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官- 第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到了榆林城,杨巡抚便发现,他还真找不到比方应物学历更高的人才了。不能说无人可用,但很难能找到更好的人。

    卫所的彭指挥和薛镇抚互相看了一眼,他们原本猜测,方应物自称巡抚幕僚可能有自吹的成分,也许只是巡抚出于人情关系照拂一二而已。毕竟方应物年岁太轻了,怎么看也不像洞明世事的幕席。

    但从今夜情况来看,方应物正儿八经的和崔师爷一同列席左右,这说明他并不是幌子。

    彭指挥又向薛镇抚递了几个眼色,薛镇抚会意,便端起酒盅,对方应物道:“前日多有误会,我借这杯酒向方先生致歉了。”

    这也是他们事先商议定的,不知道巡抚是否知晓这件事,先主动出击找台阶下,若能彻底化解掉最好。

    有些事情可以私下里做,但不好当着面做。方应物大概也要讲究几分体面,他总不能在巡抚面前表现得过于刻薄,留下不好印象。

    果然杨巡抚插嘴问道:“是什么误会?”

    薛镇抚转身答道:“下官查办了一起仓库贪赃之案,不小心将方先生捉拿到镇抚司,险些误了抚台大事,这都是我等的过错。”

    方应物暗暗皱眉,这话怎么听怎么不顺耳。话里话外的,好像是他方应物真犯了贪污的事情,然后因为靠上巡抚所以就不查了。

    回答了巡抚,薛镇抚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又向方应物道:“所以,本官在此向方先生赔礼。”

    方应物停杯不动,讽刺道:“不止是误会的事情罢?你薛大人在卫所里什么主也做不了,这时候出什么头?榆林卫发生了这么大的冤案,贵处指挥使为何从头到尾不曾表示过什么。”

    方应物这意思就是这事你从头到尾不够资格做主,所以就别跳出来当傀儡了,还是让正主出面。薛镇抚又等了等,见方应物只管低头吃喝,并不再与他搭话,只得扭头看了看彭指挥。

    彭指挥想了想,摆出长者架子道:“方先生听老夫一句劝,为人心胸不可过于狭隘,做人也不可过于斤斤计较,还是宽厚些才是正道。”

    方应物冷笑道:“此话何解?”

    “些许误会就让它过去好了,何必纠缠不放。”彭指挥道。

    方应物嗤之以鼻,“彭大人误会来误会去,口口声声就不离这两个字。是想说明什么?是想说明这是可大可小的私事么?错!在下眼中,这绝非私事,而是公事,奉劝彭大人不要因私废公!”

    杨巡抚对副总兵频频劝酒,崔师爷垂头吃吃喝喝,别人也各自敬酒。没人出面劝架,仿佛厅中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方应物与彭大人好像正在言笑款款似的。

    没人劝阻,方应物自然乐得继续说,“彭大人对在下的话不服气?那敢问彭大人,孙大使是官吏,在下是生员,贵衙擅自捉拿官吏生员,薛镇抚甚至要将我等打入大狱,这是谁授予贵衙的权力?在下对这点十分不明,还望彭指挥赐教。”

    彭指挥反驳道:“边地不比腹里,军镇不比州县,自然有便宜行事的道理!”

    方应物拍案呵斥道:“朝廷赐予巡抚总制的敕书上,才有便宜行事的字眼,你彭清何德何能,胆敢自领便宜行事职权!你想造反吗!”

    战区的巡抚或者总制之所以有权威,那是因为朝廷授予他们的敕书上往往具有“便宜行事”、“军法从事”等字眼。没有这几个字,权威就要少掉一大半。

    但彭指挥清楚,他说的便宜行事是习惯性口头语,方应物偏偏曲解为授予职权用语,指责他擅自扩大职权。

    这和污蔑有什么区别?他堂堂的正三品指挥使,哪里能容忍方应物指名道姓的斥责?当即大怒,站起来指着方应物骂道:“混账小儿!你当初被发配来时,本卫不肯收留你,所以你心存怨恨、谗言报复!”

    方应物对彭指挥的辱骂充耳不闻,继续问道:“在下还有第二点不明,指挥军士三番两次捉拿在下的不是别人,是贵府二公子,敢问彭二公子是何官衔,现居何职?他凭什么能指挥军士拿人办案?”

    这让彭指挥无话可说。当儿子的动用一下父亲的下属,这没什么稀奇的,但不好明面上公开如此说,尤其是当着巡抚的面。

    想了想,只能道:“我彭家世袭武官,小儿辈提前学着办事并熟悉状况,也是有的。”

    方应物嘿然笑了笑,并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又问道:“在下更不明白的第三点是,广有库虽然设在榆林卫,但上司是陕西布政分司,再向上还有巡抚行辕,绝不是榆林卫一家的事情。

    贵府二公子不通气,便大摇大摆将库大使抓走下狱,这实在是嚣张跋扈肆无忌惮!你彭指挥都不好做出此等事情,却偏偏让你儿子做出来了,你们榆林卫的公事,就是如此办理的?”

