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真理”,对于我这样擅长埋头与论文和DNA对话的人来说,无疑在一刹那间否定了我大部分的潜能。我只能听“人类潜能的导师”史蒂芬。柯维给支的绝招,带我进入崭新天地。
七个习惯中的第五个习惯—知彼解己(同理心交流原则)让我想到上司的话,似乎开始明白一些公司生存的真谛。我很快开了小差,想得更多的是—医生和病人的沟通。
一个病人去看心内科门诊,拿着几大本心电图给医生:病人:我在单位体检时查出有早搏,去了好几家医院,做了好几本心电图,就是治不了根儿。
医生:查出有其他心脏病吗?
病人:没有。
医生:那不用治,你这是良性早搏。
病人:但我很担心。
医生有些不耐烦:没事儿,良性早搏一般不需要吃药。
病人将信将疑地离开了,医生觉得病人大惊小怪。医生肚子里一堆关于良性早搏的知识也只简化为两句话:“你这是良性早搏。良性早搏一般不需要吃药。”
这两个人显然都在自说自话,结果两个人都很懊恼。
如果换成两个略懂沟通技巧的人,情景会变成:病人:我在单位体检时查出有早搏,去了好几家医院,做了好几本心电图,就是治不了根儿。
医生:我能理解你的苦恼。你这种情况不少见,你查出有其他心脏病吗?
病人:没有。有没有其他心脏病和早搏有什么关系?
医生:是这样的,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早搏一般没什么事,又叫良性早搏。良性早搏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也不需用抗心律失常的药。有时候,过度治疗反而会产生医源性症状,让你焦虑。用药越积极,精神压力越重,症状反而越明显。
病人:但我还是很担心。不吃药能行吗?
医生:你知不知道,美国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的意外死亡人数,大大超过其民航空难与战争中死亡人数的总和。从今天开始,不妨把你关心早搏的精力放在其他更有意思的事上。正常生活,正常工作,每年来复查一次。
病人的疑虑被打消了,医生也让病人理解了不用药的原因。可惜的是,这一幕多是理想景象。医生在拥挤的门诊哪有这么充裕的时间给病人解释这么多?我们的病人又哪有这么积极的态度努力去强势地要求解决自己的问题?
在北京西单的一家医院走廊里,有这么一条标语:“换位思考——假如我是患者。”总算有家医院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同理心对医生有多重要,但去他们的门诊和病房看看,不谙沟通技巧的场景时有发生,当场吵起来的也不在少数。
沟通是公司生存要诀,沟通也是成功看病要诀。只要稍微留心就能发现,在医生和病人的关系里,似乎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沟通的难题和困境。这是因为我们都缺少有效沟通的常识—首先去了解对方,然后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医生和病人,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沟通对自己有多重要,他们大多可能也像刚进公司的我一样,没听说过“知彼解己”,那些沟通的障碍和难题如山堆积,年复一年。
》
如何给自己选一位好医生(3)
连载:医事作者:讴歌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在这点上,心理专家似乎做得要远比临床医生出色。我曾经开玩笑问过一个名校毕业做心理咨询多年的朋友,为什么电影里、小说里的心理医生往往最后自己也疯了?
