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呢?
从全体民众的道德实际水准和现实可能看,我们或许应该倡导〃将心比心〃、〃虑己顾人〃,〃可以考虑自己,但要顾及他人〃,以此做为现阶段道德规范的普及性的基础要求;而以〃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做为中层次要求;以〃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做为高层次的道德倡导内容。
之所以这样考虑设置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是因为,人与人是不同且有差别的,社会是由不同层次的人组成的。社会对不同层次的人的要求可以和应当是不同的。例如,对一个普通公民的要求,就与对国家公务员的要求,应当不同。而对以〃三个代表〃为宗旨的共产党人的要求,与对其他组织、团体成员的要求,也应当不同。
那么,为什么要把〃虑己顾人〃、〃将心比心〃,〃可以考虑自己,但要顾及他人〃,做为现阶段道德规范的普及性的基础要求呢?
这是因为,社会道德的基石,应当建立在人的属性特点的现实基础上。
从生物与社会的双重角度来看,人是独立的个体生存的;人又是依赖社会而生活的。
人的个体的生理存在,对人的个体的意识和行为不能不有直接的影响。这会产生对个体自身的自发顾及。在一个个体不了解(这在新生者是必然的)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及其结果时;或者,不愿意顾及(这在利益攸关时是可能的)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及其结果时,个体会倾向于只顾自己,表现出自发的、先发的非社会化倾向。从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应当看到: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生物存在本身,会影响人的意识,使人的个体产生自发、直接的〃虑己〃,而不须外界的影响、〃传染〃。在当代人类文明的具体现实状况下,要让普通民众、多数人处处首先想到别人,〃先公后私〃乃至〃公而忘私〃,这不一定现实。
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人的个体独立生存的〃生物存在〃,虽然会使人自发的〃虑己〃;但是,人生理上个体独成系统生存,并不意味着人的生存和发展能离开群体和社会,人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群体和社会。人的这一〃社会存在〃,又使人必然的要有〃社会性〃,要顾及他人。并且,人要〃顾及别人〃的必然性,还反映在个体的〃顾己〃,也会成为其必须〃顾人〃的客观基础之一。也就是说,即便人人〃顾己〃,也会因为别人在〃顾己〃,而使自己在与别人相处时,还要顾到(或者不得不顾及)别人的〃己〃。即便是只顾自己的人,他也需要别人不只顾自己,而要顾到他这个〃己〃。只顾自己、〃不顾〃乃至损害别人的人,终会受到被他〃不顾〃乃至损害的人们的反对。〃顾己〃、〃利己〃,也会成为别人要〃顾人〃的一种社会的、人际的现实基础。恐怕可以说,这也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的最深厚、最广大的现实基础。
正因为如此,对于有着自发利己性、必然社会性的人来说,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治国之〃德〃可以首先是:反对和贬斥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倡导〃将心比心〃、〃虑己顾人〃,同时容许不损人的利己。恐怕也正因如此,美国西点军校会有人〃学雷锋〃;正因如此,在信仰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的资本主义社会,也赞赏助人为乐的〃麦克唐纳〃,也抨击只顾自己、损害别人的行为。
〃将心比心〃、〃虑己顾人〃,〃可以考虑自己,但应顾及别人〃,是最有广泛实行的现实基础的,最有号召力、说服力和约束力的起码的必备的〃德〃。我们可能应当从首先倡导这最基础的〃德〃做起,来实施〃以德治国〃的伟大战略。
两个文明〃并重〃,需要〃偏重〃
——也谈两个文明建设
我们常常讲,两个文明〃并重〃,抓两个文明应当两手都要硬。笔者认为,要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并重,当前可能需要政府适当〃偏重〃精神文明建设来实现〃并重〃,即抓精神文明的一手应当更〃硬〃。应以工作上〃偏重〃精神文明,来实现效果上的两个文明〃并重〃,实现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在这方面,我们可能需要和应当理清思路,以能〃理直气壮〃的着重抓好精神文明。
怎样理解两个文明〃并重〃?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重〃,本意应当是对两者同样重视,不能偏废,即二者同等重要,二者要达到相同或接近的水平。并重,是效果上的并重。
〃并重〃,并不只是对这二者,用同样的力气、花同样的时间、精力,有同样的工作力度就行了。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
