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二十难+证严法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有二十难+证严法师-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功能也失去了。学佛者想求真如佛性,但是为何不懂得向原有的本性去
探求呢?

    有一次,慈济护专办恳亲园游会,学生和家属及懿德母姊们,大家集
合在操场上,由学生发号施令,家长和懿德妈妈、爸爸们则听候号令,大
家一起游戏,连校长夫妻也参加了。学生是那么的天真,当需要几条领带
时,就不分是校长的或是家长的,统统拿来运用;也不分是否认识,大家
都玩在一起。要几根头发,也是很高兴地把头伸出去,要长、要短,皆任
君选择。还有拿鞋带、裤带当道具的,也一样不分认识与否,只要有就拿
来,连校长的鞋子也被借走了。

    ‘二人三脚’的游戏——不分身份高低,不论年龄老幼,大家玩在一
起。奔跑时,若跌倒了则再爬起来,不计较输赢,一切都由学生判定,只
要博取众人的笑声,玩得高兴就好,这也就达到游戏的目的。

    人生与此相同,每一个人若能守住这份天真,人与人之间不要有任何
计较;不管输赢,只要尽了自己的本份就好。在人生道上,千万不要迷失
自己,不管老少本性都是相同的;我们学佛首先要反妄归真,了解自己的
本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把握当下这一念                        □
~~~~~~~~~~~~~~~~~~~~~~~~~~~~~~~~~~~~~~~~~~~~~~~~~~~~~~~~~~~~~~~~

    我们常常都会迷失了自己的心念,比如,说了一句慷慨话,也许等一
下就要后悔;也许因昨天的行为或人事上的疏忽,今天就感到后悔。凡夫
的人生,常会因往事而后悔,就是因为当下的那一念没有掌握好、没有彻
底的了解自己。

    我常谈起——‘我们要常常守住当下现前的那一念’。有人问我:‘
您这一生有什么计划?’

    我都会说:‘我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不过却是时时把握住现前的每一
秒’。因为现前的一念若能守住,就不会做错事,讲错话,也不会懈怠懵
懂了。

    人生要‘认真’,掌握现前的心念,但是人们都常会迷失心念懵懂地
度日。因疏于待人处事之道,而引来许多烦恼,过了之后,又开始后悔过
去的事,当下的心念又在忧恼中空过了。

    这些话如果用心听,则学道必能见性。

    佛陀说:‘见性学道难’——因为人经常会迷失‘现前’的这一念;
总之,学道不难,只因无法守住当下的心念,才会变易为难。若能守住现
前的一念心,彻底了解自己的本性,那就很容易了。

    就像那燕国童子一样,本来会走路,却偏偏去学戏子的步伐而把自己
原本走路的方法忘记了,人生常常都会如此,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守护在
现前这一刻的心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学佛要体会佛心                       □
~~~~~~~~~~~~~~~~~~~~~~~~~~~~~~~~~~~~~~~~~~~~~~~~~~~~~~~~~~~~~~~~

    大地众生都有其功能本性,一大清早,我们听听大地之音——有鸟叫
、鸡啼、虫鸣……鸡有司晨的功能;鸟儿在芳香的草木之间飞跃轻啼,鸟
语花香这都是众生的本能与本性。

    其实人也是有原本的功能与本性。寺院的僧众们每天早上起得这么早
,不论是虔诚的诵念经典也好,拜佛如仪也好,无非都有一个心念——学
佛。为了学佛而缩短了睡眠的时间,清晨三、四点天未亮就起床,这就是
精进追求真理的一念心所使然。

    但是虽有这一念心,却不知是否能够彻底见性?我们平时念佛,不知
是否已真正体会到佛的本性?暂且不谈体会到佛的本性,先说是否能反观
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及说话的习气?对于这些原来的习气,我们又了
解多少?去除了多少?多数人对自己都无法彻底了解,又如何能够了解佛
的本性?

    我们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句话说起来很流畅、很
顺口。其实我们在这简单易懂的道理上,却无法完全体会其内涵,我们所
知道的平等、天真、自由的本性,只是文字名相上的解说而已,而极少有
人能了解到真我的心和佛心很接近,于是众生与佛就离得很远。因为很多
人虽具有‘人形’,却不能发挥人身的功能,只是空有人形而已,若有人
能发挥其身体的良能,即与佛心相近,可是凡夫总是做不到,所以称之为
‘众生’,而众生与佛的距离就很遥远了!

