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血虚:心血虚者症兀尢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纷纷,面
色少华。舌淡,脉细或结。肝血虚者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胁痛,
易于惊惕。妇人月事不调,甚者经闭。舌淡,脉弦细或细涩。
    阳虚:心阳虚者心悸、气短,动则气促,神倦嗜寐,心胸憋
痛,面色苍白,舌淡或紫黯,脉细弱或结而无力,或虚大无力。
脾阳虚者症见面萎食少,纳减腹胀,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四肢
不温,大便稀溏。甚则完谷不化,舌淡白,脉虚弱无力。肾阳
虚者症见面色苍白无华,形寒肢冷,腰膝冷痛,阳痿早泄,或五
更泄泻,尿多或小便失禁。舌体淡胖,边多齿印,苔白,脉沉
迟。
    阴虚:肺阴虚者症见于咳,少痰,咽燥口干,潮热盗汗,甚
则失音或痰中带血。舌干少津,甚则舌红无苔,脉细涩,或细
数。肾阴虚者症见眩晕耳鸣,甚则耳聋,潮热颧红,腰膝酸软,
口干不欲饮,咽痛舌疮,甚则失音赢瘦,两足痿弱无力。舌干
少津,甚则舌红,脉沉细无力。
    虚劳独特之脉,仲景于《金匮要略》中已有论述:“男子平
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论者每以脉大无力之劳为气虚,
极虚之劳为肾虚。喻嘉言则曰:“虚劳之脉多见浮大。”又曰:
“浮大弦紧,外象有余,其实中藏不足。”而《馤塘医话》于“补
编”中所言虚劳之脉,大符临床实际:“虚劳之脉必数,而有浮

大、细小之别。浮大而数,阴虚甚也;细小而数,阴中之阳绝
矣。又有一种阳虚者,脉不数,但缓而大不收,奄奄无力。”可
供临证参考。
    四、治疗原则
    虚劳之治,当宗《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及“形不
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为基本法则。总以调补患
者气血阴阳之虚损,使致充实平衡以恢复健康为目的。
    喻子嘉言曰:“秦越人发明虚损一证,优入圣域,虽无方可
考,然其论治损之法: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
其肾者益其精,即此便是正法眼藏。”虽虚劳之症,五脏皆可致
病,然五脏之中,以肺脾肾三脏更为首要。《理虚元鉴》曰:“治
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
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而肺脾肾三者之
中,又以脾肾更为着重。
    《医门法律》云:“治法当以脾肾两脏为要,肾乃系元气者
也,脾乃养形体者也。”明代薛己《医宗摘要》亦云:“治虚劳,当
以脾肾两脏为要。”
    关于治脾,不仅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气血以营养五脏六
腑、四肢百骸。土居中州,万物所归,有执中央以灌四旁之能。
且脾土于虚损症中自有其特殊地位与作用。医书对虚劳有上
损下损之说,如秦伯未先生于《内科纲要》中曰:“自上损下者,
一损损于肺,二损损于心,三损损于脾,过于脾则不可治。自
下损上者,一损损于肾,二损损于肝,三损损于胃,过于胃则不
可治。所谓过于脾胃者,吐泻是也。”更引古人之言曰:“不问
阴阳与冷热,先将脾胃与安和。”虚劳患者,如若脾胃渐健,纳
谷渐馨,饮食畅进,气血由生,必臻病去正复,五脏安和之佳
境,何虑虚劳之不治哉。清代名医程杏轩精于歧黄,经验宏

