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官- 第2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天下万事总有些例外,比如说这一次……在京师发生了很多李知府所不知道的意外。

    首先,他不是什么名人,弹劾方应物的奏疏送到通政司后水波不兴,没有遭到广泛而强力的围观;再由通政司送进内阁后,便被某次辅直接扣在手里冷处理,一扣就是半个月,而别的阁臣故意纵容某次辅瞒报……那奏疏就更是无人光顾了。

    然后,这封奏疏又是被某次辅通过密奏方式,封在匣子中直接进呈天子,在这过程中还是不为人所见。

    最后,天子一锤定音,直接御批了。所以从头到尾,这奏疏压根就没怎么流传,所知者寥寥无几,也没给外界多少议论的机会。

    而在天子批红之后,虽然引发了不小的议论,但此时事情已然成了定局,圣旨都发了下去,别人也就更懒得更进一步关注了。毕竟关注也是白关注,又有什么用?难道还能更改圣旨么?

    所以李太守翘首盼望的清议始终没有到来……又想起自己七年来沉沦地方的遭遇,难免心里就生出了怨望,感到朝廷和上司都对不起自己。

    下定了决心后,李太守神色恢复了平静,看在王千户眼中,便知道他已然做出了抉择,再次开口问道:“不知李太守能否腾出公馆?”

    李太守淡淡地说:“方钦差那边人数较少,而公馆占地偏大,未免有些浪费,有失节俭之意。所以本官决定,另外寻觅大小合适的地方,重新安排方钦差一行入住。”

    王臣喜上眉梢地赞扬道:“李太守有见地!”

    两人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字提到过采办太监王敬,但是两人所有的话,其实还是围绕着王敬展开的。若方应物退出了公馆,除王敬之外,还有谁够资格入住?

    目送王臣离开,李知府面上现出几丝茫然之色,但心里实在五味杂陈,事情怎么就演变到这一步了?

    当年他也曾经是满怀理想的人,要做一个刚正不阿、名扬天下的正人清流,不然也不会忤逆了当权太监汪直。

    但扪心自问,如今自己的所作所为却与理想渐行渐远,特别是刚才倒向采办太监的抉择,则是完全背弃了理想。

    想至此处,李太守脑子里忽然冒出一句话: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闲话不提,却说公馆街这边,众家合力打跑了钦差太监的爪牙之后,顿时士气高涨。对一直不曾露面,但实际上充当了精神支柱的钦差方大人越发信服和感激。

    这日,便有七八家员外一起到公馆门外,言辞恳恳地求见钦差大人,非要当面表达一下谢意。

    方应物稍有犹豫,但又觉得是一个契机,便开门放人,在大堂上接见了众位员外。

    天南地北地闲谈之后,方应物起了话头道:“本官受了朝廷诏命,到这苏州府来督粮。但经过仔细研究,却发现了不少弊端,难怪近年来拖欠严重。”

    这种话,哪是几个富户敢于接嘴的,只能拍马道:“方大人烛照洞见,明察秋毫,自然看得真切。”

    方应物无视了这些没营养的逢迎话,继续道:“比如我这几天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朝廷向苏州府征收赋税,主要还是以实物为主,特别是粮米。毕竟民以食为天,京师口粮供给基本都要仰仗江南,事关重大,谁也不敢变花样。

    而苏州府近年来人口滋生、户数繁衍,风气也渐渐奢侈浪费起来,但土地却还是这些土地,府境内早已开垦得差不多了,总数变化不是很大。

    如此苏州府本地消耗粮米数额逐年增长,而另外的道理很简单,本地消耗数目多了,能起运到京师的数目自然也就少了。所以在此状况下,苏州府税粮连年吃紧、屡有拖欠便不奇怪了。”

    众人彼此对视,皆感莫名其妙,便由唐广德打头问道:“方大人真知灼见,我等是很佩服的,但我等不过城中富户,方大人为何与我等说这些?”

    方应物哈哈一笑,“有弊端就定有解决之道,比如针对刚才这个问题,本官心里就有些不大成形的想法。如果诸位有意,或可参详一二。

    江南这地方,人多地少,土地殖垦快到头了。但我听说湖广那边良田土地还多得很,这些年也不断垦拓,如今粮米产量急剧增长。原来谚语是苏松熟,现在则有湖广熟的说法了!

    如今苏州府粮米吃紧,而湖广米渐有富余。而你们这样的商家,是否可以遣人赶赴湖广那边买米,然后沿江而下,送到瓜洲水次仓?”

