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器等至微至贱之物,以及文具(如镇纸、砚、笔洗)、寝具(如瓷枕、灯
具)各种摆设等也都用瓷烧制。为此,许多瓷窑既能生产胎质细腻、釉色光
润的名瓷,也能生产成本低、质量低劣的粗瓷。
随着陶瓷生产的社会化,一些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较好的瓷
窑,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以此名闻天下。名窑的出现是唐代陶
瓷生产发展的显著特征。
这时期名窑很多,有越州 (今浙江绍兴)的越窑,浙江温州的瓯窑,鼎
州(今陕西泾阳县附近)的鼎窑,婺州(今浙江金华)的婺窑,湘阴的岳窑,
寿州的寿窑,洪州 (今江西南昌)的洪窑,邢州的邢窑,邛州的邛窑等。这
些名窑北起渤海,南到广州,西自秦州,东达于海,由此可见陶瓷生产规模
之大。
隋到五代间的陶瓷基本是青、白两色。青瓷名窑有越、瓯、婺、岳、景
德镇、邛等窑,都在江南,只有鼎窑在江北;白瓷名窑中的邢、定、秦、巩
县、密县等窑在北方,只有邛窑在南方。所以青、白名瓷分据南北,隔江相
峙,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体系。其中白瓷技术已趋成熟。据1958年对唐代
白碗的分析,白瓷胎中的氧化钙成分较高,烧成温度在1200℃,非常接近现
代细瓷的标准,已达到了“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馨”的水准。于
青、白以外,唐代还能生产黄、褐、酱、紫等色瓷,以及花瓷、绞胎瓷等。
举世闻名的唐三彩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唐三彩是唐代三彩陶器的简
称,属于低温铅釉陶器。主要用作明器,品类很多,花草虫鱼、童仆婢妾、
楼台亭榭,各种形状都有。开元年间 (公元8世纪初)盛极一时。
唐三彩的制法是以白黏土作胎,外施低温釉,釉中以铜、铁、钴、锰等
金属作着色剂,铅作助熔剂,在大约800℃温度下烧成。由于铅熔点低,首
先熔化,其他具有各种不同颜色的金属氧化物颗粒在熔化的铅中浸润、扩散,
呈现出绿、蓝、黄、白、褐、赭等多种颜色,交汇成缕缕束束、飘忽不定的
图案来。颜色的多少和种类,视釉中着色金属的种类的多少、以及炼制时氧
化或还原状态的不同而异。唐三彩大多有黄、绿、白三种以上的颜色。
唐三彩由于色彩绚丽多色、造型优美传神,而且反映了唐代丰富多彩的
社会生活,成为中国陶瓷中的精品。唐三彩远销国外,作为最具中国风格的
艺术品而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瓷器到了宋朝,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峰。宋瓷在形体方面继承、融合了周
秦古铜器的造型艺术,并以现实生活为原型,树立了美观典雅、实用大方的
风格。宋瓷注重形、色、质的完美统一,因此,宋瓷在质地上追求质料的纯
净和工艺处理的规整,而且釉色趋于淳厚。宋瓷于古朴中不掩丰腴,淡雅中
含着深邃,既不象隋唐瓷器那样拙朴,也没有明清时期的华贵浮艳,它为陶
瓷美学开辟了新的境界,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 Page 84…
宋元瓷器在工艺技术上也达到了更高水平,青瓷、白瓷的制瓷技术发展
更为纯熟。宋代青瓷在南方以龙泉窑为代表,在北方则以浅窑 (河南汝州,
今临汝县)最为出色。宋代青瓷十分精致,制瓷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是中国青瓷发展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白瓷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突破“南
青北白”的局面,由北向南发展。白瓷以定窑(河北定州,今曲阳县)最为
有名,称之为“北定”。南宋以后则以景德镇为主,称为“南定”。南定因
其白度和透光度高而被誉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
宋元时期已形成了著名的八大窑系:北方的定窑、磁州窑、均窑、耀窑;
以及南方的景德镇窑、越窑、龙泉窑和建窑。其他如汝窑、官窑、哥窑等也
都是一代名流,有的还能独树一帜,自成系统。它们的作品各具特色、巧夺
天工,构成了瓷器工艺技术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
定窑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碗
碟等多是复烧,碗口、碟边无釉,包铜边或金银边,它的制花技术也很有特
色。
磁州窑以磁石泥为坯,所以它的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白瓷黑花,