富,其于“医案辑录”中直抉心源:“稽古补虚之法,千蹊万经,
为其关键,总以脾胃为之主脑。”
    肾为先天之本,中含水火二质、阴阳二气,肾阴肾阳即真
阴真阳,为人身阴阳之基础,亦即生命之根本所在。凡五脏有
虚损者,病久必及于肾。故治虚损者,舍肾脏于不顾则非其治
矣。景岳于《全书》“虚损”病篇“论治”条,开宗明义,慨然而论
曰:“病之虚损,变态不同,因有五劳七伤,证有荣卫脏腑,然总
之则人赖以生者,惟此精气。而病为虚损者,亦惟此精气。气
虚者即阳虚也,精虚者即阴虚也。凡病有火盛水亏而见荣卫
燥、津液枯者,即阴虚之证也。有水盛火亏而见脏腑寒、脾肾
败者,即阳虚之证也。”故治虚劳者,必察肾气之盛衰,倘有损
伤,宜速弭平。
    余临证所见,凡虚损者久病理其脾而仍无起色者,莫不与
肾有关。且肾阴虚者远较肾阳虚者为多,更多兼见虚火旺盛,
是以《十药神书》有“肾虚精极、火盛金衰”之论。无论阴虚阳
虚,治疗之关键在于固精,若漏卮不堵,虽日进龟鹿参杞,与病
何益!
    固精堵漏虽属重要,而更其要者尤在保精以自珍摄。较
之徒恃药力,更为上乘。
    《笔花医镜》曰:“惟在屏弃一切,不近女色,调饮食、慎风
寒、息嗔怒,静养二、三年,服药可,不服药亦可。自然生机徐
转,复其天和,非旦夕所能效也。”此外,如能完善自我之品德
修养与加强精神调护,则善之又善也。如《馤塘医话》曰:“凡
患此者,修德为上,制药次之;治心为上,治身次之。”此保养调
摄之道,亦属“勿药元诠”,不用药饵,胜于药饵,于虚损劳伤诸
证,不啻上池之水也。

                痨瘵试析
    一、释名
    古医籍中,痨瘵亦作劳瘵。盖本病每以虚损劳伤为其病
理基础,故昔贤常用“劳”字,余则以本病必有痨虫传染,且已
形成独立病名,为与虚损、劳伤区别故,选用“痨”字为名。本
病于古籍中名称特多,如飞尸、鬼注、传尸痨、尸注、复连、骨
蒸、劳极、无辜等,要皆痨瘵之病。
    何谓痨瘵?即虚劳病中具有传染性者而言。《程杏轩医
案续录》曰:“传尸乃虚劳中另自一种。虚劳无虫,传尸有虫;
虚劳不传染,传尸传染。”痨瘵“有一种鬼注尸气,伏于人身,”
“渐变而为怪异之虫,日蚀月蛀,”使“脏腑消溃”而病(《红炉点
雪》传尸鬼疰篇)。《证治要诀》亦曰:“传尸痨,骨肉相传,乃至
灭门。此其五脏中皆有痨虫,古名瘵疾。”古代之痨瘵范围较
广,其中包括肺痨而非仅指肺痨,然究以肺痨为重点也。本病
互相传染流行广泛,可包括现代医学之结核病在内。
  二、痨瘵基本证候
  痨瘵之证候,古医籍所载不尽一致,内容庞杂,症状繁多,
常令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后人不加深研,随趋简易,明季
喻嘉言已有感慨,其于《医门法律》“虚劳论”中云:《巢氏病源》
“谓有虚劳,有蒸病,有注病。劳有五劳六极七伤;蒸有五蒸二
十四蒸;注有三十六种、九十九种,另各分门异治。后人以岐
路之多,茫然莫知所适,且讳其名日痰火。”因而倘能深入研究
痨瘵之理、法、方、药,掌握或熟悉其演变规律及治疗法则,必
能更彻底有效地控制及治愈本病,而造福人类。
    然则痨瘵之基本证候若何?唐容川于《血证论》中提出咳

