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不绝,用药力以培之,庶可冀幸万一。生脉散加参、 或保元之类是也。但见潮热,宜补
中。火炽,宜发,用升阳散火汤。虚而不泻,宜血分中补气,保元加滋阴。若泻发困热,宜
气分中补血,保元、四君加芍药。泻则加松花。如自汗,乃阳气虚,加附子。内似火烁,胸
中嘈痛,白术一钱,黄连一分,陈皮二分,神曲为丸细小。临卧时嚼碎,津咽下三十丸,三日
愈,则止。久泻伤肾,用保元兼四神丸。或腹胀,和中散并补中。脉见平和,而病不愈,乃
药力未至,不可改换。倘不愈,又脉见细数、紧数,皆邪脉变异,更兼呕吐,不祥之兆也
。又口失滋味,不思饮食,不可误作胃绝,是内有虚火,当滋生元气,不可以燥剂动火。盖
总以脾胃为主,脾胃四季皆扰,常自不足,伤寒言阳明有余,因火邪郁于胃中,故泻胃中之火耳。
虚损由于内伤证,与外感相似。外感头疼、发热、恶寒,其脉浮数有力,宜汗解而愈,从表
入里,脉洪大,大便燥,宜和解通利之。内伤亦头痛、发热、恶寒,其脉紧数无力,宜补中
加羌、防。元气一足,邪气自散。羌活领太阳经而出,前证俱退矣。不效,再一剂,自然见
汗,乃愈。庸医不知此理,仍用发表,汗至颈而还,一旦发似疟,作疟治之,又似痢,作痢
治之,更加发热,庸医无措手处矣。伤寒脉洪大有力,内伤豁大,似洪而无力,亦大便结燥
,仍用清凉汗下解散之法,大伤脾胃,则肺已亏矣。咳嗽吐痰,或吐红痰,又作阴虚火动治
之。脾土一损,杂病多端,潮热似痢似疟,且脾虚不能统血,而吐血之症成矣。若因火盛,
脾阴不足,血枯之症,亦不可用滋阴剂,当用救阴之法。阴从阳生,阳从阴长之义。人参、
白术、莲子、五味、甘草、白茯苓之类是也。恶心,加干姜;不思饮食,加砂仁;胸中气滞
,加陈皮;泄泻,去陈皮;汗多,加白术、黄 ;恶寒,加肉桂;吐红,去桂。若泄泻而诸
药不愈,胃虚而难受药者,陈腊肉骨灰、陈米锅焦,共三分,炒松花一分,米糊丸,人参看
轻重虚实用之,煎汤送下六、七十丸。此法活人多矣。
卷三虚损第三
虚损秘诀
属性:虚损之起,或久遇劳碌,损伤阳气,遂发热,渐至咳嗽,或伤风失治,或治之不当,亦
症。或伤寒汗下失宜,久之遂成寒热之症。或饥饿伤脾,饱食伤胃,治之不妥,亦成此症。
是皆阳气虚弱,倒入于内,便化而为火,而发热也。须用保元或四君加黄 ,再加干葛以开
肌,紫苏以开皮毛。病未多日者,服十五、六剂,则自然汗来。譬如夏天郁蒸一二日或三四
日,遂大雨方凉,阴阳和而后雨泽降也。又如秋冬阳气降入地中,则井水温暖;至春夏阳升
,则天地和暖,万物生化,井中水冷彻骨矣。何内热之有?损病初发,十数日间,未经寒凉
药,可用火郁汤、升阳散火汤及补中益气汤。若久之,则火郁汤不宜用矣。保元、四君继之
,此为第二关。盖元气已虚,只助阳气,不宜散火。误以当归、地黄补血,并黄柏、知母苦
寒,有形重味,反伤无形阳气。阳气愈弱,愈不升发,阳绝则阴亦随之而绝,损病之死,职此故也。
损病六脉俱数,声哑,口中生疮,昼夜发热无间。经云∶数则脾气虚,此真阴虚也,此第三
关矣。则前保元、四君等剂,皆投之不应,须用四君加黄 、山药、莲肉、白芍、五味子、
麦冬,煎去头煎不用,止服第二煎、第三煎,此为养脾阴秘法也。服十余日,发热渐退,口
疮渐好,方用丸剂,如参苓白术散,亦去头煎,晒干为末,陈米锅焦打糊为丸,如绿豆大,
