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故治法必兼益气,始无偏弊。虽云气阴两虚为此病之本,
而粘痰难出又为此病之标。生津润燥固可杜其生痰之源,而
已生之痰仍当使之消除。故治法当益气养阴、消痰止咳。因
一时难得合适成方,孟城不揣浅陋,自拟一方,颜日“百合畅肺
饮”,用治单纯型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适应者颇众,余屡用有
效,故敢公诸同好。
百合畅肺饮方:
太子参9g百合15g麦门冬9g五味子6g玉竹9g
杏仁9g苏子9g枇杷叶9g(包)炙甘草3g
记忆口诀:百合畅肺草参萎,麦冬杏苏枇杷味。
本病肺阴亏损、津伤燥咳,故以养阴生津、润肺化痰之百
合为君,一药而标本兼治。玉竹、麦冬助生阴液,以滋化源;
杏、苏、枇杷,降气消痰,以止咳逆;太子参益其肺气,炙甘草调
和诸药。用五味子者,因痰逆日久,肺气易致耗散,宜乎稍佐
酸敛之品。且本病以傍晚及清晨发作较剧,《类证治裁》云:
“清晨咳为气动宿痰”,“黄昏咳为火浮于肺,当敛而降之,五味
子、五倍子之属”,故于方中参入五味。统观全方,具益气养
阴、润肺生津、消痰降逆、收敛止咳之功,深合于多数老慢支患
者之证候及病机,倘能辨证确切,宜其投剂有应。
又方中太子参一味,改动宜慎,党参嫌其性燥,恐伤肺中
津液而增病势,洋参沙参,虑其阴凝太过,恐全方乏气运擀旋
之能而难行药力,要在详辨脉证而灵机变通也。
以上所述为“老慢支”中主要证型及其治法,其余各证不
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恕不赘述。
培土生金愈久嗽
咳嗽为肺系疾患之主要证候,《黄帝内经·素问》“咳论”对
此早有专篇论述。现代中医将咳嗽划分外感、内伤两大类,颇
合临床实用,但此分类在明代张景岳之《景岳全书·咳嗽》篇已
有记载:“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日内
伤,而尽之矣。”
关于外感咳嗽,本文暂置不论。而于内伤咳嗽《素问·咳
嗽》早有明文,如“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均能导致咳嗽。“咳论”且详述
五脏咳与六腑咳各自证候,为治咳提供临床依据。虽后世医
家治疗咳嗽已不甚采用五脏咳、六腑咳之证候分型,然总不越
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而致咳嗽之病理因素。然虽五脏六腑
皆能导致咳嗽,而其中与脾胃中土关系最切。故《素问·咳论》
又曰:“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据于临床,内伤咳嗽证候甚多,除肺脏自病外,与肝胆、肾
脏、脾胃均有密切关系,而其中久咳不愈者常多源自脾胃。
肺为华盖而属金,脾胃为中土而化生万物。按五行相生
规律则土能生金。脾胃中土虚衰,土不生金而致肺虚咳嗽,为
临床所常见。脾胃虽同属于土.而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主
生化气血,输布精微,故其病每多气虚,虽有脾阴损伤一途,而