血、痰嗽、遗精、泄泻、潮热、盗汗、瘦削、疲倦、梦与鬼交或梦亡
先,喜见人过,常怀忿怨,平旦病减,午后病增,发热、心烦、口
燥、鼻干、脸红、唇赤、骨蒸、肺痿、咽痛、失音等常见症状已达
二十五种之多,尚未包括全部症状在内。清代莫枚士于《研经
言》中高度概括极为庞杂之证候而阐述其研究结论:“乃知传
尸劳者,(邹按:即指痨瘵)合尸、疰、疳、蒸四大症以名之也。
初以体虚受邪,人感尸虫,于是沉沉默默无处不恶,而不能的
言所苫,此时名之为尸可也;甚而发热、喘促、颧赤,名之为蒸
可也;及其项间生块,唇口喉舌皆疮,名为疳可也;至差而复
剧,死而传人,则为注矣。备此四症,故方法不一,各据见在为
言也。”
    莫氏此论,虽寥寥数十言,已对痨瘵复杂纷繁之证候加以
分类归纳,亦是对痨病理论研究之发展,颇具科学性与实践
性。下文对尸、疰、疳、蒸四大证试作探讨。
    古籍中对尸、疰症有时合论,有时分论,因二者并无严格
区别,且相因为病,故本文亦将两者合为一谈。
    关于尸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三“诸尸候”曰“人身内自
有三尸诸虫,与人俱生,而此虫忌血恶能,与鬼灵相通,常接引
外邪为人患害。”由此可知,尸病由外邪侵入人体而发病。推
而论之,瘵疾初起必有外邪(瘵虫,亦即所谓尸气、鬼气)侵袭
为害。而疰病(一作注,两字通假)“诸注候”曰:“凡注之言住
也,谓邪气居住人身内,故名为注。此由阴阳失守,经络空虚,
风寒暑湿劳倦之所致也。”葛洪则于《肘后方》“治尸注鬼注方
第七”中云:“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致于死。死后复传之旁
人,乃至灭门,觉知此候者,便宜急治之。”据此,则尸病乃病邪
感染为害,虽葛氏分飞尸、遁尸、风尸、沉尸、尸注之“五尸”,要
皆传易疾病之病邪,其中与瘵疾直接相关者则为“尸注”。而

疰病则为病邪侵入人体后,留着不去,发为病变,甚至继续传
染他人之病理过程。两者实为痨瘵疾病过程之二阶段:尸病
见于早期,亦即传染期,疰则贯穿感邪以后之整个病程。
    尸、疰两症之证候,十分繁复。如葛洪《肘后备急方》云:
“尸注、鬼注病者,……其病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
大略使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不得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
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于旁人,乃至灭门。
知此候者,便宜急治之。”至《巢氏病源》尸病十二候,注病有三
十四论。然与本病关系最切者尸病中则为“尸注候”,而注病
主要在于注易传染。其实,上述尸、疰所现证候乃属感邪之后
所出现之全身症状,或虽属局部症状而为痨病患者易见之症。
如“寒热”指全身发热。“淋沥”当指小便滴沥不尽、遗精、白
浊、盗汗、妇人经漏不净等症。“沉沉默默,不得知其所苦”,为
感受病邪后所出现之中毒症状与机体反应性。当包括疲劳乏
力、沉默少言、纳差体瘦、全身不适而难可名状症等。无论病
邪侵犯于人体何部,于局部症状之外,必兼以上证候,此等证
候可贯穿瘵病之始终。
    上述诸症与现代西医学对于肺结核全身症状之描述极相
类似。《实用内科学》曰:“全身不适、倦怠、乏力、不能坚持日
常工作,容易烦躁、心悸、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妇女月经不正
常等轻度毒性和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发热亦是肺结核的
早期症状之一。”“盗汗……患者并有衰竭感。”此段描述已几
乎包括《肘后方》除“淋沥”以外对尸注证候叙述之全部内容。
可见《肘后方》尸注之证候,实为痨瘵感受病邪后所现之全身
症状,及痨瘵易见之肾脏病证,亦为古医家论断痨瘵之初步依
据。
    至于蒸病已不作为一种独立病症,《巢氏病源》仅将其作