每日服二钱,或上午一钱,百沸汤下。盖煮去头煎,则燥气尽,遂成甘淡之味。淡养胃气,
微甘养脾阴。师师相授之语,毋轻忽焉。
卷三虚损第三
损病汤药加减法
属性:有汗,用黄 蜜炙;无汗,煨用;胃虚,米泔水炒用;表畏寒,酒炒;嘈杂,乳汁制;表虚
,多。泻火,生甘草;热盛, 、草多;无汗,加干葛、防风、升麻、柴胡;久病热不退
,去表药,只用保元;血虚,加当归;脾虚,加白术;渴,加麦冬、五味;虚烦,亦加;不
睡,加酸枣仁;头痛,宜补中益气加川芎、蔓荆;小水不利,加牛膝、茯苓;心神不安,加
茯苓、远志、酸枣仁;退火,多用参、 ;虚而动火,少加炒黄柏;小便不通,或赤或白,
黄柏、知母酒浸炒各一两,肉桂一钱,为末,开水为丸,空心服百丸,小便下异物为验。腰
痛,姜汁炒杜仲;恶寒,加官桂;恶心,加干姜;自汗虚寒,加附子。内伤发热不退,莫如
补中益气加附子, 、草倍之,甘温除大热故也。腹胀,恐成中满,补中加附子、姜、桂、吴萸
、青皮、麦芽、神曲、枳壳之类,随手用之;湿痰,加羌活、防风、茯苓,风能胜湿故也。
去病之药,不可多服,恐泄真气,人无气不生。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前药皆补血中之气,
血无气不行,须用保元。独阴不生,独阳不长。保元者,保血之元气耳。
人禀天地之气,犹恐阳陷于阴分,常使胃气有春夏之令,故宜大升大举,使清阳发腠理,浊
阴走五脏是也。盖人以血为主,胃乃生血之源,若元气不足,陷于阴分,则通身化为虚火,
变异无常,人死莫知其故,何也?人天庭属阳,下体属阴,天庭一倒,其死即速者,上阳不
生而阴气绝也。故天之阳气上升,即地之阴气不绝;人之阳气升举,即血之阳布于四肢,何
病之有?倘阳一不升,则气凝涩,诸病生焉,圣人固不过升降浮沉之法耳。
虚损诸病,久之皆属脾虚,脾虚则肺先受之。肺病,不能管摄一身;脾病,则四肢不能为用
。谨养脾气,惟以保元气为主,或前从疟、痢、吐泻变症,总从脾胃治。则保元兼温脾,勿
用血药。盖纵有杂症,火起不必去火,有痰不治痰,宜参苓白术散加减。腹痛,加干姜;腰
痛,益智、吴茱萸少许;小腹疼痛亦宜;胃不思食,加砂仁、木香;嗳气,神曲;腹胀,和
中散加六君子。久病以温补为主,病急则缓治,攻则散离。书曰∶大毒治病,十去一二;中
毒治病,十去其五;无毒治病,十去八九。
慎斋先生内伤治法,凡邪火逆行,上乘脾位,用吴茱萸炒黄连者,以黄连泻火,归于其位,
所以木沉则火降。凡内伤,清气下陷,阴火在上者,若用寒药,则阳愈陷,火愈炽,火寻窍
出,虚者受之,或目痛,或耳聋,或齿痛,从其虚而攻之也。(此所以寒遏于上阳陷于下,
而反不免有上焦热证也。肺闭则中下之气为所摄,胃闭则上下之气为所格,真阳失道,久郁
尽化为阴火,甚有令人心孔鼻窍日夜如烟熏难受者。)
卷三虚损第三
损病主治汤方门
属性:人参(一钱) 黄 (炙,一钱五分) 甘草(炙,一钱;生,三分) 加煨姜(三片) 黑枣
水二茶盅,煎八分,空心服。
卷三虚损第三
损病主治汤方门
属性: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白茯苓(一钱) 甘草(炙,八分)
卷三虚损第三
损病主治汤方门
属性:即四君加陈皮
卷三虚损第三