    不等彭指挥回答,方应物作了总结道:“贵衙犯了如此多的过错,还不思反悔,反而再次频频用误会一词搪塞!

    就在下所说的三点不明之处,全都是公事,你明知故犯,又哪点是你我误会了?你这般如此公私不分也敢说别人心胸不宽,莫非与你彭清同流合污才是心胸宽广么?在下敬谢不敏了!”

    绕到这里,方应物可算将薛镇抚故意泼自己身上的污水清理出去了。

    彭指挥粗人一个,嘴皮子哪里比得过方应物,被一激再激,顿时蛮横气上来了。他厉声喝道:“我榆林卫就是如此办事,那又如何?”

    “该如何不是在下说了算,这要请示抚台。”方应物淡淡道,随后转身对杨巡抚行礼。

    杨巡抚冷冷地望了彭指挥一眼,不容置疑地吩咐道:“彭大人坐下说话,看看你成什么样子!”

    又批判道:“这么办事你说如何?知道的以为你是驭下不严,教子无方;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割据边镇,坐地称王!”

    不要说彭指挥,连方应物都冒了几滴冷汗。不愧是抚台大人,看问题站位就是高,扣起帽子扣得也更是大,不能不服,不能不服呐。

    彭指挥硬邦邦地赌气道:“本官知罪,还请抚台向朝廷弹劾就是!”他就不信了,杨巡抚刚上任,就敢毫无忌惮的去向朝廷弹劾本地高官,这明显是故意排除异己。

    杨巡抚突然笑了笑,如同春风化雨,“你说你有罪?其实也谈不上罪名,顶多也就是一些过错而已,你既然说自己知错,那你说自己有什么过错?”

    彭指挥一时语塞,难道要亲口将自己的过错一桩桩列出来?这怎么可能?

    此时方应物忽然插嘴道:“谁能没有过错,抚台犯不上向朝廷弹劾,彭大人既然知错,那么给抚台写一封悔过书即可。”

    “也好,上纸笔!”杨巡抚吩咐旁边仆役道。

    彭指挥眼睁睁看着桌案上的酒食被撤走,换成了笔墨纸砚,心里郁闷得真想一口气将桌子掀了。

    厅中鸦雀无声,其余武官看着彭指挥,顿时有兔死狐悲之感,气氛一时间很是压抑。

    杨巡抚缓缓环视四周,将每一个人的脸色都看在眼里,咳嗽了几声,高声道:“还有件事情先与你们知晓。

    本院欲向朝廷奏请,在榆林城建儒学、社学,军中子弟会读书者皆可入学,去求一个文学功名。”

    什么?功名?厅中所有武官猛然听到这个,哪里还有心思去关心彭指挥的郁闷,齐齐不约而同地望向杨巡抚,目光热烈得很。

    天下父母谁不望子成龙,如果有机会让自家儿孙取得功名成为士人,不敢说不惜代价,但拿出全部身家的一半代价也是可以接受的!

    虽然众武官很渴望知道更多,但杨巡抚却就此闭口不言了,只道:“本院与方应物仔细商议过,然后再公布细节,尔等耐心等候就是。”

    聪明人已经猜测出,这方应物必然是办学的关键人物,毕竟此人是当前榆林城里第二高的学历(第一已经是巡抚大人了),也就他有资格主持事情了。

    方应物已经完成了今晚的任务,心里开始不停胡思乱想,巡抚大人恩威并施这招,拿捏的火候很老到啊。

 第一百四十六章 实力为尊

    榆林城要办学的消息一传出来,立刻成了全城热点,无论有希望还是没希望的人,都会议论几句。毕竟这是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

    对于延绥镇和榆林卫的武官而言,虽然都有世袭铁饭碗,但也只能让长子袭位,其余儿孙便自求多福了。如果能建起学校,那岂不就多了一个好出路?换句话说,谁家不想进学读书?至少八成以上的武官都产生了幻想——将来一个儿子习文博功名,一个儿子习武继家业,文武互相辅弼就成家族双保险了。

    以西北边地的教育水准和文化氛围,去京城中进士几乎天方夜谭,去西安府中举人也是十分困难的,但在本地至少可以想办法中秀才。

    有了秀才功名,一是可以入国子监读书,出来就是监生功名,可以做官;二是能在边镇军中谋取一些高级书记之类的幕僚职务,那方应物不就是现成的例子么?

