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桥梁的搭建者必将有这些冲浪者的身影。
一、活跃在广州的回族创业者。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广州市户籍回族9168人,主要分布在海珠区、越秀区、东山区、天河区、白云区等地。此外,改革开放以来广州还涌入了大量国内其它各地的回族,具体人口不好推算,但他们在广州许多行业里已经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群体,为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自1990年代,随着建立于1957年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世界各地知名度的提高,以及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其丰富的商品、便利的贸易环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不断吸引了大批国内各地回族前来广州进行商贸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回族在广州的经商活动从传统的清真餐饮业起步,发展到目前,除了从事传统行业如牛羊肉批发、清真餐饮等外,经营范围有所扩大,并在一些领域形成鲜明的地域特征。青海回族主要从事清真餐饮、西北土特产贸易(如皮毛、甘草、冬虫夏草、清真牛羊肉等);河南、甘肃张家川等地回族从事皮革和皮毛贩运;宁夏回族经营货运、发菜、屠宰业、手机冲值卡、电话卡、外币兑换等业务;云南、甘肃等地回族开办商贸中介公司、餐饮、药材、服装加工制造等行业。清真餐饮、牛羊肉批发、冬虫夏草、枸杞、发菜、阿拉伯语翻译等行业基本上都被回族垄断。如新疆回族女企业家李志俊开设的大型清真餐厅,总店设在广州,现已在深圳、佛山、珠海、香港等地开设了7家分店,缓解了这些地方穆斯林的用餐压力。河南回族经营的皮毛皮革生意在广州站西路一带的鞋材市场具有一定名气,每个市场都有许多经营皮革批发业务的河南回族。他们生产的皮革以质地、信誉和价格占有市场,其中桑坡回族经营的鞋里皮在全国就具有专营性质。2003年以前,鞋里皮市场主要在温州,随着广州鞋业市场的转型,目前这种鞋材的供应也转移到了广州。这些鞋材主要供应广州附近大大小小的鞋厂,制造成成品后远销国内外。部分皮革直接出口到国外,为国家赚取外汇收入。大宗冬虫夏草的批发主要是回族通过货运到广州,然后批发给广州的药材市场或国内其它各地餐饮、药材等店铺,这一业务主要由青海、甘肃两地回族经营。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阿拉伯商贸公司的建立,全国各地学习阿拉伯语的回族来广州打工的日增,每个商贸公司基本上都有一定数量的回族翻译人员。他们都有在各类学校学习阿拉伯语的知识背景,毕业于国内高校的阿拉伯语系、伊斯兰教经学院、全国各地阿拉伯语学校、清真寺、海外伊斯兰国家的语言培训学院、高等学府等。他们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在各家穆斯林开办的商贸公司工作,主要从事客户同中国公司和贸易伙伴的联系、翻译、订货、出口运输、行程安排等业务。广州有些国内公司还专门聘请他们联系业务,开展同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动。他们是经济掮客,通过学习沿海地区的技术、知识和理念,利用自己熟悉西部,了解西北民族地区的环境与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能够起到沟通信息、互通有无、互补互利的作用。尤其是在宣传西北,推出西北特产,打通产品销路等方面能够做出个人的贡献。他们依靠技术和能力获得社会的接纳,从业时间较长者已经成为小老板,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和实体,独立开展商贸活动。同时,他们依靠自己的实力,为各自的亲戚朋友解决了许多就业机会,培养了一技之长,摆脱了大多数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打工观念和依靠苦力赚取生活费用的传统理念。回族翻译人员在沟通沿海与内陆经济,吸引和稳定外籍穆斯林客商、推销国内产品、促进中外贸易等业务中,以及他们给外籍穆斯林宣传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方面的贡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回族在特殊产品以及特殊行业(如翻译、皮革、药材、枸杞、发菜、清真餐饮等)中的经营与服务是对广州市场的有益补充。
二、深圳特区的回族从业者。
据第2000年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深圳共有户籍回族人口6784人,主要分布在宝安区、福田区、南山区、罗湖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回族陆续前来深圳创业,使深圳回族人口迅速增加。目前深圳回族人口构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全国各地招聘调入的各类人才,具有深圳户籍,约占人口总数的1/3。二是自发来深圳或通过招工等方式前来打工的回族员工,具有暂住户口。此外,还有因经商、旅游、探亲等流动的回族人口,流动性较强,数量较大,难于统计。