    所谓水次仓,就是运河沿岸建造的粮仓,各地需要交纳漕粮的,都只需要将粮米运到指定的水次仓。然后来年开春后,再由运军负责用漕船运往北方京师。

    苏州府百姓交纳税粮,则需从本乡一直将粮食运到长江北边瓜洲的水次仓。粮米入了仓,从仓吏那里领到回票,便算完纳赋税了。

    虽然运粮数百里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但是总比宣德朝之前,从苏州府运送到北方京师要舒服多了……

    众人再次面面相觑,方钦差这是什么意思?是想叫他们这种商人,去湖广买了粮米,然后当成税粮缴纳了?

    那这行为和捐献有什么两样,他们又能有什么好处?商人无利不起早,谁也不愿长期做这种纯赔钱的事情。

    “当然不止于此!运湖广米到水次仓,领到了回票后,再拿回苏州府,就可以折抵赋税!

    也就是说,可以将这些仓米回票拿到市场上贩卖。无论是谁,只要拿着仓米回票,便可以在衙门里抵消自家赋税!”

    众人齐齐“咦”了一声,这法子似乎是可行的,又仔细想想,这里面似乎真有新的商机。

    众所周知,交粮米这种实物税是件很麻烦的事情,若有大户人家充当粮长,轮到负责本乡里赋税,那简直是艰苦异常的。不但粮米难以凑齐,长途跋涉更是一场灾难。

    如果购买特殊回票,便可折抵掉相应的赋税,那肯定会受到不少嫌交税麻烦但又不缺现银的人家欢迎。

    比起远赴水次仓缴纳粮米的苦差,只要这种特殊回票能抵消税粮,哪怕加钱收购也是值得的!出钱买一个省心,对有点闲钱的人家而言何乐不为!

    最后众人断定,如果有靠谱的大臣背书并推动,这一套商业模式确实是非常可行的。

    但也不是没风险,最大的风险其实就在于政策方面,一旦朝令夕改,很容易就血本无归。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看推动此事的官员靠谱不靠谱,够不够强力。

    见众人不说话,方应物也不着急,自顾自的优哉游哉品茶。他就没想着今天一定促成,只是借机吹吹风,让消息传播一下而已。

    如果反响不错,下面再进一步考虑细节。当然,苏州府钱粮症结不止这一个方面,还有很多种问题需要解决或者缓和。

    想至此,方应物忍不住叹一口气,千钧重担在肩头,自己任重而道远啊。

    这时候,忽然有门口杂役来禀报:“方老爷!府衙那边差了个小吏,说是有事情要宣告。”

    方应物挥挥手放他进来,却见这小吏上了堂后,先环顾四周看了看几位员外,然后才对方应物行礼道:“方大人在上,小的前来此处,是奉了府衙那边的命令,就公馆之事与方大人说一说。”

    “这有什么可说的?”方应物皱眉道。

    那小吏战战兢兢地答道:“公馆占地较广,方大人一行人数目不多,用不到这许多地方,未免铺张靡费了些。

    故而府衙决定另寻一处地方,安排方大人移驻别处。”

    方应物勃然大怒,这种说法与将他从公馆驱逐出去有什么两样?谁能受得了这种耻辱?特别是在座还有如此多外人当面。

    其他员外听到府衙的要求,顿时也心惊胆战起来。他们搬到公馆街,就是冲着方应物来的,若方应物离开了,哪公馆街还有什么意义?他们搬迁聚居到这里,已经是非常折腾了一遍,可真再也折腾不起了!

    还有胆小的人已经在心里计较起来,这方应物要连这都吃不住,那用理性来分析,此人只怕也稳不了、靠不住。

    砰!方应物狠狠拍案,震得茶盅叮当作响。“本官住进之前,公馆也是闲置着,难道就不浪费?怎么本官住进来之后,就成了浪费?”

    那小吏硬着头皮,勉强开口回话道:“公馆不会闲置,自有他人入住。”

    方应物怒极而笑,嘿嘿几声才道:“如今苏州府内,还有谁比本官这钦差更够资格入驻公馆?”

    小吏默然不语。

 第五百二十五章 后退不得

    虽然那小吏没有答话,但只要有点脑子的人就能猜出一二内情。放眼苏州城里,能与方应物具备同等资格的人,也只有钦差采办太监了。

    若非是为了给采办太监腾出地方,府衙又怎么会打算把方应物赶走?说什么地方大小不合适,都是自欺欺人的理由。

    对此方应物确实无比震惊,就算是再心思缜密的人,事先也想不到府衙会做这种事。

    地方官要将钦差大臣从驻地中赶出去,猛然说出去简直没人敢相信。当然,如果是钦差太监强力撑腰的话,那么动机就可以理解了。

    在官场上,拉帮结党的很多,但生怨结仇的也有不少。这些仇隙大抵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公仇,一种是私仇。