    一夜之间,方应物忽然成了香饽饽,两天内收到了十二封各色请帖,发来请帖的都是榆林城里有头有脸的人物。

    因为巡抚亲口说过,要与方应物商议细节。之后巡抚大人当然不可能事必躬亲,具体的事情还要靠别人去做,那有学历又受巡抚信任的方应物自然当仁不让地主持此事。

    再说,请动高高在上的巡抚不容易,他们未必有这个资格,但总该有资格去请方应物会面罢。

    更有不少投机分子痛心疾首地想,早知道如此,方应物苦逼地当仓库书办时,就该雪中送炭了。不然结下了患难交情,此时肯定妥妥的能拿到一个秀才名额。

    方大秀才看着请帖,品味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后摇头叹道,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

    却说这个学校话题越热,杨巡抚越发感到方应物出了一个好主意,让他巡抚生涯开端十分顺利的好主意——只用办学就把整个延绥镇人心都掌握了。

    杨巡抚又想到,这事不能拖延太久凉了人心,所以要趁热打铁开动起来。

    他已经向朝廷奏请了此事,但那也就是个过场。建儒学是绝对政治正确的事情,只要地方上有这个心思,并愿意费这个力气,那么朝廷是不可能反对的。

    所以筹备工作大可提前进行,无须担心朝廷会否决。抱着这个念头,杨巡抚在上任后的第四天,便召集了各方人马讨论办学。

    参加会议的除了杨巡抚本人,还有卫所和营兵方面的两个官员,此外就是两个巡抚幕僚崔振飞和方应物。

    卫所方面来得是榆林卫指挥使彭清,榆林卫是实土卫所,榆林城的实际管辖者,坐衙指挥使相当于内地的父母官,办学怎么也绕不过他去。

    营兵方面来的是都指挥佥事、延绥镇副总兵岳嵩,因为总兵不在榆林,所以由专守榆林城的协同副总兵参加。

    杨巡抚居中而坐,看看左右四人都到齐了,先咳嗽一声开口道:“闲话不说了,直接说正题。今日召见尔等,就是要将办学的详细章程都定下来,然后照此去做。”

    开场话讲完,杨巡抚直接对方应物问道:“依你测算,办榆林卫学需要多少银子?”

    方应物答道:“先期投入,约莫需要千两白银。”

    杨巡抚不动声色,岳副总兵眼观鼻鼻观心,只有彭指挥小小吃了一惊,问道:“怎的如此之多?”

    方应物眼皮也不抬,看着手里的笔记答道:“彭大人不知道儒学是什么样子罢?首先孔庙不可不建,天下儒学没有不建孔庙的,左学右庙乃是标准制式;其次,学校中必须要建高大敞亮的彝伦堂,以及至少容纳百十人的生员学舍,这又是一笔大开销;

    还有就是边镇地方找本书都困难,若建卫学必须要建藏书楼,从外地购书充实之,这笔算下来可能又是数百两。更何况别忘了,边地物材价贵,将上面几项折合起来,千两银子不算多。”

    杨巡抚道:“本院这里只有京运银若干,都要用作赏银和饷银,关系到军心士气,不可轻动。”

    彭指挥也叫苦道:“榆林城里人多兵多营生少,一直入不敷出,所幸朝廷每年拨运若干京银才能弥补亏空,下官卫所中也不好凑钱出来。”

    杨巡抚瞥了瞥彭指挥,吩咐道:“榆林卫有屯田收入,有税课收入,有中盐之利,辗转腾挪总能挤出来罢?卫所今年拿出五百两,明年拿出五百两,就这么办。”

    彭指挥还想叫苦,却见杨巡抚拿出封疆大吏的霸气,斥道:“延绥镇只有你们榆林卫有营生收入,你左右推脱不肯承担,难道叫本院克扣饷银么?还是想让总兵镇吃空饷挤出银子?”

    彭指挥被训斥过,这才不吭气了。最大的难题解决了,杨巡抚又问方应物道:“卫学办在哪里?选址可曾选好?”

    方应物又答道:“学宫必建于清静之处,但榆林卫城地方狭窄,找地方不容易。晚生这两日勘查过城中,卫学建于东北为佳。”

    众人一想,确实建在东北角最好。榆林卫城西边是官署群和军营,南面是数个集市,东边是工匠民居,所以相对之下只有东北角最清静了。而且榆林卫城没有北城门,更是让北城人流稀少。

    “但是也有问题。”方应物边看彭指挥使,边继续说道:“那里现有卫所衙门的两处仓库。”

    杨巡抚当即做出指示,“将仓库拆了,移建到别处!”

    彭指挥急道:“这恐怕不……”

    方应物忽然插嘴,“其实不一定要新建,可以将卫所仓库直接合并入布政分司下属仓库,统一调度管理。”

    “下官定然早日将仓库移走,绝不妨碍办学!”彭指挥使口风一转,表决心道。

    方应物淡淡一笑,“最后就是人力问题了。建学宫需要大量差役,营兵战备不可轻用,所以只能从榆林卫军户中征发了。”

    杨巡抚皱眉思考片刻,也觉得榆林地处边防前线,营兵虽然人力充沛,但需要时刻保持战备,真不能拉去盖学宫,因而只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