首先,现在物质文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作为中心任务多年,全国上下对此已实现了〃有政策、有制度、有激励〃。并非文革或极左期间的〃政治压倒一切〃之时。
再者,从实践看,两个文明建设的特点和动力机制,是有差别的,是不同的。
应当看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机制、利益驱动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和实现,包含着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其中利益驱动的动力已经相当大、足够大;而精神文明的追求和实现,则是社会公益性、利他性成分较大,利益的驱动力较小的。
所以——
只用同样的力气、时间、精力和工作力度来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使之达到同样效果、同样水平,是不太可能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太现实的。
况且,从现实情况看,我们对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的时间、精力、力度并不一定比投入物质文明建设的多。有些时候,有些地方,可能还是口头上〃并重〃,实际上仍是偏重于物质文明建设。——利益驱动的动力还是来得大。
所以,正如政府要注重抓利益驱动力不太大的社会公益事业一样,政府在抓两个文明建设时,也需要注重乃至偏重、强化抓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以工作上的〃偏重〃,来实现效果上的〃并重〃。这样,才可能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实际达到的水平比较接近,使两者相互适应,相得益彰。
当然,这不是说,不要注重物质文明了,可以用精神文明建设〃冲击〃经济建设,而是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力度,在效果上真正落实精神文明。
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看,我们确实需要两个文明真正的〃并驾齐驱〃,从而带动社会与人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不能两个文明〃并驾齐驱〃,可能会对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问题,甚至会在一些方面〃适得其反〃。经济发展的利益驱动对〃环保〃的影响,就是非常现实的例证。
让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且,可能应当用力度较大的〃右手〃,来抓精神文明。
各类执政团体长期执政的特点与状况的比较研究
——长期执政规律研究纲要
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长期执政的党,要研究政党长期执政的规律。这里,拟对历史与现代的各类执政的集团团体、政党长期执政的特点与状况,作初步概括,以供研究总结长期执政的规律参考。
一、长期执政的政党,其各时期一般特点、状况分析:
1、争取执政期:
特点:艰难,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状况:在与敌对方竞争乃至斗争中,汰炼了一批精英骨干,形成优良作风、制度。〃励精图存〃,整体奋发向上。
研究重点:政党(集团)的起因、目标、理念、人员、士气等等。
2、执政初期:
特点:精英骨干,励精图治,生机勃勃。
状况:保持优良作风;政党建设正规化;由于人的自发的利己性,因执政而利用职权贪图享乐者,时有偶发。
3、中长期:
特点:不再有争取执政期政党(集团)那种〃无权而有敌〃的艰难环境;但有执政党的掌权的利益和〃好处〃。
状况:执政经验增长,执政具有成熟性和延续性;取得较大或重大的执政成果;但政党建设有〃多年媳妇熬成婆〃似的松弛现象;为牟取执政党党员的〃好处〃而入党者(必然的)多于争取执政期,掌权的党员的素质有层次不齐乃至下降;腐败现象增多……
二、不同政党长期执政与封建王朝的执政集团长期执政
政党长期执政,可分为独裁的政党如原中国国民党的长期执政;以人民利益为代表的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前苏共,现中共)。
封建王朝的执政集团长期执政,是封建君主〃君临天下〃的〃家天下〃的执政;而独裁的政党的执政,也是独裁者〃临天下〃的执政。这里不再细论。
以人民利益为代表的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苏共和中共都曾明白无误的宣布过。但前苏共,在其七十余年的执政中,逐步使其执政从代表人民利益,变成了代表执政者利益集团的执政。即,变成了口头上代表人民利益,实际上没有代表人民利益。最终导致丧失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致使党亡且国裂。
