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艺术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艺术史-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Page 51…

  传里非常具体而生动地记述的童年时看音乐表演及接受音乐教育的事实,是 

                                     ① 

  对德国人热爱音乐的很好说明 。 

        巴赫(1685—1750年)出生在一个五代相继的音乐家族中,在年纪尚小 

  时,就由父兄教会了某些乐器的演奏技巧,继而四出寻访名师,在宫廷和教 

  堂里担任提琴手、钢琴师、风琴师、乐队和歌队指挥等职,他的创作与自己 

  的表演实践的关系因而特别密切。在他生前,实际上他仅以演奏家闻名。直 

  到1800年经门德尔松的推崇,他的创作才引起广泛的关注。他从写风琴曲开 

  始,继而有交响曲、钢琴曲、提琴曲、笛子演奏曲等,各种乐曲总数达到500 

  多首。除此以外,他还从事音乐教育和理论研究,为教学目的而完成的《赋 

  格的艺术》一书在音乐史上有重大价值。而且,以赋格曲显示的对位风格正 

  是他创作复调音乐的重要艺术特色。从题目来说,他的著名声乐作品有《农 

  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耶稣圣诞清唱剧》、《马太受难乐》和《约 

                ② 

  翰受难乐》 等,著名器乐作品有《勃兰登堡协奏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 

  等。从内容上说,他的声乐曲目多与宗教有关,他站在新教的立场上,在当 

  时是有进步性的。利用耶稣受难的故事,他歌颂了为拯救人类而勇于牺牲的 

  精神,体现了18世纪上半期德国人文主义的理想。同时,有一些作品已属世 

  俗音乐,如狩猎曲、结婚曲和节日乐曲等,连农民的日常生活细节,以及指 

  出喝咖啡过量有损于健康等题材也用上了。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和德国洛可可音乐 

        巴赫在一生中都没写过歌剧,但是在他的受难曲、清唱剧、康塔塔等体 

  裁的作品中都有一定的情节,富于动人的戏剧性。例如著名的康塔塔《醒来, 

  一个声音在高喊》讲述的是《圣经》里的一个寓言故事:有10个童女拿着灯 

  去迎接新郎,5个聪明的准备了充足的灯油,5个愚笨的则没准备。新郎来了, 

  这后5个没灯油了,赶忙去买,回来后天国的大门却关上了。这种情节令人 

  在轻松愉快中得到启迪。亨德尔的主要成就分别在歌剧和清唱剧中。在他们 

  之后,德国又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音乐家,他的贡献着重在歌剧的创作以及它 

  的改革上。 

        格鲁克不是出自音乐世家,但1736年已作为室内音乐家活动于当时的欧 

  洲音乐中心维也纳,不久后去意大利深造,所以他开始创作歌剧的时候,遵 

  循的是当时以华丽的声乐技巧为基础的那不勒斯派传统。17世纪40—50年 

  代,他连续写成20多部作品,在意大利、德国和奥地利各地演出,已颇受欢 

                                                        ① 

  迎。但是他很快就发觉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弊端 ,认为它们已日趋程式化,内 

  容与形式脱节,音乐家为了炫耀自己的技巧而过于铺陈。他决心革除这些弊 

  端。1762—1770年间,他和具有新思想的意大利诗人卡尔萨比基(1715—1795 

  年)合作,创作了《奥菲欧和优丽狄西》、《阿尔切斯特》和《巴里德与埃 

  雷娜》等三部新的歌剧,贯彻了自己改革思想。他对这种努力作了如下解释: 

