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栀子甘草豉汤
于栀子豉汤内加炙草栀子豉汤证而烦,不得眠,心中懊憹,与栀子豉汤。若少气者,是中气不足,加炙草以补中气也。

栀子生姜豉汤 
于栀子豉汤内加生姜若栀子豉汤证加呕者,加生姜以降胃止呕也。

荣卫坏病中寒肝热肺燥方
麻黄升麻汤
麻黄 升麻 当归 芍药 黄芩 知母 葳蕤 天冬 石膏 炙草 干姜 白朮 茯苓 桂枝大下之后,泄利不止,咽喉不利而吐脓血,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脉沉而迟。咽喉不利,吐脓血,金气上逆生燥也。泄利不止,中气虚寒,木气下陷生热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津液伤也。脉沉而迟,卫气闭束也。升麻升陷,当归芍药黄芩养木清热,知母石膏天冬葳蕤清金润燥,姜草苓朮温补中气,麻黄桂枝调荣卫也。脓血泄利,皆伤津液。津伤则厥。木热金燥,亦能发厥。上逆下陷,中气虚寒也。此病之泄利不止,乃热利,与太阴下利清谷不止之寒利不同,此热利乃中气虚寒,木气下陷生热也。肺逆生燥,木陷生热,中气虚寒,卫气闭束之病也。

荣卫坏病结胸方
大陷胸汤 
大黄、芒硝、甘遂表未解而误下,荣卫经气下陷不升,则成胁热下利。陷而复升,将水与热结于胸间,心下硬痛,脉沉热实,短气烦燥,心中懊憹,则成结胸。硝黄攻结热,甘遂攻结水也。

大陷胸丸
大黄、芒硝、葶苈、杏仁 如大陷胸证而兼项强,病连荣卫,不可急攻,宜用丸药缓攻。硝黄清结热,杏仁降滞气,葶苈去结水也。

小陷胸汤
即前之三物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 结胸脉不沉而浮滑,心下不按不痛,按之则痛。此热痰结在心下,宜黄连瓜蒌半夏清降热痰,不可攻也。

荣卫坏病痞证方
桂枝人参汤
桂枝、干姜、人参、白朮、炙草表未解而数次下之,当经气下陷,而病胁热下利。今不病胁利,而病不利不止之寒利,以至心下痞硬。宜人参汤以温寒止利。桂枝以解表,人参汤即理中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下后又发汗,中气大伤,湿热上逆而成胸痞。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下湿热而消痞。若痞而仍恶寒者,是表病尚在,当先用桂枝汤以解表,然后用大黄黄连以泻心。渍而不煎,又只渍少顷,轻之至也。若不用轻剂,泻着胃中,则大坏也。 

附子泻心汤 
附子、大黄、黄连、黄芩心下痞,关上脉浮,此为上热。大黄、黄连泻热消痞。若心下痞而复恶寒出汗者,汗出为上热,恶寒为下寒,附子温下寒,三黄清上热也。用附子故加黄芩,附子动木热,黄芩清木热。

十枣汤
大枣、芫花、甘遂、大戟若头痛心下痞而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不恶寒表已解也。此有水气聚在胸胁并无肾寒,宜芫花甘遂大戟攻水,大枣保中气顾津液也。表解乃可攻水。

生姜泻心汤
生姜、半夏、黄连、黄芩、炙草、人参、干姜、大枣心下痞硬,干噎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胁下有水,故腹中雷鸣,中气虚寒,上热不降,故干噎食臭而心痞,中气虚寒,寒热混合,故下利。宜炙草人参补中虚,连芩清上热,干姜温中寒,半夏生姜降逆利水也。

甘草泻心汤
炙草、大枣、黄连、黄芩、半夏、干姜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日利数十行,又遭攻下,痞硬更甚。此中气下伤,宜炙甘草大枣以补中,干姜以温中,连芩清热,半夏降逆也。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禹余粮若痞而下利不止,服理中其利益甚者,病在下焦,不能收濇,不可温补中气。宜用赤石脂禹余粮以收濇下焦也。

