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病的病理多源于肾脏本虚,如肾阳虚衰,关门不利,气不行水,水湿内聚或泛溢肌肤,则为饮为肿;若下元亏损,命门火衰,可致阳痿、五更泄泻;肾气亏耗,封藏无权,固摄失司,则为滑精、早泄、小便失禁;肾不纳气,气不归元,则喘逆、短气;肾阴亏损、水不涵木,可致眩晕、耳鸣;肾阴耗伤,不能上济于心,虚火上越,心肾不交,可致虚烦不眠、心悸健忘、潮热盗汗;肾阳衰惫,气化不及州都,可导致癃闭;而峰邪袭肾,湿热蕴结、淤血阻络,也可发生水肿、淋证等症。
中医传统上有“肾无实证”或“肾多虚证”之说,证之临床,肾脏病证大多因肾虚引起,但也有实证者,如风邪袭肾,湿热蕴结、淤血阻络等引起的水肿、淋证、腰痛,可认为是肾的实证,或许虚中夹实之证。论中医学说中的四大病因
其他 中医常识 疫疠
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具有发病急骤、病情重笃、症状相似、传染性强的特点。其传染途径是空气与接触,自口鼻而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皆病。疫疠发生与流行,与自然界气候的反常,如久旱、酷热、湿雾瘴气等;环境和饮食卫生不良;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同等因素有关。
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属于精神致病因素。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有不同的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情志的异常变化伤及内脏,主要是影响内脏的气机,使气机升降失调、气血功能紊乱。七情致病虽可及于五脏,但根据临床观察,主要以影响心、肝、脾为多见。
饮食劳逸
饮食和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饮食要有一定节制,劳逸要有合理的安排,否则也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或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使人体产生疾病。因为饮食而致病,主要有三方面,即饮食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故饮食所伤,首先影响脾胃,然后累及其他脏腑或变生他病。
劳力过度则耗气,劳心达过伤阴耗血,房劳过度易耗伤肾精,过度安逸,完全不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亦会使气血运动不畅、脾胃功能呆滞、机体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病证。
痰饮、瘀血
都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同时又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机体的某些脏腑组织引起疾病,故也是致病因素之一。
1、痰饮:痰和饮都是由水液代谢的局部障碍而引起的病理产物。分有形与无形两类。有形的痰饮是指视之可见,听之有声音的痰或饮而言。较为稠粘的叫痰;较为清稀的则称为饮。所谓无形之痰饮,是指有痰饮的症状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昏不识人等,却看不到排出来的或其他实质性的痰或饮。
(1)痰饮的形成:痰饮,是因于肺、脾、肾等脏的气化功能受障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以致水湿停聚而形成。
(2)痰饮的证候及特点:因痰饮所在的部位不同,痰饮病的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如痰饮在肺,可见咳喘咯痰;痰迷于心,可见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在胃,可见恶心呕吐、痞满不舒;痰在经络筋骨,可致瘰疠痰核、肢体麻木、痰气凝结咽喉,可致咽中梗阻;痰饮上犯于头,可使眩晕昏冒;饮泛肌肤,则成水肿;饮在胸胁,则见胸胁胀痛、咳嗽引痛;饮在膈上,常见咳喘不能平卧;饮在肠间,每致肠鸣沥沥有声、腹满食少。
2、瘀血:凡血液运行不畅,或体内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都可形成瘀血。
(1)瘀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或因外伤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内出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所形成。
(2)瘀血的症证的特点:瘀血的症证繁多,常随其瘀阻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但临床表现有其共同特点,如刺痛、紫绀、肿块、出血以及肌肤甲错,脉细涩等。看痰辨证对症下药
其他 中医常识 中医学上,按咳嗽排出的痰色或痰质和量,加以辨症下药,基本上可分为六类:
痰液潴留在体内,不仅会使呼吸道致病原生长繁殖,导致炎症的恶化,还会阻塞支气管,发生缺氧、呼吸困难等情况。
一、肺寒咳痰:
咳出之痰色白清稀,患者形寒肢冷,恶寒重而发热轻微、咳嗽胸痛、喘促、面色青白等。
二、肺热咳痰:
咳出之痰色黄、粘稠、有块、或痰中带血、并有发热咳嗽、胸痛喘促、面红目赤、咽喉红肿疼痛、口渴唇燥、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等现象。
三、风邪犯肺
痰液清稀多泡沫,伴见有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咽干痒、头身痛、舌边尖红、舌薄白等状况。
四、阴虚肺燥
痰少粘稠难出,咳痰带血。若是燥邪所致,一般有发热、恶寒、胸痛、唇黑、鼻燥、咽干口渴。
若阴虚所致,则有虚烦不寐、潮热盗汗、两颧红赤、舌鲜红少苔等症状。
五、湿邪犯肺
咳痰量多,白滑易咳出,四肢困重无力、眩晕嗜卧、晚闷纳呆。
六、湿热蕴肺
咳吐浓血痰或咳痰腥臭、高热或潮热、胸闷疼痛,喘不得卧,口燥咽干、烦躁不安。中医的辨证施治简析 其他 中医常识 一、微量元素与中医辨证:
中医的辨证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等,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脏腑辨证是基础,是临床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微量元素与中医辨证的研究,最早工作从虚症开始的。凡是虚症患者,血清,全血和头发,指甲等不同样品中,锌的含量明显降低。血瘀症患者血清铁,铜,锰含量高于对照组,血清铜最为显著,说明了不同实证与虚症和微量元素之间存在某种特征性的关系。
1、微量元素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炎,为心气虚症,心血虚症,心脉瘀阻症。患者中锌铜含量低于正常人,铁含量下降,可能冠心病是气虚形成的生化基础之一,作为中医辨证参考。
2、微量元素与肺气虚症:肺气虚症患者血清锌铁数值降低,铜升高,红细胞中锌铁高,铜低,尿中锌高,铜铁低。肺气虚症患者存在微量元素的代谢紊乱,与免疫防卫功能有关。
3、微量元素与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患者的体内血清锌,和铜含量较低,存在与微量元素锌,铜,镁,铁等的代谢异常,这些变化作为虚症的辅助检查项目。
4、微量元素与肝病:患者铁,锌,锰低于正常人,铜高于正常人。
5、微量元素与肾虚:男性肾阳不足,不育症状与体内缺锌,缺锰有关,因此富含锌锰的温肾阳中药有一定的疗效。
6、微量元素与消渴:糖尿病在中医称为消渴,发现患者血清锌,铁水平下降,血清铜升高,说明微量元素的变化与糖尿病的轻重变化及中医的演变有关。
二、微量元素与中医调治:
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是复杂的,中药的补虚作用不是简单的微量元素的补充,可能主要是通过调整机体的正与邪,阴与阳,气血津液以及经络和脏腑的平衡,以及调节微量元素的代谢,效价和活性来提高微量元素的利用率,维持体内各种微量元素的平衡。
因此,在运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应当加强整体观念,辨证治疗为原则,不要把中医复杂的辨证,中药的疗效,仅仅归属于某个元素的高低,把中药的治疗简单看成多退少补,应当看到微量元素的应用仅仅是一个方面,要特别注意指标,相互关系。中药也伤肾服用有讲究
其他 中医常识
含有关木通的某中成药易对肾脏造成损害的消息见报后,引起市民广泛关注。日前,深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执业药师提醒病人,一些煎服的中药可能造成肾损害,长期服用煎药的病人必须重视这种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肾脏是人体主要的排毒器官,容易显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去年12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根据已收到的病例报告,公布了9种存有不良反应的西药和中成药药品,其中包括含有关木通的中成药。
除了关木通以外,其他一些中药也可能产生肾损害副作用。已在国内报道过的有雷公藤、牵牛子、苍耳子、罂粟壳、生草乌、使君子等。其中雷公藤引起的肾损害最大,关木通其次。关木通伤肾的原因是含有肾毒性物质马兜铃酸,而具降压作用的马兜铃科植物青木香、广防己也含有马兜铃酸。
一种中药会不会导致肾损害,主要由它含有的成分所决定。如果某种中药含有可能损害肾的成分,而病人长期、过量服用这种中药,病人的肾健康肯定会受到影响。一份关于中药导致肾损害的分析报告表明:导致肾损害的主要原因近九成是过量服用。
这位执业药师提出,炮制方法、药物配伍以及煎制方法、服用方法都可能缓解一些中药对肾脏的毒性作用。许多病人需长期服药,用药前应仔细看清说明书,并且要向开方医生问清所用药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老人、儿童、孕妇服用中药要慎重,要避免大剂量、长疗程服药,时刻注意用药后的反应。丹栀逍遥散的临床新用
其他 中医常识
