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前期生活习俗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前期生活习俗史-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马术表演。全国还有盛大的赛马节。赛马节期间,各地优秀的骑手都会汇 

聚而来,他们中间有白发苍苍的老骑手,也有初出茅庐的小将。5天的节日, 

每天下午都有骑术表演。骑手们都穿着白色的长罩袍,脚蹬皮制民族鞋,肩 

扛旧式大火枪,骑在全副戎装的高头坐骑上,等待着命令。一声令下,骑士 

们10人一组跃马冲杀,霎时尘土飞扬,火枪齐鸣,比赛结束后,骑士们高举 

火枪,齐声欢呼,凯旋而归。 

     ⑧刚果人的娱乐活动。刚果的各种仪式总要伴以舞蹈和音乐。乐器中最 

主要的是鼓,鼓的式样很多。除此以外,每个部族都有各自特殊的乐器。在 

唐加族和伊拉族中,笛子和口哨比较流行,契瓦人弹的是一种附首琴匣的提 

琴。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刚果流行的儿童游戏有打陀螺,“架桥”、“翻绳” 

等等。 

     刚果人爱玩球。在所有的部族中,球类游戏最为普遍。球是男孩子从森 

林中取来的野橡胶做的。洛兹人玩的是一种曲棍球;奔巴人则按自己的方式 

玩足球,球只有高尔夫球那么大。 

     除了玩球,刚果人还玩一种“奇索洛”,被称“非洲棋”。各地玩法不 

一,最基本的玩法就是把小卵石作棋子,沿着地上的四排洞走动,走法有严 

格的规定,目的是把对方的棋子吃光。 

     ⑨罗安达人的娱乐。在罗安达,1889年就组织了非洲音乐协会。19世纪 

末叶又兴起了斗牛,据说第一次斗牛是用从葡萄牙运来的牛举行的。 

     ⑩智慧竞赛。在非洲各民族的竞技活动中,喀麦隆帕胡安青年的智慧竞 

赛也极有特色。青年们常聚集在一起,以飞禽走兽和花鸟鱼虫为题,比谁知 

道的种类最多,最后选出知道最多的人为优胜者。比如甲选说出一鸟名,乙 

紧接着说出另一鸟名,如此循环下去,直至一方说不出为止。赢者再同丙赛, 

以此类推。规则是接得要迅速流利,不许有重名,违者为输。 


… Page 99…

      (11)电影院的出现。20世纪初,非洲人民的娱乐活动还基本上是传统 

的,但也已有了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1911年在的黎波里出现的两座电影 

院便属这种新的外来文化娱乐活动给予非洲的影响。 

      (6)宗教与禁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督教随着西方殖民者进入非洲而传入并在非洲 

发展起来。 

    ①刚果的教会。刚果的第一个传教会名为利斯文敦内陆传教会。1872年 

在伦敦创立东伦敦国内外传教会的著名牧师享利·格拉顿·吉斯尼于1887 

年秋创立了利文斯敦内陆传教会。1878年,格雷文牧师在帕拉巴拉定居,于 

1879年在邦礼一芒特凯设立传教点,1882年在穆金崩古和卢孔加建立传教 

点,传教士们于1884年在喀麦隆进行宗教活动,到1885年,新教便在当地 

初步立足。 

     1880年天主教在博马建立传教点。 

    20世纪初,刚果已有很多新教传教会,美国5个,英国4个,瑞典1个。 

1902年1月18日至21日,在格伦费尔牧师主持下,召开了第一届刚果传教 

事业大会,有34名教士和7个传教会参加。讨论的问题有:教育、福音传教 

士、一夫多妻制、皈依基督教、同刚果自由邦的关系、未婚女传教士等问题。 

     1886年12月30日,罗马教廷命令将上刚果教区交给白人神甫比利时分 

会,1888年3月8日设比属刚果教区,到1900年已有300个传教士分布在 

80多个传教站。 

    ②坦桑尼亚。20世纪初基督教各派在坦桑尼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1906 

年,本笃会在马亨格附近的奎罗,有93名领圣诞节圣餐者,以后这个数字超 

过了1千。柏林路德教会学校在全国有近1000名学生,到1913年,学生人 

数增加到了12000名。1903~1921年之间,马吉拉地区接受洗礼的基督教徒 

和学生增加了一倍。 

    ③乌干达。在19世纪末,乌干达已有伊斯兰教,天主教新教,但各教和 

平相处,从未发生过激烈的冲突。 

    ④安哥拉。19世纪最后25年,外国新教传教会进入安哥拉。1878年有 

英国浸礼会传教会。1880年美国公理会国外传教会,1882年美国浸礼会海外 

