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数者,火郁也。直升宜补切忌寒凉。犯之必死,毫厘之差,枉人性命,慎哉!
有肾虚火不归经,大热烦渴,目赤唇裂,舌上生刺,喉如烟火,足心如烙,脉洪
大无伦,按之微弱者,宜十全大补汤,吞八味丸,或问燥热如此复投桂附,不以火济火
乎?曰∶心胞相火,附于命门,男以藏精,女以系胞,因嗜欲竭之火无所附,故厥而上
炎,且火从肾出,是水中之火也。火可以水折,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桂附之火同气而
味辛,开腠里,致津液,通气道,踞其窟宅,而招之同气相求,火必下降矣。是则桂
附者,固治火之正药欤。
坎,干水也,气也。即小而井,大而海也。兑,坤水也,形也。即微而露,大而雨
也。一阳陷于二阴为坎,坎为水气,潜行地中,为万物受命根本,故曰润万物者,莫润
乎水,一阴上彻于二阳为兑,兑以有形之水,普施于万物之上,为资生之利泽,故
曰∶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明此一水可以悟治火之道矣。心火者,有形之火也。相火
者,无形之火也。无形之火,内燥热而津液枯,以五行有形之兑水制之者,权也。吾身
自有上池真水气也。无形者也。以无形之水沃无形之火常而可久者也。是为真水真火升
降既宜,而我既济矣。医家不悟先天太极之真体,不穷无形火水之妙用,而不能用六味
八味之神剂者,其于医理,尚欠大半,此赵氏之论,深得水火之原,而得水火不易之治
法矣。
(张)按∶百病之来,莫不因火,而火之发,莫不阴虚,而虚之本,莫不由肾,盖
水为万物之原,火为万物之父,其原其父并根于肾也。凡肾元充足者,则万象俱安,而
疾病无矣。故有心病而兼肾者,脾病而兼肾者,肝病而兼肾者,肺病而兼肾者,四脏有
病,不脱乎肾,且人之赖以有生者,全仗阴阳水火为用,而肾乃阴阳水火之总根。设阴
阳失调水火偏胜,百病生焉。而治法之救阴者,无非壮水,补阳者,无非益火。然肾为
水脏,更为火脏,故救阴补阳者,不求水之主,火之原,舍水火之脏而弃六味八味,则
不得其门从何而入?犹植树者,而欲舍其根,焉可望其生发耶!惟脾胃骤虚且寒,则
温补自从中治,而有补中理中之设,久则亦责之于肾,更有八味加补骨脂、五味子之设
也。其余不论内外,眼目口齿,胎产男妇百病,且属阴虚阳虚及假阴假阳之症,莫不尊
此为圣药。
真阴不足,则孤阳无根据,游火易于浮越,故宜甘温甜静之剂以养之,酸咸敛纳之
味以藏之。人但知气有余便是火,不知火之余即是气,或为喘满,或为烦闷,有余者病
气也。病气之有余,正气之不足也。凡饮食之气滞,可以利之、行之、顺之、理之。若
浮越之阳气,惟宜导之、纳之、敛之、塞之,以补为消,此气乃生身之本,非同饮食
之滞也。若用顺气之药,适足以开走泄元气之端,辛燥之药,反足以致耗竭律液之患,
即芎归陈皮之类,辛香而润,亦可引动无根之气,升越失守之火,上乘而为患也,故并
宜戒之。且元气既伤胃气必弱,香美之食人口未甘,何况异味药饵?虽开胃扶脾之品,
宁无伤脾倒胃之虞!故尤宜切忌。异香恶味之药,到口便伤胃气,何能人腹奏功?此
(张)之鄙见也。
四物以补血,四君子以补气,四君子温药也。补气而兼能生血,四物滞剂也。未能
补血,先伤胃气,且味辛温,不能以补真阴。(张)长沙用人参生新血,阳生阴长也,
以血难骤补,恐缓不及事,故血脱而补气。夫参色黄白,而味甘温,形色气味,俱能补