    公仇多是因公事而起,具体缘故则是由于立场不同发生的。例如先前苏州府弹劾方应物,就是围绕赋税问题发生的,并非苏州府一定要刻意针对方应物这个人。

    私仇则是因人或者私事而起,如果方应物被从公馆赶出去,那就是刻意针对他方应物而来的,肯定属于私仇范畴。当然,公仇私仇之间有时候分界也不是那么明显,或者是经常混杂在一起的。

    两者之间,公仇相对而言比较好化解,当事人时过境迁、不在其位之后,说不定还能生出“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佳话,除非是极度狭隘记仇的人,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

    但私仇可就没那么容易消解掉了,私仇比公仇更容易记恨,不死不休地纠缠一辈子都是有可能。就像一个人使用公款也许会很大方,但使用私房钱时却会想之又想。

    所以可以得知,府衙此举绝对是对人不对事,真是要将方应物得罪到死了。也能反映出,李知府真的豁出去了,孤注一掷地赌上所有。

    但对方应物而言,于公于私都不能让。

    于公若就此相让,那聚集在公馆附近的这些大户们怎么办?这是目前方应物在苏州城里唯有的一点群众基础了,断然不能随便放弃。

    于私若就此相让,那方应物的脸面何在?心底很骄傲的方大钦差实在丢不起这人。那王太监固然有跟脚,受天子宠信,又是大太监梁芳的亲信,可是难道他方应物的根底就差了?他还有东厂汪芷做后盾!

    想至此处,方应物阴沉着脸,对那府衙小吏问道:“本官若是不肯离开,又当如何?”

    那小吏壮着胆子答道:“府衙譬如房东,钦差大人譬如房客。想来大人你也是体面人,总不能学那无赖房客作为罢?不然传开后,也不甚好看,或许有人非议方大人贪图享乐。”

    方应物被堵得没话说,便冷哼一声呵斥道:“你这小吏,倒是伶牙俐齿,既然你的话已经带到,那就滚罢!”

    那小吏却还又问道:“钦差采办太监王公公那边人多,急着要征用公馆,不知方大人何时能收拾方便?小人也好回了府衙禀报。”

    这是公然拿采办太监王敬来威胁?方应物怒极反笑,“你这贼杀才,不过区区一胥吏,胆色当真是不小。这话都是那李廷美教你说的么?”

    旁边方应石怒不可遏的冲上前来,对着传话小吏道:“让爷爷我来告诉你!”随即一巴掌将这小吏扇倒在地,却又见此人连滚带爬,飞也似的从门外逃走了。

    出了这么一档子事情,方应物和来拜访的富户们也没心思继续闲谈了,访客于是纷纷起身告辞。

    本来以方应物的身份地位,只需在客厅拱拱手就算给面子送行了。但眼下却是非常时期,为了安抚人心,方应物便谈笑自若地亲自将众人送到了大门。

    正作别时,忽然有一顶小轿子颤颤悠悠抬到公馆门前。停稳之后,轿帘掀开,露出一只修长齐整的纤纤素手。

    由这只白皙光洁、保养得当的手可以看出,轿中人必然是养尊处优的年轻女人。众人忍不住暂停一下,多看了几眼,能是何等女子出现在公馆门前?

    然后便有婢女迅速上前,轿中人便扶着婢女下了轿子。众人眼前一亮,却见这女子二十几岁年纪,生得极是妩媚风流,一颦一笑皆有藏不住的风情款款。

    那女子眼波流转,瞧见了方应物,惊讶地用手中团扇遮住了因为张开而不雅的小嘴,随即笑嘻嘻地搭话道:“方大人怎的亲自出迎,贱妾何德何能,简直折杀人也,传出去要被问罪的。”

    原来是方钦差的老相好?众人若有所思,又去看方应物,却见钦差大人同样很吃惊,“你怎的在这里?”

    那女子轻摇团扇,扇起香风阵阵,“苏州杭州,不过数百里水道而已,往来便利得很,又不是天涯海角,贱妾为何不能来?”

    这么绝色风情的大美人,竟然从杭州城主动追了过来?围观众人一时间艳羡不已,八卦之心大起,这种年少得志、功成名就的读书人福利真好!

    在众目睽睽下被女色纠缠,方应物觉得有失钦差体面,重重咳嗽一声,呵斥道:“你别在这里现眼了,进来说话!”

    虽然方应物态度不怎么样,但那女子不以为意,反而倒贴出了笑脸,在婢女扶持下,娉娉袅袅地进了公馆大门,消失在意犹未尽的众人面前。

    见没有八卦可以看,众访客也就散去了。此后,方应物被驱赶的消息迅速传到街面上,刚放松没两天的公馆街临时住户顿时又将心提了起来。

    其实这一招,就叫做釜底抽薪!他们是因为方应物才聚集在这里的,如果没了钦差大臣做主心骨,还能鼓起多少勇气去面对凶残的太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