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即对病之良方矣。乃诊其)脉如故。(仍是如蛇之象。而)反(加)伏弦者(此为变
而又变之)痉。
此一节承上节汗后变证变脉外。又变一脉证也。师不出方。余于伤寒论发汗后腹胀
条。悟出浓朴生姜甘草人参半夏汤。俟其胀稍愈。再以法治之。
(痉家之本证。既已备言。即变证变脉。亦复明示矣。痉家之本脉何如。)夫痉(
为劲急强直之病。其)脉(亦劲急强直。)按之紧如弦。(谓其自寸至尺。)直上下行。
(与督病之脉相似。但督浮而此沉耳。)
此一节补出痉病之本脉也。自病者身热足寒至此三节。合作一大节读。
痉(为太阳中风之)病(风为阳邪。误
用烧针。则为逆。若见)有灸疮。(则风火交煽。真阴立亡。)难治。
此一即言痉病误灸之难治也。师不出方。伤寒论火逆诸方。亦恐其过温。余用风引
汤减去桂枝干姜一半。研末煮服。往往获效。
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恶风。自汗。论所谓桂枝证也。)其证备。(但)身体强
KTKT 然。(为风邪入于经输。内经云。邪入于输。腰脊乃强是也。然经输之病。脉应浮
数。今按其)脉反沉迟。(盖沉为痉之本脉。迟为津液不足。营卫之行不利。虽痉证尚
未全备。而痉脉先已见端。)此(不为伤寒而)为痉(以)栝蒌桂枝汤主之。
此一节为痉病之将成未成者。出其方也。然细按方法。必是中风自汗之变证。柔痉
用此。刚痉用葛根汤。
x栝蒌桂枝汤方x
栝蒌根(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等证悉备。表实既已)无汗。而(邪气不得外达。
)小便反少。(邪气又不得下行。正不胜邪。其)气(遂逆)上(而)冲胸。口噤不得
语。(面赤头摇项背强直。势所必至。此)欲作刚痉。(以)葛根汤主之。
此一节为刚痉之将成未成者。出其方也。究为太阳之治法。非痉证之正治法。
x葛根汤方x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痉(之)为病。(至于入里。而)胸满(气闭而)口噤。卧不着席。(反张甚也。
筋为热灼。下为)脚挛急。(上)必(牙关紧而) 齿。(此或为少阴火亢。或为阳明
燥化。救焚在此顷刻。起死即在此须臾。)可与大承气汤。(以急下之。为下其热以
救阴。非下其便以宽胀。)
此一节为痉之既成。出一救治之正方。大旨在泻阳明之燥气。而救其津液。清少阴
之热气。而复其元阴。大有起死回生之神妙。或问凡曰可与。则犹有相酌之意。岂因大
承气之过峻而云然乎。而不知此证。舍大承气并无他法。犹恐服大承气之后。重证犹未
尽除。还当审其缓急。而商其再服与否。此际全凭医家之定识定力也。或一下之后。病
势已减。审系阳明。以白虎加人参汤滋阳明之燥。审系少阴。以黄连阿胶汤救少阴之阴。
二汤可以频服。服后又以竹叶石膏汤收功。抑或以三汤用于大承气之前。全要心灵手
敏。此仲师可与二字言外之意也。男(元犀)禀按、竹叶石膏汤去粳米之逗留热气。并
以竹沥半杯易竹叶。可从古法而变通之。
x大承气汤方x
大黄(四两酒冼) 浓朴(半斤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二升。去滓。内芒硝。更
上火微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湿者六淫之一也。亦如中风伤寒自太阳始。但风寒之太阳病。病在肌表。湿之)太阳病。
(病在关节。关者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也。节者骨节之交。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
今病湿。则神真之气。为湿邪所伤。故)关节疼痛而烦。(湿为阴邪。故)脉沉而细
者。(湿不在外而在内。)此名中湿。亦名湿痹。(痹之为言闭也。)湿痹之候。(闭
气不化。则)小便不利。(闭湿于内。则)大便反快。(治者)但当利其小便。(则湿
从小便而去矣。)
此言湿流关节之病也。然湿者六气之一也。但一气中犹有分别。雾露之气。为湿中
之清。伤人皆中于上。雨水之湿。为湿中之浊。伤人皆中于下。亦称太阳者。病由营卫
而入。营卫皆属太阳也。此条论地气之湿。乃湿之浊者。故曰但当利其小便。若雾露之
邪。当以微似汗解之。
湿家之为病。(湿盛于外者。阳必郁于内。湿盛于外。则)一身尽疼。(阳郁于内。
则)发热。(湿热郁于肌肉之间。则)身色如(烟之)熏黄(而带黑)也。
上节言湿邪痹于内。而不能化热。此节言湿邪郁于内而发于外。化热而为黄也。
湿家。(病在太阳。太阳之脉。上额交巅。夹脊背而行于两旁。雾露之湿。清邪中
