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解脱主题整理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杂阿含-解脱主题整理稿-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法,执着就是一法。只要你有所依者,就会动摇,你就不能安住。这是佛陀给我们开示的正见啊。你有所依、有所着你就会动摇,动摇就会有寻寻觅觅的地方去了,你就没有办法修习止、住,你没有办法寂灭。你一开始动摇烦恼就来啦、攀缘来了,有所动向,有所意向的,既然一开始动起来,不能止息,那你就会,“随趣往来,随趣往来者,有未来生死,”你就没有办法解脱、涅盘了。

  这个地方很重要,虽然是拘絺罗的点醒开示,对我们来讲同样很重要,我们的意识就是攀缘、执着、执取,这个叫有所得、有所取、有所住,只要是这样子喔,任何一法喔。注意听喔!五蕴也是法,我们的意、意识,一切法都是法,任何一法都一样:包括我们的身心,包括外在的条件:你的名利、你的家庭、你的眷属、你的财产、地位都是。只要你有所住,你就不能自在,你就会动摇。

  我们最大的执着,当然是这个身心,身心以外的一切法也一样,只要你有所依,也就是那个有取识不断,执着就没有办法止息,他一定会有趣向,有趣向就不能止息、不能休息,不能休息就动摇啦,就会有所着,後面的生死就不断了。因为有取识不断嘛,执着不断嘛,很重要喔,

  这里把法的根本重点都讲清楚了,我们今天修行,修在什麽地方?要明白喔,就是我们众生,不但执着五蕴,而且执着一切万法为实在,是在这个地方!因为不能真正的明白真相,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执着、很贪取,就在这里,贪取、执着的意识不断,那麽这个识就是有取识,有取就不断,就会执着,就会生死轮回。这里讲得够清楚了,他不是对一般人讲的,他是在对一个阿罗汉讲,对一个解脱的人讲的,注意喔如果各位要解脱,这个重点一定要明白!

无所依者不动摇

  我们都在讲修行,修什麽行?我们要解脱,怎麽个解脱法?这个都是重点。如果你连这个都不明白,你没有把握住这个重点,你认为你在修行、作功德、有为法,那个都是有所住、有所取,注意听喔!都是有所得喔,那个是不可能解脱的!执着身心为实,外在的环境、一切法当作实有的,那你什麽时候能解脱?一定必受後有!一定要明白,所以真正要解脱的人,这个理论一定要明白,这个根源处一定要清楚。我们修行就不会离开这个根本,以为拜拜佛、念念佛、求求佛、布布施就以为解决啦?不是呀。任何一个实有感的执着,不管内在还是外在,只要有所取着都不能解脱,要明白,这几句话真的太重要了。

  “有所依者则为动摇,动摇者有所趣向,趣向者为不休息,不休息者则随趣往来,随趣往来者则有未来生死,有未来生死故有未来出没,有未来出没故则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这个地方等於把佛法的根本,整个的组织起来了,让你明白:你既然还有後有,继续要来生死,那怎麽可能没有生老病死?有生必有死嘛!痛苦烦恼就难免,“如所说句,无所依者不动摇,”照佛陀开示的正见说,你今天对一切法都不依着、不执取、不看为实有就不随转,“不动摇者得无趣向,无趣向者则有止息,有止息故则不随趣往来,不随趣往来则无未来出没,无未来出没者则无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灭”这个等於把缘起法又讲一遍啦。

  好,拘絺罗尊者这样一讲,“阐陀言:尊者摩诃拘絺罗!我供养世尊,事于今毕矣;”注意听喔!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喔,这是一个觉者、一个清楚明白的解脱者才能讲的话喔,(我们)要明白,他是肯定的、是明白的、自己内心很清楚的。“我供养世尊,事於今毕矣,”他不是不尊重佛法,他不是不尊重三宝,他很清楚!但是他知道因缘已尽。在法的上面他都很明白,他很清楚,他只是知道因缘已毕。他对佛陀非常的认定、肯定,所以他供养、尊重佛,他是了解的、清楚的,只是因缘已尽。“随顺善逝,今已毕矣”,我亲近佛陀、供养佛陀到今天,因缘已经结束啦。“适意非不适意。”我很得意的、我很如法、很清楚的,不是有什麽障碍的。“弟子所作,于今已作;”作为一个弟子的该作的,我都已经作啦。这几句话很重要。不是无奈的,而是很清楚的,我该尽的责任我都尽了,该作的我都作了,“若复有余弟子所作供养师者,亦当如是供养大师,适意非不适意。”不是在这里起苦恼,不是在这里有障碍,这里我很清楚、很安乐、很自在,所以今天他的不想活下去,跟对三宝的净信没有关系,只是身体的部分——那个受而已。