                                                                    ② 

   “简朴、真实和自然是所有艺术形式的伟大美学原则。”因此要反对为音乐 

  而音乐,而要“让它的表现手段跟随剧情的发展而起到符合诗意的真正功能, 



① 参看《歌德自传》第一卷和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版。 

② 有人认为《约翰受难乐》不是巴赫的作品。 

① 参看本书关于那不勒斯派歌剧的章节。 



② 


… Page 52…

                                                ③ 

  不让多余无用的装饰去打断或抑制表演” 。 

       格鲁克的主张与从前歌剧初创时期的音乐思想反倒比较接近,而且也符 

  合启蒙运动大师们的“返回自然”和“以自然为师”的美学观点。在他的新 

  作品中,宣叙调占有重要地位,旋律得到加强,富于细致情感的表现力,戏 

  剧结构精炼明了,咏叹调里不再出现华丽的炫技段落,而且序曲成为预示剧 

  情的有机部分,剧中的合唱和舞蹈也是密切配合剧情的发展,同时在记谱时 

  废弃了数字低音,而代之以具有明确的各声部的近代写法。 

       格鲁克的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推动德国和欧洲歌剧进一步发展 

  的里程碑。 

       此外,人们发现格鲁克的音乐善于以几个小的单元结合成一个完整的部 

  分,而这些小的单元来源于当时已经出现的“洛可可的小巧世界”,他“以 

                                                   ① 

  最巧妙的方式超出了洛可可式的短小结构” 。 

       在此,应当顺便简要地介绍德国洛可可音乐的情况。除了格鲁克以外, 

  其实巴赫的某些组曲,特别是深受库泊兰影响的《法国组曲》也已表现了洛 

  可可风格。他的钢琴曲集里,则有充满世俗韵味的舞曲,尤其是前面已提及 

  的他的反映普通群众日常生活的声乐作品,都十分通俗而便于流行。可见这 

  位巴洛克大师同时也不放弃洛可可式的创作。值得一提的还有,他的第二个 

  儿子卡,菲·埃·巴赫(1714—1788年)和另一个儿子约·克·巴赫(1735 

  —1782年)更是以创作洛可可作品称著。前者给后世留下了200多首键盘乐 

  曲和52首钢琴协奏曲及18部交响乐,还有大量室内乐和教堂音乐,以及大 

  约250首歌曲,并写了一部理论著作《论演奏键盘乐器的真正艺术》,充分 

  地总结了18世纪中期的音乐成就和实践。后者因为在伦敦度过了自己的艺术 

  生涯的黄金时代,所以被称为“伦敦巴赫”,他是多产的作曲家,很善于运 

  用温柔的优美旋律和细腻的形式。泰勒曼(1681—1767年)则是比上述几位 

  更早的洛可可作曲家,他在各种体裁中都频出杰作,仅康塔塔就有 1700多 

  部,乐队组曲有200多首,在世时由于作品的通俗短小而被视为德国最受欢 

  迎的音乐创作奇才。今天他则被公认为巴洛克、洛可可和早期古典主义音乐 

  的重要桥梁。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出现 

       18世纪中后期,德国和奥地利的音乐在欧洲音乐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当 

  时各诸侯小国大都已拥有自己的宫廷乐队,宫殿、城市剧院和音乐厅加速兴 

  建或扩建,不仅贵族,而且新兴的市民阶层对音乐生活的要求也扩大了,作 

  曲家、演奏家和指挥家云集,创作和演出频繁,乐谱和音乐书刊的出版渐多, 

  启蒙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这一切对音乐的发展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 

  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整个音乐水平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进入堪 

  称“后来者的卓绝楷模”的古典主义时代。 

                                    ① 

       这里要说明,“古典主义”这个词,在近代中期用在建筑、绘画和雕塑, 

  以及用在文学和戏剧表演艺术,都是指首先产生自法国的、有别于源自意大 

  利的巴洛克的风格或流派,但是用到音乐领域,却是指18世纪中后期在德语 

  国家才形成的音乐主流,它是自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欧洲音乐发展的最高成 



③ 引自'美'约·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年版,第475 页。 

① 引自'美'约·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年版,第477 页。 

① 另有“新古典主义”参看本书有关章节。 


… Page 53…

  果,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其主要代表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大师海顿(1732 

  —1809年)、莫扎特 (1756—1791年)和贝多芬 (1770—1827年)。当时 

  的维也纳,不仅政治上是奥匈帝国的首都,在文化艺术上也是欧洲的中心之 

  一。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虽然不是在当地出生,但先后在那儿生活和创作 

  过较长时间,度过他们的创作成熟期,完成了最杰出的典范性作品,而且他 

  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的继承关系,其他志同道合的音乐家先后团结在他们 

  周围,以他们为代表,形成了著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共同对欧洲音乐发展 

  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古典主义音乐自然与比它稍前的巴洛克音乐有密切的联系,没有巴赫和 

