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直接作用(Kase及Weinzold;1983)。正常生活方式受到扰乱,在高度精神压力下工作的妇女常可出现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航空中的飞行服务员也常有月经过多。
校对时间:00…09…19 09:04:5620 Mar 2001 21:17:09 +0800 陈卫
参见:医疗中心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月经失调(月经病) 》 概述
医疗中心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月经失调(月经病) 》 闭经
医疗中心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月经失调(月经病) 》 经前期紧张症
第二节 妊娠的心理问题
第二节 妊娠的心理问题
恶心、呕吐为常见的妊娠症状,但机制不明。早年解释偏向两个极端:一是纯心理分析(心因性的);另一是只注意可能的生物学因素。近年来趋于将生理及心理因素同等看待。一般认为。轻度的恶心、呕吐皆起因于妊娠期间激素的变化,应激对这些症状有一定影响。目前的观点是:应把恶心与呕吐作为既相关又独立的变数来研究,并提示恶心(特别是严重而持久的)可能是一种对心理因素较为敏感的症状。Palmer (1973)只以呕吐为指标作心理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大多是阴性的。
最近对孕妇的恶心、呕吐与各种社会、心理指标的关系作研究后发现:①恶心、呕吐等症状与人口学调查变量(如年龄、社会阶层、家庭经济等)无关;②恶心、呕吐与既往病史及产科史无关(过去文献认为有关);③无恶心或有严重恶心者较有轻度恶心者有更多的心理障碍(激惹、疲劳及睡眠障碍),这一点也与过去认为恶心程度与心理障碍相应的结论不同;④在妊娠头三个月有恶心、呕吐双重症状者,往往是计划外妊娠,而且是不需要的。这种孕妇常与其母亲关系不好(Fitz Gerald ;1984)。
另一些研究发现,“神经质”妇女有较严重和持久的恶心、呕心症状;计划外和不需要的妊娠常有明显地心理障碍和妊娠期的意外损伤。用MMPI心理咨询调查,发现呕吐及其他妊娠反应剧烈的孕妇多数为性格外倾、心理变态及情绪不稳定者。
二、妊娠各期的心理反应
根据内分泌活动状态,将妊娠划为三个时期①不可耐受期:胎儿作为异物,引起孕妇的应答反应就是妊娠反应;约有23%的孕妇对生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初产妇尤甚。原因包括对分娩过程的恐惧不安。担心胎儿对母体的影响,家庭的看法及其他经济及人际关系问题。在此期间,孕妇情绪不稳定,易受暗示,依赖性增高。②适应期:此时已在身、心两方面都对妊娠产生适应,情绪转为稳定,感知觉、智力及反应能力略有下降。从心理分析角度看,是母性自我防卫的结果,可使孕妇免遭体内、外不良刺激的影响。③过度负荷期:胎儿发育迅速,生理功能处于颠峰状态而过度负荷,这种过度负荷的应激可产生身…心反应,主要是对分娩的恐惧、不安、因行动不便而产生的心理冲突;情绪不稳定,精神易受压抑。心理测定(MMPE结合焦虑量表)表明,在妊娠第30~36周期间,情绪变化幅度最大。还发现初产孕妇MMPI的非常态组大都呈现神经症峰,与临床观察一致。此组心身问题较多,表现为过度焦虑、心悸、情绪不稳等;妊娠合并症也略高于常态组;枕横位达 28。57%(常态组为2。94%)( 蒋迪先等,1984)
三、未婚先孕者的心理
未婚先孕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现行法制不符,故未婚 先孕者不论在家庭、社会中都难以取得充分支持。因此,一旦未婚而孕均采取隐瞒态度。上海调查表明,向单位隐瞒者为98。6%,对父母隐瞒者为67%(陈美风,1985)
鉴于未婚先孕者既要对社会隐瞒又有求有医生,故在计划生育手术中常表现出极强烈的克制,并易由外因(医务人员的作风及态度等(而致心理障碍。某些能坦然处之者,似乎暂时无心理反应,但往往在以后的生活事件中出现问题。
四、高龄初产妇的心理适应
妇女的心理适应能力可对其妊娠、分娩进程及产褥期发生影响。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受年龄影响,所以年龄问题就受到重视。对20~29岁及30~34岁两组初产妇作回顾性比较,发现高龄妇女在妊娠期较为小心,对医生的咨询也多(Blum;1978)。产妇年龄太小(19岁以下)在产前、产后易致精神障碍(Zajicek;1981);年轻产妇及察觉自己不能控制生活者,产后多抑郁(Hayworth等,1980)。最摈研究表明,高龄组(45人,平均36。6岁)与年轻者(42人,平均26。7岁)相比,独立性较强,对妊娠的障碍较少。随着妊娠期的增长,烦恼增多,但适应较好。有意义的是,年轻组坚持传统习俗的年轻妇女,其女性角色特点较高龄组者为强(Robinson等,1987)。
