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之。海粉即海石,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可入丸散,不可入煎
药。小胃丹治膈上痰热,能损胃气。凡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易生而多。天
花粉大能降膈上热痰,痰在膈间,使人颠狂,或健忘,或风痰,皆用竹沥,亦能养
血,与荆、沥用,功治稍重,能食者,用此二味效速稳当。韭汁治血滞不行,中焦有
饮,自然汁饮二三盏,必胸中烦燥不宁而后愈。
节斋论痰,而首揭痰之本于肾,可为发前人所未发,惜乎启其端而未竟其说,其所
制之方,皆治标之药,而其中寒凉之品甚多,多致损胃,惟仲景先生云∶虚气有痰,
用肾气丸补而逐之。吴茭出又云∶八味丸治痰之本也。此二公者,真开后学之蒙 ,济
无穷之夭在,盖痰者,病名也。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为痰,则水沸为痰,但当分有
火无火之异耳。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逆流泛滥而为痰,是无火者也。故用八
味丸以补肾火。(张)常用加牛膝、五味子更效。阴虚火动则水沸腾动于肾者,犹尤火
之于海,龙兴而水附,动于肝者,犹雷火之出于地,疾风豪雨,水随波涌而为痰,是有
火者也。故用六味丸以补水配火,(张)常用加牛膝、麦冬、五味子更妙,此不治痰之
标,而治痰之本也。故善于治肾虚者,先以六味八味壮水之主,益火之原,复以四君
子,或六君子,补脾以制水。于脾虚者,既投以补中,理中实脾,复以六味八味,制水
以益母,使子母互相济养,而治痰之道尽矣。
庞安常有言,有阴水不足,阴火上升,肺受火侮不得清肃下行,由是津液凝浊而生
痰,不生血者,此当以润剂,如门冬、地黄之属滋其阴、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息焉,
则痰自清矣。投以二陈立见危殆,有肾虚不能纳气归原,原出而不纳则积,积而不散则
痰生焉,八味丸主之。然蒙筌谓地黄泥膈生痰,为痰门禁药,以姜汁炒之。嗟乎!若以
姜汁炒之,则变为辛燥,地黄无用矣。盖地黄正取其濡润,能入肾经。若杂于脾胃药
中,则土恶湿,安得不泥膈生痰?八味六味丸中诸品,皆少阴经的药,群队相引,直入
下焦,名曰水泛为痰之圣药,空腹服之,压以美膳,不留胃中,此仲景制方立法之妙。
(张)按∶脏腑津液受病为痰,随气升降,理之常也。若在皮里膜外,及四肢关节
曲折之地,而脏腑之痰何能流注其所,此即本处津液,遇冷遇热,即凝结成痰而为病,
断非别部之津液受病成痰,舍其本位而移于他部者,况气本无形,故能无微不达,而液
随气运,亦可籍气周流。若至津液受病成痰,则变为有形而凝滞,焉能随气流通于至
微至密之所耶?
x六味地黄汤、八味地黄汤x
并见痨瘵门。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痰饮大小总论合参
六君子汤
属性:治气虚脾弱,食少痰多。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各一钱) 半夏 橘红(各一钱五分) 甘草(炙,五分)
姜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痰饮大小总论合参
控涎丹(一名妙应丸)
属性:治有余痰饮。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白芥子(各等分) 为末,糊丸,桐子大,临卧淡
姜汤下七丸至十丸。加朱砂二钱,全蝎三钱,治惊痰极效。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痰饮大小总论合参
治酒痰方
属性:青黛 括蒌 为末 姜蜜丸,噙化救肺。
x一方x
治痰嗽。
贝母 南星(各一两) 滑石 黄芩(酒洗,一两五钱) 白芥子(五钱) 风化硝(二钱五
分,取其轻浮速降) 为末,汤泡蒸饼,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痰饮大小总论合参
小胃丹
属性:芫花(好醋浸一宿,瓦器炒令黑) 大戟(长流水煮一时,再水洗,晒干) 甘遂
(长流水浸半日,再水洗,晒干,各五钱) 黄柏(一两,焙) 大黄(湿纸裹煨,勿焦,
切,焙干,再酒洗,炒熟,焙干,一两五钱)
为末,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临卧津液吞之,或白汤一口送下,取其膈上
之湿痰热积,以意消息之,欲利则空心服。
x二陈汤x
见伤风门。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痰饮大小总论合参
茯苓丸
