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医学心理学-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图27…2 一个半球与两人半球病人的画人测验    
2。在右视野中汉字辨认成绩远远低于两个半球的,而几何图形辨认成绩最差。    
3。左耳对普通话元音和辅音的辨识力远远不如两个半球的病人,而右耳的成绩较左耳好,特别是右耳对普通话元音辨认比两个半球的稍好。    
4。对音乐旋律的辨认,左耳不如两个半球的病人,但右耳反较后者好。    
5。识别时针较差,分不清时针与分针,不能识别别人的手表,自己的手表只能说出时针数。    
6。对颜色的选择和同色归类,一个半球病人做的和两个半球病人的一样好。    
7。手指叩击运动速度较两个半球病人略差(87。4:94。05)。在连线测验中,比两个半球病人多花9倍的时间完成作业。    
8。形色分类测验表现有思维持续现象,不能从形状转移到颜色。    
根据病人所表现的上述特点说明了右半球的主要机能之一…视觉空间结构和抽象图形的认知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凡涉及与这些能力有关的智力作业,成绩都很差。病人额叶受损的现象,即呈现不能从一个概念转移到另一个概念的思维不灵活性,仍在许多测验中反映出来。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右半球的另一些主要机能在切除右半球后并没有完全丧失,而是不同程度地保存,有的并不逊于两个半球的。这就是说,左半球代偿了右半球的这些机能。例如病人术前就喜欢唱歌,术后音乐旋律和节奏没有遭到明显破坏。一般来说,对音乐旋律的感受右半球比左半球好,而单有左半球者接受音乐旋律从绝对值来讲比两个半球病人的左半球要好。这就说明了大脑某一个专门化机能,例如音乐旋律的感知,虽然是右半球占优势,但是左半球也具有此机能。正常时两半球共同协作完成;当右半球丧失了这一专门化机能后,则完全由左半球代偿。    
摘自:李心天等《大脑两半球的同活动:当右半球切除十四年后某些高级机能的观察》,心理学报,13卷2期,    
在大脑不对称的研究中还发现存在性别差异。在家族性利手与语言机能一侧化的研究中发现,女人比男人更易成为右利手(R。J。Andrews;1977)或者男人成为左利手要比女人多(M。P。Bryden;1977),男人在言语作业中表现右耳和右侧视野占优势,即更多地依靠左半球,在非言语和空间作业中则更多地依靠右半球,而女人的空间机能则更多地依靠左半球(M。G。MeGee;1976)。在研究失语症的发生率和程度时,发现言语智力和记忆也有性别差异(J。MeGlone;1977)。左侧半球损害时男人患失语症的多三倍,言语困难的程度也大。男人呈现明显的言语智商缺陷而女人不论左侧或右侧损害仅表现轻度的言语智商下降。男人的言语记忆左侧损害比右侧损害要严重得多,而女人左侧损害时言语记忆障碍不甚明显。这些研究表明,女人两侧半球都有言语代表区,所以发生言语障碍时右利手男人要比右利手女人严重,反之,如果右半球损害,女人发生言语障碍的机会也会比男人多。    
存在这种男女差异的可能性、有人认为一是解剖上存在不对称(J。L。Bradshaw等,1977)测量脑的颞平面时发现;女人右侧颞平面较大,表明可能与右半球语言优势有关。二是个体发育上存在差异:女人的神经生理和神经行为上的成熟比男人较快(Andrew;1977),男人在生理、言语方面成熟较慢,运动定位上也较慢,所以男人利手与语言机能偏向同一侧半球机会比女人要多些。这表明女人的脑机能偏向一侧化的现象不如男人(P。H。Wolff等,1977)。女人两半球等能(epuipotentiality);特别是语言的等能比男人多见,某些语言介入右半球的机会女人比男人多,所以相对地女人右半球的视觉空间机能就比男人差些。    
J。Levy和J。M。Levy(1978)发现两足大小的不对称与性别和利手有密切的关系:右利手男人的右足较大;右利手的女人则左足较大;在非右利手人中,情况正好相反。由于这种差异在不到6岁的孩子中已很明显,有理由认为胎儿性类固醇在控制大脑两半球以及足的不对称的成熟程度上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在男人中高浓度的胎儿性类固醇不对称地加强了身体右侧的发育,在女性中低浓度的胎儿性类固醇不对称地加强了身体左侧的发育。    
用脑电图和一侧知觉技术的研究表明:早在婴儿时期左半球就专门负责了语言机能,1岁时言语和非言语刺激所呈现的两半球差异和成人相似。用同时双听技术发现儿童早期就呈现明显的右耳优势,提示了大脑两半球的不对称性存在机能组织上的生物学基础。    
对大脑半球解剖上不对称的问题,虽然有人发现人的颞、顶叶部分存在着左、右不对称。左侧外侧裂和颞平面较长,顶叶和后颞叶盖部(operculi)较大。但是直到1960年流行的看法还是:大脑半球解剖上的不对称性或是不存在或是范围有限,不影响大脑机能的不对称性。近二十年来经过研究证实,新生儿的脑就存在着这种解剖上的不对称性,甚至没出生的胎儿就存在着颞平面的不对称性(最早的在妊娠29周时就测量到了),可见它不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    
