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儿童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现代医学证明,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口对口传染,所以对儿童应采取分食制,减少家长把幽门螺旋杆菌传染给儿童的机会。我国无症状儿童人群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升高,许多患儿都是通过家长传染的。孩子最好与家人分餐,以防交叉感染。同时,纠正孩子喜欢咬手指、啃异物的坏习惯也很重要,避免细菌侵入胃中。
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导致儿童饮食功能紊乱。孩子要少吃炸鸡、冰可乐、巧克力等刺激性的食品,以免伤害孩子肠胃。小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各个脏腑尚未发育完善,如果对生冷饮食、油腻食物没有节制,肠胃得不到休息,形成积滞,日久便出现厌食、消化不良、大便异常,导致各种胃部疾病的发生。要注意主食与辅食的比例,中医认为五谷养胃,粮食对于肠胃最有好处。
建立良好喂养方式
其次,家长要建立良好的喂养习惯,尤其是祖辈带孙辈需要更加注意。喂养时,必须注意个人卫生习惯。不少孩子学习紧张,加之疲劳过度,刺激胃肠功能,长此以往,厌食、胃痛、胃炎等屡屡发生,如果治疗不及时,有可能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胃病由于初起症状不明显,往往容易被家长忽视。家长要重视儿童厌食、胃部不适等症状,不能因工作繁忙而忽略孩子的一些细小变化。而且当心不能让孩子腹部着凉,天气转冷后注意不要让孩子吃冷食。
重视肠胃调理养护
最后就是对儿童胃肠机能的调理养护。小儿的胃是很娇嫩的,调整胃肠机能需要十分小心。石主任认为,对儿童胃炎如果进行单纯抗生素治疗,对胃部的刺激较大,引起胃部更加不适,儿童不能配合而中断治疗,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胃病治疗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否则容易复发。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胃病的根本。用中医调理开胃,等儿童胃肠机能恢复或增强后,再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是中药苦口,孩子也难以接受,所以将中药味改变,使之口感良好也非常重要。
特别需要一提的是,有些家长擅自给儿童服用一些助消化药物和健胃药,只是在成人剂量上作了减少,这是万万不可取的。儿童胃病与成人的治疗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儿童发生胃部不适或者厌食时千万不要乱服药,最好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明确诊断,对症运用儿童剂型。秋季养生小心“贼风”
其他 中医养生 秋天是冬夏季风活动的过渡时期,气候多变,早晚温差大,冷热失常,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外邪乘虚而人,容易生病。这里的“外邪”就是人们所说的“贼风”。
秋季白天仍然很热,但是一到夜间,就会凉风习习。有的人爱开窗而睡,很容易受“贼风”侵袭。这是因为睡眠中人体各器官活动减弱,免疫机能降低,阵阵凉风吹起的地面尘土以及细菌病
毒乘虚而入,会引起咽炎、气管炎等症状;“贼风”吹在熟睡者的头面部,第二天早上容易引起偏头痛,甚至口歪眼斜、流口水,这主要是病毒侵犯了人体,导致了面部神经麻痹;“贼风”吹在没盖被子的腹部上,还会引起腹泻;“贼风”还常常招来蚊子,吮吸血液,同时,把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传给被叮咬者;夜间的“贼风”还使肌肉处于紧张性收缩状态,不能充分松驰休息,使肌肉代谢酸性物质堆积,致使第二天全身酸痛,疲乏无力。
人们常用“多事之秋”来比喻秋天多变的天气,这恐怕就是“贼风”的罪过。预防“贼风”侵袭,一方面平时注意穿衣、盖被,不要因为白天较热就减衣;另一方面,也不要过早地穿上棉衣,冻一冻,即“秋冻”,也会对秋季的“贼风”增加抵御力。初秋暑未消秋冻有讲究
其他 中医养生
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仍高,显然“冻冻”无妨,无须急忙加衣。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这时是“秋冻”的较佳时期,尤其青壮年,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晚秋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我国南北两方因地理位置不同,在气候上亦有所差异。一般南方秋凉来得迟,日间温差变化不是很大,甚至入冬仍不甚寒冷,故不必过快添衣,并可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而北方则不同,说冷就冷,白昼温差大,因此切勿盲目去“冻”,以防感受风寒。
就人体而言,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身调节能力较差,遇到寒冷刺激,身体会很快发生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人到老年,阴阳俱衰,全身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寒冷刺激可导致支气管和血管痉挛收缩,不但易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旧病复发,甚至有些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高血压病人发生中风。所以,小儿及老年人“秋冻”当慎之又慎!中医四季养生的原则
其他 中医养生
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健康,更渴望长寿。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明生活的日益丰富,健康与长寿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但是如何才能健康?又怎样才能长寿?人们曾做过各种寻找灵丹妙药的试探,甚至采取神秘的法术,但结果却是徙劳无益。尽管灵丹妙药没有,神秘的法术亦不存在,但整个人类的寿命却正在不断延长。
据报道,17世纪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20见,18世纪为30岁,19世纪以前为40岁,1920年为55岁,1935年为60岁,1952年为68岁,而目前已经达到70岁左右。且有不少发达国家都先后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可以预料,到2000年的时候,将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人的平均寿命会接近或达到80岁左右。现存的最早的我国医学经典名著《黄帝内经》里所说的〃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在不久的将来,将不再是人类的梦想,而是活生生的事实。尽管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诸如先天遗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营养状况、个人职业等等,但能否讲究养生之道,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关于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黄帝内经》里非常清楚地指出:〃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从而指出了能否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关键,是在于人们是否能够懂得养生之道。上古代的圣贤人由于掌握养生之道,年纪活到了100多岁,而形体、动作不显得衰老,但现在的一些人,因不注意养生,往往活不到50岁,形体就衰老了。人不可能不死,但是可以通过后天调养,逐渐增强体质,提高康复力、抗衰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但重要的是-顺时养生。正如《内经灵枢。本神篇》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视是活的意思;长生久视,是延长生命,不易衰老的意思。为何能延长生命呢?是因为〃僻邪不至〃,僻邪,指不正之气,僻邪不至,是说病邪不能侵袭。