损病主治汤方门
属性:即四君加陈皮(一钱) 半夏(汤泡五次,晒干,切片,一钱)
卷三虚损第三
损病主治汤方门
属性:人参(五分,补气之血) 黄 (一钱,炙,补气中之气) 甘草(炙,七分) 当归(三分)
陈皮(五分) 白术(七分) 升麻(二分) 小柴胡(三分)
卷三虚损第三
损病主治汤方门
属性:治中气亏损,津液短少,口舌干渴,或口舌生疮,不喜饮冷,
或吐泻后口干,最宜服。
人参 白术 木香 甘草 藿香 白茯苓(各五分) 干葛(一钱)
卷三虚损第三
损病主治汤方门
属性: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卷三虚损第三
损病主治汤方门
属性:一名八物汤
即四君四物合
卷三虚损第三
损病主治汤方门
属性:即八珍加黄 (一钱) 肉桂(一钱)
卷三虚损第三
损病主治汤方门
属性:治中寒腹痛,或寒泻清水,或饮食伤,嗳麸气,或久痢寒虚。
干姜(三两,炒黑,脾家药) 肉桂(一两五钱,肾家药) 吴茱萸(五钱,盐水炒过,肝家
俱用苦烈好大酒,顿半热一杯,调下五分。
卷三虚损第三
损病主治汤方门
属性:(孙真人制)
麦冬(五分,去心) 北五味(三分) 人参(一钱)
卷三虚损第三
损病主治汤方门
属性:甘草(生,二钱;炙三钱) 防风(二钱五分) 柴胡(八钱) 升麻 葛根 白芍 羌活
独活 人参(各五钱)
每服五钱,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忌寒冷物及冷水月余。东垣云∶阴覆其阳,
能伸,宜汗之。经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脉弦而数,此阴气也,风药升阳,以发
火郁,则脉数峻退矣。凡治此证,脉数者,当用黄柏,少加川黄连、柴胡、苍术、黄 、甘
草,更加升麻,得汗出则脉必下,乃火郁则达之也。
卷三虚损第三
损病主治汤方门
属性:治男妇四肢发热,筋痹热,骨髓中阳郁,因热如火燎,扪之烙手,四肢热者,属脾土,热伏地中,
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也;亦有胃虚,过食冷物冰水,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经曰∶火郁则发之。
升麻 葛根 独活(各三两) 防风(二钱五分) 生甘草(二钱) 柴胡(二钱) 炙甘草(
二钱) 人参(五钱) 白芍(五钱)
上 咀,每服半两,水两大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忌食寒冷。
卷三虚损第三
损病主治汤方门
属性:治五心烦热,心火下陷,郁于脾土。
升麻 葛根 防风 柴胡根 炙草 白芍(各五钱)
上 咀,每服三钱,或四钱,水二大盏,入连须葱白三寸,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以上三方,宜于初发热之时,未服药之前,元气未伤,服之若神;若已经服过寒冷,已
,火气亦馁者,服此反祸,于人无益也。盖虚损初时,可以发之,故劳证内以上三方不与焉
痨瘵门题辞
属性:慎柔师父所谓自下而上者,劳症多系水枯火燥,故特举其大凡,而内有命门真阳衰者,