最早发现的是成人左、右半球外侧裂的长度不同,若以后水平支(PHR)的平均长度来比较,左脑为58。2毫米,右脑为51。8毫米,若以后水平支与半球全长的比值来比较,则左脑比值为28,右脑为24。4。Ruben发现两侧外侧裂是一致的,直到中央沟2。5厘米处(已过了颞横回),右侧外侧裂向上直转,伸入顶下叶部分,而左侧外侧裂继续向后延伸。可见两侧外侧裂向后不仅是长度,还有向后弯的角度都有不同。左侧外侧裂向后终止愈长,则在其上面的顶盖部、在其下面的后颞盖部,以及在外侧内的颞平面就相应增大。近来又发现额叶Broca区附近的左右不对称(虽然不很明显),外侧裂伸入额下回的前支,左侧常为双支,而额叶盖部左侧大于右侧。颞平面(位于颞横回后上面部分,系左侧Wernike区的组成部分)左、右不对称比外侧裂的不对称更为明显。这样左、右半球颞平面的不对称在肉眼水平即可看出,左侧颞平面平均长度为3。6±1。0厘米,右侧颞平面为2。7±1。2厘米。左侧颞平面几乎比右侧颞颊长1厘米,面积大三分之一。颞平面的不对称发现所以引起重视,是因为有可能来解释左半球损害时所产生的Wernike失语现象。也就是说这些解剖上的不对称必须与机能联结起来方为可靠。最近用气脑造影的两侧比较,特别是CT扫描,提供了用不伤害人体的方法广泛研究大脑两半球解剖不对称的可能性。    
校对时间:00…09…19 17:23:1920 Mar 2001 21:17:22 +0800 陈卫                                                  
                  第三节 大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性与精神病理学的关系
        
第三节 大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性与精神病理学的关系    
大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的大量资料是来自精神科病人和神经科病人,除了各种精神、神经疾患和利手的关系外,还对下述精神病理现象作了观察:    
一、某些精神症状与大脑一侧化的关系    
1。癔病症状的左侧化 早在半世纪前在临床上就观察到许多转换症状多发生在左侧。 Stern(1977)对此做了研究,发现右利手中呈现感觉麻木或缺失者91例,76例为一侧,其中左侧51例(67%);呈现肢体无力或瘫痪者84例:54例(64%)为一侧,其中左侧占35例(65%)。左利手中呈现感觉麻木或缺失者13例,8例为一侧,其中7例在左侧(87。5%);呈现肢体肌无力或瘫痪者13例,6例为一侧,皆在左侧。可见右利或左利病人都表现转换症状左侧占优势。    
2。情绪变化与优势半球的关系 早在1969年就有人发现,将药物注射到语言优势半球可引起欣快,如注射至非优势半球则导致抑郁。左半球损害引起不同的情绪变化,在临床病理研究上也得到有力的支持,例如:左侧脑损害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改变。患急性左侧偏瘫病人往往欣快并不留意左侧损害;而右侧偏瘫和失语症病人则经常抑郁。    
3。某些精神病与一侧化的关系 Flor…Henry研究颞叶癫痫病人时,发现如癫痫起源于优势半球则易患精神分裂样精神病,非优势半球则伴有情感障碍。病灶在左侧的青年男性病人常呈现攻击行为。Bodog(1970)发现,用氟呱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人时,仅仅精神分裂症病人左侧出现锥体外束症。比较精神分裂症与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人对氟哌啶醇的反应,发现在精神分裂症中锥体外强直不仅发生较快,而且右利病人的左侧肢体、或左利病人的右侧肢体较为严重;在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中,强直仅限于右侧肢体而且发生较慢。因此作者建议在这一现象的基础上可用氟哌啶醇检验来作鉴别诊断之用。    
二、胼胝体功能与人格完整性问题    
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的研究,表明了两半球既有分工但又相互作用,它们共同协作对瞬息万变的外界作出反应,以保持机体活动的和谐统一。因此,没有两半球的协同活动就不能实现人的高度完整和准确的行为。两半球是由巨大的胼胝体纤维连接起来,如果胼胝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发生了病变,得不到相应的发展,就难于执行两半球对应皮层部分的功能联系,影响了功能不对称和语言能力的有效发展,这样就破坏了对内、外信息的完整协调反应。儿童不仅在语言、行为和智力发展上受到障碍,而且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上也可能受到影响。人格的健康成长与胼胝体功能完整必定有着一定的关系,然而,这一假设尚待进一步证明。    
