血右痰须记取,详分虚实是灵机。
《内经》曰∶春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又曰∶诸颈项强皆属于湿。戴氏曰∶项痛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
枕而成痛者,宜服和气之剂,亦有挫闪及久睡失枕而致项强不可转移者,此由肾虚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
利,宜服补肾之剂。亦有患筋急项不能转侧者,此必从足起。《经》言∶十二经各有筋,惟足太阳之经自足至项故也。《准
绳》曰∶颈项强急、发热恶寒之症,多因风寒客三阳经也,寒搏则筋急,风搏则筋弛,左多属血,右多属痰,并宜驱邪
汤。若动则微痛,脉弦而数实,右为甚,此痰热客三阳经也,宜消风豁痰汤;若动则微痛,脉弦而涩,左为甚,作血虚
邪客太阳阳明经治,宜疏风滋血汤。
〔附方〕
x驱邪汤x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防风 羌活 独活 川芎 本 柴胡 家葛 白芷 升麻 生姜 薄
荷水煎服(又方多加紫金藤)。
x消风豁痰汤x 黄芩(酒炒) 羌活 红花 半夏(姜制) 陈皮 白茯苓 甘草 独活 防风 白芷 家葛 柴
胡升麻 生姜 煎服(又方多加紫金藤)。
x疏风滋血汤x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羌活 独活 红花 牛膝 防风 白芷 家葛 升麻 甘草
柴胡 桃仁 生姜 煎服(又方多加紫金藤)。
上卷
腹痛
属性:总括 脾经不睦胃家虚,邪正交争气不舒;热痛面红并尿赤,冷知青白口唇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