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余治此证取穴以局部及远端相结合,局部于耳门、听会中
选取一穴,远端则取患侧之中渚。盖耳为手足少阳经绕络之
地,听会属足少阳胆经,耳门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之俞穴,两
者相配善疏少阳经气,有治耳鸣之良好作用。病情严重者加
针翳风、侠溪。如因外感而致者,加外关、合谷;气闭者加太
冲;痰火内盛者加内关、丰隆;肝阳上亢加太冲、丘墟;气虚加
百会、气海;肾虚加肾俞、关元,或加三阴交、太溪。
    上述二例皆属实证,一因风寒自外而入,袭于少阳经中,
不能自行解散;一因肝胆之火自内而发,由下冲上,循经而达
于耳中。两者病因虽异,而胆经受病、经气被阻则一一也,故取
穴相似而皆获良效。
    针余琐谈
    一、颈肌挛痛针即和
    某纺织厂车间主任钱女士,余幼年同学之室也,年将半百

而素来康健。乙亥(1995年)夏末,一日晨起,觉右侧颈肌疼
痛,牵强不适。急趋劳保医院摄片,示颈椎第五、六、七椎骨质
增生。施用多法治疗而症不解,遂急急赶至余处。余查见右
颈胸锁乳突肌痉挛突起,按之痛甚。项后僵硬,头部转侧则掣
痛异常。行走及上肢活动时,颈项不能协调动作。先为针足
三里双穴,以三寸针刺入,得气后行捻转提插二分钟,然后留
针。次刺患侧外关。最后刺颈肌部,于痉挛处上下端及中间
各刺一针,均以30号一寸半针刺之,手法同上。留针三十分
钟,其间各行针三次。起针后颈部即可转动,颈肌明显松弛,
疼痛减轻过半。共针五次,痛解肌平,颈项活动自如。按:针
经有“四总穴”诀曰:“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
颜面合谷收。”颈椎病变所致之颈项不利或疼痛,若取列缺似
不甚应,如针足三里,则颈部之紧张立可松弛,此余临证之所
得也。
    又按:颈椎病变时下患者甚众,治法虽多,仅能减轻症
状,尚乏根治之术。忆昔余从杨永璇先生学习针灸时,先生自
创一法:以皮肤针(即七星针)密叩患者颈部病变处之体表部
位,使有轻微出血,然后以特制之紫铜质火罐拔之,拔去瘀血,
颈可立松。每隔二、三日治疗一次,近期疗效颇佳。
    先生为当代沪上针灸学术界一代天骄,惜仅有《针灸治验
录》一书行世。七十年代初,余随先生学习,蒙师厚爱,赠末学
一册,并以毛笔挥毫题签。余求先生加钤“香士医庐”印章,先
生素自谨慎,余不敢相强而罢。今先生仙逝有年,每见先生遗
物,末学无不肃然起敬而心怀忆念也。
    二、胸部摒伤循经取
    新伤初起,以毫针刺之以疏通经气,即有卓效。针灸书谓
承山穴治一身之震伤,固是先辈经验之谈,然亦有不必拘泥

