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议曰:此示初遍常计也!以行人于禅定中穷心、境二法,故能执至二万劫中众生生灭循环而体不散失,以不出生灭,故计为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议曰:此示二遍常计也!以行人定中但观四大性,故能知四万劫中众生生灭体常;以四大乃八识相分,今八识未破,故四大未销,众生皆以四大为体,四大常而众生亦常矣!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议曰:此示三遍常计也!梵云讫栗瑟吒耶末那:此云染污意,乃七识也!执受者:乃八识也!今行人以定力研穷六根以至末那、执受者,通言八识,故云:心意识中本元由处。至此行虽未尽而识性已显,故云:性恒常处。故能知八万劫中众生本来常住,以众生各各皆具八识,以八识体常而众生亦常矣!以穷不失性故。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议曰:此示四遍常计也!生理:乃行阴也!行人定中一向但穷妄想以为流止生灭,今粗浮想阴已灭,而微细行阴一类相续不断,故妄谓生灭已灭,则此行阴自然成不生灭矣!乃以生灭为不生灭,故妄计为常,由此忘失菩提,故堕外道四圆常论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议曰:此示行阴第三计四颠倒,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也!以七识执第八见分为我,故或执我能生他,则我常他无常;或执我从他生,则他常我无常;故云:于自他中起计,是一分常、一分无常。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议曰:此示四倒见中第一计也!观智研穷,妄想已销,则八识精明遍十方界。以不知是识体精明,遂执为神我,从此计为我遍十方,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此单观自也!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议曰:此示四倒见中第二计也!此人定中不观自心,但观十方国土,见劫坏处名究竟无常,劫不坏处名究竟常。此单观他也!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议曰:此示四倒见中第三计也!是人定中观自心微密,流转十方性无改移,故称为我。今在色蕴之中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者是我心性,名我性常;一切生死从我流出,名无常性。此自、他共观,计自常、他无常也!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议曰:此示四倒见中第四计也!定中观四阴先后,今见行阴迁流相续不断计为常性,见色、受、想三阴已灭名无常性;此合观四阴起一分常、一分无常计也!此皆不了妙明,故云:惑菩提性。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议曰:此行阴第四计四有边论也!以定研穷想阴尽处,行阴现前有四分位,计为有边无边。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议曰:此行阴四有边中初计也!定中研穷见行阴现,今流注不息,过未不见名为有边,现相续心名为无边。此约三世分位也!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议曰:此行阴四有边中二计也!定中观八万劫前无见闻处名为无边,见有众生处名为有边。此约见闻分位计也!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议曰:此行阴四有边中三计也!定中见我之知遍一切处,一切众生现我知中,是我得无边性也!彼众生之知不见现我知中,以彼未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耳!此约彼此分位妄计也!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是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议曰:此行阴四有边中四计也!以观研穷,取行阴空,以空处名灭,见处名生,即计一切众生身中一半是生、一半是灭,世界亦然;以现见处名为有边,以不见处名为无边。此约生灭分位计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议曰:此示行阴第五计四种不死矫乱论也!长水引婆沙论:说外道计天常住名为不死,计不乱答得生彼天,若实不知而辄答者恐成矫乱,故有问时答言秘密,不应皆说,或不定答;佛法诃云此真矫乱。以于知见中不能决择,故有问者矫智乱答,故云:不死矫乱。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议曰:此行阴四矫乱中初计也!观照研穷生灭根元,故云:观变化元。于一行阴生灭中别见八义:谓常、变、生、灭、增、减、有、无。不见见者:谓见不见之处也!以理总观变化之心,用心别见生灭等八义,故计以为宗;有人来问则答云亦生亦灭等,约八义以答,以无定见故据两楹,令彼问人不得道理,无决定见,故云:遗失章句。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议曰:此行阴四矫乱中第二单计无也!以观研穷行阴生灭,但见念念灭处名互互无,遂计为无,诸法皆然,故云:因无得证;故有人来问,但答云无之一字而已!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议曰:此行阴四矫乱中第三单计有也!以观研穷行阴生灭,念念生处名各各有,因是得证一切皆有;故有人来问,但答云是,以虽观生处名有,且又见灭,故不敢正言有,但答是之一字,拟防过也!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议曰:此行阴四矫乱中第四双计有无也!以观研穷行阴生灭二相,故双计有无;以其境枝不一,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云亦有即是亦无者,意许亦有之中即有于无,以见生即灭故;亦无之中不是亦有者,以见灭处不许有生,谓无中不敢言有;以此有无互相遮防,故云:无容穷诘。总是妄计,本无一定道理,故云:矫乱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议曰:此示行阴第六计死后有相起十六见也!无尽流:行阴也!今见行迁不息,都执死后有相,以行为我故。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即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我大色小,色在我中】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离色是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色大我小,我在色中】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议曰:此见行阴无尽,故执死后有相,初本计也!自坚固色为我等有四,而后三阴亦然;今观行阴为无尽流,例观前三亦皆无尽,故计死后有相成十六相也!以色阴已破亦同行阴无尽,故自固身,此计即色是我也!或计我圆遍云我有色:即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也!前缘:即目前之色也!色属我:即我离色别有我也!行中相续云我在色:即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于色阴中作此四计,于受、想、行阴亦复如是,四阴共成十六相也!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议曰:此因计四阴死后有相,故别计烦恼、菩提不相陵夺,两性并驱,毕竟后有,例如四阴,盖颠倒论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议曰:此行阴第七妄计死后无相也!以观研穷,见前三阴已灭,即知行阴亦灭,故计死后无相。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云何死后更有诸相?因之堪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四阴因亡果丧】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议曰:此约四阴现在因亡、未来果丧,故成八无相,此便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成断灭见颠倒论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议曰:此行阴第八妄计死后俱非相也!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谓将已灭三阴例现存行阴,作四个非有句;又将现存行阴例前已灭三阴,作四个非无句;前后相望每阴皆有非有非无,成四俱非,现在既尔,死后亦然,故成八俱非相。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议曰:此出八相俱非所以也!色等三阴先有今无,例行亦尔,此四非有也!行迁流内观无不无者:谓若将行阴例前为无,且今现见迁流不断,故又非无;行既非无,前三亦尔,此四非无也!如是循环穷尽阴界者:现将四阴循历相例,一一皆见非有非无,故云:循环。推至死后,故云: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谓随举一阴死后皆悉非有非无也!有相:即非无。无相:即非有。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议曰:此四俱非中别计也!以观四阴有无俱非,故计诸行性迁讹故,通悟一切皆是非有非无。以非有无,虚实不定,故云:失措。以现前有无不定,况死后昏瞢何可道耶?特颠倒见耳!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议曰:此行阴第九妄计七断灭也!以观行阴念念生灭处,名后后无,设生七处,后皆断灭。七处者:身灭:人、天也!欲尽:初禅也!苦尽:二禅也!极乐:三禅也!极舍:四禅及无色也!是名七际,谓七处皆现断灭,死后不复生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议曰:此行阴第十妄计五涅槃也!以观行阴灭而复生,名后后有,妄计五处为涅槃果。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议曰:此计五涅槃相也!转依者:转生死依涅槃也!未离欲界,于观心中见圆明相,即以欲界为转依处;或以初禅已离欲染无复忧心,二禅离苦,三禅极喜,四禅苦乐二亡名为极舍;以此五处即转依处,谓五现涅槃。因修禅定得少轻安,不知现在有漏,便妄执为涅槃。
三诫勖深防: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议曰:此结行阴十种狂解也!以上十种皆是邪见,因修禅定而发邪见,故云:狂解。于生灭中妄起计度,理观不明,故云:交互。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