终不及气虚为多,故脾虚致咳者,治以益气健脾、培土生金为
大法。胃主通降,又为津液之海,故其病每以津液不足为多。
胃虚致咳者,治以养胃生津,培土生金而止咳。
脾肺气虚、土不生金而致咳嗽者,证见咳嗽经久不愈,咳
声低微。病情较甚者,可见食减便溏,短气乏力。气虚及阳
者,兼见畏寒跗冷,色白肌柔。脉见细软,或右手脉大无力,舌
淡苔薄。方用四君子汤、异功散,或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随
证选用,有痰者六君子汤。食少便溏者,参苓白术散,兼见阳
虚者,适当佐以温润扶阳之品
肺胃阴虚而致肺燥咳嗽者,匝见咳嗽经久不愈,干咳少痰
或无痰,咳嗽夜甚于昼,夜间蒸热,食少萎黄,渴饮咽干,大便
燥而不爽,脉细小或细小带涩,或右脉虚数,舌红而干,苔薄
白。,治拟叶氏养胃汤,沙参麦冬汤或沙参玉竹方(南沙参、玉
竹、石斛、桑叶、梨肉、茯神。为叶天士医案方。)
现于治验病例中,选取脾胃气虚咳嗽及肺胃津伤咳嗽各
一例,以示一斑。
例一职员朱某,年近四旬。自诉频年以来,干咳不已,
纳食不振,胃脘胀满,嗳气时作,泛恶频仍。西医诊断为肺气
肿。中西医药杂治年余,依然如故,渐觉形神衰疲,食道有梗
阻之感,胸次闷瞀,呼吸不畅。于1971年秋前来就诊。余视
其脉软而无力,舌质淡而苔略厚。洋参四诊。证属中气虚衰,
土不生金,肺气/卜足才生咳嗽。至于恶心泛漾,缘土虚则湿痰
留滞胃脘,痰浊内扰则泛恶作矣。观前所服方,尽是开肺止咳
之品,不惟无益,反且有害。为今之计,当宗《内经》“治病必求
其本”之旨,以培土生金为法。遂拟一方,以六君合生脉加川
贝粉:
党参9g白术9g茯苓9g甘草3g陈皮4.5g
半夏6g麦冬6g五昧子4.5g川贝粉3g(吞)
以此为主方,加减予服二十余剂,竟得咳止纳馨,胸次畅
然,神亦不惫。停药数月后再经医院复查,证实肺气肿业已消
失。
例二友人徐君之子,年甫五龄,咳嗽已二年未愈。屡求
名医援手,而屡治乏效。首由一医为诊,予服麻杏石甘汤加减
方数十剂,服则咳止,停药则复咳如前。继求他医为治,主脾
肾气虚大剂培土益气,三十余剂咳未少止。再请某儿科著名
前辈诊治,用补肺阿胶散改汤加减,幸服数剂咳即止。半月后
复咳如前,缘求治不易,自行原方以进,咳声时断时续。因循
至1977年春节后,始就商于余。自患病起已二年矣。余诊得
脉缓而涩,苔薄且净。闻咳则喉中痰鸣,咳甚时呕出白痰甚
多,每次约可半饭碗余。此病初看似属痰饮为患,然脉呈虚象
而非实证。盖脉缓无力为中土虚衰,涩而应指不足为津液亏
损之的据。且余诊时正服某祖传儿医之方,尽是麻杏苏夏,且
每方必用控涎丹9g包煎。已服二十余剂,咳不见减,痰不见
少,显非痰饮为病。倘正属痰饮,如此用药痰咳必受其挫。余
揣摩证情,推测此证初起时,原由外感伤肺、劫夺津液,加之杂
药乱投,肺胃津液更伤,遂成金燥热郁之象。消克之药屡投,
脾胃复伤,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上灌于肺,反使水液凝滞,
遇内火煎熬而为痰浊。中土一亏,则金失所养,故痰嗽愈甚。
是水液不足,输布失常,而非水液过剩;是燥证而非痰饮。于
病机之认识相反若此,倘辨证不明,失之毫厘,投剂用药则差
之千里矣。何求愈病之云哉!患者之治,余意当养胃阴、润肺