气生血,近世以其难得,而以 术代之,孰知力小难成大功,且性味更相悬绝,盖黄
固表,专升卫气,白术燥湿,能闭浊气,非若人参之冲和而纯粹。可以补接真神,而为,
虚灵之用也,诸虚以人参为君,犹人以谷气为主,但视虚实为增损耳。长沙治伤寒之
圣,外感且然,而况于内伤者乎?气虚则生脉散,不言 术,血虚则三才丸,不言四
物,洞然于中矣。
丹溪治阴虚发热,于血药四物汤,亦分阴阳,血药之动者为阳,芎归是也。血药之
静者为阴,地芍是也。血之阴不足者,虽芎归辛温,亦不用。血之阳不足者,虽姜桂辛
热,亦用之,此深得补阴之旨者矣。然天地之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人身亦然。
故血者,难成而易亏,况草木无情,安能生血?不过以地芍能养五脏之阴,芎归能调营
中之气,阴阳调和,而血自生耳。若夫失血太多,气息几微之际,慎勿与之!盖四物阴
类,非所以生物者也,当重用参、 ,故曰脱血者,先益其气,盖有形之血,不能速
生,而无形之气所当急固。若与四物则芎归辛窜,耗气动血,反致气血俱亡而死矣。故
诸虚损及胃虚气弱之人,皆不宜多服。
夫精生于血,而阴从阳长,故补气补血均不可少。然气有生血之功,血无益气之
理,故曰∶独阴不长;又曰∶血脱补气;又曰∶甘温能除大热。皆以春夏之令可以发
育,秋冬之气不能生长,且虚痨受补者可治,不受补者不治,葛可久神于治痨,其方
多用人参,丹溪专主滋阴。然用人参者,十有六七。自好古肺热伤肺之说一起,从而和
之者有人,以致后学持疑莫决,殊不知金气大伤,非参不能保之,且土旺而金生,勿拘
拘于保肺,木旺而火熄,毋汲汲于清心,要知火与元气,势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非此
空中生出有形之药,何能以嘘既败之阳和,而挽回垂绝哉!若不知虚火宜补,而误投苦
寒,受症百出,莫可救矣。
吴鹤皋曰∶凡人之身,有真火焉,寄于右肾,行于三焦,出入于甲胆,听命于天
君,所以温百骸,养脏腑,充九窍者,皆此火也,为万物之父,若此火一息,犹万物无
父,故其肉衰而瘠,血衰而枯,骨衰而齿落,筋衰而肢倦,气衰而言微矣。
神方不啻百种,而大法不出有三,曰阳虚、曰阴虚、曰中气虚。阳虚者,先天禀受
之真阳也。即火衰不能蒸腐水谷,以致饮食难化,腿膝无力,小便频,白不禁,脉沉缓
无力者是也。须益火之原,八味地黄丸。阴虚者,天一真阴亏损也。咳嗽夜热,盗汗沾
衣,脉多弦数者是也,须壮水之主,六味地黄丸。中气虚者,脾胃受伤,手心热,怠惰
懒食,气口脉大无力,即东垣内伤不足之症是也,须补中益气汤。如此则析理明而用治
当矣。
痨而久嗽,肺虚可知,即有热症,皆虚火也。海藏以保肺为君,故用紫菀、阿胶,
以清火为臣,故用知母、贝母,以参苓为佐者,扶土以生金,以甘桔为使者,载药以入
肺,五味子滋肾经不足之水,敛肺家耗散之金,久嗽者所必收也。用滋阴凉血者常也。
但生地、阿胶、麦冬、丹皮之类,皆性寒而润,胃虚食少者用之,则复伤脾胃后天之元
气。痨瘵而惟丹溪有气病补血,虽不中病,亦无害也之语,而不知其病已伏于中,渐至
胸膈痞闷,饮食减少,变症百出,此皆阴滞之性,损其冲和之气也。至若虚极之症,细
心调摄,药惟纯粹,止可保其和平,久则可望气血渐长。若调摄稍失药性少有低昂,病
情寻窦变生,便有莫可能御之势,盖因中气甚弱,无力可以抵当,犹小船不能重载;微
寒则寒病生,微热则热病起,微润则泻,微燥则涸,少偏气分,肺病为殃,少偏血分,
脾病乃起兢兢调摄,难见其功,少有偏枯,即生人患,何况气病补血而无害者乎?
