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 汤,同治黄汗也。而 芍桂枝苦酒汤证曰∶汗沾衣,是汗
甚多也。桂枝加黄 汤证曰∶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是汗少也。以此考之,汗之多少,即
用黄 多少,则其功的然可知矣。
防己黄 汤、防己茯苓汤。同治肌肤水肿也。而黄 有多少。防己黄 汤证曰∶身重汗
出。防己茯苓汤证曰∶水气在皮肤中,此随水气多少,而黄 亦有多少。则黄 治肌表之水
明矣。故 芍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 汤,随汗之多少,而用黄 亦有多少也。
黄 桂枝五物汤证曰∶身体不仁。为则按∶仲景之治不仁,虽随其所在,处方不同。而
历观其药,皆是治水也。然则不仁,是水病也。故小腹不仁、小便不利者,用八味丸以利小
便,则不仁自治。是不仁者,水也。学人思诸。
防己黄 汤,《金匮要略》载其分量与《外台秘要》异。为则夷考其得失,《外台秘要》
古,而《金匮要略》不古矣。故今从其古者也。
辨 误
余尝读本草载黄 之功。陶弘景曰∶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益气。甄权曰∶主虚喘,
肾衰耳聋,内补。嘉谟曰∶人参补中,黄 实表也。余亦尝读《金匮要略》,审仲景之处方,
皆以黄 治皮肤水气,未尝言补虚实表也。为则尝闻之,周分置医,职四焉∶曰食医、曰疾
医、曰疡医、曰兽医。夫张仲景者,盖古疾医之流也。夫陶弘景尊信仙方之人也。故仲景动
言疾病,而弘景动论养气,谈延命,未尝论疾病。后世之喜医方者,皆眩其俊杰,而不知其
有害于疾医也。彼所尊信而我尊信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岂不亦悲哉?夫逐奔兽者,不见
大山。嗜欲在外,则聪明所蔽。故其见物同,而用物之异。仲景主疾病者也,弘景主延命者
也;仲景以黄 治水气,弘景以之补虚。夫药者,毒也。毒药何补之为,是以不补而为补,
以不补而为补,是其聪明为延命之欲所蔽也。古语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夫古所谓
虚实者,以其常而言之也。昔者常无者,今则有之,则是实也。昔者常有者,今则无之,则
是虚也。邪者,常无者也;精者,常有者也。故古所谓实者,病也。而虚者,精也。因病而
虚,则毒药以解其病毒而复其故也。非病而虚,则非毒药之所治也,以谷肉养之。故曰攻病
以毒药,养精以谷肉果菜。今试论之。天寒肌肤粟起,当此时服黄 而不已也。以衣衾则已,
以衣衾而不已也,啜粥而已,无他。是非病而精虚也。若乃手足拘急恶寒,是与衣衾而不已
也,啜粥而不已也,与毒药而已也。无他,是邪实也。呜呼?仲景氏哉?信而有征,此孔子
所以非法言不敢道也,甄权、嘉谟不言疾医之法言也,抑亦弘景祸之矣。言必以仙方,必以
阴阳,此 功之所以不着也。
品 考
黄 汉土、朝鲜、本邦皆产也。汉土出绵上者,以为上品,其他皆下品也。其出朝
鲜、本邦者,亦皆下品也。今华舶之所载而来者,多是下品,不可不择也。凡黄 之品,柔
软、肉中白色,润泽味甘,是为上品也,锉用。
卷上
人参
内容:主治心下痞坚、痞硬、支结也。旁治不食呕吐、喜唾、心痛、腹痛、烦悸。
考 证
木防己汤证曰∶心下痞坚。
以上一方,人参四两。
人参汤证曰∶心中痞;又曰∶喜唾、久不了了。
桂枝人参汤证曰∶心下痞硬。
半夏泻心汤证曰∶呕而肠鸣、心下痞。
生姜泻心汤证曰∶心下痞硬、干噫食臭。
甘草泻心汤证曰∶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又曰∶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小柴胡汤证曰∶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又云∶胸中烦。又云∶心下悸。又云腹中
痛。
大半夏汤证曰∶
呕而心下痞硬。
茯苓饮证曰∶气满、不能食。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曰∶食入口即吐。
桂沉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六物黄芩汤证曰∶干呕。
白虎加人参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生姜甘草汤证曰∶咳唾涎沫不止。
以上十四方,人参皆三两。
柴胡桂枝汤证曰∶心下支结。
干姜人参半夏丸证曰∶呕吐不止。
四逆加人参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其用人参者,或一两半,或一两,而亦三两之例。
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黄连汤证曰∶腹中痛、欲呕吐。
旋复花代赭石汤证曰;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大建中汤证曰∶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