传教会,1886年加拿大联合教会,1887年基督教海外传教会,1890年普利 

茅斯兄弟会,1897年亲非传教会,安哥拉福音团、1907年基督教传教联盟, 

1914年南非传教总会等等,都开始了在安哥拉各地的传教活动。 

    ⑤塞拉勒窝内。在塞拉勒窝内的克里奥尔人中,19世纪末叶已出现了伊 

斯兰教与基督教并存的现象,但教徒们之间并没有什么敌对情绪。1883年基 

督教徒还出钱建造了福勒镇穿山路的清真寺,而这个镇的穆斯林则出钱修了 

埃比尼泽教堂。 

    在基督教各派传播的同时,非洲的传统宗教也依然存在,例如伊斯兰教, 

各部落的宗教等等。这些宗教有的仍保持着自己传统的风貌,如中非人的原 

始宗教、肯尼亚吉库尤人的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苏丹希卢人的原始宗教等 

等。也有一些民族的传统宗教吸收了基督教的内容而保留着自己的形式。例 

如肯尼亚奥其艾克人和赤道几内亚布比人的宗教信仰便是如此。 

    ⑥奥其艾克人的宗教信仰。肯尼亚的奥其艾克人信仰一个上帝,同时崇 

拜祖先。对上帝的信仰是虔诚的,他们每天都要向上帝祈祷,请求上帝保佑。 

他们认为上帝会保佑孩子们健康成长;保佑成年人多生子女;保佑老年人长 


… Page 100…

寿。对祖先的崇拜是敬畏的。他们认为祖先的精灵就在他们所生活的那块土 

地的下面,如果祖先发怒便会使所生的孩子畸形、跛脚、生病、甚至死亡。 

因而他们要在自己房间灶边的地上洒些蜜酒,望祖先保佑生病的孩子康复健 

壮。 

     ⑦比布人的宗教信仰。赤道几内亚的比布人信仰上帝鲁佩,信仰祖先莫 

尼蒙之亡灵。信仰超上帝的偶像即伟大的阿巴。 

     比布人认为上帝鲁佩是比布人世界的创造者;而祖先莫尼蒙的亡灵则控 

制着人的命运;而伟大的阿巴的神圣职责是给人们提供食物和保护神火,指 

示人们过宗教节日。 

     在非洲各民族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还存在着许多传统的禁忌。 

     在西非的贝宁平民不准骑马。在贝宁西北部巴利巴部落的人把马看作是 

至为尊贵的。首领和骑士们的坐骑,不可用来耕地、拉车,在部落迁移时, 

只有地位高的人才能骑马,其他人一律步行。 

     游牧于撒哈拉沙漠中的杜勒格人,男子25岁到了结婚年龄开始戴面纱。 

结婚后,哪怕是在家里、吃饭、睡觉时也都蒙着脸。这里男子的脸除了他的 

妻子之外,外人是不准看的。 

     在埃及的农村,针是忌讳的。在妇女中,针是骂人的词语。 

     生活在撒哈拉大沙漠的尼玛地人以狩猎为生,因而他们在狩猎中有许多 

禁忌,如晚上睡在沙地上,一定要在身边画一条蛇,以免被蛇咬;晚上最忌 

讳谈第二天打猎的事,以免被神听去警告猎物;在切割猎物的肉时不准再碰 

猎物的伤口,以免它再次受伤而触怒神明,禁止他们打猎。 

     在北非的摩尔人中,对姑娘的操行极为重视,在结婚前,姑娘们只能正 

襟危坐,不能嬉笑自如,否则会被认为作风不正派。 

     结婚时,在婚礼上新娘和新郎一起吃一顿饭后,就再也不能和丈夫一起 

吃饭了。 

     在坦桑尼亚的马萨伊人中,只允许本部族的男女结婚,与外族人秘密通 

婚的会受到重罚。 

      (7)各地趣闻 

     19世纪末叶,尼日尔河两岸的部落仍保留着互相残杀,掠捕奴隶、嗜吃 

人肉和活人祭等习俗。 

     1916年,尼日利亚北部诸省的蒙托伊尔部落,吃人的习俗仍然存在。193 


… Page 101…

                       六、大洋洲现代早期的习俗 



     大洋洲与现代文明的接触较晚,除个别的地区如澳大利亚、关岛、西萨 

摩亚等地区外,多数岛屿都是在19世纪末,甚至20世纪初才接受现代文明 

影响的。因而现代早期,大洋洲各地的多数居民还处于他们自身传统的社会 

发展阶段,经济文化落后;传统的习俗往往带有浓厚的原始性;新旧习俗的 

变更,在较为先进的地区主要表现为新习俗的产生;而在落后的地区则表现 

为一些旧陋习俗的衰落。 



                           1。新旧习俗的变更 



      (1)免费教育的出现 

     19世纪7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各殖民区的议会通过了立法,规定教育 

是免费的、义务的、非宗教性的。第一个这样的法律是维多利亚议会于1872 

年通过的,接着是南澳大利亚1875年通过,同年,昆士兰会议通过。后1880 

年新威尔士、1885年塔斯马尼议会也通过了关于实行免费、义务和非宗教教 

育的条款。 

      (2)新西兰的教育法 