  “然我今日身病苦痛,难可堪忍,唯欲以刀自杀,不乐苦生”这个地方要注意喔,他对於佛陀、对於法、对於清净的僧团跟戒律他都没有退悔。他是肯定的、满心净信的。今天要想死不是对三宝退悔、不是对戒退悔,只是因为身体的痛实在是很难受。我已经明白这个不是我,为什麽要执着呢,即使自杀死了也没有障碍,因为他对佛法僧是具足,他没有退悔,是清净的。这个很重要喔!不能因为说阐陀自杀,我也来自杀,不是这样子!如果你今天,佛法僧的净信你都具足了,(或者)你证阿罗汉,但是因为种种的苦,真的受不了,想早一点结束,这个跟退悔不一样,他还是坚持自杀。各位,这个地方的坚持自杀,也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也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吧,跟世俗的无奈、退悔,想要逃避自杀是不一样的。

我不说彼有大过

  “尔时、尊者阐陀,即于那罗聚落好衣庵罗林中,以刀自杀。”结果他还是自杀了,你看他最後走了,是跟别人不一样的,这一号人物就是很精彩。好,“时尊者舍利弗,供养尊者阐陀舍利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我们从这个地方就知道喔,这个丧事、最後的这个身後事都是舍利弗办的,在印度当时处理这个是很方便的,不需要像我们现在,还要去拿一个死亡证明,然後要怎麽样怎麽样,还要办很多事情,在当时是很简单的,只要找一个地方,把木材堆积起来,把人啊就放上去,一点火就解决了,只要把那些骨灰收一收,就解决了。他把这个事办完以後就去见佛陀了,“白佛言:世尊!尊者阐陀于那罗聚落好衣庵罗林中,以刀自杀。云何世尊!彼尊者阐陀当至何趣?云何受生?后世云何?”他把阐陀自杀这件事情报告佛陀,他内心中也要问,像这样的情形,到底他往生到那里去?差不多都会问这个问题。

  “佛告尊者舍利弗:彼不自记说言:”佛陀就点舍利弗,阐陀他不是自己记说吗,他不是已经这样说了吗,“尊者摩诃拘絺罗!我供养世尊,于今已毕;随顺善逝,于今已毕,适意非不适意;”他不是跟你讲了吗,他有这样讲啊:说他供养世尊,到今天因缘已尽了,随顺善逝,今天已经毕啦,是适意的,不是不适意的,这个就是作证了,这是一个圣者才能说出来的话,“若复有余供养大师者,当如是作,适意非不适意耶?”也就是说他没有退悔啦,心没有反转啦,他是很肯定的。

  “尔时、尊者舍利弗复问世尊:‘彼尊者阐陀,先于镇珍尼婆罗门聚落,有供养家,极亲厚家,善言语家’。佛告舍利弗:‘如是舍利弗!正智、正善解脱善男子,有供养家,亲厚家,善言语家。舍利弗!我不说彼有大过。若有舍此身余身相续者,我说彼等则有大过。”他这样问佛陀喔,阐陀在那个婆罗门的聚落里面,有供养他的人,非常厚重的供养,佛陀就告诉他:一个真正解脱的阿罗汉,他接受供养、有亲厚的供养,有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我不认为他有什麽大的过错!我们很多人会有另外一个角度看,认为一个出家人,一个得果的人不应该有名闻利养,是不是?这个地方佛说:一个真正的是阿罗汉,是应供!他是人天福田,有众生的供养,而且很亲很厚的供养,他说这个是正常的,不要因为这样,就以为他有过错了。

  “若有舍此身余身相续者,我说彼等则有大过。”如果今天因为执着、因为贪取,当你这个身坏了,舍身的时候又有另外的一个相续的身,那麽我就会说他有大的过错,“若有舍此身已,余身不相续者、我不说彼有大过也。”也就是说,他这一生灭的时候,他不会再相续了,那就是阿罗汉的境界,如果你这一生灭了以後,还有余生相续,再去轮回,那他这个就是过错了,但是如果他这一生灭了以後,他不会再去轮回,那他有什麽过错呢?

世尊为彼尊者阐陀说第一记

  “无大过故,于那罗聚落好衣庵罗林中以刀自杀”他的自杀也是一样,他後面没有相续的作用,不会因为他的自杀,後来又去轮回不会的,同样的道理,那麽我们众生如果是糊涂的、执着的、爱取的、厌世的去自杀的话,那他不是解脱了,他的意识还是在执着,他的相续就不断,那就不是解脱,不是正常的,这个就有过错了!但是阐陀,你从种种的迹象去了解他,他都没有大过错,也就是他根本不会再相续了,不会再轮回生死了,佛陀就为他作证。“如是世尊为彼尊者阐陀说第一记。佛说此经已,尊者舍利弗欢喜,作礼而去。”那表示呢,阐陀已经证了阿罗汉。

  我们从这麽多经中,提出这些圣弟子们临终前的种种问题,就是要让我们明白:解脱到底是解脱什麽,你看包括那一种善终的、包括毒蛇咬死的、包括自杀的,但是(他们)同样解脱。我们就要明白,解脱到底解脱什麽,什麽叫解脱,我们就要明白,(如果)这个知见都不清楚的话,(如果)我们用世俗的分别心,一定会毁谤圣人,这个很重要!