以上四方,人参皆二两。
上历观此诸方,人参主治心下结实之病也。故能治心下痞坚、痞硬、支结。而旁治不食、
呕
为则按∶人参、黄连、茯苓三味,其功大同而小异也。人参治心下痞硬而悸也,黄连治
心中烦而悸也,茯苓治肉 筋惕而悸也,不可不知矣。
互 考
木防己汤条曰∶心下痞坚,愈复发者,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是人参芒硝,分治
心下痞硬之与痞坚也。于是乎可见古人用药不苟也。盖其初,心下痞坚犹缓,谓之痞硬亦可,
故投以人参也。复发不愈,而痞之坚必矣,故投以芒硝也。半夏泻心汤,脱硬字也。甘草泻
心汤,此方中倍甘草。生姜泻心汤,加生姜之汤也。而共云治心下痞硬,则此方脱硬字也明
矣。吴茱萸汤、茯苓饮、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六物黄芩汤、生姜甘草汤,皆人参三两。而
云治咳唾涎沫、呕吐下利,不云治心下痞硬。于是综考仲景治咳唾涎沫,呕吐下利方中,其
无人参者,有居八九。今依人参之本例,用此五汤施之于心下痞硬,而咳唾涎沫呕吐下利者,
其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其证不具也。其云∶发汗后身疼痛,是桂枝汤证也;然则
芍药、生姜、人参之证,阙也。说在《类聚方》。
白虎加人参汤四条之下,俱是无有人参之证。盖张仲景之用人参三两,必有心下痞硬之
证。
半夏丸,依本治之例,试推其功。心下有结实之毒,而呕吐不止者实是。主之大抵与大半夏
汤之所主治也大同小异,而有缓急之别。
四逆加人参汤,其证不具也。恶寒脉微而复利,是四逆汤之所主;而不见人参之证也。
此方虽加人参仅一两,无见证,则何以加之?是脱心下之病证也明矣。附子汤证不具也。此
方之与真武汤,独差一味。而其于方意也,大有迳庭。附子汤,术、附君药,而主身体疼痛,
或小便不利,或心下痞硬者。真武汤,茯苓、芍药君药,而主肉 筋惕,拘挛呕逆,四肢沉
重疼痛者。
旋复花代赭石汤,其用人参二两,而有心下痞硬之证,此小半夏汤加减之方也。二两疑
当作三两也。
辨 误
甄权曰∶参补虚。误矣,此言一出,流毒千载。昔者张仲景之用参也,防己汤莫多焉。
其证曰∶支饮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未尝见言补虚者也。又曰∶虚者即愈,实者三日
复发。复与而不愈者,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此其所由误者乎?则有大不然。盖汉以
降,字诂不古者多矣,则难其解。古语曰∶有为实也,无为虚也,故用防己汤。而心下痞坚
已,虚而无者,则即愈也,虽则即愈也,心下痞坚,犹实而有者,三日复发,复与防己汤而
不愈者,非特痞硬,即是坚也,非参之所主,而芒硝主之,故参如故,而加芒硝、茯苓。由
是观之,不可谓参补虚也。孙思邈曰∶无参,则以茯苓代之,此说虽误,然参不补虚,而治
心下疾也,亦足以征耳。盖参补虚之说, 于甄权。滔滔者天下皆是,本草终引广雅五行,
记是参之名义,而岂参之实乎,学人详诸。余读本草,至参养元气,未尝不发书而汉也。曰∶
呜呼,可悲哉,人之惑也。所谓元气者,天地根元之一气也,动为阳,静为阴,阴阳妙合,
斯生万物,命其主宰,曰造化之神也。而人也者,非造化之神也,故人生于人,而神不能生
人,况于元气乎?夫人之元气也,免身之初,所资以生,医家所谓先天之气也。养之以谷肉
果菜,所谓后天之气也。虽然,元气之说,圣人不言,故经典不载焉。战国以降,始有斯言
。冠子曰∶天地成于元气。董仲舒《春秋繁露》曰∶王正则元气和顺。扬雄解嘲曰∶大气
含元气。孔安国《虞书注》曰∶昊天谓元气广大。《汉书·律历志》曰∶大极元气,函为一
。班固《东都赋》曰∶降烟 ,调元气。此数者,皆言天地之元气,而非人之元气也。《素
问》曰∶天之大气举之,言系地于中而不坠也。又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言皮肤毫毛之
末,温缓之气也。此犹可言也。然论说之言也,于疾医何益之有?又曰∶养精以谷肉果菜,
是古之道也,未闻以草根木皮,而养人之元气,盖其说出于道家,道家所雅言延命长寿,故
立无气以为极也。秦汉以降,道家降盛,而阴阳五行元气之说,蔓延不可芟,医道湮晦,职
此之由,岂可不欢哉!夫医术人事也,元气天事也,故仲景不言矣。养精以谷肉果菜,而人
参养元气,未尝有言之。由此观之,其言养元气者,后世之说也,不可从矣。
东垣李氏曰∶张仲景云∶病患汗后,身热亡血、脉沉迟者,下利身凉、脉微血虚者,并
加人参也。古人之治血脱者,益气也。血不自生,须生阳气。盖阳气生,则阴长而血乃旺也。
今历考《伤寒论》中曰∶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李氏其据此言乎?然而加人参仅
仅一两也。四逆加人参汤,更加茯苓,此为茯苓四逆汤,而不举血证,则人参之非为亡血也,
可以见已。且也仲景治吐血、衄血、产后亡血,方中无有人参,则益足证也,李氏之说妄哉
!自后苟有血脱者,则不审其证,概用人参,亦益妄哉!或问曰∶吾子言仲景用人参治心下
痞硬,而大黄黄连泻心汤之属,无有人参,岂亦有说乎?曰∶有之。何子读书之粗也?大黄
