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手工业部门的发展
隋朝以前,主要的手工业部门被国家所控制,虽然民间手工业仍有部分
的发展,但它的发展却受到相当大的限制;同时农村里的手工业与小农业顽
固结合,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也局限了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资本则密切与
地主经济相结合,一部分化为高利贷资本,成为剥削农民兼并土地的手段,
对于手工业的发展很少帮助。由于以上原因,使手工业的发展停滞下来。不
过,隋唐统一以后,由于国内环境得到相对的安定,生产逐渐发展,手工业
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一些部门:
纺织业:尤其是其中的丝织业、棉织业。丝织业是中国的传统手工业部
门。隋朝时,今河北、河南一带是北方丝织业的中心。相州(今河南安阳)
的绫纹布非常精美,是上缴王朝的贡品。唐代更为发达。当时丝织品的品种
和花样都很多。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仅江南东道(今浙江、江苏)
所产就有水纹绫、方纹绫、鱼口绫、绣叶绫、花纹绫、乌眼绫、绯绫、自编
绫、文绫、交梭绫、十样花纹绫、吴绫、绸绢、八蚕丝、花纱、吴绢、宝花
罗、花纹罗等花色品种。特别名贵的丝绸花纹有盘龙、对凤、麒麟、狮子、
天马、孔雀、仙鹤等。近年在新疆吐鲁番和甘肃敦煌出土了不少唐代前期的
丝织实物,其中一件晕■提花锦裙大为精巧。原锦用黄、白、绿、绿红、茶
褐五色经线织成,再于斜纹晕色的彩条上,用黄金色细纬线织出蒂形小团花。
这件锦裙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丝织水平。中唐以后,丝织生产的分工更加精
细,花色品种又有新的发展,产量也有所增加,宋代的著名丝织品,一为织
锦,二为缂丝。宋锦加金有两种办法:一为明金,一为拈金。北宋中叶时,
已能生产拈金锦,它在当时是具有代表性的高级丝织品。南宋时,拈金锦被
当作给金人的重要礼物。缂丝亦称“克丝”“刻丝”,是用许多特别的小棱
子穿引各色丝线根据画稿花纹色彩的轮廓边界,一小块一小块地盘织出来。
丝织物的加金技术在元代又有了进步。当时的加金丝织物称为“纳石矢”
金锦,包括两大类:一类用片金法织成的,也就是在织造时把一些切成长条
的金箔夹织在丝线中。用这种方法织成的金锦,金光夺目。另一类是圆金法
织成的,也就是用金箔拈成的金线与丝线交织而成的。用这种方法织成的金
锦,牢固耐用。棉布虽然很早传入中国,但我国种棉和织棉却较晚。我国南
方早已有木棉的生产,不过草棉种植较晚。从唐代开始,我国南方已开始种
… Page 53…
草棉织棉布,所谓“桂布”大概就是棉布。然而棉布在唐代和宋代前期,只
流行于南方两广、福建一带,到宋末元初,才从福建等地传入浙江、江苏。
木棉的种植,到元代才开始普遍。棉织业的发展成为元代手工业史上一件划
时代的大事,原来金、元入侵中原时,对于蚕桑大有破坏,尤其是元入侵时,
中原许多地方都变成牧场,北方蚕桑业从此一蹶不振。南方的蚕桑业也受到
较小的暂时性的破坏,衣料发生问题 (在此以前中国衣料已感不足,甚至以
纸代替)。蚕桑业不是较短时间能恢复的,于是从南方、西域两路输入棉种,
广植棉花,以补充丝织业的不足。再加上元统治者对于丝和丝织品剥削很重,
对新种的棉花和棉布的剥削,暂时还不重,所以人民改种棉花的愈来愈多,
棉织业逐渐代丝织业而兴起了。元朝在五个省区设置了木棉提举司,对木棉
设专官管理,足见木棉生产之普及。棉纺织业开始由于工具简陋,技术低下,
成品尚比较粗糙。1295年前后,黄道婆把海南岛黎族的纺织技术带到江南,
并改进了纺织工具与技术,促进了江南棉织业的进展。陶瓷业:隋唐制瓷技
术的进步比较突出。隋代制瓷业在瓷土选炼和施釉技术上都有提高。在西安
曾出土过一件隋代的白瓷天鹅壶,质地坚硬,造型美观,是我国所发现的最
早的白瓷器之一。唐代瓷器色样繁多,形式多样,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
期。浙江出产的“越瓷”,是青绿色的,发展到五代,就产生了吴越的“秘
色瓷”和后周的“柴窑”,这都是非常著名的“青瓷”,在瓷器史上,有很
高的地位。河北所产的“邢瓷”,是白色的,也很著名。此外还有著名的“唐
三彩”,是在土胎(个别的也有陶胎)上施以黄、绿、青(或蓝)三种色釉
烧制而成的。这种三彩器色彩美丽,形态生动,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具有
很高的地位。
