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年的48 万元。华商兴业、振华等烟草公司则在这时期倒闭。上海是华商卷烟业集中的地区,但1924 年洋烟已占据了90%的上海卷烟市场。五卅运动抵制洋货,商店拒售英美烟公司的香烟,洋烟进口锐减,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产品则供不应求,日夜赶工。因此,1925 年南洋盈利122 万元,1926 年更增至230 万元①。生产美丽牌香烟的华成烟草公司也在这时迅速壮大,1925—1928 年共盈利446 万元,成为仅次于南洋的华烟大厂。这几年是华商卷烟业的盛世,上海有100 多家卷烟厂开工,卷烟机增至400 多台。1928 年,英美烟公司易名为颐中烟公司,以避洋烟之名,收回了它在五卅抵货运动后失去的市场。1929 年后,上海华商烟厂递减,到1936 年只剩下了44 家。这时期因卷烟日益普及,故市场也不断扩大,而卷烟制作较易,内地各省纷纷设立小型烟厂,制作低档烟,主要销往农村。1935 年华商烟销46。5 万余箱,外商烟销近64。2 万箱,占58%。6。机器造纸业。
机器造纸业在一战期间曾一度得到发展。一战结束后,洋纸进口激增,由1921 年的4。45 万余吨增至1924 年的近8。4 万吨,增加了将近一倍,中国机器造纸业陷于困境。几家大造纸厂先后停工倒闭。但1925 年后,造纸业又有起色。迄1930 年,新设纸厂和纸板厂有9 家。到抗日战争前,又有七八家纸厂开设。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对造纸业影响不大,因为随着教育和文化的逐渐普及,对纸的需求一直在扩大。
7。水泥工业。
水泥业是这时期发展较快的民族工业。1921 年产量为176419 吨,1934①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1958 年版,第220、275 页。年产量为604778 吨,是这时期产量最高的年份,1936 年产量为5302。09 吨。1921—1930 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0。94%,增长较快。1931—1936 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平均年增长率才1。68%。1921—1936 年平均年增长率为7。61%。中国水泥市场约有半数为进口水泥占据。华商水泥厂1936 年主要有:启新洋灰公司、刘鸿生创办的上海华商水泥公司、姚新记创办的中国水泥公司、颜惠庆等创办的江南水泥公司和致敬水泥公司等5 家,资产总值3154万元,年生产能力共555 万桶。①8。电力工业。
华商电力工业是这时期发展最快的工业,1921 年发电设备容量为41762千瓦,1930 年为182136 千瓦,10 年增长4。36 倍,平均年增长率15。35%。1921 年发电量为6264 万度,以后逐年增长,到1936 年为77295 万度,16年增长12。34 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8。24%。这说明由于生产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日益增长。另有建设委员会的统计数字可供参考,但这个统计数字无1929 年以前的资料。1929 年全国有发电所724 处,除工矿自备电厂149 家外,有供电厂575 家,发电容量为527240 千瓦。其中民营523 家,但发电容量仅有206138 千瓦,占39%;官营17 家,发电容量47840 千瓦,占9%;外资35 家,发电容量却有273262 千瓦,占52%。1936 年(关内),有电厂460 家,发电容量631165 千瓦。其中民营415 家,发电容量为327518 千瓦,占52%;官营35 家,发电容量28352 千瓦,占4。5%;外资仅10 家,发电容量275295 千瓦,占43。6%。华厂占总发电容量的56%。但有6 家中外合资未计算在内,这6 个厂发电容量共4650O 千瓦,若计入外资电厂,则外资电厂发电容量占总容量的51%。在华厂中官营占的比例很小,但这是将宋子文主持的扬子电气公司也计入民营,该公司所属各厂发电容量约有35000 千瓦。如民营不计入扬子电气公司的发电容量,则1936 年民营发电容量为292518 千瓦,约占总发电容量的46%,可以说与外资旗鼓相当了。
华商电厂为数甚多,但主要分散在各中小城市,大多规模很小,每厂资本一二十万,小者仅数千元,发电容量四五百千瓦,动力主要采用汽轮机,用透平机者不到10%,用内燃机者不到5%,水力发电仅昆明等一二厂而已。这些电厂的发电主要供照明用。但在江浙一带已普及到小城镇,对地方小工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工场采用马达具有推动作用。
9。化学工业。
酸碱的制造是这时期兴起的化学工业。
制酸工业最早在天津附近地区发展起来。1926 年渤海化学工厂在塘沽设厂,资本50 万元,年产盐酸500 吨。1929 年得利三酸厂在唐山设厂,资本5万元,年产硫酸400 吨。1933 年利中硫酸厂在唐山设厂,资本20 万元,年产硫酸800 吨。上述三公司总处均设在天津,规模不大。规模较大的是上海①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 卷,第763—764 页。
