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山口和要道,以期切断阿游击队的外援和国外训练基地。除了军事打击
之外,苏联还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政治宣传,设法消除社会上对抵抗组织的支
持。
苏军的反游击战措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苏军已陷入了阿富汗“泥潭”
中不能自拔,由此产生的许多派生问题单靠军事占领是无济于事的。国际社
会的反响日益强烈,联大和一些国际会议均通过了一系列要求苏联撤军的决
议。苏联面对速胜无望、消耗太大、士气低落和国际社会的同声反对,终于
在1988年4月15日签署了关于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日内瓦协议,于同年
5月15日开始从阿富汗撤军。至1989年2月15日,苏军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持续9年的苏阿战争终告结束。
6。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从1980年9月爆发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历时八年。这是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持续时间较长、损失消耗较大的一场局部战争。
这场战争的起因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领土争端是导
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伊朗和伊拉克南部的自
然边界,双方对于这条河流的主权问题长期存在争执,并曾于1974年初发生
过武装冲突。1975年双方在阿尔及利亚调解下签订了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协
议,规定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伊朗让出原属伊拉克的扎因高斯等四个地区。
但事后伊朗却迟迟不肯实现协议上的承诺。伊拉克认为这是“奇耻大辱”。
双方的敌对情绪加深。其次,宗教矛盾是导致双方冲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两伊均属伊斯兰教国家,两国的穆斯林多数属于什叶派,伊朗的什叶派在其
领袖霍梅尼领导下居于执政地位,而伊拉克的什叶派则长期不处于执政地
位,国内教派冲突时有发生。另外,两国均支持对方境内的少数民族库尔德
人从事反对本国政府的斗争。最后一点,霍梅尼执政前受伊朗国王迫害时,
曾长期在伊拉克流亡传教。1978年,萨达姆以“煽动伊拉克境内什叶派叛乱”
为名将霍梅尼驱逐出境,霍梅尼对此一直怀恨在心。总之,多方面的原因使
两伊矛盾日趋激化,终于导致了这场战争。
战前,两伊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准备工作。伊拉克方面突击开展外交攻
势,争取国际社会特别是海湾国家的同情和支持,利用边境冲突掩护地面部
队的调动。伊朗方面则不惜重金大量购买武器装备,力图在经济和军事实力
上胜过伊拉克。
1980年9月22日拂晓,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下达了对伊朗发动“威慑性
打击”的命令,两伊战争爆发。
战争进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伊拉克进攻阶段,从1980年9月至10月。
… Page 92…
9月22日,伊拉克出动大批飞机袭击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个城市和7
个空军基地。23日凌晨3点,伊拉克地面作战部队5个师又1个旅,约5万
人,1200辆坦克越过边境,在北起席林堡,南至阿巴丹的480公里的战线上,
分北、中、南三路大军向伊朗境内大举推进。经过一周激战,10月初,伊拉
克占领了伊朗约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控制了阿拉伯河东岸的狭长地带。南
部战线入侵深度达90公里。
伊朗仓促应战,随即派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16个目标,但地面部队不
断后撤,未能挡住伊拉克军队的猛攻。进入10月以后,双方不断调整兵力部
署,伊朗由原有的4个师增至7个师,并在梅赫兰、霍市多次组织反击。伊
拉克军队在初战得手之后由于深入太快,后勤补给跟不上进展,加之地形不
利,又遭伊朗军队特别是革命卫队的顽强抵抗,进攻速度开始放慢,伊朗终
于基本上稳住了阵角,迟滞了伊拉克军队的初战势头。虽然如此,伊拉克军