者。但依伤处所过经络,以经取之,每常应手取效。此举一例
为证:青年夏某,掮物不慎,左胸摒伤,左乳上方疼痛不已,呼
吸牵掣,上休转侧时其痛更甚。随即来余处就诊,余诊视伤处
无瘀肿,叩之按之则疼痛较甚,是伤在左乳之上,乃是阳明胃
经所过之地。遂取内关.以开胸中滞气,左侧丰隆,以通阳明
经络,以毫针刺之,得气后捻旋数十下。然后使患者转侧俯仰
及呼吸吐纳,皆无多大妨碍,疼痛已极轻微,仅略有不适而已,
只针一次,翌日痛即消失。
    三、指掐商阳治急惊
    医者以指甲重掐小儿穴位,以代替针刺治疗疾病,谓之
“指针”。小儿肌肤柔嫩,穴位浅显,虽仅掐之以爪,亦已足够
刺激量,虽不用针而病自去也。余临诊间未尝用此法,然曾目
睹他人使用,且其功立见,故余记忆甚深。六十年代后期,已
忘为何年,余方行医之初,夏月去故乡探望长辈,某日中午赤
日炎炎,烁石流金,余正闲坐屋前树荫下休息,邻家一男孩,约
七、八岁,赤膊跣足,行走于烈日之中,忽卒然倒地,手足抽搐,
双目上翻。余意识此为热极而惊风急起。然未经历,身边又无
针具,竟不知所措。其父闻讯,忙将患儿抱至树荫下,其母在
侧以扇降温,并遣一青年速往邻村请一“掐惊”之人。少顷,
来一农妇,年约三十余,有掐惊之特技,故远近闻名,有病
必请。余欲得其治法,紧随其后细加观察,见其两手拇
食两指,各捏起患儿一食指,以拇指指甲掐住穴位,约二
分钟,患儿四肢已不抽搐,两目上视亦解。嘱多饮冷开
水,莫再受热,不受谢仪而去。现此儿已及壮年,后亦未
闻因惊而有他故。余所见之法极简,竟有如此大效,倘非
亲临,孰能信之!而所贵者乃农妇也,作善不受人谢,其
思想境界之高,已超然脱俗矣。

    四、特殊针法亲验记
    余曾见一医书,有以三寸针,直刺中脘,并向上下左右刺
四针,以治肝硬化等顽疾之报道,然不见有能者。后拜访一针
灸医师,偶见为一患者针中脘穴,以三寸32号不锈钢细针垂
直刺入,三寸针体几乎全部刺入穴中,随即缓缓提至皮下,逐
次向上下左右各刺一针,均刺入三寸深,不捻转,不提插,不行
任何手法,亦不留针,如此深针竟不剌伤内脏。余先惊讶,继
则产生兴趣,最后亦欲一试。即付与诊金,请作此针,彼欣然
乐从,即为余照章办理。余觉针下仅有浅而成片之胀感,不如
针四肢穴位针感往往成条索,并向远处放射。垂直下针时仅
中脘有针感,向右刺时,则胀及右胁之下。斜向左胁刺则针感
在于左胁之下,向上刺则在剑突下,向下刺则在脐上。针后中
脘有轻松舒适感觉,余亦无他。余曾屡欲为病人针之而资研
究,然医家对病人高度负责之责任心不容余作未有把握之事,
故无经验可谈,仅记受针之始末如上,以供后来居上者参考。
    肾虚感寒立时医
    针书云:泻合谷、补复溜,可以止汗;补合谷、泻复溜,可
以发汗。余曾以合谷配复溜治两例肾虚感寒者,俱以平补平
泻而立竿见影。
    例一凤某正当中年,体质素健。于1971年8月13日
深夜一时许,遣人叩门邀诊。其时正值秋令燠热,而患者自裹
棉被犹浑身颤抖,所卧之床随之格格作响。口中不时呻吟,且
连连呼冷。询知数日前有洒淅之感,自恃体壮,未予留意。刻
下则恶寒、头痛剧烈,虽复厚被而全无点滴汗气。切脉浮紧,
无疟疾病史,亦无发热证候。余思此乃肾虚感寒,虽无房事损