陶瓷业到了宋代,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南北都有许多名窑,产品不仅行
销国内,而且远销国外。宋代最有名的瓷器,是京城官府所设“官窑”的产
品。北宋和南宋都有所谓“官窑”,主要的产品都是青色瓷器。北宋“官窑”
在汴京附近,南宋“官窑”有两处,都在杭州。所烧瓷器,造型精美,釉色
莹澈,为当时所珍重。元代的瓷器在宋代的基础上又有进步。原来元代贵族
重视金银器,不很重视瓷器,所以对于瓷器业的控制不很严,因此,南方民
营瓷器业得到了发展。元代的瓷器业开始集中到景德镇来,景德镇除烧造白
瓷和其它颜色的瓷器外,已开始制造青花和五彩的瓷器。当时镇民烧造的瓷
器,多是上贡朝廷,瓷器底书“景德年制”,从此天下盛称“景德镇”瓷器,
并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造船业:隋代的造船业很发达。杨素督造的五牙大战船,船上有五层楼,
高百余尺,前后安置了6个长50尺的拍竿,用以攻击敌船。炀帝杨广巡游江
都建造了几千只船,这些船种类很多,有龙舟、浮景、白虎等。龙舟为炀帝
乘坐,规模最大,制作也最精致。船长200尺,高45尺,宽50尺。船身分
4层,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个房间,下层供太监
居住。制造这样的大船,自然需要很高超的手工技巧的。宋、元两代,我国
造船业显著发展,造船技术不仅能造国内航行的漕运船和一般的运输小船,
而且能建造远涉重洋进行海外贸易的商船。当时,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大多由
中国自己制造,外国人来华也常搭乘中国海船。这表明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
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文献记载,当时建造的海船,“舟若巨室,帆若
垂天之云”,每一艘船可容几百人。有些海船的载重量为550到660吨,船
上可备一年的粮食,还可养猪、酿酒。不少海船的桅杆装在转轴上,起放灵
… Page 54…
活,不怕大风吹折。船有正舵,“大小二等”,“随水深浅更易”,还有起
碇用的轮车,并已经使用罗盘针导航。当时我国的船只已经航行于印度洋各
地,包括锡兰 (今斯里兰卡)、印度次大陆、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甚至达
到非洲的索马里。
印刷业:唐代前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这是我国手工业史上的一件大事。
所谓雕版印刷术,就是将文字制成印版,在印版上面加墨,再印到纸上去。
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是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的,而这些条件在公元7世纪时
就已经具备。首先,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已发明了纸。其次,在四五世纪之
间出现了易溶不晕的烟墨。从唐朝起,封建政府废除了六朝以来士族世官的
制度,改用科举取士的办法。读书的人多了起来,对书籍的需要量大大增加。
于是,雕版印刷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人
民对人类文化传播的一项重大贡献。活字印刷术起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
1048年),发明者毕昇。他所发明的活字是胶泥制的,这是草创的活字印刷
术,但已比欧洲的活字印刷术早上400年 (德国人古登在15世纪中叶,约
1440—1450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昇所采用的活字印刷术已经具备了刻
活字、排版、印刷三个主要步骤,是一种较完整的发明。但由于毕昇的活字
是胶泥(粘土)为材料,把粘土刻成扁平的单字(称为泥活字),不像铅字
能耐久,故在当时未能通行。宋代在印刷术方面的另一个发展是套色版印刷,
能在书上印出几种彩色的插图。元代的印刷技术,较之宋代更有显著的进步。
其主要表现有三:第一,活字印刷术不断改进,陆续发明了锡活字和木活字,
并用来排印蒙文和汉文书籍。第二,自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来,已
使用小块铜版铸印小型的蒙文和汉文印刷品,如纸币“至元通行宝钞”。第