为“虚劳”病中之一种症状  而疳疾则多见于儿科著作,几乎
已不见于成人医籍。殊不知久患痨瘵,多见疳证。
    所谓蒸病,实为痨瘵主证之一,以潮热、虚弱为特征,因其
热自内向外蒸发而出故名曰蒸、《巢氏病源》有五蒸、二十三
蒸之名,而痨症中以骨蒸为多见,骨蒸之病根在肾,肾主骨,
瘵病真阴亏损,内热炽盛,患者自觉其热从骨髓中蒸发而出,
暮热早凉,两颧发烧,五心烦热,喘促溺赤。并见纳差神疲,体
倦乏力。
    蒸为虚劳病变,不为痨瘵所专有。虚劳病变为痨瘵之病
理基础,故瘵疾必见蒸热。
    蒸与疳可相互转化,相因为病。如《巢氏病源》“虚劳骨蒸
候”记载:“久蒸不除,多变成疳。”而“湿病诸候”中“疳疾”条又
云:“五疳缓者则变成五蒸”。
    关于疳病,后世医籍仅见于儿科,其实当为痨病之一种中
晚期症状。明代万全之《育婴秘诀》早已指出:“儿童十六岁以
下其病为疳;十六岁以上其病为痨。疳痨即气血虚惫、脾胃受
病之所致。”万氏将疳痨视为一病之两个不同阶段,以年龄加
以划分。须知小儿疳病当属虚劳范畴,其中虽有痨瘵。但多属
虚劳。属痨瘵者,疳症为痨病中一种证候,不作独立疾病。而
于成年痨病患者中,疳症同样为痨病之一种重要证候。
    所谓疳,乃脾胃运化失常所致之慢性营养障碍性病证。
虽有热疳,冷疳,疳痨、丁奚、哺露等数十名称,而其实质,不外
因虚劳或痨瘵导致脾胃运化失职,饮食精微不能化生气血、滋
养百骸,渐至气血俱虚而造成形体及五脏之病变。临床多见
面黄肌瘦、毛发枯黄、纳谷不振、脘腹胀满、大便失调等证。严
重者可兼见紫癜、浮肿、口唇喉舌生疮、肛门湿烂、淋巴结肿胀
或久溃不敛等证。验之临证,此类症状确为痨瘵久病患者所

常见。
    综合尸、疰、疳、蒸四大证所现证候,以全身者为多,局部
证候较少,而肺部证候则更少。瘵疾中痨虫多犯肺脏,而后世
医书所论瘵疾实际多指肺痨而言,何以尸、疰、疳、蒸四大证
中,不见肺痨证候?盖尸注疳蒸所叙证候为全身症状,乃痨瘵
诸证之总论,临床当据不同之发病部位,增加相应之局部证
候。如肺痨现代中医将其主证概括为咳嗽、咳血、潮热、盗汗
四证。而明代《医学入门》“痨瘵”篇中更加遗精、泄泻两证而
为六证。其实无论四证抑或六证,部分症状已包括于尸、疰、
疳、蒸诸病候之中。如遗精、盗汗已包括于“尸注”之“淋沥”证
中;泄泻显属疳证;潮热为骨蒸病候,而咳嗽、咳血不见于尸、
注、疳、蒸四大证中,因咳嗽、咳血虽为肺痨必见之症,但仅为
肺脏之局部症状,故尸疰疳蒸诸证中不加叙述。后世医家所
叙痨瘵已不如古人包罗万象,多仅以肺痨为言。而咳嗽、咳
血、潮热、盗汗所谓肺痨之四大主汪,其实仍以尸注疳蒸诸证
为基础,加上邪犯肺金所见之局部症状而成。
    三、痨瘵治疗大法
    至于痨瘵治法,本文不加讨论,仅略述其大法。《医学正
传》倡“一则杀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