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篇云。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系心包经穴。以心包代心君行事。故不曰本经之神门。而曰心包之大
陵。在掌后两筋间横纹陷中。)(邪客)
【素】春气在经脉。(木气疏通。)夏气在孙络。(火气充满。)长夏气在肌肉。(土主肌肉。)秋气在皮肤。(肺主皮肤。
其气轻清。)冬气在骨髓中。(肾主骨髓。其气沉深。)(四时刺逆从论)
【素】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
阴常多气少血。(张注。人之脏腑。雌雄相合。自有常数。阳有余则阴不足。阴有余则阳不足。故太阳多血少气。则少阴
少血多气。少阳少血多气。则厥阴多血少气。惟阳明气血皆多。盖水谷之海。血气之所从生也。按灵枢五音五味篇。厥
阴常多气少血。太阴常多血少气。与此不同。当以素问为正。)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膀胱肾。)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胆
肝。)阳明与太阴为表里。(胃脾。)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小肠心。)少阳与心主为表里。(三焦心包。)阳明与太阴为表
里。(大肠肺。凡腑皆属阳主表。脏皆属阴主里。一阴一阳。一腑一脏。相为配合。)(血气形志篇)灵枢同。
【灵】五脏五 。( 。穴也。五者。井荥俞经合也。)五五二十五 。六腑六 。(六腑多原 。)六六三十六 。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五脏六腑。加心包为十二经。经有十二络穴。再加督之长强。任之尾翳。脾之大包。为十五络。)
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如水始出。为井穴。肺少商。心少冲。肝大敦。脾隐白。肾涌泉。心包中冲。为木。大
肠商阳。小肠少泽。胆窍阴。胃厉兑。膀胱至阴。三焦关冲。为金。)所溜(流)为荥。(流如小水。为荥穴。肺鱼际。
心少府。肝行间。脾大都。肾然谷。心包劳宫。为火。大肠二间。小肠前谷。胆侠溪。胃内庭。膀胱通谷。三焦液门。
为水。)所注为输。(一作 。从此而注为输穴。肺太渊。心神门。肝太冲。脾太白。肾太溪。心包大陵。为土。大肠三
间。小肠后溪。胆临泣。胃陷谷。膀胱束骨。三焦中渚。为水。此下六腑多原穴。大肠合谷。小肠腕骨。胆丘墟。胃冲
阳。膀胱京骨。三焦阳池。)所行为经。(又从而行为经穴。肺经渠。心灵道。肝中封。脾商邱。肾复溜。心包间使。为
金。大肠阳溪。小肠阳谷。胆阳辅。胃解溪。膀胱昆仑。三焦支沟。为火。)所入为合。(从此会合。为合穴。肺尺泽。
心少海。肝曲泉。脾阴陵泉。肾阴谷。心包曲泽。为水。大肠曲泉。小肠少海。胆阳陵泉。胃三里。膀胱委中。三焦天
井。为土。)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 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欲
行针者。当守其神。欲守神者。当知其节。此言刺法。然经穴所过。凡医皆当知之。故次于此。)(九针十二原)
【素】天有宿度。地有经水。(地有十二经水。)人有经脉。(十二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
水凝泣。(涩。)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
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
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离合真邪论)
卷中
病机第三
属性:【素】五气更立。(五行之气。)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春胜长夏。(季夏十八日为长夏。木克土。)长夏
胜冬。(土克水。)冬胜夏。(水克火。)夏胜秋。(火克金。)秋胜春。(金克木。)所谓得五行时之胜。(五行皆以生时为胜。)
各以气命其脏。(如春气属肝之类。)求其至也。皆归始春。(至。气至也。吴注。春为四时之长。其气不合于时。则五脏
更相克胜。邪僻多矣。玉机真脏论。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
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气有余。则侮所不胜。而乘其所胜。如木气有余。则反侮金。而乘脾土之类是也。)至而不至。
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气不足。则己所胜者无所畏而妄行。生己者遇妄行之
克而受病。己所不胜者乘之而贼薄我。如木不足不能制土。土无所畏而妄行。生我之水。被土凌而生病。己所不胜之金
乘之而薄我也。)(六节脏象论)
【素】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邪气感人。皆以胜相凌。如木病由金胜。土病由木胜之类。)至其所生而愈。
(己所生者。如肝病愈于夏。心病愈于长夏之类。)至其所不胜而甚。(克己者。如肝病甚于秋。心病甚于冬之类。)至其
所生而持。(生己者。如肝病持于冬。心病持于春之类。)自得其位而起。(逢己之旺。如肝病起于春。心病起于夏之类。)
必先定五脏之脉。(如弦钩 毛石之类。)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皆以生克为断。)(脏气法时论)
【素】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必先明于阴阳。
凡人之脏腑气血。气之风寒暑湿。病之表里上下。脉之迟数浮沉。药之温平寒热。皆不外阴阳二义。)故积阳为天。积阴
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脏。(天元纪大论曰。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脏。新校正云。干阳也。位戌亥。
九月十月。万物之所收杀也。孰谓无阳杀之理哉。)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之理。极则变生。即
大易老变而少不变之义。)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音真。)胀。此阴阳反作。
病之逆从也。(阴阳相反。清浊易位。则为逆。顺则为从矣。)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
地气。云出天气。(天地相交。云行雨施。而后能化生万物。以人言之。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
归于肺。是地气上为云也。肺行下降之令。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是天气下为雨也。六微旨大论云。升而已
降。降者谓天。是云出天气也。降已而升。升者谓地。是雨出地气也。此皆上下相输应也。故互言之。)故清阳出上窍。
(耳目口鼻。)浊阴出下窍。(前后二阴。)清阳发腠理。(阳主外。)浊阴走五脏。(阴主内。)清阳实四肢。(四肢为诸阳
之本。)浊阴归六腑。(传化五谷。)水为阴。火为阳。(人身之水火。)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
化。(王注。形食味。故味归形。气生形。故形归气。精食气。故气归精。化生精。故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气和
精生。味和形长。)化生精。气生形。(神能生精。气能生形。)味伤形。气伤精。(味太过。则偏胜。故伤形。气有余。
便是火。故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食伤则气怠。)阴味出下窍。(便溺。)阳气出上窍。(精神。)味浓者为阴。薄
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浓则泄。(纯阴下降。故能泻火。)薄则通。(薄但通利。不至大泄。)气薄则发