不仍用壮火之法。惟真阳衰,故虚火旺,其源未尝不合,自在按脉识病者,临时之善别,而
读书明理者,平日之善会耳。至险怪之症,于痨瘵乃备,既为一门之专牍,不可不竟其详,
虽世人不恒犯而适有犯者,岂可无法以待之?此先圣贤已创于前,而慎柔之婆心,固不厌繁
委,次第以备全览。夫着书之难,古今通患,千虑一失,孰能无之。在学人,谅其创始之苦
心,而踵事增华,自所望于高明君子耳。予与顾子,特仍其旧闻,稍加删润,未敢以意为补窜也。
卷四痨瘵第四
脉法
属性:痨瘵脉,酉、戌时洪盛,寅、卯时细弱者,阳气虚陷也。忌服苦寒,损其阳气,当以助
剂,复其寅卯之位,微加泻阴火而已。若服寒凉,证虽大减,脉反加数者,阳郁也。(朝暮
异脉,而朝细暮洪者,振阳分之阳,滋阴分之阴;朝洪暮细者,敛阳分之阴,温阴分之阳。)
右脉大,用保元汤;左脉大,用六味汤。不减,若燥者,以栝蒌、生甘草散润之。
久病咳嗽、气喘,若脉洪数,不可即用补药。如服之,虚火一退,多令人痿倦不起。(
下文意测之,补药二字,当作泻火。此证本不宜泻火,肺体已痿,一泻不返,治法不外宣阳
纳阴。阳郁由于湿痹,阴浮由于血虚及燥热,宜以龟板、牡蛎清滋。又有下寒上冲而然者,
是实邪也,以法逐之化之。)须先用独参汤以接其气,数日后,数脉渐退,方与调理为是。
卷四痨瘵第四
总论
属性:夫痨者劳也,非一端可尽,或若心竭其心脾之神志,或酒色竭其肝肾之阴精,或久痢、久疟
、伤寒、伤暑诸证,治之不当,损其气血,伤其脾胃,五脏干枯而火起,以致发热,则金受
克,大肠先结燥,而水之源先涸矣,宜见脉见症,用药果当,无不愈者。若初热未甚,继以
治法之非,久之即成蒸病。蒸病者,如甑之蒸,热之极也。然使初病,元气尚强,脉气尚旺
,照古方用五蒸汤加减二十三蒸之法,亦无不验。治蒸法服之,病稍退,又当察症清心,参
用痨病治方,不可造次。蒸或病十日、半月热极,致骨中血凝,便化为虫,张仲景立祛血之
法,不使凝血化虫, 虫丸、百劳丸是也。倘治之不得其序,不能祛血,血化为虫,是时病
人脉气尚充,精神尚充,犹可救也。如声哑、喉痛、寒热大作、脉细而数、不思饮食、精神
视听俱不能支,皆属不治。又有火郁、痰凝、气滞、咳嗽、发热、气喘,葛先生保和汤、保
真汤次序用之。火散痰开热退,总归八珍汤调理。又有吐红、咳嗽,脉虽数,有神,不致于
蒸极作虫者。脉洪、脉数,虚虚实实,通变在乎心灵矣。
骨蒸由气虚不能化血,血干则火自沸腾,内如针刺,骨热烦疼。或五心俱热,或两肋如火,
或子午相应。或昼微恶寒,而夜反大热。虽肾经所主,传变不常。蒸上则喘咳、痰血、舌黑
、耳鸣、目眩等症;蒸下则见梦遗,淋浊、泄泻、腰疼、脚疼等症;蒸中则见腹胀、胁痛、四肢倦怠等症。
不问阴病阳病,日久皆能传变,男子自肾传心、肺、肝、脾,女子自心传肺、肝、脾、
肾,五脏复传六腑而死矣。有始终只传一经者,有专着心肾而不传者,大要以脉为证验。
凡气血劳倦不运,则凝滞疏漏,邪气得以相乘,又饮食劳倦所伤,则上焦不行,下脘不通,
热极蒸胸中,而内热生矣。凡颈上有核,肠中有块,或当脐冰冷,或无力言动,皆痰涎结聚
,气血凝滞之所致,故以开关启胃为先。盖关脉闭则气血干竭,胃气弱则药无由行。但阳虚
不可偏用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