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二十难+证严法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有二十难+证严法师-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什么困难尽管说,不用客气,我一定满足你的需求。’

  这位乞士说:‘我知道国王喜爱布施造福,所以我要来求取财物。’

  国王说:‘好,那你就拿一堆吧!’

  乞士拿了一堆珍宝就走,可是只走了七步,他又回过头来把珍宝放回
原处。

  国王问:‘咦!为什么又拿回来呢?’

  乞士说:‘本来我想三餐温饱就可满足,但现在有这些珍宝,却还过
者如此流浪的生活,觉得欠缺了安全感,所以很希望盖一栋房子。’

  国王听了觉得有理,就说:‘你可再拿一堆。’

  他真的再拿一堆,走了几步又回头放回原位。

  国王疑惑地再问:‘怎么啦?’

  乞士回答说:‘我想如果把这些东西拿去卖了,也只够盖一间房子,
若想娶妻也还不够呀!’

  国王就说:‘好吧!那你拿三堆去,这样就足够让你娶妻建屋了。’

  这位婆罗门乞士于是拿了三堆珍宝,回过身便走;走了七步,又回头
把东西放在原处。国王很讶异地说:‘你这个人真是奇怪,三堆财宝难道
还不够吗?’他说:‘我算一算仍然不够,因为即使房子盖好,娶了妻,
生了子,我还得请一些奴婢来奉侍妻儿,或则把房子装璜得漂亮一点,所
以算起来仍是不够用!’

  遇到这样的人,国王却也度量宽大地说:‘那你就拿七份去吧!’

  乞士真的拿了七堆宝物离去,走了一段路,他又把东西原封不动地放
回去。

  国王微怒道:‘你真是一个怪人,够你盖房子,娶妻,也够你请奴婢
了,这些你还嫌不足吗?这些财物可以让你享受一生啊!’

  乞士叹道:‘我再怎样计算,仍觉得不够,即使什么都有了,可是儿
子长大也要娶媳;唉!人生一世确实是追求不完,也做不完呀!况且人生
无常,我宁可过著目前这种朴实自在的日子,没有精神的负担及家室之累
,可以清净地过一生,我认为目前的生活,就是我最理想逍遥自在的生活
方式。’

  国王听了这位婆罗门乞士的分析,顿有所悟,他想:‘对!人生有永
无尽头的追求,我现在已经很好了,还想追求来生的福;若生生世世只追
求福报,那就永无解脱之日了。身为国王要为百姓,国事操劳,还得防范
他国侵犯,为此忧恼,像这样是真正的福吗?我应该去追求更超然自在的
福!’

  佛陀已经知道国王的心态,这位婆罗门乞士于是向国王说:‘现在有
一位觉者──佛陀出现于人间,我要追求财物,倒不如去追随佛陀,因为
佛陀有取不完的轻安解脱的法财。所以,我想我还是去追求佛的真理比较
好。’他喃喃自语的边走边说,也就离开国王而去了。

  国王听到了世间有位觉者,他心中一震,‘对呀!国内的人民、不是
也口耳相传地说悉达多太子已经成佛了!他是天下众生的导师,我何不去
求佛陀,请佛为我开示皈依?’于是他即刻传令准备马匹;动身到祇园精
舍去。

  到了祇园精舍求见佛陀时,国王一见佛陀,觉得像是遇见故人一般,
他想‘我在那里见过他呢?’佛陀微笑地向他说:‘才没有多久的时间,
你怎么就不认得我了呢?’那时,国王见到佛陀这么慈祥的态度,于是会
意过来,赶紧五体投地,感谢佛陀启发他的智慧。