泄。(能发汗升散。)浓则发热。(气浓纯阳。能补阳。)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已必衰。少已则壮。壮火食气。气
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火。即气也。火壮则能耗散元气。故曰壮火食气。少火则能生长元气。故曰气食少火。
盖人身赖此火以有生。亦因此火而致病。但可使之和平。而不可使之亢盛。以亢则必致害耳。马注乃以此段解作药味。
反訾王注为不明。引东垣用药法象以实之。而曰用气味太浓之药。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是桂
附永无可用之期也。有是理乎。叛经背道。贻误后学。不可不辨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此处加气味
二字别之。则上文专言气而不言味可知矣。安得以壮火属之药味乎。辛散甘缓。故发散为阳。酸收苦泄。故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物极则反。)寒伤形。(寒由形感。)热伤气。(热
则气泄。亦犹壮火食气之义。)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眩
运搐搦。热胜则肿。(痈疡痤 。)燥胜则干。(津液枯涸。皮肤皴揭。)寒胜则浮。(寒变为热。神气乃浮。)湿胜则濡泻。
(土不能防水。而水反侮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外感五邪。水寒。火暑。金燥。土湿。
木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内伤五邪。心喜。肝怒。肺悲。脾忧。肾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
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逆气上行。能满溢于经络。而令神气离形。)喜怒不节。(内伤。)寒暑过度。
(外感。)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症反似阳。阳症反似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寒毒最为杀厉。
伏藏肉裹。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风木克土。)夏伤于暑。秋必 疟。(暑热伏藏。复
感秋风。必为寒热之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王注。秋湿既多。冬水复旺。寒湿相搏。故嗽。喻嘉言改作秋伤于燥。
多事。)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
者。万物之能始也。(资始成能。)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为阳营守。)阳在外。阴之使也。(为阴捍卫。)阳胜则身
热。腠理闭。喘粗。(腠理不开。而气并于鼻。故喘粗。)为之俯仰。(不安之貌。)汗不出。(阳胜而腠理闭。故无汗。)
而热。齿干(阳明热盛。)以烦冤。腹满死。(热胀。内外合邪。故死。)能(作耐。)冬不能夏。(夏为火令。冬尚可耐。)
阴胜则身寒汗出。(阴胜多汗。阳虚不能卫外。)身常清。(冷。)数栗而寒。寒则厥。(四肢逆冷。)厥则腹满死。(寒胀。)
能夏不能冬。(冬为水令。)(阴阳应象大论)
【素】阴阳异位。更实更虚。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
也。主内。(阴阳异位。)故阳道实。阴道虚。(更实更虚。吴鹤皋加阴道实。阳道虚句。)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
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外感阳受。内伤阴受。所谓从内从外。)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腑属。阳
脏属阴。)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便血下痢。)故喉主天气。咽
主地气。(肺系属喉。司呼吸。受气于鼻。胃系属咽。纳水谷。受气于口。)故阳受风气。(风为阳邪。)阴受湿气。(湿为
阴邪。)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从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灵枢曰。手三阴从脏走手。手三
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所谓更逆更从也。)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为天气。极则下行。)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为地气。极则上行。)(太阴阳明论)
【素】阳虚则外寒。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
故寒栗。(阳虚之人。无以卫外。虽不感邪。亦必畏寒。)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形劳气虚食少。
此内伤之症。)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虚而生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阴虚之人。水不能制火。则内热自
生。)阳盛生外热。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汗孔也。)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此即今人
外感伤寒之症。)阴盛生内寒。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涩。)凝则脉不通。
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昂按。阴盛中寒血涩之人。何以反得盛大之脉。)(调经论篇)
【素】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人之有阳。犹天有日。)是故阳因而上。卫
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如枢运动。则寒气散。)起居如惊。神气乃浮。(经曰。寒胜则浮。盖寒变为热。令人起居
惊扰。而神气浮越。)因于暑汗。(暑多挟湿挟虚。故多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暑先入心。而热熏肺。故烦喘多言。)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暑症无甚热。不宜汗。若热如燔炭。必汗以散之。)因于湿。首如裹。(头目昏重。如物裹之。)
湿热不攘。大筋 (音软。)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筋受热则缩而短。故拘急。受湿则弛而长。故痿
。)因于气为肿。(气伤形而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坏。(王注。筋骨血肉。更代而坏。马注。四维。四肢也。按至
真要大论。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则四维乃四时也。二句总结上文四段。言
感此邪者。更历寒暑之代谢。则阳气尽坏矣。非单指因气而言也。)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气张于外。精绝于中。)
辟积于夏。(如衣襞积。)使人煎厥。(煎烦厥逆。)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精绝所致。)溃溃乎若坏都。 乎
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常行之经气阻绝。不周于形体。)而血菀。(郁同。)于上。使人薄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