伤于先,而恶寒、头痛、无汗、脉浮紧诸症已具,是感受寒邪无
疑。而不发热者,是正虚不能御邪之明征。但其恶寒若此之
甚,是正气犹存,尚能勉力拒邪,故所见仍属阳证,否则,必入
三阴之途。是时也,宜扶正以达邪,若仅解表无益也。为刺合
谷、复溜,针甫下,患者颤抖立止,恶寒亦减。留针十五分钟,
病去七、八,于是出针,嘱其安卧,至次晨则病去若失矣,以后
亦未再发。
    例二一中年男子,素体。肾精不充,形色衰惫。1989年
秋房劳后即感畏寒、头痛,体温37.7℃,以感冒药治之不效,
针曲池热亦不退。遂取合谷、复溜,平补平泻,夜间针一次,翌
晨诸症全消。越数周,复病如前,再以上法刺之,又寻愈。以
后亦未复作。
    按:合谷配复溜治肾虚感寒效验卓著,而其机理诸书皆
未详述。余昔年于夏宇仁先生案头,偶见“蜀彰明陈光昌景文
先生”所著之《实用针灸学》,系1935年江阴承淡安先生“中国
针灸学社”之油印本,为“东方针灸学社藏版”。书中对合谷、
复溜配穴及治病之精义,阐发透辟,俾来学受益良多。余不敢
自秘,录之于下,以飨同好。
    “合谷复溜,二穴止汗发汗,书有明文,针家皆知之。而其
所以能止汗发汗之理,则多未知也,试申言之。夫止汗补复溜
者,以复溜属肾,能温肾中之阳、升膀胱之气,使达于周身而补
卫自实也。泻合谷者,即所以清气分之热,热解则汗自止矣。
发汗补合谷者,则以合谷属阳,清轻走表,故能发汗托邪,随汗
出而解也。佐以泻复溜者,疏卫外之阳,而成其开皮毛之作用
也。至若阳虚之自汗,阴虚之盗汗,固与外邪有别,而合谷复
溜亦能止之者,盖亦以复溜非特能温肾中之阳,亦且以滋肾中
之阴也。尤有进者,寒饮喘逆水肿等症,余推详其理,借用复

溜以振阳行水,合谷以利气降逆,颇有奇效,可见此中变化无
穷,学者当隅反之。”
    点穴疗法愈儿疾
    一、幼儿久泻仗点穴
    知青马妹,余之亲戚也。于1975年5月15日自乡下来
沪。其长女出生才四月,船中感受风寒,抵沪则发热、咳嗽、泄
泻作矣。乃在附近市某医院儿科就诊,热退咳减而泻不止。
诊治数次迁延一月,日仍大便五、六次,稀薄而夹有奶块。一
日,遇余于戚家,余见此状,即照马秀裳点穴疗法为之试治。
取合谷、足三里、内庭三穴,于早上先用平揉法,左右侧各穴均
揉百次。再用按压法百次,继以点打法百次。晚间复施平揉
一法,每穴各三百次。次日泄即全止,从此而愈。小儿肌肤稚
嫩,经络浅显,故虽按摩于体表,而效则内应以脏腑,真有药石
所不能及者。
    按:《实用针灸学》曰:合谷三里“二穴皆属阳明,一手一
足上下相应。合谷为大肠原穴,能升能降,能宣能通。三里为
土中真土,补之益气升清,泻之通阳降浊。二穴相合,肠胃并
调。若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畅者,则补三里,应合谷以
升下陷之阳,俾胃气升而食自进。”土厚清升,则泄泻自止矣。
内庭为胃经之荥穴。极善止泻,奈何诸书皆不及此。内庭具
益中气,升胃阳,化水湿之功,与合谷三里相伍,则善能协调畅
达肠胃气机,运转升降枢纽,分清别浊中土自厚,何虑泄泻之
不止哉!
    二、点穴治愈荨麻疹
    七十年代间,余治一位十三岁男孩,荨麻疹遍发于胸背、