属性:治中浣停痰,臂痛难举,手足不得转者。
半夏(四两) 茯苓(二两) 枳壳(一两) 风化硝(五钱) 为末,神曲、姜汁糊丸,桐子
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痰饮大小总论合参
隐君礞石滚痰丸
属性:治实热老痰,非此不化,功效若神。
大黄(酒略蒸) 黄芩(各八两) 青礞石(消 ,一两) 沉香(五钱) 为细末,水丸,
川椒大,量人强弱多少用之白汤下。
痰不自动,因气而动,气不自升,因火而升,积之既久,根据附肠胃,回簿曲折之
处,以为栖泊之窠臼,谓之老痰变现之症,莫可名状,非寻常药物可能疗也。故用大黄
为君,以开下行之路;黄芩为臣,以抑上僭之火;礞石剽悍之性,游行肠胃,踵其回薄
曲折之处,荡而涤之,故以为佐;奔驰于上午下焦,开飞门、魄门之窍者,沉香之力
也,故以为使。然必服之得法则效如附应,用水一口,送过咽即便仰卧,令药在咽隔间
徐徐而下,半日不可饮水,不可起身,行坐言语,直待药气除逐上焦痰滞,然后动作大
抵服罢,喉间稠粘壅塞不利者,乃痰气泛上药力相攻,故也。少顷药力既胜自然宁贴。
若欲速为利下者,再饮白汤催之。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痰饮大小总论合参
《内经》半夏汤
属性:治痰盛夜不得寐。
秫米(一升,即小米之糯者) 半夏(五合)
用千里水八升,扬之万遍,取清五升,入前药煮一升半,每服一杯,日进三服,以
知为度。病新发者,覆杯即卧,汗出则已,久者,三服而已。
歧伯曰∶卫气行于阳,阳气满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阳者,动也,辟
也。阴者,静也,合也。故行于阳则动而醒,行于阴则静而卧,阳光亢上,则气有余
而膈有痰。《经》曰∶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气行于阴而阴不足,则阳愈狂
而阴愈格,静反为动,合反为辟,神气散而不守,故目不得瞑。秫米甘平益阴气而利大
肠;半夏辛温通痰窍而泄小便,二便俱通,气可立降,阳不乘阴卧可立至,经曰∶阳强
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至,此之谓也。
x一方x
解郁清火消痰。
天冬(去心) 黄芩(酒炒) 海粉(另研) 栝蒌(另研) 橘红(各一两) 桔
梗,香附子(捶碎盐水浸,炒) 连翘(各五钱) 青黛(另研,二钱) 芒硝(另研,三钱)
为末,炼蜜入姜汁少许,和丸,龙眼大。或噙化一丸;或嚼烂清汤细咽之;或为细
丸,淡盐汤送下五六十丸。
本门诸方内有未备者,悉于咳嗽、喘哮、颠狂,凡属痰病诸门参看。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
论怪病多属痰
属性:人身之病,匹百有四,载之《素问》,
《灵枢》者已详八九,外不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淫,内不过喜怒忧思惊恐悲七情之
伤,变见于脏腑经络皮毛之间而为病,安有所谓怪也?即有云怪病者,如人庙登家,飞
尸鬼击客忤,亦由人之本气不足,邪乘虚袭,见为谵妄邪祟,若有神灵所凭,故《灵
枢》有青黄赤白黑尸鬼之症,何一非五脏素虚而为之形也?庸工不晓病机,一遇不识二
症,辄云怪病多属痰,况痰非人身之所素有,及津液既病而成痰,则亦随所在经络而
见症,岂可借此一语,借以为口实耶!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
儿科盗汗自汗
属性:汗者,心之液,而血之异名,古云小儿盗汗不须治者,以其神气未全,血脉流溢,
易于渗泄,言其未甚者耳。若汗久不己,则气血亏损,何以为长养之用耶!盖阳主气,
气为卫,阴主血,血为荣,人之一身,负阴抱阳,平则宁,偏则病,故阴虚,阳必走而
发热,汗出如水,热而涌,阳虚阴必乘,故发厥汗出,如水冷而流,其自汗者,谓不因
发散,不因劳动,或昏或睡,自然而出,宜速为治,久则亡阳,亡阳则气怯气怯则脉
虚,脉虚则神散,神散则不能主持,而为惊为搐。然又不可强止,止则闭遏阳气,而作
热烦燥矣,盗汗者,睡熟则出,醒则复收,意同盗贼之义也。有因血气未固,肤腠未
密,过加温暖,熏蒸生热,热搏于心也,为邪胜,而律液不能内藏者,有伤冷伤热冷热
交争,阴阳不顺,津液泄越者,有心虚惊恐,神气不能收摄精华者,有餐冷物过度,
致伤脾土,土虚不能制其水液者,大法养心育脾,滋阴降火为要。盖本元充实者,睡则
神气敛纳于内,本元不足者,睡则神气浮越于外,汗亦因之流溢,醒则惕然气聚,汗亦
因之收藏,总由阴不平,阳不秘耳。有头汗者,是邪传诸阳,津液上奏也,手足汗者,
胃主四肢,阳明湿热也。更有脾虚自汗,亦多出额上,汗黏人手,尤宜速救胃气,否则
亦令阳亡。又有因汗后病后,重亡津液,阳气偏盛,水不用火,是以脏腑积热,熏灼肌
体,消燥骨髓,变成骨蒸日晚发热,肌削颊赤,肌干黄瘦,夜有盗汗,五心烦热,四肢
