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躯体各系统、各器官广泛的生理反应以及相应的神经递质和神经分泌等生物化学反应。到达大脑皮层的一部分神经冲动被个体意识到后,便引起复杂的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常以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形式表现出来,如喜悦、愤怒、悲伤、恐惧等(即情绪)。由此可见外界刺激可同时引起机体的心理反应和生理、生化反应。心理反应和生理、生化反应之间有无因果关系,一直是一个在学术上引起争论的问题。现在可以肯定的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前者是后者之因,或后者之果),但不一定全部都是因果关系。一个有机体为了对外界刺激的瞬息变化保持动态的平衡,其内部的生理、生化活动必须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大部分未被个体意识到故不引起心理反应。当外界刺激到达一定程度,传入的神经冲动不仅引起机体较强的生理、生化反应,而且同时被意识到,转为心理反应和情绪体验。心理反应的程度受机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评价、应对经验和能力以及个性特点所制约。这些心理反应反过来又调节着机体生理、生化反应的强弱。心理反应的程度往往可以情绪的体验和表现来标志。
机体对外界有害因素的反应称为紧张状态或应激(stress)。过去对应激的研究,只注意了机体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对应激的心理方面没有进行多少探讨。因此,要强调对心理应激的研究。心理应激包括两个概念:一是指外界社会、文化因素所带来的令人烦恼不安的信息(如工作或学习上的失败和挫折、人际关系中的冲突、生活中的意外变故和打击)能引起心理上的一般反应,称为应激事件(应激原);另一是指遭遇到单个或多个应激事件后所产生的偏离平时反应的状态,称应激状态。所以心理应激不仅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如何通过机体的不同特点产生互相不相同的应激反应,而且还研究这类心理应激反应所表现的焦急、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或“负性”情绪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的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机体如长期地或反复地处于消极情绪状态,可使躯体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发生功能紊乱。表现在循环系统为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增快或减慢、心律失常、心悸、颜面潮红或苍白、发冷发热、晕厥等;在消化系统为厌食或贪食、恶心、呕吐、腹胀、肠鸣、腹泻或便秘等;在呼吸系统为胸闷、气短、咳嗽、哮喘等;在泌尿系统为尿频、尿急、多尿或排尿困难、尿潴留等;在皮肤系统为皮炎、皮疹、搔痒、脱发、白发、斑秃、多汗、局部浮肿等;在内分泌系统为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肥胖症、糖尿病等;在生殖系统为性机能亢进或减退、阳萎、早泄、阴冷、经前紧张症、月经不调等。同时还呈现相应的生化变化,如中枢神经系统递质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类固醇)等的变化。
三、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从普通心理学的学习中得知: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心理特点。它是以某种机能系统或结构的形式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而带有经常、稳定的性质,对人对事经常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和习惯的行为方式。这种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是最能说明他本人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由于个性心理特征存在许多差异,就产生了将人格(即个性)分型的概念。如荣格(C。C。Jung)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类。在医学上,常用人格异常或人格变态这样的术语来标志其个性心理特征已超出常态分布的范围。在许多精神病中可以看到不少病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其独特之处,不能不使人考虑在发病前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就与正常人的不一样。例如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病前几乎无一例外地呈现分裂样人格(schizoid personality)。虽然具有分裂样人格的人并不定非患精神分裂症不可,但在心理应激下,具有分裂样人格的人确比没有分裂样人格者易患精神分裂症。除精神病外,在临床各科的心身疾病中,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也体现在病人的气质和性格特征上。当生活中应激事件造成过强的、过久的心理应激时,为什么有的人患冠心病、有的人会患消化性溃疡,有的人则患支气管哮喘?有研究表明:这是不同气质和性格的个体对不同就激原(stressor)产生各异的相对固定的生理、心理反应形式。这种固定化了的、反复出现的心理反应形式,实际上就是他的个性心理特征的表现。美国M。Friedman(1950)在研究心血管病人的心身反应时,发现对那些反复出现的紧张刺激,有些人形成一套特定的反应模式:一类病人表现为雄心勃勃,做事认真,争强好胜,易激动,缺乏耐心,常感时间紧迫,醉心于工作,力争尽善尽美,行动匆忙等性格或行为特征,称之为“A型行为类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TABP)或A型人。另一类病人的性格相反,表现为悠闲自得,不好争强,从容不迫,生活工作有节奏,不计较事业上有无成就,称之为“B型行为类型”或B型人。研究发现:A型人组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水平高于B型人组,患冠心病的比率和心肌梗塞复发率明显高于B型人组。由于这种分型方法不够精确或规范化,关于A型行为与冠心病之间的联系还存在争论。
同样,病人不同的气质、性格特点也影响着疾病的康复过程。例如一个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的病人,急性期过后遗有不同程度的偏瘫。为了能早日坐起、下地行走和自己独立料理日常生活,需要对他进行一系列逐步加强的锻炼。瘫痪肢体机能康复的速度和效果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一个因素是病人对疾病所采取的态度,如是否有信心,能否克服消极、畏难情绪并有坚持不懈的意志, 循医嘱,在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地锻炼。如何使病人的个性心理特点在各类疾病的康复中起促进作用,是医学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研究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认知、
支配或调节自身的生理机能,以达到治病、