黄连泻心汤曰∶心下痞,按之濡。其于人参,则诸方皆曰心下痞硬。硬濡二字,斯可以见其
异矣。
品 考
人参 出上党者,古为上品,朝鲜次之。今也,上党不出,而朝鲜亦少也。其有自朝鲜
来者,味甘,非其真性。故试诸仲景所谓心下痞硬,而无效也,不可用矣。源顺和名抄云人
参,此言久末乃伊芳。盖本邦之俗,谓熊胆为久末乃伊芳,而亦号人参,则以其味名也。由是观
之,本邦古昔所用者,其味苦也亦明矣。今试取朝鲜之苗,而树艺诸本邦者,其味亦苦也。
然则其苦也者,是人参之正味。而桐君雷公之所同试也,乃今余取产于本邦诸国者用之,大
有效于心下痞硬。其产于本邦诸国者,五叶三 ,其于形状也,亦与所产于朝鲜同矣。产于
本邦诸国者,于和州金峰者最良。去土气而锉用,谨勿杀苦也。
卷上
桔梗
内容:主治浊唾肿脓也,旁治咽喉痛。
考 证
排脓汤,证阙。
桔梗白散证曰∶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
桔梗汤证曰∶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
排脓散,证阙。
以上四方,其用桔梗者,或三两、或一两、或三分、或二分。
上四方者,皆仲景之方也,而排脓汤,以桔梗为君药也,不载其证。今乃历观其用桔梗
诸方,或肺痈、或浊唾腥臭、或吐脓也。而以桔梗为君药者,名为排脓,则其排脓也明矣。
互 考
排脓汤之证虽阙,而桔梗汤观之,则其主治明矣。桔梗汤证曰∶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
仲景曰∶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也;是乃甘草者,缓其毒之急迫也。而浊
唾吐脓,非甘草之所主,故其不差者,乃加桔梗也。由是观之,肿痛急迫,则桔梗汤;浊唾
吐脓多,则排脓汤。
辨 误
排脓汤及散,载在《金匮》肠痈部。桔梗汤及白散,亦有肺痈之言。盖肠痈肺痈之论,
自古而纷如也。无有明辨,欲极之而不能也。人之体中,不可见也。故谓无肺痈肠痈者妄也,
谓有肺痈肠痈者亦妄也。凡吐下臭脓者,其病在胸也,而为肺痈。其病在腹也,而为肠痈,
其亦可也。治之之法,不为名所拘,而随其证,是为仲景也。
品 考
桔梗 处处出焉。药铺所鬻者,淅而白洁,脱其气味也,不可不择焉。唯去其土泥,而
不杀
卷上
术
内容:主利水也。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烦疼、痰饮、失精眩冒、下利、喜唾。
考 证
天雄散,证阙(说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术八两。
桂子附子去枝加术汤证曰∶小便自利。
麻黄加术汤证曰∶身烦疼。
越婢加术汤证曰∶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
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四方,术皆四两。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曰∶小便不利。
人参汤证曰∶喜唾。
桂枝人参汤证曰∶利下不止。
茯苓泽泻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
茯苓饮证曰∶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
以上五方,术皆三两。
甘草附子汤证曰∶小便不利。
真武汤证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苓姜术甘汤证曰∶小便自利。
苓桂术甘汤证曰∶小便自利。
苓桂术甘汤证曰∶心下有痰饮,又云头眩。
泽泻汤证曰∶其人苦冒眩。
枳术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茯苓戎盐汤证曰∶小便不利。
以上七方,术皆二两。
五苓散证曰∶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术十八铢,而三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无论小便之变。其他曰饮、曰痰、曰身烦疼、曰喜唾、曰冒眩、亦皆水
病也。凡小便不利而兼若证者,用术而小便通,则诸证乃治。由是观之,术之利水也明矣。
互 考
天雄散。《金匮要略》载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条后,而不载其证。而李时珍作《本草纲
目》曰∶此仲景治男子失精之方也。然则旧有此证,而今或脱也。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
枝龙骨牡蛎汤主之。下当云∶天雄散亦主之。以余观之,时珍之见,而岂以术、附为治失精
梦交乎?此则观于本草,可以知耳。夫失精梦交,水气之变也,故以术为主药也。
《金匮要略》白术附子汤,即《伤寒论中》桂枝附子去桂加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