这位20世纪80年代的文青,不忘先针砭一下时弊:“中国目前80%的心理咨询师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医生。”他随后转入正题,说:“真正的心理医生在咨询时,最重要的是同理心,你要先理解病人的苦恼,然后才能让病人理解你给支的招。这种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很重要,但心理医生的同理心职业要求,容易使他经常进入精神病患者的语境。所以,一个心理医生,也不能玩命看病人,一个星期看10个就不错了。除此之外,他还需要一些工具来纠正自己,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否则就像你说的,自己也疯了。”
知彼解己,并非只是大公司生存法则。史蒂芬。柯维的七个习惯,曾在美国掀起一股全民培训高潮,其中也不乏医生和护士。它是一种沟通技巧、一种新角度,希望最后获得有效沟通,而不是大家白忙一场,末了还带着怨愤和疑虑分手。
但一个病人是怎么先学会成为沟通高手的呢?从前的病人,更多地像被动执行高手,从本质上来说,高度专业信息的掌握使得医生是一群希望有控制权的人,他们希望表现权威,喜欢那些听话、少提问题、按部就班、服从安排的病人。但这类被医生所喜欢的病人,常常因为失去了思考、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而使得医生其实无法从病人那里得到治疗的反馈。有时医生在例行公事的工作中,反而需要病人提醒,才会注意到新的问题,可病人大多不敢多说什么。最后,治病更多地演变成医生自说自话、一意孤行的独角戏。病人自轻自贱,认为自己本来在医院里就应该是“弱者”。这就是过时的医疗风格—“医生下命令,病人去执行”。
》
聪明病人可以改变弱者地位连载:医事作者:讴歌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在变化的现代医疗风格中,让我们来给聪明病人画一张像。
现代聪明病人,应该是在沟通中强势、主动的病人。他能把一次看病的收获,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最大化,但这并不是说他粗鲁好斗、让人讨厌、质疑医生、不尊重医生。
他能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是积极、主动提问题的病人,想知道每项检查和手续背后的原因。他是为自己的健康着想并时时刻刻要求求证下一步是否正确的人。他拒绝被操纵,不因为别的病人都对医生唯唯诺诺就会全盘接受,但他同时又在沟通中表现了对医生足够的尊敬、坦率和真诚。
这样的病人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并用自己的积极参与及时地消除内心的疑虑,及时地向医生提出自己的愿望和想法,避免医生可能会犯的错误。他时刻采取主动,从医生那里争取到最好的服务,发展和医生的良好关系。
但是在平时,有多少病人在离开医生办公室时,还能记得和医生讨论的内容?有多少病人注意到,如果忘记了一点信息或者一点建议,有可能就会影响到治疗?有些病人看完病回家,甚至还自作主张地改变治疗方案,不按剂量服药,也不按次数服药,更别提医生提到的忌口或者应该注意的饮食,这些信息常常被病人抛到脑后。
好的医疗,是病人和医生协作互动推进的,二者是一条战线上的,而那些埋怨、牢骚、愤懑……没有一样能起作用。
聪明病人在看病前要准备什么?他需要详细、有条理地列出眼下和过去的病史、资料,告诉诊治的医生全部信息,即使有的信息可能不好意思说出口。这些资料包括:■ 你的症状:什么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什么频率?
■ 你的健康史:准备一本个人健康笔记,上面列着你既往的健康问题。
■ 个人信息:你是否感觉到有压力,你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 现在所用药物:把药瓶带给医生看,或列张单子,包括什么时候服用,服用频率和剂量,以及有没有服用其他补药。
■ 服药后有没有副作用出现:让你感觉不舒服的症状,是否对药物过敏。
■ 所做检查:做过哪些检查,检查单和报告单,在其他医院看病的病史记录。
聪明病人时刻不忘问问题,随时告诉医生哪里没明白。明白的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如果不问,医生会以为你全部理解了。要知道,病人对于自己的健康问题承担着必须了解的责任,自己所患疾病具体来说是什么机理,有什么危害。但有一点要记住,如果你质疑医生所有的话,会激起他对抗和防卫的心理。聪明病人问问题,不是为了挑刺,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懂的比医生更多,只是希望他对自己的病情更加了解。面对医生,聪明病人要敢于真诚地提问。
■ 开门见山。如果不止一个问题,以最重要的问题开头。提问时注意技巧,首先要说明,你问这些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接受医生的治疗建议,这对于奠定你和医生的良性关系很重要。
■ 勇敢、有礼貌地问。畏惧、尴尬、怨恨……这些情绪会在病人和医生之间筑起藩篱。不要害怕张口,但也要注意有礼貌地问,礼貌地告诉医生你需要点时间,问些问题。如果害怕某种检查,对身体某些部位的检查感觉害羞,你要开口说出来。如果在检查过程中感觉不舒服,要及时让医生知道。如果医生在检查过程中,发出了让你不安的感叹词或者说了让你疑虑的话,与其自己胡猜乱想,不如请医生解释清楚。
■ 说出所有疑问。如果你对诊断或者治疗计划有疑问,告诉医生。如果你不愿意进行某种治疗,需要询问医生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如果可能,再去问问其他的医生。