五苓散方见前
若服泻心汤,痞不解反渴而口燥生烦,小便不利。此下伤中气,水湿不行,阻格上焦相火所致,宜五苓以泻水湿也。复利不止者,当用五苓散利小便也。

旋覆花代赭石汤
旋覆花、生姜、半夏、代赭石、炙草、人参、大枣若下利等病已愈,只是心下痞硬,噎气不除。此仅中虚胃逆。参枣炙草补中虚,旋覆花半夏赭石生姜降胃逆也。

瓜蒂散
瓜蒂、赤小豆若病如荣卫之恶寒发热,但不头痛项强。而胸痞气冲,不得呼吸,此为胸中有痰。当用瓜蒂赤小豆涌吐胸中之痰也。此赤小豆乃半红半黑者,红如朱,黑如漆,有毒,非金匮赤小豆当归散之赤小豆。赤小豆当归散之赤小豆,乃食品之红饭豆。

太阴脾脏热证方
黄连汤
黄连、干姜、人参、炙草、大枣、半夏、桂枝腹中痛,欲呕吐,欲呕吐为胸中有热,腹中痛为胃中有寒。上热中寒,中气之虚。黄连清热,干姜温寒,参枣炙草补中气,半夏降胃阴以收热,桂枝达肝阳以散寒,寒热不调,故名邪气。

栀子蘗皮汤
栀子、炙草、蘗皮脾湿夹热则发黄。栀子蘗皮清热以行湿,炙草补中以培土也。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杏仁、炙草、生姜、大枣、赤小豆、生梓白皮病乃瘀热在里。热瘀之由,由于汗孔不开,尿道不利,中气不足。麻黄杏仁开汗孔,连翘赤小豆利尿道,炙草姜枣补中气,生梓白皮清瘀热也。此赤小豆是红饭豆,乃食品无毒。不是半红半黑之赤小豆。

茵陈蒿汤
茵陈蒿、栀子、大黄黄病而至腹满,小便不利,乃湿热结聚之实证。大黄下结聚,栀子茵陈清湿热也。大阴阴湿,小便不利,不可下之。惟湿热结聚之小便不利,非下去湿热之结聚,小便不能利也。

桂枝加芍药汤
于桂枝汤加芍药太阴脏病,无满痛者。其满而痛,乃湿热阻遏木气,木气结聚之故。于桂枝汤加重芍药,以泻木气之结聚也。

桂枝加大黄汤
于桂枝加芍药汤内加大黄 如腹满而痛至于大痛实痛,此木邪结聚已深,须于桂枝加芍药汤中加大黄以重泻木气。太阴土气病则阴寒,大黄泻木气之结,非泻大阴也。桂枝汤乃调和木气之第一方,其中炙草姜枣调中气生津液,尤为调和木气要药,故攻泻木气,宜用此汤加芍药大黄。

少阴肾脏热证方
甘草汤
甘草少阴之气,水火同宫,病则寒水克火。故伤寒少阴病,属于肾脏阴盛,故以附子温肾阳为主。少阴阳亡病寒,少阴阳复则又病热。因中气已伤,升降之力弱少,故阳复之后,阳升不降,于是病热,咽痛即阳复生热不能下降之病。甘草补中降热也。

桔梗汤
桔梗、炙草服甘草汤,病不瘥,此必热气伤肺,咽中已现白点。白点者,肺家津液被热灼伤而成脓也。炙草补中降热,桔梗降肺排脓。有脓之处,热结难散,必须排脓,热乃能散,桔梗降肺排脓,是其特长。

半夏散
半夏、桂枝、炙草少阴咽痛,有木气化风上冲者。木气化风,肝阳下陷也。桂枝升肝阳以息风,半夏降逆,炙草补中。凡下陷上逆,中气必虚。

苦酒汤
半夏、鸡子白、苦酒少阴咽痛,声音难出,其痛如锁,此湿伤肺家,肺气结聚。鸡子白润肺经,半夏破结降逆,苦酒散结聚生津液,收敛火气下降也。苦酒即酒醋。二味用鸡蛋壳装,搅匀,柴火于壳下煮三沸。