    鸡会啼、狗会叫,但它们却都无法体会真理的存在,因为畜生道的境
界暗钝愚痴,虽然它们也有天真的本性,却没有被启发和接近真理的因缘
,所以它们离佛的境界非常遥远。而人类领悟力较强,周围的环境无不是
让我们体会、学习、和及时反省的因缘境界,所以这是人接近佛性的最佳
机缘。

    可惜很多人却让机会白白流失,放弃领悟本性的机缘,反而学习了无
实虚幻的玄理。例如,偏向追求神通、追求感应……,这并非学佛的本意
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此刻不后悔方才的心念                     □
~~~~~~~~~~~~~~~~~~~~~~~~~~~~~~~~~~~~~~~~~~~~~~~~~~~~~~~~~~~~~~~~

    学佛,就是要把佛法活用,如甘露般的洗涤我们的身心,洗去无明和
染污心,这就是学佛的本意。把我们平时疏忽的功能再修炼,进而发挥净
爱的功能于日常生活中,这就是真正学佛的目的。如果只求神通,求感应
,这都是错误的观念。

    我们所要求的是现前此刻的心念不要散失,求——此时不后悔方才的
那一念心。若能如此学习佛法,才能定心;如果我们常常后悔昨天的错误
、或刚才讲错的话、做错的事,心老是停留在这前念后念中,那我们就无
法专注于现前此时的人与事物了。现前的心已不能专,而想求他心通,即
易入邪道,那就离佛道愈来愈远了!我们自己的心无法‘通’如何能通他
人的心呢?

    正确的学佛,应是要面对现实——现前的人生。我们要常常反观自己
有多少功能?是否已付出这份功能?

    我曾讲过一个小故事——

    某一间古寺之前有一个水池,水池里住了很多蟾蜍,这些蟾蜍忽而跳
入水池,忽而跳上池塘边,而寺里常有修行人跑香念佛,拿著念珠踏著方
步。蟾蜍群跳到池塘边,看到身穿海青的修行人,踏著庄严的脚步,嘴里
念著响亮的佛号,它们心里很羡慕;其中有一只,当人家在大殿开始拜佛
时,它就跳到大殿门外非常虔诚的祈祷,希望佛陀能赐给它两足站立的能
力,像人类一样的双脚走路。

    因为它很虔诚,所以感动了一位天神,于是就满了它的心愿。它觉得
很欢喜,因为所有的蟾蜍都须四脚跳跃而行,只有它能两足站立而行,所
以它觉得很高兴也很骄傲。

    有一天,草地上忽然来了一条蛇,很多蟾蜍看到凶恶的大蛇,就赶紧
跳到水池里躲起来,那只两足立行的蟾蜍心里也很慌张害怕,但是两足走
路总比不上四足跳跃快,而现在它已经失去了四足跳跃的功能,最后被蛇
追到了且一口咬住,当它痛苦地挣扎时,心里非常后悔,它想:‘我何苦
放弃原本具有的功能?只为了追求两足立行,竟落得亡命于蛇口,后悔莫
及!’

    这虽是个童话故事,但也可以做为我们最好的警惕。学佛就是要恢复
原本的功能本性;若是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却不择手段去追求,终究
是会失败。有些人到寺院去说要学道,却迷于追求神通,因而常会走火入
魔,不但乱了精神且断了慧命,像这样就大可惜了!

    希望大家都能透彻了解我们的本性功能,若无法真正了悟,即使是学
道也很难会得真理,所以佛陀说:‘见性学道难’。其实纯净的真如慧性
和自己最近,然而人们却往往舍近求远。我们的眼晴能看清别人,却看不
见自己的头脸,最近的反而看不到或被疏忽了。

    同样的,学佛无非要我们从最近的地方做起,而最贴近最简单的方式
就是——发挥自己的功能;切莫舍近求远啊!


□□□□□□□□□□□□□□□□□□□□□□□□□□□□□□□□
□                                                            □
□              人有二十难之十八──随化度人难                □
□                                                            □
□□□□□□□□□□□□□□□□□□□□□□□□□□□□□□□□

    精舍的远处传来了阵阵庄严肃穆的念佛声,刚才我在静中就如同身历 
其境,和他们一同起步朝山念佛一样。这样的气氛,真是今人感到轻安喜
乐。

    佛陀说人生二十难,其中的第十八难是‘随化度人难’。‘度’人,
实在是很不简单,光其是要对方一见到你就起欢喜心,由你的一切举动、
语言、声音就能够让他改过,这就更难了——佛陀如是说。不过,现在大
众于殿内打坐静思,而外面有朝山者的修持念佛声,我们的身心就好像被
他们所融合,可见‘诚’能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
~~~~~~~~~~~~~~~~~~~~~~~~~~~~~~~~~~~~~~~~~~~~~~~~~~~~~~~~~~~~~~~~