  亨德尔的成就,以及格鲁克的改革,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大师们就不可能在坚 

  实的基础上把音乐事业大大推前一步。但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毕竟有与巴洛克 

  音乐明显不同的特点。巴洛克音乐以华丽、热情和较浓重的贵族、宫廷和教 

  会气息著称,古典主义音乐也富于激情,但这种激情是比较均匀而有节制的, 

                                 ① 

  因为它追求“最完美的秩序”。同时,虽然古典乐派也重视声乐,但重点逐 

  步转移到器乐上,而巴洛克中的声乐和器乐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维也纳 

  古典乐派之前,在南德本已形成曼海姆乐派,在北德则有柏林乐派,他们致 

  力于发展交响乐套曲和奏鸣曲式,越来越充分地发挥器乐的作用,维也纳的 

  大师们从中吸取了大量养分,终于把器乐创作和演奏技巧推向顶峰。在声乐 

  方面,歌剧创作在莫扎特那儿仍然是特别重要的音乐品种,他善于把意大利 

  歌剧和德国与奥地利的小歌剧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而且也更多地发挥乐队 

  的作用,显示了新的特点。从思想内容方面分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反 

  映了启蒙主义的反封建精神和狂飙突进运动的个性解放与创作自由的要求。 

  不过,尽管音乐生活日益普及,但音乐创作的中心仍然是宫廷、贵族沙龙和 

  通常只有较富裕的市民才敢问津的歌剧院,教堂同样保持着其重要性。从前 

  的音乐家一直处于贵族和教会奴仆的地位。虽然这时他们已觉醒,但维也纳 

  古典乐派为自己走向独立,为争取艺术家的自尊而进行的斗争仍然常常遭受 

  挫折。 

       海顿和莫扎特的成就 

       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是维也纳乐派的三名大师。海顿于1732年出生在 

  奥地利靠近匈牙利的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小镇,家境贫苦,但很早就在学校里 

  接受音乐教育。1761年他成为维也纳郊外一位匈牙利贵族的宫廷乐师后,写 

  下了包括交响曲和协奏曲在内的大量作品。90年代离开宫廷并曾游历英国, 

  创作了著名的 《伦敦交响曲》12部以及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等。当 

  时他仍定居维也纳。他一生创作十分丰富,仅交响曲就达107部,弦乐四重 

  奏68首,三重奏20多首,钢琴奏鸣曲60首,意大利式歌剧13部,等等。 

  其中,完美的古典交响乐和四重奏形式是他的最重要的贡献,而且他善于把 

  民间舞曲有机地吸收到交响曲这种高级的音乐品种中来。其作品的基调健康 

  明快,旋律朴实,结构匀称,和声明晰,充满风趣幽默。他的成就使他无愧 

  于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莫扎特1756年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个乐师家庭,自幼被视为音乐 

  神童,三四岁时就学会弹钢琴,5岁时学会作曲,6岁时初次到维也纳演出, 

  8岁时已写出两部交响曲。从14岁起他被萨尔茨堡大主教雇佣为教会乐师。 



① 参看'美'约·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年版,第214 页。 


… Page 54…

  由于无法容忍主教的凌辱,1781年起他前往维也纳,成为“自由音乐家”。 

  因为自小劳累过度,功成名就以后仍然过着困苦的生活,1791年12月他年 

  仅36岁就在贫病中去世。 

       莫扎特是音乐史上公认的稀世之才,在短暂的一生中,他的作品达到600 

  多部,包括交响曲52部、奏鸣曲77首、歌剧22部等,其种类几乎涉及音乐 

  的所有领域。他的最重要的成就在歌剧方面。创作出真正具有民族风格的歌 

  剧,是他长期的宏愿。最成功的歌剧作品是 《克里特国王伊多美纽》、《诱 

  出后宫》、《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等。他善于在作品中渗 

  入意大利正歌剧、喜歌剧和德国与奥地利民间歌唱剧的优点。越到后来,写 

  作技巧越成熟。上述几部作品中最杰出的是后三部,分别在 1786、1787和 

  1791完成。最后的《魔笛》主要采用民间歌唱形式,用德文写词,唱白结合。 

  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他仍在为《魔笛》越来越受人喜爱而感到欣喜和快活。 

       在其他体裁的作品中,莫扎特也表现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融合先行者的 

  成就的能力,并因此为后来者开拓了更广阔的道路。例如他的室内乐作品有 

  海顿的影响,但表现力比海顿更强。而他的交响乐,特别是后期的作品,有 

  的表现了激愤不安的情绪,仿佛在预示着贝多芬风格的到来。莫扎特因此成 

  了维也纳古典乐派承前启后的人物。 

       贝多芬的巨大贡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