猪肤汤
猪肤、白蜜、白粉咽痛而下利,胸满心烦。此津液大伤,猪肤白蜜温和润泽,极滋津液,白粉收濇止利也。白粉即铅粉。

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少阴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下利为湿为风,烦渴咳呕失眠为燥。猪苓茯苓泽泻以去湿,滑石阿胶以润燥息风,而安眠也。

黄连阿胶汤
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少阴阳复,心烦不得卧。此阳复生热,灼伤心液。连芩芍药清热,阿胶养心液,鸡子黄温肾补液,以上交于心也。鸡子黄性大热,此方与黄连黄芩并用,使心肾相交,故烦止得眠。其义深矣。

桃花汤方见前
少阴病,阳复生热,而便脓血,可刺以泄热。若下利便脓血,此为寒证,仍宜桃花汤以温寒也。

少阴阳复吐证方
四逆汤方见前
胸中有实痰阻格,则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阳气不通,则手足寒而脉弦迟。弦者聚也,迟者痰也。当用吐法吐去其痰。若膈上有寒饮干呕,急用四逆汤以温之,不可吐也。

少阴阳复土胜水负方
大承气汤方见前
少阴水负,趺阳土胜为顺。但土气太过,伤及肾阴而口燥咽干,伤及肝阴而利清水,心下痛,口干燥,伤及脾阴而腹胀不大便,皆宜大承气汤下燥土以救脏阴。然乃燥土之事,非少阴阳复之事耳

厥阴肝脏热证方
白头翁汤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厥阴阳复,木气生热,木郁于下则下利,热伤津液则口渴,木陷不升则下重。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清木气之热,热清则木气上升也。

小承气汤方见前
下利谵语,此为厥阴阳复生热,灼伤胃中津液而成燥屎之故。宜小承气汤下燥屎以复津液也。

瓜蒂散方见前
痰实结在胸中,阳气不达,故肢冷脉乍紧。胸中窒塞,故烦而不能食,宜瓜蒂散以吐痰也。

四逆散
柴胡、芍药、枳实、炙草阳复生热,热伤水液,木气滞塞,升降不和,则病咳悸,小便不利,腹痛,泄利下重。柴胡芍药升降木气,枳实调滞气,炙草养中也。此证脉必沉滞。

阳明胃腑寒证方
四逆汤方见前
脉迟为寒,脉浮为虚,外热内寒,故下利清谷。宜四逆汤以补虚温寒也。
吴茱萸汤 方见前
食谷欲呕,属于阳明胃寒,吴茱萸汤以温胃寒。得吴茱萸汤,呕反增剧,此属于上焦有热,不止胃寒而已也。

茵陈蒿汤方见前
但头汗而身无汗,此热也。小便不利,渴而能饮,此湿也。湿热凝冱,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故宜茵陈蒿汤,以清下瘀热也。阳明阳旺,则病燥而小便多,阳明阳虚,则病湿而小便不利。湿者,太阴之气也。

栀子豉汤方见前
心中懊憹,饥不欲食,瘀热在胸也。头有汗,他处无汗,热越于上,宜栀子清热,香豉去瘀。此病见于阳明病下之后,可见阳明之阳虚。阳虚湿起,阳又化热也。

小柴胡汤方见前
胸胁满,少阳经不舒也。宜小柴胡汤以解少阳经。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津液不下,故不大便,少阳经郁,故胁满而呕。舌上白胎,胆胃俱逆。故均宜小柴胡以解少阳之经也。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小柴胡之妙也。

少阳胆经坏病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黄芩、炙草、桂枝、牡蛎、瓜蒌根、干姜少阳经病,汗下并施。胆经伤则寒热往来,胸胁满结,脾土伤,则湿生尿短,中气伤则相火不降,烦渴头汗。柴芩解少阳,除寒热,舒胸胁,牡蛎消满结,瓜蒌合黄芩以降相火。四维皆病,中气虚寒,干姜炙草以温补中气,桂枝泻小便以去土湿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半夏、人参、大枣、桂枝、茯苓、铅丹、龙骨、大黄、牡蛎、生姜少阳被下,胆经逆则胸满烦惊谵语,脾土伤则湿生尿短,身尽重。柴胡半夏人参姜枣,疏降胆经,茯苓桂枝,疏利土湿,铅丹龙牡,镇敛胆经,大黄泄胸下停积之相火化生之热,与土气中瘀住之热也。