队在巩固战果的基础上仍在向前推进,并于10月24日包围了伊朗石油中心
阿巴丹。在战争的第一阶段,伊拉克利用突然袭击的作战方式,赢得了战场
上的主动权。
第二阶段,是伊朗发动局部反攻,伊拉克由攻转守阶段,时间是 1980
年11月至1982年2月。
从11月开始,伊朗军队在北线向伊拉克阵地频频反击,但收效甚微。而
在中路和南路,伊拉克军队均遭伊朗军队、革命卫队及民众组织的顽强抗击,
未取得进展。至12月底,伊拉克在北线马里万地区开辟了新战场,使整个战
线由原来的480公里延长到620公里。伊朗方面调整部署,加强重镇的防守。
战线基本稳定在阿巴丹至阿瓦士、提斯孚尔、沙赫阿巴德一线。其后北线冰
冻雪封,南线进入雨季,双方战争消耗都很大,兵员不足,补给困难。交战
暂处间歇状态。
1981年1月至4月,伊拉克北、中两战线全面转入防御。南线部队则重
点围攻阿巴丹。伊朗军队在组织不同规模的反击的同时,于1月5日以3个
装甲团对阿瓦士地区的伊拉克军队发动进攻,但被后者施以重创,损失惨重。
伊拉克军队也由于战线过长,兵力分散,攻坚能力有限,再发动大规模攻势
已力不从心,其被动的态势日渐明显。
从1981年第3季度开始,伊朗在阻滞了伊拉克军队的进攻势头以后,不
失时机地由局部反击转入全面反攻。9月底,伊朗在南部战线集中数十万大
军,发动了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歼灭伊拉克1个师,解除了伊拉克对阿
巴丹的围困,打开了由此通往阿瓦士、达尔赫文的通路。11月,伊朗军队在
中部地区发动了布斯坦战役,击溃了伊拉克1个旅,击毁坦克150辆,收复
了布斯坦镇。伊拉克为扭转败势,于1982年2月以两个师向伊朗的布斯坦守
军发动进攻,结果未能得手。至此,中部战场的态势继续朝着有利于伊朗的
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是伊朗进攻阶段,从1982年3月至11月。
3月22日凌晨,伊朗出动正规军3个师和部分革命卫队,共3万余人,
发动了代号为“胜利行动”的反攻战役。其主力在提斯孚尔和舒什地区切断
了伊拉克南北两线军队的联系。经过8天激战,伊朗军队突破了伊拉克中线
防御,重创伊拉克两个师,全歼两个旅,俘万余人,缴获上百辆坦克和装甲
车,收复了扎赫阿巴斯、艾因霍什等重要城镇,共200平方公里的失地,伊
拉克军被迫后撤30至60公里。随后,伊朗调整部署,先后将两个师和大批
… Page 93…
坦克、装甲车由中线调往霍拉姆沙赫尔方向,同时调4万名革命卫队队员前
往阿瓦士西南地区。4月30日,伊朗发动了代号为“圣城行动”的进攻战役,
主力部队在达尔文一带越过卡隆河,突破了伊拉克军的防线,南下迫近霍拉
姆沙赫尔城。5月24日发起总攻,一举攻克霍市。6月10日,伊拉克宣布单
方面停火,承认1975年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10天以后,又宣布从伊朗
境内撤回全部军队。至29日,军队基本撤出,两国边界暂时恢复到战前状态。
7月13日,伊朗集中10万大军在猛烈炮火支持下,在宽60公里的正面,
兵分三路对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斋月行动”的大规模进攻,深入伊拉克境
内8至20公里。随后在伊拉克军队的反击下虽有所退却,但战斗已经开始在
伊拉克境内进行了。
28日,伊朗军队强行攻击,又向伊拉克境内推进了10公里。双方开始
了拉据战。10月1日,伊朗出动地面部队5万人,控制了曼达利至纳夫塔纳
之间的战略公路,对巴格达造成威胁。11月1日,伊朗军队又在中线提斯孚
尔以西地区发动了代号为“穆哈拉姆”的攻势。至此,伊拉克欲战不能,欲
和不得,完全陷入被动的局面。
第四阶段,从1982年底至1988年8月。这个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双方
经过连年征战,均已疲惫不堪,战线呈犬牙交错和相对固定局面。
为了迫使伊朗罢兵言和,伊拉克从1984年开始采取“以战迫和”的方针,
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对伊朗主动出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伊朗此
时也无力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因而采取了以长期消耗战拖垮伊拉克的战
略。在前线不同地段发动中、小规模的有限进攻,力图尽可能多地占领土地。
1986年,两伊战争再趋激烈,除加强地面交火之外,海上“袭船战”也
日益升级,双方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袭船战”中非交战国的船只也
被波及。因此科威特于1986年底先后两次向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提出护