可见,对共产党来说,能否长期执政,真正核心的、关键的问题是,是否能在建党、立党、长期执政中,始终能如其建党、立党宗旨所宣示的那样,全心全意代表人民,为人民的利益而执政。而不使其执政公开地或悄悄地变为仅仅代表执政者的利益或利益集团而执政。——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提出〃三个代表〃的伟大、深刻的历史意义之所在。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这就是〃坐江山〃之难。因为,人的利益在影响包括执政者在内的〃人〃。党的个体仍然是人,仍然服从人的社会化规律。会有自发产生的谋利乃至非法牟利现象。党的整体特别是个体,仍需要通过监督和制约,防止人的自发谋利的不良影响。
怎样的机制能促使宣示代表人民利益的长期执政的党,能够长期不变的落实其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呢?——这可能是问题的实质。
三、长期执政与轮流执政比较及长期执政的督导机制
轮流执政,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能促进政党较好的执政的一种机制。其用政治利益驱动互相角逐、监督,以掌权的政治利益为驱动,监督机制是发挥得比较充分。
但是,其有不少不足之处。轮流执政的党派监督,直接目的与政治进步的真正目的有错位,有不同。前者主要可以是为了〃上台执政〃;后者应当只是为了民众,为社会。因此党派监督有从党派利益而非社会利益出发的选择性监督,可以发生刻意监督,做作监督,揭短和取悦(于选民)的非真实监督等。甚至有不择手段的监督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从政治进步的本质要求上来看,轮流执政式的党派监督,仍然是不完善的、有缺陷的乃至扭曲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也可能要算是有原始性、自发性的,是初级的促进政治进步的监督机制。
无论纵看还是横看世界各国的政党和政权,无论轮流执政与否,应该能够看到:并不在于有几个党,而在于要有对执政掌权者有效的监督、制衡。以有效地防止党的个体乃至党的整体,在执政中的非法谋利和非明智行为。
如果有一种社会体制、一个党能够有效地通过适当地民主监督机制(不一定是党派监督机制,也可以是人民监督机制),来使执政中的非法牟利和非明智行为减少到较小程度,那么,这种体制就是适当和必要的,是比较科学正确的。
而我们现在已在施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当和可以发展、成熟为长期有效的监督机制。
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代表的民主监督,应当对掌权者个人形成真正代表人民意愿的选举扬弃性的竞争激励。这对政治进步,有最正规、实在的保证和激励作用。真正代表民意的、有效的人民代表监督(含使用选举权决定其去留),是与政治进步本质要求一致的制约激励机制。可以是比党派竞争更高级、更文明、更有代表性的促进政治进步的竞争、调动良性积极性的机制、方式。
可以说,切实发展和完善人大的代表性、监督权、扬弃与夺权,以人民的力量及时汰炼共产党的执政者的个体们(其中有些人可能利益的影响,不一定能长期代表党的整体的宗旨),汰除〃相形见绌〃者,督炼〃公仆精英〃。形成健全的机制,才能有效地促使宣示代表人民利益的长期执政的党,长期不变的落实其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这将成为共产党长期为民执政的必要条件和保证,是社会主义政治进步发展的关键,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最终也将在经济上)高于资本主义的最重要的因素。
当然,目前人民代表监督的现实尚有不尽人意之处,代表民意的程度,代表人民监督的力度和有效性,尚需进一步完善。要使之不是〃橡皮图章〃,而是及时有效的扬弃和生杀与夺,是人民权力高于一切的〃众方宝剑〃。实现这一点,也会关系到执政者的利益,其真正有效的实现,也可能需要通过多方的努力乃至与既得利益者的斗争,才能完成。
同时,还应当看到,随着现代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包括互联网传播联络方式的发展,正在形成现代社会了解、影响民意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可能形成民意表达、采集、会聚和监督的新模式。互联网方式的民意监督会同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舆论监督,其作用和力度将是已往所无可比拟的。以〃地球村〃式的互联网为基础的传播媒体,将以互联网的高速、广泛性,使人类物质、精神的需求与互补,更易联络和实现;而互联网的普及、公开与透明,应当能为高效、民主、廉洁政治的建立健全,提供更有力、更方便的管理和监督的条件,从而可能形成更有效的监督机制。这对宣示代表人民利益的长期执政的党,切实保证长期不变的落实其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不走样,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传播、互联方式,建立、形成和健全与此相适应的必要管理、考察、监督、汰选机制,以有效防止执政者个体中一些人由于个人利益的影响、不能长期代表人民利益长期执政,可能是非常必要乃至是不可或缺的。这也可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