或作划花、凸花,别具一格。
均窑烧造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为最好。均窑的窑变是宋瓷窑变中的
代表作。
耀州窑胎骨很薄,釉层匀净,器壁内外布满花纹,产品十分精美。
景德镇瓷器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最高,是宋代制瓷技术
的代表。
越窑瓷器胎薄而匀,小巧细致,光泽美观。
浙江处州琉华山下,有兄弟二人以制陶为业。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
生二,所烧的瓷器均冠绝天下。后人把章生一的窑称为哥窑,也称琉田窑。
章生二窑称为弟窑,又名龙泉窑或章窑。哥窑瓷器“其胎质细、性坚、其体
重,多断纹,隐裂如鱼子。亦有大小碎块纹,即开片也。釉以米色、豆绿两
种居多,有紫口铁足。无釉之处所呈之色,其红如瓦屑。其釉极厚润纯粹,
历千年而莹泽如新” (《饮流斋说瓷》)。弟窑多粉青或翠青色,与哥窑的
唯一不同就是没有开片、断纹。龙泉青瓷釉色美丽光亮,非常悦目,受到后
人的推崇。《春风堂随笔》就说“章窑所陶青器纯粹如玉,为世所贵。”
建窑所产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大多采用紫黑色胎,胎很厚,黑釉光亮
如漆,有的还有土黄色毫纹或银色斑点。
汝窑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还有豆青、虾青、茶末等色,其色清润,釉
层厚如堆脂,有的开片鱼子纹。
官窑瓷器胎釉都很薄,由于含三氧化二铁,当用还原焰烧制时,一部分
还原为四氧化三铁。因此瓷胎成灰黑色,底足露胎还原较强而呈黑色,称为
“铁足”。器口灰黑色泛紫,叫做“紫口”。“紫口铁足”也是宋瓷中的珍
品。
宋元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重要发明,如装烧技术方面的发明有宋代定
窑发明的覆烧工艺,和金朝后期也是创自定窑的砂圈叠烧法,然而最重要的
是釉料方面的发明。
宋代名窑各有风格,或如泪痕,或如堆脂,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施釉
不同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宋元发明的新釉有石灰碱釉、乳光釉、铜红釉和
钴蓝釉等。这些釉料的发明,不但提高了传统瓷类的质量,有的还导致了瓷
… Page 85…
器新品种的出现,为制瓷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领域。
以石灰碱釉为例。龙泉窑使用的石灰碱釉是用石灰加砻糠配成“乌釉”,
再加入普通石灰釉中制成。石灰碱釉高温黏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把釉层涂
得厚一些,避免了北宋以前习用的石灰釉因为高温黏度小、釉层薄,因而釉
色显得浅薄轻浮的缺点。此外,还可以通过控制烧成气氛和温度,使釉层变
幻出万千气象。例如温度低,还原气氛差,釉层中就会有较多的小气泡和未
熔石英颗粒,对光线有强烈的折射作用,这就是龙泉粉青瓷;如果提高烧成
温度和还原气氛,釉层颜色变深,就成了梅子青瓷。龙泉窑烧制的粉青和梅
子青等青瓷使以往的青瓷都瞠目于后,代表了青瓷的真正高峰。此外,铜红
釉的产生,直接导致了明清时期宝石红、祭红、郎红、桃花片等色瓷的出现,
起到了别开洞天的作用。乳光釉、钴蓝釉的发明,在中国陶瓷史上也是了不
起的成就。
总之,宋元时期的瓷器无论在胎质、釉料还是在制作技术上都有了新的
提高。如纹饰有划花(凹雕)、绣花(针刺)、印花(板印)、锥花(锥凿)、
堆花 (凸堆)、暗花(平雕)、嵌花(刻嵌),以及剪纸贴花等技巧;在施
釉上则有釉里红、釉里青、两面彩等手法。而且宋元时期的瓷窑结构合理,
温度均匀,产品质量和数量均有大幅度的提高,有的一次可烧制2万件以上
的瓷器。这些都表明,宋元瓷器制造技术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4)建筑技术
隋唐时期,以木结构为主的古典建筑体系日趋成熟。在都城建设方面,
建成了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的长安城;在土木工程方面有长达4000余里的京
杭大运河;桥梁建筑有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敞肩拱桥——赵州桥;其他如园林、
寺塔建筑也达高了很高的水平。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古典建筑技术的成熟。
隋唐的都城建筑技术在当时世界各国中是第一流的,其中长安城的改建