■ 不遗漏任何一个问题。如果事后发现忘了提出或没有理解的问题,写下来,下次复诊一定要问清楚。
■ 如果治疗方案不奏效或者让你感觉更差,别忘了询问医生。仍然是勇敢地开口,但必须礼貌。
》
如何为自己的健康打算连载:医事作者:讴歌出版社:北京出版社病人怎么解决和医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第一步是从无知到有知,他得获得关于疾病的信息。当然这还不够,第二步是从有知中提炼,他要了解得全面、客观。而这些,是我们善用“患者教育”能获得的结果。
患者教育是什么?一个学文科的朋友和我讨论“患者教育”这个词,她开玩笑说,从字面上理解,中国病人很容易就被“教育”了,因为教育这个词,在汉语中似乎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威和灌输成分。我说,如果一个病人用这“教育”用得好,不但不是被灌输了,反而是赢得主动,如虎添翼。
对一个去医院看病的病人来说,最忌讳的就是听信一面之辞,一知半解,然后全盘托付。这并不是说你要防范医生,而是说如果你想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为自己的健康打算,如果你想让自己少点抱怨,那你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你需要更客观、更全面的信息,了解更多的治疗可能,当然可能也包括比较不同方案的价格。
这种思维方式,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并不陌生。为什么到了看病这件事上,大家却做得不像生活里其他事那么有智慧呢?我们在农贸市场买把蔬菜也会货比三家,但到了看病这件事上,我们却坦然地患上了信息贫乏症,并且很少为自己充实这样的信息。原因可能是因为,和医学有关的信息总是那么枯燥乏味而且深奥,一般人认为自己肯定搞不明白就里。另外,我们好像也不知道去哪里寻找这样的教育渠道。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除了抱怨、受伤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建设性的作为。
一个病人去门诊看病,关于疾病的所有信息并不是百分之百由他面对的那个医生所给予的。在比较短的时间之内,医生可能只挑最主要的几点给病人讲清楚,而就这几点病人要是能全部记住就算不错了。
一个聪明病人对疾病的了解,并不是靠一位医生的几分钟普及就能完成,而是自己不断积累、主动学习得来的。现在渐渐风行世界的患者教育,就是提供这种信息的渠道。到了近几年,因为传播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患者教育以更通俗、更具体的方式接近了我们的生活。在北京地铁站,有一张宣传画上就是最通俗的顺口溜:“管住你的嘴,迈开你的腿,不沾烟和酒,健康永相随。”这是北京疾病控制中心的公益广告。在宣传糖尿病的预防时,也流行“管住你的嘴,迈开你的腿”的说法。春节回家探亲看见一两年未见的伯父,身材挺拔、精神矍铄,问其经验,他居然嘴里出来的也是:“管住嘴,迈开腿。”
在日益丰富的患者教育形式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网站。在美国,经常会有某一类疾病的公益组织,还有同类病人组成的病友组织。在他们的网站上,或者由制药公司资助的网站上,会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向每一个访问的非专业人士解释:这种疾病是怎么回事?怎么去预防?怎么去治疗?现在有哪些治疗新手段在进展?每个访问者都可以在网上直接提问题。更人性化的网站还会涉及医学之外的其他问题,比如:教病人如何恢复心理平衡?如何面对这种疾病?如何继续保持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美满?在一个与过敏疾病有关的网站上,病人甚至可以在网站上编写自己的过敏档案,查看当天的空气质量(花粉含量)、相关天气预报,向过敏病学专家提问题。
应用比较多的患者教育形式还有大众报刊的健康文章、医院内发放的病历手册以及患者教育手册。这种文章一般信息不多、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但是难以保证连续性,也没有交流感,纯粹通过患者自己阅读理解。它们的好处是受众广泛。
相比之下,另外一种比较受欢迎的,也是最原始但最生动的形式是患者教育讲座。这种讲座一般设在大型医院内,由知名专家为患者举办各种疾病相关知识的讲座。如果足够细心,我们在报纸的角落或者医院的通告栏里,往往就会发现这样的讲座通知。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信息,还可以在一些网站上查到800电话咨询。这种咨询电话有时是非营利组织设置,也有些是为宣传某种药品而设置,但如果足够专业规范的话,其咨询内容往往都会涉及疾病的基本知识和病人自我防治的注意点。接电话的一般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医务工作人员。
在善用这些资源时,要注意一点,不管我们被哪种患者教育形式给“教育”了,千万不要轻易付出100%的信任,要学会质疑和求全。因为我们要力求为自己的健康打算,就需要拿在手上的信息是全面的、客观的。即使在接受某一类患者教育的同时,我们仍然不要忘了尽量多参加几次不同的活动,收集不同的信息,听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