而病邪不能侵袭的关键又在于〃顺四时而适寒暑〃,这里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为什么这样说呢?《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些都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正如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这与现代认为,生命产生的条件,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人类需要摄取饮食、呼吸空气与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从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祖国医学理论认为,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而自然气候的变化,关系着阴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取决于六经和五脏之气的协调。因此,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变化是同一道理。同时,又认为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通应的,这就是〃天人一理〃、〃人身一小天地〃,以及〃天人相应〃和〃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一体〃观。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里的日、月,是指日、月的运行,也就是天体的运动、气候的变化。〃天、地〃,古人是指整个自然界而言,〃天地一体〃就是说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关于这一点,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明确认识,如《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指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就是说,天地万物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天地之间有四时五行的变化,产生各种不同的气候,在不同的气候下,一切生物有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人体五脏也有不同的变化,产生喜怒悲忧恐五志。〃四时〃就是每年的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它的形成还得从我们生活的场所-地球说起。地球每365日5时48分46(或45)秒绕太阳公转一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年;同时,地球本身还在自转,每24小时转一圈,也就是一天。它的旋转轴和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面有66。5°的交角;于是在公转过程中有半年是北半球离太阳近些;有半年是南半球离太阳近些。在北半球的夏至,太阳直射在北纬23。5°纬圈上,在北半球的冬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的纬圈上,其他时候,太阳直射在这两个纬度带个之间,春分和秋分,太阳两次过赤道天顶,直射在赤道上,所以地球公转一周,太阳直射的位置在南、北回线之间往返一个来回,世界各地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也随之出现有规律的变化,这就形成了有规律的季节交替。四个季节里气候各有特点,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但是它们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没有生长,就无所谓收藏,也就没有第二年的再生长。正因为有了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消长进退变化,才有了生命的正常发育和成长。关于这一点,中医学是这样解释的,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所谓〃四时阴阳〃,指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于一年中阴阳气消长所形成的,故称〃四时阴阳〃,例如冬至一阳生,由春至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一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由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所以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发展生长的规律,因而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根本,即指万物生和死的本源。〃六气〃是指自然界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这六种气候是一年四季气候消长进退变化中产生出来的,它们虽然各有特点,但又是互助调节的,因为有了这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才有一年温、热、凉、寒和生长收藏的阴阳变化,所以自然界的气候可以互相调节,以利万物的生长发育,并使整个自然界气候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整体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是有规律的。遵循和利用这个规律,维持阴阳动态平衡,对人类有益,破坏这个平衡,则会〃灾害至矣〃。〃人以天地之气生〃,还指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其中主要源于太阳和地球,特别是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万物生长靠太阳,一切生物,归根到底,依靠于太阳的光能和热能。光和热是地球上生命的能源,如果缺乏足够的光和热,生命就不能发生和存在。恩格斯说过:〃我们的地球本身也只是由于有太阳热才得以生存下去……如果没有太阳所放射到我们这里的排斥运动,地球上的一切运动都一定会停止〃(《自然辩证法》)。我们日常吃的食物,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植物,用的燃料也来源于植物。来源于其光合作用,其能量来自太阳,所以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食疗健肾补脾板栗香
其他 中医养生
板栗,俗称栗子,又名瑰栗、毛栗、风栗,是我国特产,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据科学实验证实,栗子中含糖和淀粉高达70。1%,蛋白质7%。此外,还含有脂肪、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b和胡萝卜素的含量较一般干果都高。
祖国医学认为,栗子味甘性温,无毒,有“益气补脾,厚肠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作用。《名医别录》将其列为上品。陶弘景说其能“益气,厚肠胃,补肾气”。《本草纲目》则称其有“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日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图经本草》亦载:“果中栗最有益,治腰脚,宜生食之”。生食或熟食栗子都有治疗腰腿软弱无力、小便频数、反胃、便血、慢性淋巴结炎和颈淋巴结核以及因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或因肾虚引起的久婚不育等疾病。用风干的栗子壳烧成炭再碾成粉状,加蜂蜜调和后用水冲服可治内痔出血。还有用栗子壳与夏枯草、丹参配合治疗急性颈淋巴结炎和甲状腺肿大。栗子最能补脾健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适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及肾虚所致的腰酸膝软、腰肢不遂、小便频数以及金疮、骨伤肿痛等症。用板栗50g、粳米100g煮成的栗子粥老少咸宜,既能与粳米一起健运脾胃,增进食欲,又能补肾强筋骨,尤其适合老年人机能退化所致的胃纳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