更是中外称誉。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六月,隋文帝鉴于汉长安城狭小,
不能满足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命令高颍、宇文恺等人在长安城
东南的龙首山兴建大兴城。兴建大兴城的工程虽然是由高颍挂名负责,但整
个工程的规划设计是由著名建筑学家宇文恺完成的。
宇文恺(555—612),字安乐,一生主持过许多大的建筑工程,曾在隋
炀帝时升职为将作大臣、工部尚书,总土木之政8年之久。宇文恺在设计过
程中“博考群籍、研究众说”,并用“一分为一尺”的比例(即1:100)设
计了明堂图样,做了木制模型。这是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按比例绘制建筑图纸,
是中国建筑技术的一大突破。
宇文恺主持修建的大兴城是一个由许多方块组合起来的体系。全市分为
九个区,成“井”字形,区与区之间交通十分便利。为了解决城市供水排水
以及环境美化的问题,宇文恺根据当时的地理环境和河道情况,开凿了永安
渠、清明渠和龙首渠,三渠都经宫苑后再注入渭水。渠两边种植柳树,景致
十分宜人,有“渠柳条条水面齐”之称。大兴城的建设还考虑了防卫问题,
在城防方面利用相间的城壕组成防卫体系。
隋大兴城如此庞大的工程要求规划、设计、人力、物力的组织管理相当
精确和严谨,还要认真考虑地形、水源、交通、军事防御、环境美化、管理
以及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大兴城从公元582年6月开始兴建,当年12
月就基本完成,第二年3月迁入使用,前后历时仅9个月。其建筑速度之快,
充分显示了当时中国当时经济力量和科学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唐代又继
… Page 86…
承营建,蔚成大观,重又易名为长安。隋、唐长安城规模宏大,人口众多,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为后世城市建设提供了典范。
长安城的设计者宇文恺在建筑学上的另一贡献是建造了观风行殿。他采
用大量制作标准化预制件的方法,实行建筑装配化,大大提高了建筑速度。
据说观风行殿的构造特点是“可离合为之”,随装随拆,速度之快,“有若
神功”。而且“下施轮轴”,可往来移动。隋炀帝巡幸西北边隆时,曾经设
了可容纳数百人的观风行殿,“戎狄见之,莫不惊骇”。
隋唐时期,中国传统的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技术已然成熟。唐代五台山
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大中十一年 (公元857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
筑。大殿面阔7间,进深4间,由立柱、斗拱、梁枋组成梁柱式的构架。殿
内外柱列和梁坊互相联结,组成一个稳固的整体,并以柱的侧脚加强构架和
榫卯结合。殿的外檐斗拱使用下昂和横拱,形制雄壮有力。内柱上使用偷心
拱上承平阇 (小方格式),殿内显得整洁明亮。屋项的曲线轮廓由各层纵横
的大小梁坊和檩条标高的变化形成,出檐深远。采用宏大的斗拱承托,给人
以屋顶厚重有力的感觉。佛光寺东大殿有一套明确完整的构架体系,反映了
唐代木结构建筑技术的成熟。
隋唐建筑,以匠心独运的石拱桥建造技术最为驰名中外。建于隋开皇中
期 (591—599)的安济桥,俗称赵州桥,横跨在河北赵州(今赵县)洨河之
上,是现存最早的大型石拱桥。桥全长50。82米,拱券净跨度37。37米,桥
面宽9米,桥脚宽9。6米。设计者隋代工匠李春为了减低桥梁坡度,提出了
割圆式桥型方案。安济桥的拱矢只有7。23米,大大小于半径,与拱的跨度比
约1:5,属于坦拱,极大地便利了交通。李春最辉煌的功绩还在于对“拱肩”
实行的改造。他把以往拱桥中常用的实肩拱改为敞肩拱,在桥的两侧各建两
个小拱作为拱肩,这是世界“敞肩拱”桥型的开端。敞肩拱不仅可以减少主
拱圈的交形,提高桥梁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而且敞拱肩比实拱肩节约原料,
又减轻桥身的自重,从而减少桥台对桥基的重直压力和水平推力。此外,汛
期中还有协助泄洪的作用,建筑形象也比较美观。安济桥以首创的敞肩拱结
构形式,精美的建筑艺术,标新立异的建筑技巧,在中外桥梁史上有着举世
瞩目的地位。
宋元建筑处在自唐风格向明清风格转化的过程中。因此这时期的建筑既
不象隋唐那样朴拙雄浑,也不似明清的浮艳华丽,而是于雄壮中带些纤巧,
虽巧丽而不离于雄浑。宋元时期的建筑技术日趋成熟,其中城市建设、《营
造法式》反映的木结构建筑技术、以及桥梁建筑技术都达到了新的高峰。
北宋时期汴京城 (今河南开封)商业和手工业特别发达,人口多达120
万,是10至12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