回族进入深圳从事经济活动的时间虽晚,但他们在传统餐饮、建材等行业中已经有了一定成就。据统计,2005年深圳有各类清真餐馆1000余家,业主大多都是回族。由青海回族开设的中发源牛羊肉批发商行,已经在深圳、广州、佛山、东莞、肇庆、汕头、湛江等地设立了分店,他们主要经营牛、羊、鸡等清真肉食品和西北陈醋、粉条、拉面剂、番茄酱、孜然粉、火锅佐料的批发业务,给这些城市中的清真餐馆送货。清真餐饮业已经成为深圳市的城市特色,为这座特区城市增添了多民族文化色彩,方便了中外穆斯林客商,留住了许许多多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创业者。
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是一个富有创业故事的城市,回族创业者张思民与他率领的海王集团是众多创业故事整体篇章中的一环,海王集团的成功让我们在沿海都市的发展中听到了回族企业家的声音。
海王发展的初始阶段依靠的是生物制药技术。1990年6月,海洋滋补保健品“金牡蛎”在国内著名科研机构的支持与帮助下推向市场。上市当年,金牡蛎就实现销售额数百万元,1991年达到3000万元,1992年上升到1亿元。为扩大经营范围,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海王集团不断触及除保健品之外的其它领域,如房地产、旅游、文化、食品、服装、机电、信息、VCD等。1995年,集团下属的三家制药公司整合为一家“海王生物”。对集团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进行了重新整合,精简机构,改革臃肿的管理体制,实现了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了海王集团的二次创业。1995年6月,海王星辰第一家连锁店在深圳开业,并在全国各地开设连锁店。公司投资1。5亿元兴建海王工业城,1997年建成投产,并于1998年率先通过GMP认证,使海王的生产制造和质量保证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王技术中心被有关部门认定为“国家技术开发中心”。同年,海王生物获准上市,成为中国股市第一支生物概念股,上市两年之内先后两次从证券市场募集资金达15。45亿元。
1999年,收购了深圳英特龙生物技术公司,引入了原英特龙公司的基因制药概念,为海王集团筹集股份创造了良好的概念。2003年,海王先后收购了山东潍坊医药采购供应站有限公司、福建福药制药和海王集团在三亚的一家养殖基地。通过科学管理,收购后达到了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势互补。
海王借助改革开放的政策,在短期内迅速崛起,它同时也给社会更多的回报。多年来,海王为地方和国家的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福利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94年,华东地区发生水灾时捐款100万元;1997年,为中国儿童福利基金会捐款500万元;1998年,为共青团工作捐款1000万元;2000-2002年,为朱德、邓小平、罗瑞卿等前党和国家领导人故乡捐款105万元兴建了希望小学;2002年为广东省第十届运动会捐款100万元;2003年为新疆地震灾区捐赠近40万元的药品和现金;2004年非典流行期间,先后为全国多个地区捐款捐物近2000万元。近十多年来,集团为希望工程、扶贫济困、福利事业、中国医学基金会、地方病防治工作、解放军速滑队等社会公益事业捐助近5400万元。
十多年来,海王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在张思民的领导下发展成为今日总资产超过40亿元,净资产近17亿元的知名上市公司。其成长之路充满神奇,因而被有些专业评估机构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100家最具成长性的上市公司”之一。
三、天涯海角的回族致富者
到过三亚回族聚居村的人一定见到过穿斜襟、镶黑边蓝色圆摆布褂,下着黑色长裤,头围印花毛巾,在各旅游景点叫卖纪念品的回族妇女。1990年代以来,这里的回族基本上做到了人人皆商,马路上卖槟榔的老人、海滩上兜售珍珠饰品和海螺的少女少妇、回族社区中出售清真饮食的摊主、市场上开设店铺的坐商……利用地域优势发展经济已经成为三亚回族人人必修的功课。
三亚回族主要生活在凤凰镇。改革开放以前,三亚回族地区荒凉冷落,无水无电,大部分人家都住在低矮的茅草屋里,衣着褴褛,依靠海上捕鱼和种菜为生,生活极为贫困,生活质量普遍低于周边汉族村落。市场经济的发展,激发了这里回族人参与致富的积极性。他们更新观念,调整长期以来依靠种菜捕捞养家户口的经济模式,参与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社会财富。如今他们已形成了以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为龙头,多种经营模式并举的经济发展格局。