校对时间:00…09…19 09:09:4220 Mar 2001 21:17:09 +0800 陈卫
第三节 分娩的心理问题
第三节 分娩的心理问题
分娩是一个生理过程。从比较生理学中动物的分娩过程;一些原始部落中妇女分娩后即从事体力劳动,丈夫代替产褥的“痛苦”;有些部落中,妊娠与恶心、呕吐毫无联系等事实来看,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对妊娠及分娩无疑是有重大影响的。
一、分娩的应激与焦虑
分娩过程对母子都是重大的心、身应激。母体对应激的反应主要是恐惧与焦虑,这些又可影响分娩过程。虽然实验研究不多,但情绪影响分娩是为大家所承认的。近年来,有些研究报告表明,分娩时有焦虑或抑郁的表现(但缺少适应及情绪反应的证据),其产科合并症发病较高(Nillson,1972)。在分娩过程中,母体及胎儿血中的皮质醇水平均有增加(Morris,1979)。剖腹产时,母子血中皮质醇水平低于产钳娩出时(Goser;1977)。硬膜外麻醉可阻滞通常在分娩时母子皮质醇水平的增加(Buchane等,1973)。使用催产素可以增加胎儿皮质醇水平。分娩过程愈长,新生儿第一天的皮质醇水平愈高(Yoshida;1977)。这些资料提示,分娩应激以躯体应激为主或者是属于身心性质。
二、母体焦虑与胎儿死亡
孕妇心理应激可经交感神经中介,影响子宫血液供应而影响胎儿的供氧。动物实验表明,静脉注射儿茶酚胺,可收缩子宫动脉,减少子宫血流量,使胎儿心动过缓及血压降低、胎儿动脉血氧含量降低。陌生环境,高噪声或引起惊吓的刺激也可使子宫动脉血流量降低。妊娠后期,每天注射肾上腺素可使孕兔早产、死胎或胚胎发育迟缓;心理应激可使猕猴的母体及胚胎动脉血氧含量降低。还有研究表明,心理社会支持可使三次以上死胎的妇女再孕后胎儿存活率提高。
校对时间:00…09…19 09:10:5320 Mar 2001 21:17:09 +0800 陈卫
参见:生活保健 》 家庭健康 》 女性保健 》 孕期保健
第四节 分娩后的心理问题
第四节 分娩后的心理问题
胎儿娩出后,产妇又进入一个新的身心转变时期。生理上,随着胎盘的娩出,亢进的神经内分泌要转向正常,而哺乳机能趋向活跃;在心理上,对做母亲的期望转为现实;生儿还是育女的产前预期也见了分晓,或喜或悲皆由此而起;母性行为的实践也从预期转为现实。所以,有人说产褥期是产妇的心理转变时期。生理及心理的转变,使产妇对各种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易感性提高,心身障碍的发生也增多。
一、母…婴联结
母…婴联结(mother…infant binding)是指母婴之间建立一种密切而持久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在一种与婴儿接触的希望和为婴儿的需要提供帮助的愿望中发展起来的行为表现。包括搂孩子睡,拥抱紧贴、接吻、说话、哼曲子以及为了注视孩子的眼睛而对着脸看等。
虐待或忽视儿童是缺乏联结的极端表现。不太明显的接触障碍可导致发育迟滞、行为障碍及亲子关系不良(Fraiberg等,1975)。
联结或接触可以看作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是从怀孕前就开始,包括妊娠的规划落实、和感受胎动、认知胎儿是一个个体、分娩、看到和接触到婴儿,一直到独立地招待亲代的责任等一系列步骤。妊娠并非都是预先规划的,也不是一开始就被接受,但大多数母亲可以克服各种障碍来形成这种联结(Klaus及Kennel,1973)。
高危的母…婴联结主要是由于非婚孕。年轻(
父亲态度对母…婴联结有重大影响。另外,遗传及文化因素、母亲童年时所受的照顾、过去孕产的经验、本次妊娠过程等均可左右母…婴关系,早期母…婴分离也可构成联结障碍,这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明,即在产后一小时内移开母体的牛、羊幼仔往往迅速死亡(Klaus及Kennell,1976)。从这一点出发,有些产科医院设置母…婴同室 (rooming…in)的条件以促进联结。
二、产褥期精神障碍