  我们众生的这个嘴巴最厉害,很喜欢批评、毁谤,造业都不知道,用世俗的眼光跟知见去批评一个善知识,常常会生大罪过,如果今天有一个出家人自杀了,你们一定说,那是有问题。但是像阐陀这样的,你如果去批评他,那你不是毁谤圣人吗?你不了解。所以我常常劝大家喔,善知识也好,修行人也好,出家人也好,不要随便去毁谤(他),不要听到声音就起幻影,人家怎麽讲你就随波逐流,不要这样子!

  我们今天学法,要站在法上,看人间事也要站在法上,你处处就会小心,不会造口业,不会随便看到一个影像就去批评,你不知道一个人的内心境界,你随便从表上去批评一个人,常常会犯过错。我常常讲,如果五百阿罗汉,现在在城市到处流浪,你们碰到,没有一个会认识的,我们心中的成就者是法相庄严、三十二相、威仪具足,你看到过这种人吗?你们什麽时候看到这种人?只有画像才有,对不对?如果今天五百阿罗汉,分布到城市每个街道中,每一个人在那边托钵,你们看到了会以为是乞丐,五百阿罗汉的形象都不一样,你们知道吗?哪一个是你心目中的威仪具足、三十二相?你要到哪里去看到真正的圣者?

  但是我们心中都有一把尺,对不对?心中都有一把尺,用那一把尺去衡量,这个人是不是解脱者,这个人是不是有德行,这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识,你都用自己那一把尺去衡量,这样是会有过错的,要站在法上,你有法眼才看得透人生,看得到真正的善知识,是什麽样才叫善知识,没有站在法上的人,就会常常犯过,所以学法非常重要,你看我们上这一些经,到这个地方来看一经一经,过去佛陀的时候,这一些圣弟子们,他们入灭前每一个的展现都不一样,但是每一个呢都是大成就、大受用、大解脱的,这个明白了,对我们的人生观就有很大的帮助。

正念正智以待时

  我们再来看下一经736页,这一经以前讲过的,但是因为跟解脱相关,我们还是要再看一次,因为对我们很重要,最後的这几个主题:解脱、涅盘还有十四无记都非常重要,所以既使是重覆的,我们还要很深刻的讲,因为这个是最重要的地方,我们前面学了那麽多知见,学了那麽多法,最後这个地方要把他融贯,尤其是最後一个主题——十四无记,那个地方更重要。

  为什麽排一个十四无记?那个是最要紧的一个地方,最後这个主题中,你们听法的的时候,就像在参禅,十四无记的讲法过程中,有善根的会解脱的、会见法,你在这边能听,能观照,十四无记是整个关键点,所以我们排这个课程非常非常重要的,最後的时候还留得下来的,能听到最後的人,有福了,不是开玩笑的喔,讲因缘、讲缘起就在谈这个。没有善根、没有福报、没有因缘,这个课不可能听到最後的,但是听到最後的人就有福了,为什麽?他有善根、他有福报,因为最後的一个主题里面,就是十四无记,那个是佛法最重要的精华,能在那里契入而体会的人,见法不难!我讲这一句话是实在话,我们最後一个主题的时候,大家每一天的上课,每一经都要很用心的,像在修行一样地把身心投入,我很希望藉助这样的因缘,最後这一些学员,大家都能得,得到大受用,得个入处,终身、未来际都是受用无尽,很重要!这个是我的用心,希望大家能注意。

  好我们看经文13366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众多比丘,集于伽梨隶讲堂。时多有比丘疾病。尔时、世尊晡时从禅觉、往至伽梨隶讲堂,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坐已,告诸比丘:当正念、正智以待时,是则为我随顺之敎。”在伽梨隶讲堂这个地方,也一样住着很多比丘,圣弟子,但是很多人都生病了,也就是说很多人都面对着死亡,我们佛法最要紧的,其实还是为了这个事情,那麽这个时候佛陀就应用这样的因缘,到那个讲堂,主动的开示,我们这一经就不是谁来请佛陀问法,不是,是佛陀主动的到这个讲堂来,为什麽?因为很多人生病了,很多人面对死亡了,佛陀主动的来这边为大家开示,这个就像我们一般经典说的‘不请自说’的一样。

  他开示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