丹栀逍遥散根据《医部全录》所载方药为:炙甘草1.5克、当归3克、芍药3克、茯苓3克、炒白术3克、柴胡1.5克、炒栀子1.5克。其功效为调和肝脾、清热凉血。原主治肝脾血虚有热,遍身搔痒,或口燥咽干,发热盗汗,食少嗜卧,小便涩滞,瘰疬流注等。笔者在临床应用丹栀逍遥散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幻听幻听为肝郁克脾、化火生热所致。丹栀逍遥散方中:薄荷、生姜辛散疏肝;白芍味酸,收敛心气。综观全方辛甘酸苦合用、收散清补并进,使肝郁是散、脾虚得健、心神得宁而愈。有一患者因家事心情不畅而致失眠、头晕、耳鸣、幻听、神疲倦怠。其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柴胡12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白术15克、丹皮9克、栀子9克、薄荷(后下)6克、生姜6克、茯神15克、炒枣仁12克、合欢皮12克。诸药水煎服,每日1剂。其服药5剂后,幻听减少,睡眠好转。此后,方中加用琥珀1.5克、紫贝齿12克,患者连服12剂后幻听消失。
小儿青盲小儿青盲多为湿热病后血虚肝郁,或余热未尽,热留经络,玄府郁闭,目窍失养所致。应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使肝郁疏解,玄府通利,气血畅行,目得荣养而司灵明。但有的患儿热病后惊厥动风余证尚存,病程迁延损及肝肾脾胃,故临证使用本方须酌情加减。有一患儿热病后双眼青盲,药用丹栀逍遥散加鸡血藤、菊花、枸杞子、石菖蒲,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患儿服药21剂,治愈。
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扩张咯血,临床多责之于肺,然因于木火刑金者亦不少见,可以用丹栀逍遥散清肝泻火、凉血止血,并加黄连泻其火,肝火不旺,火不刑金则病愈。
有一中年男性患者支气管扩张,伴烦躁、口苦、便干、咯血。药用:丹皮10克、栀子10克、柴胡4克、当归5克、白芍20克、白术6克、甘草3克、黄连6克、瓜蒌仁15克,犀角粉(冲服)1克。患者服药3剂后,咯血减半,5剂诸症痊愈。
赤带证赤带证以脾虚、肾虚、湿毒为多,然肝郁化火,循经下注,灼伤胞络而成赤带者亦不少见,临床多见似血非血,臭秽淋漓,月经先期等证,应详加辨识。有一中年女患者,因赤带下,药用丹皮10克、黑栀子10克、柴胡6克、酒白芍10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薄荷7克、冬瓜仁15克、白花蛇舌草14克。患者服药5剂后带下量减,10剂痊愈。
乳腺小叶增生症乳腺小叶增生症患者多有情志不畅史,常因肝气不舒,痰凝血瘀,壅结成块,积于乳房即为乳癖。应用丹栀遥散加减内服,舒肝理气,调和气血,佐以软坚散结之物,散而软之,即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有一中年女患者患乳腺小叶增生症多年。方用:柴胡20克,当归、白芍、茯苓、炙甘草各10克,丹皮、栀子各15克,夏枯草、牡蛎各30克,穿山甲15克,王不留行10克。诸药每日1剂,早晚服。月经来潮前13天开始服药,患者药服10剂后明显好转。再识防风通圣丸
其他 中医常识
防风通圣丸是金元时期刘河间制定的一个有效奇方,原为散剂,现市售改为丸剂。这一由发汗解表、清热除湿、攻下除滞、养血和血的18味中药组成的复杂方剂,对风热壅盛、气血怫郁、表里俱实所致的各种病症,均有很好疗效,历代医家对此方推崇备至。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中,发现其对以下几种疾病有效。
脑病后遗留额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及脑血栓等脑病,其急性脑症状经对症治疗缓解后,大多会留下前额或脑的某一部位疼痛。在各种治疗不获显效时,可用此丸,每次6克,每日3次,一般可在3~4日后明显好转。
多发性疖病临床上可用防风通圣丸9克吞服,每日3次。体质强壮或疖头较多者,可改为汤剂,每日1剂,5天为一疗程。停药5天,再服下一疗程。3~5个疗程后,可控制疖病续发。
胆囊炎疼痛慢性胆囊炎常急性发作疼痛,因胆石所致的疼痛就更为剧烈。此时,可急服防风通圣丸15克,以后每日2次,每次10克,常在出现轻微腹泻后,疼痛缓解。而且,因胆囊炎所致的发寒作热、胸闷呃逆亦随之消除。但是,对胆石嵌顿所致的化脓性胆系疾病,丸剂无效,可改汤剂试之。中药葛根治疗骨质疏松
其他 中医常识
由浙江省医科院郑高利副研究员率领的研究小组,在浙江省卫生厅青年科技人才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历时3年完成了“葛根异黄酮抗骨质疏松症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该研究首次提出并证实葛根异黄酮能有效治疗骨质疏松症。
传统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补肾为主要原则,临床上多用补肾壮阳药。葛根是传统辛凉解表药,主治头痛项强、烦热消渴等,用葛根治疗骨质疏松症尚无文献记载。郑高利率领的研究小组自1998年9月开始,根据国外报道的某些异黄酮对不同雌激素受体亚型具有选择性结合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