骨蒸发热,脉细数而咳嗽,午后甚者,秦艽鳖甲散最效,按∶秦艽柴胡风药也。热
极生风,骨蒸非此不能引邪从毫窍而出,鳖属阴而用甲者,骨以及骨之义,乌梅味酸,
引诸骨入骨,而收其热。青蒿味苦能泄热,而杀虫。当归味辛能活血,而宣滞。地骨
皮,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自阴自表,以治在外,无汗之骨蒸也。知母上清肺金而泻
火,下润肾燥而滋阴,故治有汗之骨蒸也。立方周匝工稳极矣。骨蒸初起血液未至干涸
者,宜之。
痨瘵主乎阴虚,凡自子至已属阳,自午至亥属阴,阴虚则热在午后子前。寤属阳,
寐属阴,阴虚则盗汗,从寐时出升属阳,降属阴,阴虚则气不降,痰涎上逆,吐出不
绝,脉浮属阳,沉属阴,阴虚则浮之洪大沉之空虚,宜用滋阴降火之剂,又须远嗜欲,
薄滋味静心调养以助之。
(张)常治极虚之症,对面人事不清,而户外之事,反能知之,及见亡人鬼怪者,
此皆阳亡不足之象,而即自己游魂所致,但与补虚挽救,而兼敛纳,则神魂安而见闻灭
矣。
紫河车,真阴不足之人,可煮而食之,甚有奇功,但男用女胎,女用男胎为妙,否
则,若得雄壮妇人者亦可。凡病似呆非呆,似痴非痴,精神不正,以此食之,功效不可
尽述。
有临危索肉索饭,饱食而逝者,此脾虚津华竭绝,肉食力小,不能以挽之也。盖脾
虚则救助于谷食,津涸则求救于脂膏,惟浓浓参汤,可以挽之。若肉食者,止填有迹之
空虚,焉能补无形之竭绝哉!
虚劳不服参 ,为不受补者,死。劳嗽声哑者死,一边不能睡者,死。大肉去者,
死。吐血浅红色,似肉似肺谓之咳白血,心死。从上下者,久泻者,死。骨痿不能起于
床者,死,谓从肺病而之肾也。从下上者,
皮聚而毛落者,死,谓从肾病而之肺也。久而嗽血,咽痛无声,为自下传上,不嗽不
痛,久而溺浊,脱精泄泻,为自上传下,皆死证也。久病脉沉细数者,死。骨肉相失,
声散呕血,阳事不禁,日凉夜热者,死。脉结者,三年内,死。脉代者,三月内死。左
手脉细,右手浮大,劲急,为正虚邪盛,必死。脉细数骨蒸,干咳声哑,寒热似疟者,
必死。
《脉经》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盖言心肺浮而在上,浮者主出,故呼出心与
肺焉,肝肾沉而在下,沉者主入,故吸入肾与肝焉。脾位居中,其脉在浮沉之中,故浮
沉候阳,沉取候阴,凡六部重手沉取损小,轻手浮取实大,谓之阳盛阴虚。轻手浮取损
小,重手沉取实大,谓之阴盛阳虚。以尺寸论之,则阳主寸,阴主尺,寸浮者损小,尺
沉者实大,谓之阴盛阳虚。寸浮者实大,尺沉者损小,谓之阳盛阴虚。
寸口脉浮而迟,浮则为虚,迟则为劳。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凡诊虚弱细弦,皆
为不足,阴阳俱虚之脉,惟平旦见之日中则洪数矣。浮而大浮而弦者,皆为火盛阴虚之
脉,暮多见之,至数多而数者,为至脉,即阴虚劳症也。至脉缓而无力,属气虚,数而
无力属血虚。
久病形肉俱脱,脉来虽似和缓,亦多不治,盖迁延日久,客病无矣。元阳亏极火气
微矣。虽无六淫攻袭之苦。然气血断难恢愎,几希一线牵带未完,故脉疾徐得次,虽
是和缓。然实无神也。况肌肉者,脾之所主,土为万物之母,形肉脱者,土崩而脾绝
矣。《经》曰∶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也。虚痨热毒积久,则生恶虫,食人脏腑,其证