  佛陀最善于观机逗教,甚至用婆罗门乞士的形态去接近国王,以种种
的方便法,三番两次地乞求财物又归还,这就是智慧的引导,这位国王终
于被度化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弃欲无贪最轻安                          □
~~~~~~~~~~~~~~~~~~~~~~~~~~~~~~~~~~~~~~~~~~~~~~~~~~~~~~~~~~~~~~~~

  佛陀常说:‘人生求无止境’,所以说‘见好不求难’,像那位国王
,他身为一国之尊,又富甲天下,也还觉得必须再求取来生的福;而婆罗
门乞士(以喻世人)想要房子,又想娶妻;娶了妻又要奴仆,而且还要为
未来的子子孙孙设想。这个例子明显地告诉我们,人生求无止境,多辛苦
啊!

  当然,‘追求’是好事;我们学佛也要‘求’精进、不过精进是为了
要解脱自我的心灵,‘求’突破人间色欲的诱惑,要真正用脱俗的精神,
追求心灵清净,而达弃欲无贪的轻安!


□□□□□□□□□□□□□□□□□□□□□□□□□□□□□□□□
□                                                            □
□              人有二十难之八 ── 被辱不瞋难                □
□                                                            □
□□□□□□□□□□□□□□□□□□□□□□□□□□□□□□□□

    第八,‘被辱不瞋难’。

    每个人生气的时候都会说:‘这口气我忍不下!’为什么忍不下呢?
‘因为我被人欺负了,人家占我便宜’,或‘他不讲道理’。大多是这些
问题让人忍不下这口气。

    ‘气’由何而来?由‘贪、瞋、痴’而来。多数人都有贪、瞋、痴三
毒之念,这就是凡夫。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确是离不开这三毒,这就是人
的心病。

    有了贪、瞋、痴、会使家庭中的每一分子不能相互忍让,社会也是由
于人有‘瞋’念而互相计较斗争。本来人生应该是很美好的,就是因为人
人有贪、瞋、痴等三项心理病态,所以稍被人家占了点点便宜,就忍不下
去。

    佛陀之所以能成佛,就是在群体中,能忍下别人所不能忍的侮辱和攻
击,做人家所做不到的艰难之事,所以他能成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忍饥耐饿以德化怨                         □
~~~~~~~~~~~~~~~~~~~~~~~~~~~~~~~~~~~~~~~~~~~~~~~~~~~~~~~~~~~~~~~~

    当年,佛的僧团中,有一位提婆达多比丘是佛的堂弟。他存有野心,
想要统领僧团,因此和阿阇世王勾结,二人互通计谋。阿阇世王想早日取
得王位,因此不惜用残忍的手段,把父王囚禁起来,禁供水谷,要让父王
活活饿死;提婆达多也用种种的方法要杀害佛陀。

    有一天、提婆达多和阿阇世王共议一计,且传令下去、命令全城的人
一律不准供养佛僧,若有违犯,必遭重罚。因此全王舍城内无一人敢供养
佛陀及僧众。

    佛的弟子虽只是日中一食,但每天也不可缺少这一餐饭。时日一久,
僧团己快无法维持生活。佛就叫目犍连、舍利弗、迦叶尊者等诸大弟子,
分别带著僧众分散到各个地方去,唯独佛和阿难及五百位僧众留在城内,
他们忍饥耐饿,佛陀想以这分忍辱,毫无抵抗的忍德来感化阿阇世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慈悲心调服狂象                          □
~~~~~~~~~~~~~~~~~~~~~~~~~~~~~~~~~~~~~~~~~~~~~~~~~~~~~~~~~~~~~~~~

    提婆达多得知佛的大弟子们都已带著僧众离开佛陀而分散各地后,又
向阿阇世王说:‘佛的大弟子和很多僧众都已离去,现在城里只留下佛和
阿难以及五百僧众;我们可以趁著人少的机会,来消灭佛及僧众。’

    提婆达多教国王明天请佛陀入官接受供养,而他自己就计划用酒灌醉
五百只大象,等佛来到半途时,把醉象放出使其狂奔,企图利用醉象去践
踏佛陀及僧众。象不但力气很大,被灌醉后更会发狂而到处攻击人畜,极
为危险。他们决定了计谋之后、阿阇世王第二天真的就依计行事,请佛来
供养。

    佛陀虽明知他们的计谋,但仍然很欢喜的接受。于是和阿难率领五百
僧众向王官前进,到了半路,一群疯狂的大象冲出来;所有的民众都惊慌
走避,唯有佛,阿难和僧众都安然不动。醉象已冲到近前,佛陀却仍然安
立不动。

    奇怪地,这群原本疯狂怒奔,惊天动地呼啸而来的大象,到了佛陀及
僧众跟前时,竟然都安静下来。而且,每一只大象都如五体投地般地跪下
,温顺驯服。佛陀安详的露出笑容,摸一摸大象,然后穿过象群,走入王
官。

    阿阇世王看到这幕景象,心里很吃惊。他发觉佛陀不只具有调服人群
的威德,即使是狂醉的象群,他都能驯服。所以,他内心起了敬畏之意,
于是恭敬地供养佛陀。佛陀对这件人为的‘意外’不但不怨、不怒、接受
供养后,还真诚地祝福阿阇世王。这即是佛陀的忍德。

    我们普通的人,受到他人一点点的欺侮,就要力争到底,而佛陀却是
‘被辱不瞋’。虽然受人侮辱,侵扰,甚至于到了让人断绝粮食,且以醉
象要来加害的地步!佛都能亳不动气;不把侮辱放在心上。由此可知佛陀
的心境已净如明镜,不起瞋恨等心念;心中常存著无量的爱心。

    爱、慈悲、宽谅可以取代瞋恨之心,一个人若有爱心,慈悲宽容的心
,怎会产生瞋怒?我们若能消除瞋怒,又怎会有人我是非呢?

    可能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在室内坐著,外面的雨声滴滴答答,虽
然没有冷风吹进来,但光听到雨声,就增加了几分寒意;这是心里的感觉
。佛陀一再警惕我们──‘一切唯心造’。你是快乐,或是痛苦,都是从
心而起的感受。不管是你对待人,或别人对待你,一切的动作感受都是从
心而起。不但人是这样,其实世间一切众生都是如此。

    我们必须瞭解,一切人我、事物接触时,心里的感受、心念,是如何
生起来?而欢喜,瞋恨──又要如何去压制、转化?培养快乐的心境,压
制、转化瞋怒之心念,这就是我们修行要下功夫的地方。

    佛陀在‘二十难’中,说‘被辱不瞋难’,就是指:一个人在遭受侮
辱时,一点都不会发脾气,这个人才是真正的难得;人家若瞧不起我,而
我能一点都不在意,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但是,世间能找到几位这样
的人物?

    多数的人都会钻牛角尖,本来人家对你并没有不敬之念,也没有对不
起你的地方。如果,你自己内心一直要往坏的方面去猜疑,那就是一件非
常痛苦的事。

    过去,孔子曾说,人如果有忍辱的功夫,天下就无事可争斗,世间的
圣人都这么说了,更何况是出世间的圣人──佛陀;他也教我们要学习‘
忍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气柔心细不战而胜                       □
~~~~~~~~~~~~~~~~~~~~~~~~~~~~~~~~~~~~~~~~~~~~~~~~~~~~~~~~~~~~~~~~