防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伴有生理机能的变化,而且还能调节后者使之受控于自己的意识。人在愤怒时,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出现心率增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面部发白等现象。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就会使其植物性神经系统(即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所支配的脏器的机能不至于受到损害。如果有意识地去控制消极的情绪,采用调节呼吸的办法(如使呼吸由原来每分钟10…20次减慢至4…6次),同时将注意力集中于躯体某些器官,想象这些器官处于放松的状态,通过学习和训练,就能进一步使躯体内的某些生理机能按自己的意志去活动,焦虑紧张的负性情绪则往往随着想象中全身各部分的放松而逐渐消失。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和想象力于自身某器官的活动,使脑内不出现其他任何的思想活动(即排除一切杂念);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脑力活动。然而,它的表现形式却是一种静默状态,主观的体验只是局限的字、词(如“松”)或单调的视、听形象而无起伏的情绪。反复地练习或锻炼就会愈来愈自然地、习惯地控制全身各部分、各器官的活动。这种用精神控制躯体生理活动的方法,在祖国医学中是很受重视的。作为一种祛病、强身、养生、益寿的方法加以运用。例如“气功”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气功是采用一定的姿势和调节呼吸等辅助方法来使一个人的整个机体进入一种宁神入静的状态,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能促使机体内各部分的生理机能得到最佳的调整。国外也有类似气功的方法,例如瑜珈、禅宗、静默、渐进性放松和生物反馈等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以没有意识到任何心理活动,即没有什么主观情绪体验的“心理状态”来调节自身的生理机能。如果代之以积极的认知活动,集中注意力想象或思考一些能引起高度兴趣的事情,并伴以视、听感官刺激(影象、图画、音乐)引起轻松、愉快的情绪,是否也可能更好地促使全身各部分的生理机能得到最佳的调整,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校对时间:00…09…18 16:32:2220 Mar 2001 21:17:05 +0800 陈卫
第三节 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第三节 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在医学领域,医学心理学随着医学本身的发展也进一步专门化。西方文献和医学心理学书籍出现了很多专门术语,诸如临床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临床健康心理、健康与疾病的社会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等等。在以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命名的书籍中,其内容所涉及的方面基本一致,但各有侧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医学心理学本身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为大家所接受,因此学者皆根据各自的见解和经验阐述医学心理学的内容;二是学者的专业训练不同,研究重点和工作范围不一样。心理学出身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医学出身的精神病学工作者以及未曾受过上述两种专业训练而又从事医学临床诊断、治疗和心理卫生工作的其他人员,在阐述疾病和健康的问题时,其着眼点都各有侧重。在他们的著作中,章节标题和所叙述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医学心理学工作者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国外的有关著作和他们的学说后,对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三者的关系作了如下叙述:
第一、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和解决整个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它从总体上阐述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的规律,以及它所引起的躯体生理、生化过程的机理、提出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学观点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它还叙述医学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第二、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都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二者区别在于:前者重视临床各科疾病的心理学问题,并着重介绍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后者则重点阐述精神病的心理学问题,并较多地从理论和心理变态上进行分析。
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有:
一、临床心理
二、变态心理
三、神经心理
四、护理心理
五、健康心理
六、医学心理学其他领域:药物与心理、缺陷心理等
(李心天)
校对时间:00…09…18 16:34:3520 Mar 2001 21:17:05 +0800 陈卫 (作者:李心天)
第二章 医学心理学简史
第二章 医学心理学简史
第一节 西方医学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医学心理学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医学心理学”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哥顿挺大学哲学教授洛采(B。H。Lotze)提出的。他在1852年出版了一本命名为《医学心理学》的著作,全书共有三篇。第一篇的标题为“生理的一般的基本概念”,明确地采用了心理生理学一词,讨论了心身问题、颅相学和灵魂的位置;第二篇的标题为“精神生活的元素与生活的机制”;论述了感觉、感情、运动和本能、空间知觉;第三篇的为“健康与疾病的心理生活的发展”,分章论述了意识的状态、精神生活发展的条件和精神生活的扰乱(即心理病理学)。洛采在书中虽然列举了较多的生理学事实,但他的哲学观点是形而上学的,因而他的心理学也是形而上学的心理学,在理论上影响不大。
德国学者威廉。冯特(William Wundt 1832…1920)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说明人的高级心理现象,使心理学脱离了哲学的范畴,进入了科学的行列。他被公认为现代心理学的开创人,科学心理学历史应从他写起。冯特和洛采一样,从一名医生转向生理学,而后又转向心理学,被称为第一位心理学家。在他以前,只有心理学而没有心理学家。冯特在1867年出版了《医学物理学手册》一书,论述了用实验方法研究人在医疗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医学心理学发展开拓了道路。但真正应用心理学于医学临床实际,解决临床问题,推动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应首推美国的魏特曼(L。Witmer)。他是冯特的学生,1892年获得了冯特的博士学位。他学成回美国后于1896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了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治所(或称临床心理门诊,psychological clinic)专门诊断治疗有情绪问题或学习困难的儿童。他在美国心理学会讲授心理学中的“临床方法”,首次创造了“临床心理学”这一术语。他认为“心理治疗所”这一结构的使命应该是开展基础研究和培训人才,为社会服务。这位用心理学的知识为医学临床服务的心理学家被后人尊称为美国的“临床心理学之父”。由于医学心理学在美国发展较为迅速,以下重点介绍美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在美国,医学心理学的工作是由心理学家而不像德国是由医学家发起推动的,并且一开始就使用了临床心理学这一术语,所以医学心理学的工作是在临床心理学的概念下进行的。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下述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师于冯特的美国心理学的先驱者霍尔(G。S。Hall)、卡特尔(J。M。Cattell)、魏特曼等回到美国,在他们的推动下,美国心理学得到迅速的发展。霍尔是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学生(1879…1880),回美后于1881年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心理学,并于1883年在该校创立了美国第一个供研究用的实验室。他的兴趣是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大规模地使用问卷方法研究儿童的认识范围。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