     1877年,新西兰通过了教育法,建立了统一的教育制度,即“普通的、 

义务的和公费的初等教育制度。 

      (3)劳工节 

     1890年10月24日,新西兰惠灵顿,达尼丁两地工会组织活动,庆祝工 

人8小时工作日取得成功,并要求将这一天作为全国性劳工节。1890年的劳 

工节为10月24日,以后每年的时间不固定。 

      (4)养老金与火灾保险 

    新西兰于1898年通过了养老金法。 

    新西兰于1903年设立了国家火灾保险公司。 

      (5)澳新军团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成了协约国的成员。1914年 

12月19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队乘护航舰开往埃及,并在埃及成立了澳 

新军团。1915年4月25日澳新军团在土耳其加利波利的海滩登陆,结果遭 

到惨败,伤亡严重。为了雪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将4月25日作为重要纪 

念日,以褒奖军队将士们的英勇和献身精神。 

      (6)斐济食人风的被禁 

     1643年,斐济岛最先被荷兰人发现,1874年斐济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 

英国人占领斐济岛之前,岛上的斐济人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食人之风盛行。 

1890年以前,斐济人除了捕捉鱼类、采集野果之外,再也不能获得更多的食 

物,特别是没有肉食。为了获得肉食,敌对部落之间便互相残杀,死者就成 

了猎取的食物。对于当时的斐济部落来说,敌对部落之间的关系只是动物之 

间的关系,不是甲吃乙,就是乙吃甲,他们之间不存在什么人类的道德观念。 

为了生存而相互残杀,最后吃掉对方,这就是他们生存的本能和道德准则。 

    在当时斐济人的观念中,对于战斗中被打死的人称之为“长猪”,战胜 

者立即把这种“长猪”拖回本部落,然后在地上挖一个坑,支起锅,加水煮 

食,或将尸体分为数块,用火烤食。如果是煮食,先在“长猪”身上涂上一 


… Page 102…

层香椰子油,并加上一种香料——小胡椒,待煮熟后,用一根特制的木叉到 

锅里把肉叉出,分割成小块,分送给本村的每户一份,然后是参加战斗的人 

员围着煮肉的锅,边唱边跳庆祝胜利,斐济人称为“食人节”。在吃人肉的 

宴会上,他们还要狂饮一种自制的“果纳”酒。这是一种用胡椒植物根茎混 

合制成的酒,具有轻微的麻醉作用,饮后使人昏昏欲睡。 

     因食人之风盛行,村庄里都专有堆放人骨的地方,其地白骨累累,尸骨 

成堆。斐济人认为,人骨越多象征这个部落的人越勇敢。举行过多次食人节 

的部落和参加过多次吃“长猪”的人,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通过行政惩治和教会牧师的劝导,1890年殖民当 

局宣布废除食人之风,发展经济和教育,食人之风从此受到禁止,但仍然没 

有绝迹。 

      (7)猎取人头习俗的衰落 

     在澳大利亚托列斯海峡西部的基威岛上居住的基威人部落和岛屿周围的 

麦威塔人部落,到20世纪以前还存在着猎取人头求婚的习俗。 

     基威人和麦威塔人,他们以猎取人头作为一种勇敢的象征,特别是青年 

男子为了取得姑娘的爱慕,首先必须是一个勇敢的猎人头者,才能求得女性 

的爱。 

     基威人和麦基塔人常常为了猎取人头而发生战斗。两个敌对的部落作 

战,当一方被杀死后,战胜者便用竹刀把死者的头颅割下来,用一根藤索拴 

住下颌骨,携回本部落。头颅带回来后,村寨内部要举行庆祝仪式。首先, 

由祭司将人头悬挂在火塘上,用火焰把头发全部烧光,然后将头的肉全部取 

下,将头骨洗干净。这时全村青年男女都汇拢而来,围着火塘和人头唱歌跳 

舞,欢庆猎头的胜利。头骨洗干净后,用一根雕刻的木钉将人头悬挂在猎头 

者房屋的中柱上面,人们又饮酒庆祝一番。最后是猎头者把下颌骨挂在胸前 

作为装饰和其他青年男女一齐唱歌跳舞。这个勇士不仅受到本村老人们的器 

重,而且特别受到姑娘们的爱慕。如果这个猎头的勇士爱上某个姑娘,只要 

把下颌骨挂在这个姑娘的胸前,她就成了他的妻子。因此,在基威人和麦威 

塔人的意识中,猎取人头不仅是勇敢的象征,而且是寻求配偶的条件。 

     也正因为如此,基威人和麦威塔人,男孩从幼年起便耳闻目睹猎取人头 

的种种事迹,使他们从小立志做一个能猎取人头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