四肢。上午轻,下午重,晚上更甚。已服西药治疗月余,疹尚
未退。其家长邀余为之针灸,余见该童瘦骨伶仃,心怀不忍,
余虽不业推拿,不得已试用马秀棠点穴按摩法。取曲池、血
海、足三里三穴,以大拇指或食指点住穴位,适当加压,然后于
原位,手指作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每穴一百次,每日治疗一
次。二日后,疹块发作渐稀,治疗~一周,疹消而愈。
    气功治病实验谈
    气功之兴于中国,由来尚矣。其于保健强身及防病治病,
功亦伟矣。尔今则大气功师人才辈出,应运而生。能发气于
千里之外,疼痛立蠲;善加功于杯水之内,危疴饮除。一席之
谈娓娓,满座受其感应,以跳踉叫号而得益;两掌之运徐徐,患
者被其机锋,以透视遥测而知病。由是人成惊之,人咸奇之,
人咸神之,人咸目之。然社会之上,学术界中,议论纷纷,褒贬
不一。余稍涉气功之门,未窥堂奥,不足以论其短长,仅就亲
身经历,略弁数端,以志其事。
    (一)
    余于1994年初夏之某日,因诊室取凉过甚,忽感头胀、鼻
塞、恶寒而肢体不适。知是初感寒凉,邪尚在表,若能祛邪外
出,则感冒可免。正巧气功教育与实践行家束先生来临,随即
请其为余调治。束翁深谙治病功法。遂为余立一行功方案而
发功焉。先对大杼、风门、肺俞穴处,施以“神仙一把抓”,以抓
去病气;数十抓后,复以剑指上下直劈,以驱散残留之邪。又
数十次后,即以两掌搓极热,按于肺俞、风门之上,谓之“魔掌
疗法”。整个行功过程,达二卜分钟。行功既毕,束翁满头是
汗,而余则表解气畅矣。

    (二)
    一日,余下班刚及家门,邻居张某大声疾呼,速余往视。
余甫进其家,见其长子跪仆于地,声声唤痛。询知自当日午饭
后.腹痛阵作,渐渐加重,如绞如割。即往劳保医院诊治,给予
药水一瓶,药片数包,俱是止痛之品,半日间药已服去大半,痛
势不减。蜷卧伏地,倒可使疼痛稍缓。张氏子年将尔立,身材
魁梧,若非痛剧,必不若此。余嘱其仰卧于床,为作检查后,考
虑为左下腹肠痉挛,以气功试治之。先施以“神仙一把抓”,行
功五分钟,患者呻吟之声渐消,自觉之痛已缓。复以剑指驱散
病气,最后用掌心悬照以养其气血。前后治疗十分钟,患者已
不甚觉痛,于是收功。数小时后,腹痛尽解。
    (三)
    女教帅方氏,精明干练,退休后于某机关二产任经理,直
如伏枥老骥,暮年烈士,积极倍常,成绩雯然。可惜踌躇满志
之时,病魔亦已暗渡陈仓。及至发现,竟是胃癌晚期。咽中梗
阻,饮食难进,化疗不效,即在肠中插管,流汁饮食由是灌入,
胃脘胀满痞痛,呕吐频频,所吐尽是痰涎、胃液。形体消瘦,神
情淡漠萎顿。屡访名医,终乏金丹。不得已,商治于余。谓但
得减轻痛苦,延续生命,则愿足矣。余见患者元气已戕,病邪
嚣张,略无回天之可能。本不应援手授药,无奈其求生之心炽
烈.哀恳之态可悯。于是勉以旋覆代赭汤加减化裁,幸得服后
呕吐渐止,梗阻渐开,流汁可进,大便可通。由是精神日旺,生
意日盛。当此时也,自一气功师来沪,方夫以上宾之礼求之,
以上宾之礼待之,遂为发功治病。首次行功甫毕,患者顿觉食
管胃脘之间气机流动,逐次降入腹中。上脘得以宽舒,立可平
卧。诚可谓手到病退,其技神矣。于是制订方案,每日发功两
次,须连续十日,并令停服一切药物。当时惟服余药,自然在

禁之列。行功至第四日,患者自觉不支,僵卧于床,不再配合。
十日功毕,方氏奄奄一息,仅剩游气,其夫速余往视。余见状
而骇之,患者元气已漓,大势去矣,何用药为!余直告其夫曰:
病者已在弥留之际,不日当行,后三四日即逝矣。
    按:此气功师所发之功,确有行气开郁、散结降逆之力。
然患者已病入膏肓,元气漓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