    周朝时代有一位专门养斗鸡的人叫做纪渻子。‘斗鸡’,顾名思义,
那种鸡是好斗成性的;两只鸡对立时,一只稍微一动,另一只就立即反应
,于是两只鸡就冲突起来,彼此攻击。有时斗得鲜血淋漓,遍体鳞伤,鸡
毛拔光了,它们还是不甘罢休,到最后通常是两败俱伤,甚至必须有一方
死亡。

    周宣王很喜欢看斗鸡、这位纪渻子专门为他饲养斗鸡。有一天,有人
从外面买来一只很强壮的斗鸡,周宣王很高兴的把它交给纪渻子,过了几
天,周宣王就问道:‘几天前买回来的斗鸡,你把它训练得怎样了?可以
上场去比斗了吗?’

    纪渻子说:‘还不可以,因为这只鸡血气方刚,斗志高昂,还不宜上
场。’

    再过几天,周宣王又问同样的问题,纪渻子的回答仍是:‘还不能上
场,因它一看到其他鸡的影子,就会冲动,所以还不能上场。’

    又过了多天,周宣王再问,这次纪渻子说:‘可以了,因为它看到其
他的斗鸡,听到它们的声音时一动也不动,它的心已不受外物所动,就像
是只木鸡一样,所以可以上场了!’

    诸位听这个故事会觉得很奇怪吧!争斗不就是要血气方刚,斗志高昂
才斗得赢吗?平常人都以为是这样;但深入其中的道理后,就不认为是如
此;如纪渻子他认为这只斗鸡虽然很强壮,斗志很高昂,但如果一点风吹
草动就先主动攻击,那它必败无疑。因此,使它的斗志收敛于心,才可让
它下场争斗。

    后来这只训练后的斗鸡果然一上场就稳稳的站立,即使其他的鸡到了
它的身边百般挑衅,它还是像只木鸡一样处处不动,只以眼晴注视著对方
,对方就会产生莫测高深的畏惧,自然的后退,不敢攻击,万物众生也有
这种心理战术,能不斗而胜;连禽类都讲究心理的运用,何况是人呢?

    人,一定要有这分不瞋的涵养,不可动不动就心浮气躁,以为别人都
在与你做对。我们要以宽容的心去待人,不要有‘我如果不跟他斗斗看,
他还以为我很傻’的想法。有句话说‘大智若愚’,不要怕人家笑你傻,
要担心的是人家说你太聪明,太聪明就是狡猾,‘聪明’不是好听的话。
如果人家说:‘他怎么那么傻、任人家欺侮,一点也不在乎!’事实上,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就是成功了。

    近来,每次看电视新闻,就教人触目惊心。从国家最高的议事殿堂,
以至社会群众皆以暴力做诉求,用拳打脚踢来解决问题。原本可以是很美
好的人生,为何却变成互相争斗的情形?这都出于不肯忍让而起的争斗之
心啊!

    前面也说过‘见好不求难’,经济富裕者还要追求更多的财富,地位
崇高者还要追求更高的权势,所以才会起这番争斗混乱的场面。我们每一
个人若能尽本分,以佛心为己心,那还会有什么争端?学佛的人,就是要
做到‘被辱不瞋’──被人侮辱而不发脾气;才是真功夫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