小柴胡汤方见前
胁下硬满,为少阳经气不降,身黄项强尿短,为太阴土气湿寒。黄芩寒中,故服小柴胡则下重。渴为相火逆,饮水而呕为中气寒,故均不可用黄芩。若用之,中气更寒,食谷即哕而欲吐也。

小建中汤方见前
伤寒二三日,为少阳经病之期,心悸而烦,乃胆经不降而中气虚。宜小建中汤补中气降胆经也。

炙甘草汤
炙草、人参、大枣、生地、麦冬、阿胶、麻仁、桂枝、生姜少阳经病,误汗伤其津液,脉行阻滞,继续不匀而现结代,心动作悸,结代动悸,津液既伤,中气尤虚。草枣人参大补中气,地胶麦麻润肺养肝以滋津液,桂枝生姜助肝肺之阳,以行地胶等润药之力也。

大柴胡汤方见前
柴胡证仍在,服小柴胡汤后,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呕不止而心下急且微烦,此胃间有当下之热,宜大柴胡汤,解少阳之经,兼下胃热也。

柴胡加芒硝汤
于小柴胡汤内加芒硝少阳经病多日,胸胁满而呕,潮热微利。潮热为胃家实热,当先用小柴胡以解少阳经病,复以柴胡汤加芒硝,以滑泻胃家实热也。

少阳胆经坏病结胸痞证方
大陷胸汤方见前
伤寒十余日之久,复往来寒热。此少阳经病,热结在胃。宜大柴胡汤解少阳之经,兼下胃热。若外无大热,但结胸者,此乃水结在胸,头上微汗出,即水气上蒸之故。宜大陷胸汤下水也。

半夏泻心汤
半夏、人参、炙草、大枣、干姜、黄连、黄芩少阳病中,如胸满而痛,此为大陷胸汤之结胸证。若胸满而不痛,此为痞证。不可用小柴胡汤,宜用半夏泻心汤以治痞。痞者中气虚寒,热逆不降。干姜炙草人参温补中气之虚寒,连芩清热,半夏降逆。中气旋转,逆热下降,则痞消也。

疑难篇三阳合病方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
胸痛满烦,此有胃热,胃热则自吐自下。用调胃承气汤以和胃热。若非自吐下,则胃热不甚,便不可用调胃承气。呕与吐下皆胃热,见其呕便知其自吐自下也。若但呕,而不自吐自下,胸痛微溏,此亦大阴寒证,而不能用大柴胡汤也。
大柴胡汤------方见前
头汗、恶寒、手足冷,心烦,不欲食,大便硬,脉细,此少阳经气微结,可与小柴胡汤以解少阳。若仍不了了,可用大柴胡汤,一面解少阳,一面下胃热也。

栀子豉汤  白虎加人参汤  猪苓汤  白虎汤方见前
心中懊憹,舌有腻胎,此胃有热滞,宜栀子豉汤清胃热消胃滞。若渴能饮水,既饮水又口中干燥,此胃燥伤津,至于极点,宜白虎加人参汤以生津清燥。若脉浮发热,渴能饮而尿又不利,是肺金燥而脾土湿,宜猪苓汤润金燥而泄土湿。如汗多而渴,是胃燥之甚,不可用猪苓汤,复利其小便以增胃燥。若三阳合病,腹痛,身重,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是阳明燥证,再加自汗,燥极伤津,宜白虎汤清燥保津也。

类伤寒篇
湿病方
桂枝附子汤
桂枝、炙草、生姜、大枣、附子风湿相搏,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濇。此风湿亦本身之风湿也。风湿入于荣卫,故身痛而脉浮虚,宜用桂枝汤去芍药之收敛以和荣卫,脉濇为无阳,宜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