利用三亚旅游业优势,积极参与第二、三产业是三亚回族的重要致富途径。三亚发展旅游业以来,这里的回族家户自行筹款,购买了汽车、中巴车、小面包车等从事交通运输,接送中外游客。1990年,回族拥有的大中型运输车辆就达200多部,其中不少家庭拥有3-4部。凤凰机场、海坡开发区等大型建设项目中都有回族人的身影。他们购车承包工程、跑运输、开石场、办砖厂、挖土方,全村从事运输业的有200余人,开石场、砖厂的6人,年收入400多万元。1995年,三亚凤凰机场启用,生活在附近的回族购买了小轿车,基本垄断了机场的客运生意。
伴随着三亚旅游业的发展,凤凰镇回族开始挖掘本地特产,引进外地品种进行加工,开展旅游商品经营。品种有珍珠、龙虾、海贝、水晶、玉器、银器、椰雕等工艺品及海南特产、旅游服装。仅旅游纪念品一项,1995年收入就达1000多万元,创利200万元。1994年,由回辉村著名的女企业家哈玉梅兴办的“玉梅珠宝专卖店”占地500多平方米,雇佣员工30多名。1997年她又创办了“伟华水晶珠宝有限公司”,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雇佣店员50多人。1998年她家已经修建了两幢楼房,价值100多万元,有小轿车一辆,配备了手机和固定电话。回族女企业家蒲玉娥在凤凰镇开办的南国珠宝水晶厂,投资300多万元,有员工100多人,是当地规模最大的珠宝厂。她还在天涯海角旅游景区开办了一家旅游工艺品商店,并承包了凤凰国际机场候机大楼商场的经营权。旅游产业带动了整个回族参与市场经济的积极性,扩大了回族的经营范围和规模。目前凤凰镇回族从事的行业已经发展到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等。1998年,回辉和回新两村从事运输业的人员400余人,拥有各类机动运输车辆271部,中小型车99部,两轮摩托车52部,三轮摩托车53部。1997年,运输业收入1021。5万元,占总收入的43。29%。从事各类商贸和服务业的300多户,800余人。其中珠宝工业品商店30多家;餐饮、杂货、摩托车维修店105家;水果批发店7家,零售点26个;蔬菜零售点140个。商贸服务业总收入487。3万元,占总收入的20。65%。村内共有30多家养殖专业户,从业人员170多人,主要养殖虾、螃蟹、紫菜等水产品。有6户畜牧业养殖户,牧养牛羊900多头。有两家橡胶加工厂和两家水晶、珠宝加工厂。1997年统计,三亚市区内共有3个蔬菜、水果批发市场,600多个档口,其中回族就有166个,占27。7%。其中140个经营蔬菜零售,26个经营水果零售,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有7家水果批发店,其中最大的批发店在旺季月收入达3-4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三亚回族经济发展中妇女的参与程度很高,这一点不同于西北传统回族社区。三亚回族经济的发展史也就是妇女参与市场的历史。从1980年代以来,他们在旅游资源开发、餐饮、蔬菜和水果销售等各个经济行业都积极参与。据1998年统计,三亚市区三大市场经营蔬菜和水果批发零售业务的妇女近300人,占该行业从业人员的90%以上;从事珠宝及工艺品批发零售业务的妇女近300人,占该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的95%以上。此外,还有70多名妇女长期从事海产品、金融等商贸活动,足迹遍及华南、华东及西北等大中城市及民族地区。妇女参与经济活动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而且改变了回族妇女的家庭地位,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威望,并出现了一批成功的企业家。
四、享受着小康生活的泉州回族。
(一)、百崎回族经济。
泉州回族主要生活在百崎和陈埭。改革开放以前,百崎是惠安县东园镇一个偏远贫困的小镇,1980年,这里人均收入仍不足100元。直到建乡前,这里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1990年8月,经福建省政府批准,惠安县百崎回族乡成立,这也是福建省第一个回族乡镇。他们借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经济事业,从建乡后就确立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信念,使全乡在短时期内就成为福建著名的富裕乡。
改革开放后,享有“鞋城”之誉的百崎,专门化市场的发展使这里成为海内外关注的一方热土。2000年全乡的企业总产值为20亿元,人均纯收入5500元,已达到小康生活水平。2004年,百崎乡总人口18853人,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1亿多元,财政收入65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15元。全乡人均创产值、人均交纳税收、出口交易额、耗电量、居住面积等均居全县首位。全乡已引进港台商人独资和合资的企业达15家,年出口交货值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