Rosenthal和Biglow 发现精神分裂症的胼胝体有异常。在尸检时测量10例慢性分裂症的大脑,并与10例对照组比较,发现精神分裂症的胼胝体明显增厚。因此有理由假定精神分裂症病人是否存在胼胝体功能的缺陷。Beaumon和Dimond用神经心理学方法测定两半球之间传递是否异常,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识别分别投射至左或右半球的信息与正常人一样没有缺陷,但比较两个分别投射到两半球的信息,即需要对交叉越过半球的两个刺激匹配,则病人作得很差,错误很多。作者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大脑两半球可能由于胼胝体效能的变化而部分联系中断。    
过去认为胼胝体的损害和症状是少见的,现在则认为很普遍,因为大脑皮层任何部分的破坏都会损害从它那里发出的连合纤维,如同胼胝体本身同等数目的纤维受损一样,因此在某些大脑器质性损害的病人中,可能存在着胼胝体结构和功能损害,因而也会呈现大脑半球协同活动的失调,出现某些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神经心理学对胼胝体结构功能的研究,对精神分裂症作为一个疾病单元和作为一个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三、额叶功能研究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很多精神病学家就认为额叶对智力特别重要,但也有人认为切除额叶对智力并无明显改变,反而消除某些精神症状。神经心理学的新近研究使我们对额叶功能和智力、意识以及精神病的关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兹就额叶损伤时发生的障碍分述如下:    
1。病人的抽象思维过程障碍较之其他部分损伤表现更为严重。不仅失去了有组织的逻辑思考和抽象思考能力,而且不能从具体的实物(图片)中进行高一级的分类。    
2。病人的高级意向变得十分薄弱,似乎失去了行动的兴趣和愿望。    
3。行为没有计划,不能形成有步骤的程序,也不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验证自己的行动。这便是鲁利亚所称的额叶结构困难(frontal constructional difficulties)。    
4。很难从一个概念转移到另一个概念,表现僵化、固执和刻板行为,这种刻板可能是病人行为的动机和主动性受到破坏的结果。    
5。对一些声音仍可作出反应,但却失去说话的动机,不回答问题,不与人交谈。这一类型的语言障碍称为“主动性失语症”或“丧动力性失语症”。    
6。病人完全不能察觉自己的缺陷,对自己的行动、处境缺乏自我批判的态度。    
7。额叶肿瘤时病人出现记忆障碍,特别是近记忆障碍。它与颞叶损伤引起的记忆障碍不同,不是真正的遗忘而是抗干扰能力下降,痕迹被抑制。病人能对前后出现的两个几何图形进行综合分析,但如在两者之间加以干扰,则病人无法比较,因前一个图形的痕迹被抑制了。正如鲁利亚所指出的:额叶损害引起了意识活动的整个结构的严重障碍。这样,额叶遗忘与颞叶遗忘不同,前者是行为的整个结构的变化,高度的注意分散和痕迹的病理惰性,使病人不能从一组痕迹转移到另一组痕迹回忆,以致不能够建立一个记忆的稳定意向;而颞叶遗忘病人对整个程序和一般意义是保存的,但却忘却其中的个别因素。额叶损伤的病人虽然掌握了解答一个问题的足够信息,但常常作起来时又似乎忘掉了应如何正确进行。Barbiaet例举了一个外伤后额叶部分切除的病人在回答埃菲尔塔有多高的问题上所存在的困难,表明额叶记忆缺损是一个特殊形式的障碍,主要影响了应用以前已获得的信息。    
8。意识问题。根据神经心理学的新近研究,有一定目的或计划所引起的复杂的程序活动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必须具有高度的觉醒水平才能完成这种有意识的行为,而单靠来自网状结构的冲动却难以保持皮层足够的兴奋。维持和调节皮层觉醒水平的神经结构还有额叶。    
实验表明:额叶对整个大脑皮层觉醒水平的调整与网状结构有所不同,它是通过语言信号来实现的。Serafetinides等(1965)用颈内动脉注射异戊巴比妥钠法发现注射至左侧语言优势半球则意识丧失,且时间持久;而注射至右侧非语言优势半球则较轻。过去一般认为一侧局部脑半球损害是不产生意识障碍的,但Albert研究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