上。着太阳。阳气聚而不行。故)其人(他处无汗。)但头汗出。(湿邪滞碍。而其经
输不利。故)背强。(湿为阴邪。阴气盛于表。故)欲得被覆(而喜)向火。(病尚
在表。)若下之(太)早。则(寒湿之邪陷于胃。而为)哕。(胃病则上下二焦亦病。
上焦之气不降。则气道壅塞。而)或胸满。(下焦之气不升。则气化不行。而)小便不
利。舌上如苔者。(乃湿滑而白。似苔而非苔也。总由寒湿之邪。陷于胸膈。命门之阳。
郁在下焦。)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八个字为不易勘语。丹田有热。故)渴欲得饮。
(胸上有寒。故欲饮)而不能饮。则(其)口燥(似喜水而又恶水。其懊 不可明言之意。则为)
烦也。
此言清邪中上。病在上而误下之。其变证有如此之多也。
(湿家误下。变证既如此之多。若不明言其死证。恐医者犹执迷不悟也。)湿家(
误)下之。(头汗已后而)额上汗出。(以阳明之脉交额中。此阳明之气脱绝。而真
液上泄也。且见)微喘。(以太阳之气。与肺相合。而主皮毛。此太阳之气绝。而真气
上脱也。且见)小便利者。(以少阳三焦。司决渎而出水道。此少阳之气绝。而阴津下
注也。三阳气绝。上下离脱。故)死。若下利不止者。(中土败而地气陷。不必三阳气
绝。而)亦(主)死。
此承上若下之三字。而备言误下之死证。而为医者大加警觉也。
(湿又别其为风湿者。不可不知。风为阳。湿为阴。内有湿而外感于风。则为)风
湿(不和而两)相搏。(以致)一身尽疼痛。(若阴阳和。则雨露降。)法当(微似)
汗(自)出而解。(然阳之汗。以天之雨名之。)值天阴雨不止。医(者不知所以然之
理。竟)云此可发(其)汗。汗之病(犹)不愈者。何也。盖(汗者。所以利阴阳也。若)发其汗。汗大
出者。(风为阳邪。)但风气(从大汗而)去。(大汗而阳衰。阳衰则阴转盛。而阴)
湿(之邪)气(仍)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则阴阳两不相负。而)风湿俱去也。
此于湿证中别出风湿之病。明其治法。而不遽出其方者。即引而不发之妙也。盖宇
是答辞。周秦多用此笔法。
(湿又别其为寒湿者。亦不可不知。雾露之湿为清邪。自上受之。)湿家病。身(虽)疼(
而无一身皆疼。不过疼在身之上半。而)发热。(止见)面黄(而身色不似熏黄。肺司气
而主皮毛。湿袭于皮毛。故气不顺)而喘。(阴证无头痛。湿未入阴。故)头痛(湿袭皮毛。
内壅肺气。故)鼻塞(湿气
弥沦。摄乱心主)而(发)烦。(湿邪止在上焦。未尝犯里。故)其脉大。(不犯胃气。)自能饮食。
(能饮食则)腹中(尚)和(而)无病。(其)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病浅不必深
求。止)内(辛香之)药(于)鼻中。(宣泄头中之寒湿。)则愈。
此于湿证中。又别出寒湿之病。寒湿不止雾露之清邪。而举一邪伤高表者。以为隅。
则邪伤通身者。包在言外。举一外法通其空窍者以为隅。则内服调其经络脏腑者。包
在言外。下节诸方。按脉证而求其丝丝入扣。则得矣。
(前言中湿。但当利其小便者。以湿之在内言之也。若)湿家(之表证。其)身烦
疼。(而不发黄。可知未郁于内而为热也。且无小便不利。可知未入于里而为痹也。表
则宜汗。而不宜大汗。斟酌其适)可(者。当)与麻黄加术汤。发其(微似)汗为宜。
慎不可以火攻之。(致火气逼汗过多而变证也。况又有湿与热合致衄增黄之虑乎。)
此为湿之属表无汗者。出一至当不易之方也。喻氏谓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至多汗。
术得麻黄。行里湿而并可行表湿。止此一味加入。所谓方外之神方。法中之良法也。
x麻黄加术汤方x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杏仁(七十个去皮
尖)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
八合。覆取微汗。
(风湿之证。前既详言。犹未言其致此风湿之因也。)病者(风湿相搏。)一身尽
疼。(其)发热。(每在于申酉戌之)日晡所剧者。(以阳明旺于申酉戌。当其旺时。邪
正相搏。则增也。)此名风湿。(然所以致)此(风湿之)病(乃)伤于汗出当风。(
汗随风复入皮腠。而为风湿也。)或久伤取冷(亦)所(以)致(此风湿)也。(致风
湿者以此。而所以致寒湿。亦可类推矣。)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此又为风湿无汗者而出其方也。寒湿亦可用之。上节麻黄加术汤为大剂。此方为
小剂。亦随其证之微甚而择用之。亦随其证之上下。而取亲上亲下之理也。