金、健脾土为法,佐以止咳消痰。为疏一方:
南沙参12g川石斛12g麦门冬9g炙紫菀9g
炙冬花9g焦白术6g茯苓9g炙甘草3g甜杏仁9g
炙兜铃9g
服二帖,咳嗽大减,再服四帖,诸症渐除。惟偶有咳嗽一、
二声,即自行停药勿服。二旬后不慎风寒,又见发热咳嗽,前
症复作,予疏表化痰药,表解热退,痰嗽依旧。又予前方三剂,
痰嗽俱平,由是康复。
平衡五脏治久咳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为橐籥,司
人呼吸。秉质清虚,不容纤物。因而无论内外之邪,皆能影响
肺脏正常功能而致咳嗽。凡外邪袭人所致之咳,先宜速散其
邪,治之尚易。而内伤久咳,往往诸药鲜效,殊费医家踌躇。
盖人身五脏六腑,阴阳气血,宜处动态平衡之中。一旦失却平
衡,或因木过旺而乘肺侮金;或因土太弱而生化不足;或因火
盛烁金;或因水寒射肺。诸如此类,皆能导致肺病咳嗽,缠绵
不已。当于对证之治咳方中,求其五脏六腑、阴阳气血之平,
则内气调而咳嗽愈矣。略举数例于下:
例一女干部徐某,于豆蔻之年得气管炎,入冬辄咳呛不
已。中年自部队转到地方,始有机会邀余为治,每数服必效,
咳止后可保一冬不发。至1972年春节前一周,咳嗽又作。服
药三帖已效,谓春节务须走亲访友,要求迅速止咳。余细勘其
脉,左尺独细而沉,遂于原方中加熟地12g,三服咳即止。不
惟春节未发,开春后亦未复作。1973年夏,为根治计,在某医
院行冬病夏治之法。入冬咳嗽更甚,断其肺中有热,药须多吃
方效。患者闻言不悦,遂不畏跋涉,去草药店求一“名医”诊
治。余视其方,为肃肺降气化痰止咳之药,兼以较多清热解毒
之品。所虑清热太过,难免遗殃。先后数诊竟服四十余剂。
咳虽得愈,而脘胀纳呆、胃中发凉之证生矣。余谓君病原由冬
病夏治,以热药敷贴肺俞,致肺中伏热而作咳。此非冬病夏治
之过,乃医家不善择治之所致也。清肺固是,过剂则败胃伤中
矣。予香砂六君汤,数帖寻愈。
例二同事谢某之女,二十余岁。十年前患顿咳,每晨起
必咳数十声。数年后发作渐频,至诊时则一日四、五发,深以
为苦。服药不少,效亦乌有。余察其脉左大略弦,右寸独强。
舌无异常。是肺肝蕴热。为疏一方:
生黄芪15g桑白皮12g地骨皮12g杏仁9g川贝母
9g甘草1.5g黛蛤散9g(包) 枇杷叶9g(包) 黄芩
9g
三帖咳止大半,十帖全解。
例三一日偶过友人家,见其未婚妻咳嗽声频,于是细诘
病情。谓咳嗽已经年余,在某名老中医处诊治一年,服药几无
虚日,然咳嗽终未少减。视其方尽是养阴润肺,化痰止咳之
品。察其舌则苔白腻。显是阴药过度,反致痰湿留中。所幸
年富胃强,纳谷虽减而中焦未败。余细诊其脉,右寸独见浮
涩,他脉尚平。疑其始由外感而治不如法,遂致迁延不已。今
外感之脉尚在,是邪未解散,而病仍在肺卫,并未深入于里。
患者病发之时,必先喉痒,痒甚则咳作,是邪欲透发之征。用
药当助其宣散始为合辙。前治过用滋腻寒凉,致苔白脉涩,正
宜借用王孟英杏蔻橘桔之剂,以开其肺而达其邪。方用:
苦桔梗9g陈皮6g蔻仁3g光杏仁9g荆芥9g甘
草3g淡豆豉9g象贝母6g生谷芽12g
先后二诊,方未改动,服药七帖,药到病蠲。倘若阴凝之
药再投,必入损症之门而痊愈无望矣。罗谦甫曰:“活人之道
将与相,一旦在已权非轻。”为人司命者,可不慎欤!