蒸热,咳嗽胸闷背痛,两目不明,四肢无力,腰膝酸疼,卧不能寐,面色 白,两
颊时红,常怀忿怒,梦与鬼交,同气连枝,多遭传染,甚而灭门,法当补虚以复其元,
杀虫以绝其根,能杀其虫,虽病者不生,亦可绝其传疰,凡视此病者,不宜饥饿近之,
虚者,须服补药,宜佩安息麝香之类,则虫邪不敢侵袭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方脉痨瘵合参
四君子汤
属性:治一切阳虚气弱,脾衰肺损,面色枯白,饮食少思,四肢无力,体瘦面黄,皮聚
毛落,脉来细软。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各二钱) 甘草(一钱,炙) 姜枣水煎服。
脾者,万物之母也。肺者,气之母也。脾胃一虚,肺气先绝,脾不健运,故饮食减
少,则营卫无所滋养,脾主肌肉,故体瘦面黄,肺主皮毛,故皮聚毛落,脾肺皆虚,故
脉来细软也。是方以人参补五脏之元气,白术补五脏之母气,茯苓致五脏之清气,甘草
调五脏之乖气,四药皆甘温,甘得中之味,温得中之气,犹之不偏不倚之君子也。展布
德泽,以行春之令,《经》曰∶气主煦之。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方脉痨瘵合参
四物汤
属性:治一切血虚,日哺发热。
当归(酒炒) 生地黄(各三钱) 白芍药(二钱) 川芎(一钱五分) 水煎服。
《经》曰∶血主濡之。四物皆濡润之品,故为血分主药。地黄甘寒,入心、肾,以沃
血之源;当归辛温,入心、脾,而主壮血摄血之本;芍药酸寒,入肝家,而敛疏泄之血
海;川芎阴中之阳,可上可下,通足三阴而行血中之气。然吴氏曰∶失血太多者,禁勿
与之四物皆阴,阴者天地闭塞之令,非所以生万物者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方脉痨瘵合参
八珍汤
属性:治气血俱虚,恶寒发热,烦操作渴,大便不实,饮食不进,小腹胀痛,弦晕昏愦等
证。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当归 川芎 地黄 白芍 姜枣水煎服。
气为卫属阳,营为血属阴,此人身中之两仪也。纯用四物,则独阴不长,纯用四君
子,则孤阳不生,二方合用,则气血有调和
之益,而阴阳无偏胜之虞矣。《经》曰∶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方脉痨瘵合参
十全大补汤
属性:治劳伤困倦,虚症峰起,发热作渴,喉痛舌裂,心神昏乱,眩晕眼花,寐而不寐,
食而不化。
人参 白术(土炒) 黄 (蜜炙) 熟地(酒炒,各二钱) 茯苓(一钱) 当归(一钱
五分) 白芍 川芎 甘草(炙,各八分) 肉桂(去皮,五分) 水煎服。
丹溪曰∶实火可泻,芩连之属∶虚火可补,参 之属。凡人根本受伤,虚火游行,
泄越于外。若误攻其热,变成危证,多致难救。此方以四物补血,四君子补气,又加黄
助阳固表,肉桂导火归原。薛立斋曰∶饮食劳倦,五脏亏损,一切热证,皆是无根虚
火,但服此汤,固其根本,诸证悉退。《金匮》曰∶虚者十补,勿一泻之,此方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