倦困,饮食减少,成为疳劳者,然人赖卫气固其表,所以肌肉温,皮肤充腠理肥,若卫
气一虚则肌肉不温,皮肤不充,腠理不肥,津液无拘,为之妄泄,气不卫则六脉不充
血不荣,则神不备,治之者,若不调补气血,而用闭遏强止之方,则里病未除,更增
留热肌表之患矣。然有汗之而无汗者,是津液内竭,或寒中荣深,而腠里闭也。汗之而
大汗不止者,因元阳本虚,受邪亦轻,治者误汗之过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儿科盗汗自汗
团参汤
属性:治小儿虚汗、盗汗。然心血液盛,亦发为汗,故宜收敛心气。
人参 当归(炒,各二钱) 共锉散,用雄猪心一个,切三片,每服二钱,猜心一
片,井水同煎,食远服。一方加黄 ,二钱蜜炙。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儿科盗汗自汗
牡蛎散
属性:治小儿自汗。
牡蛎( ) 黄 (蜜炙) 生地黄 入浮麦、麻黄根同煎,食前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儿科盗汗自汗
止汗散
属性:人参 白术 茯苓 黄 (蜜炙) 当归 甘草(炙,各一钱) 用生姜一片,入
麦麸同煎,食前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儿科盗汗自汗
扑汗方
属性:牡蛎 麻黄根(各一两) 赤石脂 糯米粉 龙骨各五钱) 为轻细末,绵包药,扑于身上。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
方脉自汗盗汗合参
属性:自汗属气虚,阳虚血虚湿痰,宜人参黄 ,少佐桂枝,阳虚制附子亦可少用,火气
上蒸胃中之湿,亦能作汗,凉膈散主之。自汗盗汗,并忌生姜,以其开腠理也。盗汗属
血虚阴虚,小儿不须治,当归大黄汤甚效,但药性寒而人虚者,兼用黄 、甘草补气之
味,麻黄根治盗汗甚捷,盖其性能行周身之表,引诸药至卫分而固腠理也。盗汗发热,
因阴虚者四物加黄柏,兼气虚加参 白术。盗汗者表里汗出,非任自汗而自出也,多因
心虚所致,宜敛心气益肾水,使阴阳调和,水之升降,其汗自止。《经》曰∶阳气有余,
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
重远行,汗出于肾;惊惶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然肥人多自汗,以其
多气虚也。瘦人多盗汗,以其多阴虚有火也。但脏腑尽有津液,一经劳倦所伤,皆足
以致汗出,然血之与汗,异名同类,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五脏六腑表里之阳,皆心主之,以行其变化,随时升降,所在之处而生津;亦随其
火扰,所在之处泄而为汗,是汗尽由心出也。醒而出汗曰自汗,属阳虚。睡而出汗曰
盗汗,属阴虚。汗者心之阳,寝者肾之阴,一则阳虚不能固表,一则阴虚不能闭脏也。
有胃腑旁达于外为手足汗者,有胃热熏蒸头颅自汗而属实者,故外感初症多自汗。海藏
曰∶与寒脉散三黄丸,三日病已,盖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肾水上行,乘心之虚,心火
上炎而入肺,欺其不胜皮毛以是而开,为汗出也。先以凉膈散泻胸中相火,次以三黄丸
泻心火以助阴,则肾水退舍而还本脏,玄府固闭而汗自己矣。此可以证初起实热为汗之
一见,然非概可以有余之法治不足也。
《经》曰∶心之液为汗。东垣曰∶坤土主湿,在人为脾胃,夫人之汗,犹天地之阴
气,为雾为雨也。《内经》独主于心,东垣又指脾胃而言,盖心属火主热,脾胃为土主
湿,湿热相搏,为汗明矣。如天气下降,地湿上升,乃成霖雨。又如甑中烧酒,非汤火
熏淘,则不能成涓滴也。然人身清阳之气上行达表,实腠理而固皮毛,谓之卫气,卫气
象天,天包地外,一气统摄,犹卫气包护一身。《经》云,阳密乃固,阳密者即腠理密
也。此气主于肺,而本于胃,故胃充则卫实。自汗、盗汗之症,为病虽一,其源不
同。自汗者乃阳虚气虚有湿,盖阳气虚则不能卫护肌表,故醒时津律然而汗出。盗汗
者,乃阴虚血虚有火也,阴血虚,则不能荣养于中,故睡里凑凑然而汗出也,肾多主
之,以其闭藏之令失守也。然自汗阳虚,古今之定论,但真阴衰弱,亦令自汗,盖阴虚
则火动乘于阴位,阴精被火煎熬而出,犹干竹而以火燃之,亦有油也,不可概用参术黄
与桂枝敛之,但补其阴,则火自潜伏而汗自止矣。当兼以脉候辨之。
方书多言血与汗异名而同类,丹溪因之,遂有在内为血,在外为汗之论,似乎血
即是汗,汗即是血矣。奚知血与汗之由来,有不可以同类并言者,《经》云∶心主血,
血生于心;又云∶肾主五液,人心为汗;又云∶汗者,心之液,此言汗为心之液,而非
曰心之血。血生于心,统于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