以上三例中:
例一 素属肾阴亏损,其左尺脉常见细弱,甚至不应。故
于止咳治标方中加熟地以滋肾水,使金水相生,则五脏气平,
而肺气自复,咳嗽自止也。
例二为肝火犯肺、肺肝热炽。久之必损肺气。若清肺
泄肝、降逆止咳,不益肺气效必不捷,是以重加黄芪,使金旺气
充则制木有权,元气来复则阴火退位,五脏无偏颇,邪火自消
而咳自止也。
例三乃外邪袭肺,误服滋腻凉润,填塞肺窍而致闭门留
寇,邪达无路。不开其肺则金气壅而不平,是故治以开肺达
邪,外邪散则肺金安和,五脏自调而咳止矣。
饮邪咳喘青龙祛
例一饮邪咳嗽
老年木工朱某,工作认真踏实,平昔作务辛劳,加之年高
体弱,渐觉疲惫乏力。然仍一心为公,不暇休息。1974年4
月初,天气乍暖还寒,不慎感受寒邪,啬啬恶寒,微微发热,并
见咳嗽吐痰。投疏表宣肺止咳化痰之方,表解而咳嗽不已。
连更数方依然全无效验,且疲惫益甚。停药十余日后,又来复
诊,病未好转。改与止嗽散数帖仍不效,反觉全身蒸蒸发热,
而以口腔表测之则体温正常,胸透亦无异常发现。于是余反
复推敲,询知患者自感寒以后,心下时感塞闷不畅,经剧咳吐
去痰液,心下塞闷之感可暂减轻,余始悟此乃饮邪为患,直书
小青龙汤:
炙麻黄3g桂枝3g干姜1.2g细辛1.8g白芍6g
炙甘草4.5g半夏9g五味子3g
服三帖,咳嗽大减,体蒸已除,精神稍加,复与三帖,咳嗽
全止,心下塞闷亦解,而仍有乏力之感,更方与补中益气汤调
理善后。
例二饮邪喘促
患者亦朱姓,亦为木工,年届占稀。素有气喘、心悸之病,
入冬发作尤甚。平昔多痰、胸痛,并有心速病史,心率常在
100次/分,早搏2~3次/分。听诊两肺可闻及明显哮鸣音。
舒喘灵气雾剂,美喘清及强力安喘通之类西药常备不缺,服用
数年病势依旧,至1995年12月13日始来就诊服用中药。当
时咳喘甚剧。致使言语断续,几致不能陈述病情。吐白色痰
液甚多,色带微黄。脉左细右小,舌质淡紫,苔白厚而干。诊
为饮邪咳喘,治当蠲饮止咳平喘,拟小青龙汤法。
炙麻黄4.5g桂枝9g细辛1.5g炒白芍9g甘草3g
姜半夏9g五味子6g杏桃仁各9g地龙12g生姜三
片
服三帖咳喘大减,服至八帖,气喘基本控制。但因天气暴
寒喘急略加,原方麻黄用9g,生姜改为干姜4.5g,并加款冬、
紫菀、当归各9g,以此为基本方进退加减,服二十余剂咳喘得
解。至1996年冬未见复发。
按:小青龙汤为仲景用治表寒里饮以致咳喘之主方。今
时用治哮喘者甚多,而用治咳嗽者较少,其实《伤寒论》原文小
青龙汤指征有“发热而咳”一条,而治喘仅属“或有”之证。柯
韵伯亦谓小青龙汤加杏仁治咳嗽甚效。《伤寒论译释》云:“其
证状则以咳嗽为主,喘与发热,或有或无,不过使用本方还须
掌握以下两点:
1.本方之适应证多兼表寒,脉多弦紧兼浮。
2.表邪与水饮均偏于寒,故一般无口渴,舌苔多白滑。
而上述病例,一例外感寒邪兼里饮而致咳,一例为外寒引动伏
饮而喘急痰鸣,均用小青龙汤使表解里和而咳喘自宁。由此
二例亦可佐证仲景方用之得当,其见效之速,正有不可思议
者。
二十年痰喘两月解
刘某年届七秩,系制面厂退休工人。患者一生辛苦劳碌,
已种哮喘病根。早岁衣食艰难,不得已蹬三轮车度日,无论烈
日严寒,奔波于风风雨雨之中,倍感风寒暑湿等六淫之气,留
着不去,渐患咳嗽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