    记得几年前,在朝山的路旁有一排褚舍,里面养了很多很多的猪,猪
舍的旁边还有很大的鱼池;饲养的人利用猪粪导入池内喂鱼。到了夏天南
风一吹,我们的精舍周围就臭气冲天;可是土地是别人的,他们要养猪、
喂鱼,我们也是无可奈何。

    有一天,一群慈济人来朝山,那时的朝山者并没有像现在浩浩荡荡的
这么多人;只有十几位吧!他们半夜从苏花公路朝山进来,三步一拜非常
地虔诚。养猪的人看见了,觉得很奇怪,心想:‘这些人怎么这样呢!寺
路不好好走,一会儿就拜一次,走不到几步又拜下去?’当时朝山的人默
念佛号而拜,所以,对一个没有信仰,又不曾见过朝山的人而言,他觉得
非常好奇,也有满腹的狐疑……。不过他也一片好心地回家拿了手电筒,
牵著脚踏车跟在朝山者的后面,为他们照明路况;因为他看到山上有些年
轻人,骑著机车飞驰而过,而朝山者穿著黑色海青,天色又暗,万一出事
可怎么办?因此他就牵著脚踏车,手里提著照明灯,让骑机车的年轻人,
和开车往来的人有所警觉,注意到前面有人。总之,他就这样一路跟著朝
山者念佛进入精舍。

    他看到朝山的人,非常虔诚地回向预礼。这时天色也亮了,他原本想
回家去,刚好那时我走到外面看见他,和他打了招呼,他说:‘师父!这
些人好诚心哦!’我告诉他说:‘这叫做朝山!’。他说:‘我从来不曾
见过,真使人感动哦!’。过了一会儿,他鼻子嗅了嗅说:‘你们这里怎
么有猪粪的味道?’我说:‘这就是从你们的猪舍飘来的啊!’他说:‘
我以为只有我们那里会臭,闻久了也不大觉得,没想到这里的味道比我们
那边还浓!’我问他:‘像这种情形你认为好吗?’他说:‘不好,不好
,这样好了,我把这一批猪养大了就结束经营吧!’他真的从此结束了养
猪业。

    这就是以诚来感动人,本来他们一养就是好几百只的猪,一大早拜佛
时,常听见猪群嚎叫的声音。当猪要被送到屠宰场时,听它们哀喻的声音
,真是今人心碎!幸好这群朝山者,以虔诚的举动,把猪舍的主人感化了
修行的人有时因久处于良好的环境,也许不大察觉它的好,有句话说——
‘处于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正是如此。反之,‘处于鲍鱼之肆,久
两不闻其臭’,在很臭秽的环境中住久了,也会不闻其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天堂地狱唯心造                       □
~~~~~~~~~~~~~~~~~~~~~~~~~~~~~~~~~~~~~~~~~~~~~~~~~~~~~~~~~~~~~~~~

    佛陀成道数年后,应父王之邀回国弘法。入城第二日中午,佛陀托钵
经过皇宫楼阁,楼阁上有一对恩爱佳偶卿卿我我的,那男子是佛陀的同父
异母弟弟,名孙陀罗难陀,往楼下一看,见佛庄严的身相非常感动。他赶
快下楼,来到佛陀的面前,向佛问讯。他接过佛陀的钵,将其盛满饭菜,
然后端出来要供养佛陀;但是佛陀一直往前走,他只好捧著钵,跟著佛陀
一直走到精舍。到精舍时,佛陀告诉他:世间的富贵如浮云,你若是贪恋
美色,在滚滚红尘中打转,到头来一定还是在六道中轮回。孙陀罗难陀听
了很感动,因此不顾美娇妻还在家里等他,就随佛出家了。

    出家之后,他还是会想念他的妻子和家庭的生活。有一天,他一直想
偷偷地跑回宫去。佛陀知道他的心思,就告诉他:‘我耍带比丘们出去托
钵,你则留守在精舍,但需扫扫地……’。他想这是回宫的好机会,即说
:‘好!我留守精舍。’可是佛陀故意回头来问他:‘你想离开吗?在你
要走之前,我带你去看看一些境界。看完了,你要走再走吧!’于是两人
坐下来,佛陀入定后,把难陀带上天堂,在那里有一栋富丽堂皇的高楼。
远远一看,孙陀罗难陀惊讶地问佛陀说:‘世间怎有这么庄严美丽的房子
呢?’佛陀说:‘你过去问问这个房子的主人是谁?’他过去一看,看到
里头还有很多美女,就问道:‘你们的主人是谁?’他们说:‘是释迦牟
尼佛的弟子孙陀罗难陀,将来他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