天原电化厂和开成造酸厂。吴蕴初于1923 年集资5 万元开办天厨味精厂,生产佛手牌味精,大获成功。1929 年,他创办天原电化厂。“天原”即“天厨”原料之意,年产盐酸近2。5 万吨。并生产烧碱、漂白粉等。他又创办天利氮气厂,资本100 万元,1936 年投产,产硝酸1600 吨。上海开成造酸厂于1932 年投产,资本75 万元,年产硫酸3400 吨。另有四个小厂,共产硫酸、盐酸、硝酸、醋酸1100 余吨。
制碱工业主要有范旭东创办的塘沽永利碱厂,1924 年正式投产,1926年产纯碱4576 吨,1930 年产纯碱19774 吨,1936 年达到56297 吨。1930 年永利添建烧碱车间,1933 年产烧碱1159 吨,1936 年达到4517 吨。1936 年永利资本已超过400 万元。永利之外,塘沽渤海化工厂和兴华泡花碱厂年共产泡花碱4880 吨,上海天原电化厂年产烧碱2200 吨,上海开源公司年产泡花碱1730 吨。另四川有3 个小厂,年产纯碱共950 吨。
硫酸铔(化肥)是我国化学工业的一项缺门。1933 年,范旭东在南京浦口建硫酸铔厂,1937 年2 月投产,日产硫酸铔120 吨,硝酸40 吨。
制药工业是这时期新兴的化学工业。中国的制药业集中在上海。上海制药业的发展主要在1925—1936 年间,到1936 年共有药厂58 家,资本总额289 万元,年产值856 万余元。这期间新开设的主要药厂有:中法药厂、新亚药厂、信谊药厂等。
橡胶工业也是本时期的新兴工业。到1931 年,全国约有70 家橡胶厂,主要集中在上海(48 家)和广州(21 家)两地。橡胶厂主要制作胶鞋和日用橡胶品,后来还生产轮胎,胶鞋3/4 销往农村。较大的橡胶厂有上海大中华(1928 年)和正泰(1930 年)等。三十年代发生经济危机,农村购买力锐减,日本胶鞋又跌价倾销,橡胶厂纷纷倒闭,到1933 年上海仅剩橡胶厂34 家,而开全工者仅一家。1934、1935 年生产继续下降。1935 年广州橡胶厂尚存17 家。1936 年始见恢复。
10。矿冶业。
这时期华商矿冶业颇不景气。
煤的总产量,1921—1936 年,由2000 万吨增至近4000 万吨,但增产的主要是日资和英资控制的煤矿。华资煤矿1921 年产量为1037 万吨,1936 年为1769 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3。62%。
铁矿石生产情况更惨。较大的华商铁矿仅安徽当涂、察哈尔龙烟二处,其余均为年产不足万吨的小矿。1921 年铁矿石产量为121。7 万吨,1936 年为184 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2。79%。而生铁产量1921 年为31 万吨,1936年为16。2 万吨,平均年率为负4。23%。从1922—1930 年产量基本上是逐年减少的趋势,1930 年仅为12。5 万吨,1931 年起才逐年有所回升。民族钢铁业的衰败,主要是由于日资的压力。输出铁矿石、进口钢铁和器材,成为典型的半殖民地经济。
航运业这时期的铁路建设,除云南个碧石狭轨铁路向西修筑的100 公里属商办铁路外,其他均属外资和官僚资本。交通运输业民族资本实际上只剩下航运了。
据统计,中国轮船1921 年有船2416 只、346332 吨,其中千吨以上的轮船102 只、189287 吨;1935 年3895 只、675173 吨,其中千吨以上的轮船208 只、461812 吨,但缺1936 年数字。这期间,官僚资本国营招商局处于停滞状态,船只徘徊在6。2—7。1 万吨,加上政府单位的公务船只,大约不过10 万吨,其余应属民族资本航运业了。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航运业的发展,无系统的统计资料。
虞洽卿创办的三北轮埠公司,到1936 年已增资到250 万元,有轮船19只,约3。25 万吨。虞之子创办的宁兴轮船公司,到1936 年也增资到100 万元,有轮船3 只,约6400 吨。虞洽卿收买英商的鸿安轮船公司,到1936 年增资到200 万元,有轮船8 只,约8400 万吨。虞氏的三家轮船公司形成一个仅次于招商局的资本集团,连同小船、拖船共65 只,9 万余吨。
这时期航运业发展最快的是卢作孚于1926 年创办的民生实业公司,创办时资本5 万元,仅70 吨小轮一只,航行嘉陵江合川至重庆线。到1929 年资本增至25 万元,有轮船3 只,经营重庆至合川、涪陵、泸州短线。1930年起,开始了卢作孚所称“统一川江”活动,至1935 年共收买华商轮船28只,并在同外轮竞争中,共收买外国轮船11 只,并迫使怡和、太古退出川江,基本上垄断了川江航运。1935 年,民生共有轮船40 只,总吨位16884吨,职工2836 人,资本增至120 万元。1937 年,民生有轮船46 只,1。8万余吨,资本350 万元,承担了长江上游70%的运输任务。