产褥期精神障碍的发生率高,约占产妇的1~4‰;因产褥期障碍而转入精神病院者占女病人的1~6%, 占精神科门诊女病人的2~3%。精神障碍的发生主要集中在产后头1~2个月期间(表8…1)(至少为妊娠期的4倍以上)。这可能与产褥期的应激增加有关,另外,产褥期间精神障碍的复发率也高(表8…1,表8…2),文献累计的复发率为35。0%。
表8…1 产褥期精神障碍的发生时期
妊娠月数 产后月数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病 人 人 数
门诊初诊
入市区精 初发
神病院 复发
1 1 2 0 0 1 1 0 2 16 4 3 5 4 3
0 0 0 0 0 0 0 0 0 11 1 0 1 1 1
1 0 1 0 1 0 0 2 0 8 2 0 0 2 1
合计
2 1 3 0 1 1 1 2 2 35 7 3 6 7 5
(岡崎,本多,1987)
表8…2 精神障碍病人的产褥期得发率
作者(发表年份)
复发/分娩数
复发率(%)
Vislie(1956)
Foundeur等(1956)
Seager(1960)
Paffenbarger(1964)
Protheroe(1969)
/崎等(1974)
田中等(1980)
Sch/pf等(1980)
3/15
3/22
3/8
21/41
25/61
33/101
12/37
11/32
20。0
13。6
37。5
51。2
41。0
32。7
32。4
34。4
合 计
111/317
35。0
产褥期的应激是多因素促发的:①心理应激:新的多重社会角色的承担(母亲、妻子、媳妇、家庭主妇);社交面的扩大;②躯体应激:育儿、家务、疲劳、失眠;③内分泌环境的变化:胎盘激素(黄体激素、雌激素)的急剧减少;催乳素的高分泌状态;情绪及运动信息处理调节系统(如多巴胺等)的影响;④性格及认知方式:神经质、成熟度不足、社交能力不良、固执;⑤中枢神经机能的易损性:既往的脑电异常、脑循环障碍、精神障碍;⑥遗传素质:精神障碍的潜在因素。
校对时间:00…09…19 09:13:0820 Mar 2001 21:17:09 +0800 陈卫
参见:生活保健 》 家庭健康 》 女性保健 》 孕期保健
第五节 妇产科手术中的心理问题
第五节 妇产科手术中的心理问题
一、计划生育手术中的心理问题
接受计划生育手术者多数是健康个体,并无通过手术解除痛苦的需要;反之,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非自愿贩,是带着害怕手术的疑虑来的,表现为怕痛、怕后遗症、怕中性化、男性化或女性化、怕性功能障碍、怕永远不能生育、怕医生技术不高等,若不在术前解决上述疑虑、往往引起医源性疾病。部分为癔症,有的引起躯体病变,也有心因性的下肢瘫痪。是否重视心理预防对手术并发症有决定作用,西安铁路医院妇产科1970~1974年321例女性输卵管结扎术中,由于忽略心理指导,术后发生3例较重的神经精神症状;1976~1980年手术304例,由于注意了心理预防,虽尚有个别精神病患者接受手术,但均未发现变态心理。
对25例绝育手术后神经症进行分析发现:个性方面,15例胆小多疑、心胸狭窄、多愁善感;10例情感脆弱,暴躁,好表现自己。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者15例,粗识文字5例,小学水平5例。发病的心理因素:①想要多育子女而不愿手术;②怕手术,情绪高度紧张;③对手术不信任;④医务人员出言不慎或手术室环境不正规,受暗示而发病;⑤医务人员工作粗暴,导致患者情绪上对立(马鸿春及王清芝,1983)。洪中强及吴永华(1987)报道310例输卵管结扎中有症状者占46。1%,主要为腰背酸痛、乏力、感觉过敏及各种躯体症状。分析原因主要是:①绝育不是出乎内心要求;②生育动机未满足。内、外倾性格个体中的发病率相近。因此认为,影响绝育手术主观症状的心理社会因素中;社会因素的成分胜过心理因素。
二、对妇科手术的情绪反应
由于对生殖器官的功能认识不足,有许多臆测,如有些妇女认为卵巢或子宫是引起性欲的器官,是女性的象征,因此在妇科切了作手术后就感到失去了女性特征。男性也有类似错误认,以致在子宫切除的妻子面前发生阳萎(Daly,1980)。
妇科手术的抑郁是常见的,一般并不严重,只是有的有便秘、失眠及疲劳;常对术者有较大怨气,严重的也有发生变态心理反应的。王惠利等(1982)报道,精神科一年接诊24例因手术而引起变态心理反应的病人(焦虑、猜疑、妒忌、功能性瘫痪等)。其中妇产科手术所致的占12例(50%);子宫切除术后4例(猜疑、妒忌2例,重症精神病2例)。输卵管结扎术后8例(猜疑、妒忌3例,功能性瘫痪5例)。
(徐 斌)
校对时间:00…09…19 09:14:2220 Mar 2001 21:17:10 +0800 陈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