x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x
麻黄(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 薏苡(半两) 甘草(一两炙)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风湿(之病)。脉浮。(为风。)身重。(为湿。若见此脉此证。汗不出而恶风者。
为实邪。大剂有麻黄加术汤。小剂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可用。若)汗出恶风者。(为虚
邪。以)防己黄 汤主之。
此为风湿证汗自出者出其方也。合上二方。即伤寒论麻黄汤大青龙汤桂枝汤之意乎。
钱天来云、病因汗出当风。夫汗出则腠理开。当风则风乘腠理矣。风邪既入。汗不得
出。以离经之汗液。既不得外出皮毛。又不能内返经络。留于肌腠而为湿。此即人身汗
液之湿也。其或暑汗当出之时。伤于纳凉太过。使欲出之汗不得外泄。留着肌腠而致病。
与汗出当风无异也。按金匮以痉湿 三证合篇。痉证兼湿。 证亦兼湿。湿证最重。
必须如此活看方得。
x防己黄 汤方x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炙) 白术(七钱半) 黄 (一两一分)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喘者。
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
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伤寒(至于)八九日。(九日值少阳主气之期。宜从少阳之枢而外出矣。乃不解。
而复感)风湿(合而)相搏。(寒邪拘束。故)身体疼(风邪煽火。故心)烦。(湿邪沉着。故)不能自
转侧。(邪未入里。故)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浮虚则为风。涩则为湿也。此风
多于湿之证。以)桂枝附子汤主之。若(脾受湿伤。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大便坚。
(大便愈坚。则)小便(愈觉其)自利者。(脾受伤。而津液不能还入胃中故也。即于
前方)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湿若去。则风无所恋而自解矣。)
此又于伤寒不愈。合风湿为病而出二方也。上方治风多于湿。下方治湿多于风。
x桂枝附子汤方x
桂枝(四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x白术附子汤方x
白术(四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
二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
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凡方中有如虫
行状。如醉状。如冒状者。皆药势将行使然也。)
(伤寒合风湿而病。上既详言之矣。若其病较剧者。用药亦须较缓。今)风湿相搏。
(业已深入。其)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此风寒湿三气之邪。阻遏
正气。不令宣通之象也。)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荣气
卫气三焦之气俱病。总由于坎中元阳之气失职也。务使阳回气暖。而经脉柔和。阴气得
煦。而水泉流动矣。以)甘草附子汤主之。
此承上节。言风湿相搏。在外者利在速去。深入者妙在缓攻。师恐前方附子三枚过
多。其性猛急。筋节
未必骤开。风湿未必遽去。徒使大汗出而邪不尽耳。故减去一枚。并去姜枣。而以甘草
为君者。欲其缓也。
x甘草附子汤方x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
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 者暑也。暑亦六淫之一。故先伤太阳。)太阳中 。(病标本之气。故)发热恶
寒。(病所过之经。故)身重而疼痛。(热伤气。故)其脉弦细芤迟。(膀胱者。毫毛
其应。故)小便已洒洒然毛耸。(阳气虚。不能荣于四肢。故)手足逆冷。小有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