三,套色版印刷术应用于刻书,如中兴路刊印的无闻和尚注《金刚经》。元
代 《农书》作者王祯对印刷术有着重大贡献。他试用木活字印书,并发明了
转轮排字架,使用简单的机械,提高排字的效率。他还把木活字的制造方法
和用于印书的经验,系统地记录下来,就是他的《造活字印书法》。
4。商业的繁荣
(1)国内商业的发达
商业都市的发展,开始于隋代,隋代的东西二京,就是两个最大的商业
都市。西京有东、西两市;东京有东、南、北三市;东京的北市北临通济渠,
上有通济桥,河内船只数以万计。尤其是南北水路的运河开凿以后,这里便
成了南北货物集散之处。唐代继承隋代,两京的商业更盛。商业活动多集中
在东、西两市,商肆、作坊多设在市内,商贾有220行,买卖非常兴盛。据
说公元843年一次失火,即烧去东市曹门以西商肆四千余家,金银财物并皆
烧尽,可见商家之多。随着唐代工商业的日渐发达,商业活动渐渐不限于两
市。两市四周的各坊,重要道路的城门附近,也出现了大小工商行业。城内
有一条长九里、宽百步的大街名朱雀门大街,街东为东部,街西为西部。东
部多是贵族、官僚住宅,西部是商贾和居民以及流动人口,还住有外国商人。
人烟十分稠密。像西京长安这样气势宏伟的大都市,不仅中国前此未有,在
当时世界各国也属罕见。洛阳在隋代时就很繁华,唐代称为东都,是国内第
二大城市。广州是著名的国际贸易商埠,贸易十分频繁。南方的竹、布、藤、
箪、药材等特产都在这里集散。行商坐贾很多,贸易发达,商贾往来不绝。
… Page 55…
每年有一千多艘外国船舶进港,侨居广州的外商数以万计。扬州位于运河进
入长江的口岸,是南北交通的要道,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江、淮、荆、
湖、岭南等地的物产,大都在此集散,商业发达。扬州的富商大贾很多,聚
居在这里的外国商人也多达几千。有“扬一益二”之称,成都是四川的贸易
中心,物产丰富,自古就是商业大城市。隋代已经是商贾荟萃,能工巧匠很
多,手工业品质量很好;唐时,一年12个月,分有专市,商业很是繁荣,成
为仅次于扬州的大城市。汴州 (开封)在唐时就是南北漕运中心,是中原地
区重要的经济都会。北宋定都于此,时人称为汴京,正式名称是东京。城内
人口稠密,居民近百万,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城内没有坊市的区分,随处可
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厢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业
活动也没有时间的限制,白天黑夜均可交易,出现了夜市。杭州,是中唐以
后的新兴城市。北宋时的杭州,为东南水路交通枢纽,百货由此集散,商业
非常发达,有“东南第一州”的称号。南宋时,改名临安,成为南方商业的
中心。杭州有人口120余万,超过了汴京的人口数。市民日常消费数量很大,
特别是封建官僚地主、富商大贾集中于此,以他们搜括所得的财富纵情享受。
城市各街巷,到处散布有茶坊、酒肆、面店、彩帛、油酱、鱼肉等商店,所
售货品极为丰富繁多,商贩顾客往来不绝。大商店的交易额更是惊人,“如
遇买卖,动以万数”。元初的杭州,其繁盛情况,与南宋相差不远。可以说
是当时全世界工商业最发达的都市。然而到了后来,由于元统治者的压迫、
摧残和杭州政治中心地位的丧失,就逐渐衰落了。
大都 (今北京)是元代的首都,是天下商贾聚集的处所,人口众多,街
市纵横,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交通中心和经济中心,也是世界闻名的
大城市。
商人分为行商与坐商两大类。前者是从事长途贩运贸易,流动性很大,
规模与资金大,风险大,盈利也高,历朝有名富商都是属于这一类。住贾则
是固定于一处,从事本地贸易,他们有的是批发商,有的是零售商。
唐朝时期,政府很注意对商人和市场的管理。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管理市场本身,二是管理市内工商业者的交易行为。
管理市场本身:市由官立,这本身就是一种管制。建城设市,根本不考
虑商业的需要,完全从统治的需要出发,是封建统治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市的兴废,不是取决于商业的盛衰,而是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
管理市内工商业者的交易行为这是市场管理的重要方面。管理办法是多
方面的。如限制某种人不得入市交易,被限制的人主要是朝廷命官;市只能
设于城内的固定地点,而且一定要由官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