航。联合国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
号决议,敦促两伊停火,但两伊之间积怨深久,谁也不肯让步。
1988年,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机。2月至4月,双方使用数百枚导弹袭
击对方城镇。在相持中,伊拉克逐渐占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发动“斋
月”攻势,次日收复了被伊朗占领两年的法奥地区。此战打开了结束两伊战
争的大门。伊朗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
议。8月20日,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遂告结束。
两伊战争是一场有限的边境战争,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与 80
年代其他一些局部战争相比,其现代化程度不高,是一场用“现代化武器打
的低水平战争”。
具体来说,可归纳为如下几点特征:
首先,在空军运用方面,双方均没有全盘的战略轰炸计划,实施轰炸的
盲目性很大。战争开始时,伊拉克几乎出动了可供使用的全部飞机,然而他
们却把飞机跑道作为主要打击目标,对大量毫无防护设施的飞机却视而不
见,轰炸效果很差。伊朗空军的轰炸往往是出于报复,命中率低,作战效果
不明显。
其次,两伊虽然都拥有防空导弹,但双方防空导弹的配套系统都很不完
善,缺乏统一指挥,使用者不熟悉其技术和战术性能。
第三,从地面作战来看,伊拉克过于热衷抢占地盘,而不注意歼灭对方
主力,在各条战线均未形成拳头。占领一些地区后,战线南北一字展开,无
… Page 94…
力向纵深发展战果。另外其战术呆板,指挥亦不得力,均使其作战收效甚微。
伊朗方面,对伊拉克的突然进攻缺乏准备,决策意见不一,争权夺利,前线
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伊朗收复失地后,霍梅尼执意使战争升级,不仅丧失
了国际社会调停的良机,而且也遭到伊拉克军队的顽强反击,自身损失很大。
总之,两伊战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7。英阿马岛战争
英阿马岛战争是一场涉及领土主权的战争。18世纪以来,马尔维纳斯群
岛先后被法国、西班牙和英国占领。1816年阿根廷声明拥有对马岛的主权,
1833年英国派海军进驻马岛,宣布行使对马岛的主权。此后马岛长期为英国
所占领。1965年联大第一次审议马岛问题,敦促英阿双方通过谈判和平解决
争端。此后几经谈判协商,未见成果。
70年代初,马岛南部海域被发现可能储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
藏,英阿双方的关系迅速恶化。1979年、1980年两次谈判均告失败。1982
年2月双方在纽约的谈判又告破裂,阿根廷政府决定以包括武力在内的“其
他形式”解决争端。3月18日,阿方派人在南乔治亚岛上插上国旗,引起英
国强烈抗议,4月2日,阿根廷军队出兵马岛,英阿马岛战争爆发。
这场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2年4月2日至29日。
4月2日凌晨,阿军出动4000人,在20艘舰船护航下在马岛首府斯坦
利港登陆成功,并占领该岛。英岛上守军 198人,稍事抵抗即被迫投降。3
日,阿军还攻占了南乔治亚岛,英守军22人投降。7日,阿政府宣布成立南
大西洋战区,对马岛地区实行统一指挥。
由于阿军行动突然,英国暂处被动地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政府随
即成立了战时内阁。5日,英特混舰队的两艘航空母舰和主要战斗舰只4艘,
载地面作战部队4000人、鹞式飞机20架、直升机45架,分别由英国的朴茨
茅斯港和英属直布罗陀港出航。7日,英国政府宣布马岛周围200海里范围
内为戒严区,从4月13日起任何阿根廷舰只如果出现在该区域都将被视为敌
舰而给予打击。12日,英军4艘在南、中大西洋活动的核动力攻击潜艇进入
战区,开始海上封锁。22日,英特混舰队先头部队抵达战区,25日在南乔治
亚岛首府格里特维肯港登陆,阿守军152人和文职人员39人投降。随后,英
军山猫式直升机迅速击沉了停泊在该岛附近的阿根廷圣菲号潜艇。 28日,
英特混舰队驰入马岛水域,29日完成海、空全方位封锁。至此,战争第一阶
段结束。阿军事前对英国投入如此强大的舰队和兵力估计不足,因而没有正
确地安排和布置自己的兵力,对纵深和内地也几乎没有设防,给英军留下了
登陆的缺口和登陆后长驱直入的良机。
第二阶段,从4月30日至5月29日。这个阶段表现为英军扩大海、空
封锁和阿军进行反封锁的较量。
英军的海上优势日趋明显,他们主动出击,四处搜寻阿海军军舰给予打
击。5月2日,英核动力攻击潜艇征服者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