银行业1920 年金融业资本总额14。5 亿元,其中外国金融业资本1。9 亿元,官僚资本2。3 亿元,民族资本10。3 亿元。到1936 年关内金融资本总额95。7亿元,其中外国金融资本18。3 亿元,官僚资本56。4 亿元,民族资本21 亿元。1920—1936 年,16 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2。8%,比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平均年增长率要高,成为资本增长最快的部门,资本总额比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大出许多,故有中国金融资本“畸形发展”之说。原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金融资本的膨胀是个时代性的特征,即列宁所说的资本集中与垄断的产物。在中国又主要是1928 年以后,国民党政府建立国家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结果。1920—1936 年,金融业各类资本(不包括东北)的平均年增长率,外国资本为15。23%,官僚资本为22。05%,民族资本为4。57%。这个阶段(主要是1920—1930 年间),外国金融资本的增长主要是因为外国在华投资增加了。而官僚金融资本高达22。05%的年平均增长率不是靠资本积累,而是凭借政治力量的“银行风暴”的结果,这场风暴确立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地位。1936 年金融业各类资本(不包括东北)所占的比重,外国资本占19。17%,官僚资本占58。89%,民族资本占21。94%。1936 年民族金融资本所占比重陡降,主要是“银行风暴”的结果。
这一时期银行业的发展与工商业的发展,在趋势上基本是一致的。1920年以后银行开设剧增,但停闭的也多,常达开设数的70%左右。1928 年以后才比较稳定。1936 年实存华资银行161 家,实收资本39881 万元。这时期华资银行业最大的特点是:国民党政权建立后,官私比重发生根本变化。1920年以前,官方银行的实收资本远大于私营银行。1920 年基本持平,官办、官商合办银行实收资本4283 万元,约占49%,私营银行实收资本4526 万元,约占51%。其后就是私营银行实收资本大于官办银行了。但是,国民党建立全国政权后,推行金融垄断政策。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银行,并以政治压力取得中国、交通两大银行各20%的股权,同时设立中国国货银行,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有40%的股份,1935 年3 月,政府又攫取了中国、交通两大银行,两行投资设立的新华信托银行也随之变为政府银行。同年4 月,扩大四省农民银行为中国农民银行。同年10 月,又由中央银行设立中央信托局。“四行二局”的金融垄断体系遂告完成。1936 年春,南京国民政府又改组商办的中国通商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四明银行,官股占85%到90%。同年11 月,宋子文又改组广东银行,使管理权全部落入官僚资本体系。这样,“四行二局”,中国国货、中国通商、中国实业、四明(称“四小行”),连同新华信托、广东银行共12 家,总资产约47 亿元,占全国银行总资产的64%,加上省市银行约20 家,政府系统的银行共有资产约54 亿元,占全国银行总资产的74%。而私营银行约120 家,仅占全国银行总资产的26%。另外,这时期私营银行的资本来源也发生重大变化,即工商界人士投资占明显的优势。银行界的重要人物张嘉璈、陈光甫、李铭、徐新六等,都是在国外学习经济的,银行的经营管理也更加资本主义化了。
商业1920—1936 年期间,中国国内市场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如交通运输条件的改进,银行信贷有较大的发展,尤其是提高了进口关税、废除厘金和废两改元,以及1935 年的币制改革等,都有利于国内商业的发展。但是,国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国内政治动荡,又使这时期的国内市场处于险恶的环境之中。这期间,军阀内战连年不息,祸及十几个省;水旱灾害频仍,农村破产,苛捐杂税繁重(1928—1936 年中央的税由7000 万元增至7。8 亿元,地方的摊派征发更难确计)。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国内市场交易量丧失15%—20%。1929—1933 年震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空前经济危机,于1931 年波及中国,造成国内长达5 年之久的经济危机。整个国内市场在大幅度动荡中艰难曲折地向前发展。
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粗估,1920 年市场商品值约为92 亿余元(当年价格),1936 年为168 亿元(当年价格),商品值增长了82。1% ,平均年增长率为3。8%,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