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艺术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艺术史-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分壮丽豪华,其外观自由奔放,线条曲折多变,色彩绚丽,无论是断檐还 

  是重迭柱或波浪形墙面都富有创新的特点,给人一种变化无穷的动态感受, 

  加上与之配合的透视深远的壁画,以及姿势夸张、栩栩如生的雕像,组成奇 

  伟、丰富和五彩缤纷的艺术结构,兼有神秘莫测的气氛,充满激情和魅力。 

  这样的建筑风格,为教会所用,颇合它通过新建或扩建教堂以重新强化和扩 

  大天主教势力的需要。于是17世纪成了意大利,特别是罗马,大力修建巴洛 

  克式教堂的时代。教会不仅极力鼓励,而且有足够的金钱投入,使艺术家们 

  都愿全力以赴,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留下了熠熠生辉的作品。上述情况使 

  巴洛克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教堂是教会的重要活动场所,教堂里的绘 

  画和雕刻,多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尤爱表现殉教与虚幻,宣扬宗教崇拜,与 

  现实生活有较大距离。不过,一些重要的巴洛克建筑家、雕刻家和绘画大师, 

  也创作了不少豪华的世俗作品。 

       与建筑、雕刻和绘画相呼应,意大利也成为巴洛克音乐的起源地。正如 

  巴洛克建筑以波浪形墙面表现盘旋起伏的动感,以鲜明的光影对比造成激烈 

  变化和神秘莫测的戏剧性效果那样,巴洛克音乐依靠流利酣畅的多声部旋 

  律、鲜明的强弱对比和音色对比产生类似的作用。“17世纪初是音乐史上最 

  激动人心的转折点之一。”由此开始,“和声逐渐由调性体系所取代,并一 

  直统治着西方音乐,直至1900年左右”。“纵观这个时期,有两项新的发明 

  使它区别于以前的文艺复兴时期:人声和乐器的对比、组合和交替,以及低 

  音音部,一种由低音乐器组成的伴奏,并和键盘乐器或诗琴结合在一起。”① 

       意大利巴洛克音乐最早的,而且后来长期都是十分重要的载体是歌剧。 

  原先歌剧较少宗教内容,但天主教会很快就看上它可以为自己服务,因而大 

  加提倡,使之演化为宗教音乐中的圣剧、唱诗和受难曲等,从而大大增强了 

  教会活动的吸引力。不过巴洛克音乐之被引入教会,并不等于它的完全宗教 

  化。它在早期以意大利为中心,其盛期转移到以法国和德国为主,后期则流 

  行于整个欧洲。在法国,它演化为优美典雅的宫廷音乐,迎合了贵族的趣味。 

  在德国,它甚至也为新教所用,并创造了特别辉煌的成就。巴洛克时期不仅 

  是作曲家、演奏家和歌唱家的技能与技巧大发扬的时期,也是提琴族乐器和 

  古钢琴的制作达到高水平的时期。它们互相促进,赋予近代欧洲音乐以五彩 

  缤纷的色彩和动人的魅力,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2)巴洛克建筑和绘画 

       ①巴洛克建筑及其代表人物 



① 《麦克米伦艺术百科词典》,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年版,第181 页。 

①  '英'戈登·伊波森:《西方音乐》,载于《音乐知识手册》(续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年版。 


… Page 8…

     巴洛克建筑是最能显示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特点的一个艺术种类。曾被誉 

为“巴洛克建筑之父”的波罗米尼(1599—1667年)设计罗马的圣卡尔罗教 

堂时,充分运用了正弦弧和反弦弧构成的多变状曲线,其殿堂的平面近似橄 

榄形,周围是不规则的小祈祷室,立面山花断开,墙面凹凸度很大,椭圆状 

的穹顶布满十字形、八角形、圆形、四方形和弧形图案,确实寄托了“畸形 

的珍珠”的寓意。圣卡尔罗教堂设计于1636—1640年间,始建于1638年, 

其正面完成于1662—1667年,是波罗米尼最重要的作品。他的另一个重要作 

品是萨边察的圣伊沃教堂,其平面图呈六角星状,是基督教所称的圣父、圣 

子和圣灵三位一体的基本教义的象征。整座建筑物结构复杂,形态奇特,穹 

顶上有独特的螺旋状阶梯,六个采光的窗户象六朵花瓣,给人神奇高超的感 

觉。 

     波罗米尼的建筑作品在17世纪的罗马显示了最新奇的个人风格。后人认 

为这与他的性格孤僻十分吻合。他的父亲也是个建筑师,本人则曾在同辈建 

筑大师贝尔尼尼的手下当过圣彼得大教堂工地的刻石匠,不久就成为后者在 

艺术上的竞争对手。他为人古板好强,不善合作,但对艺术的追求极为高远, 

每件作品都要做到超群出众。后来他自杀身亡,令人惋惜的不仅在自杀本身, 

还包括在临终前他竟把自己的设计手稿付之一炬。 

     不过,在波罗米尼和贝尔尼尼之前,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早已在意大 

利陆续出现。1568年由维尼奥拉 (1507—1573年)和1575年由波尔达 (约 

1540—1602年)分别设计了罗马耶稣会堂的平面图和正门立面,是巴洛克式 

建筑艺术家们的最早成果。该会堂的长方形的端部有突出的圣龛,是由哥特 

式教堂惯常的十字形演变而来的,正门上面的分层檐部和山花被做成重叠的 

弧形和三角形,立面上部两侧有两对大涡卷,成为巴洛克建筑表现动感的开 

端,引起广泛的仿效。马丹诺 (1556—1629年)在1603年设计的圣苏珊那 

教堂,尤其是也由他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东正面的建筑,是16和17世纪之 

交巴洛克风格的新发展,后者檐部曲折起伏,明暗对比强烈,给人一种波动 

不息的不平静的感觉。 

     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巴洛克建筑进入成熟期,与波罗米尼的成果 

比较,在罗马的更杰出的作品应是大约建于1656—1667年的圣彼得大教堂的 

椭圆形大广场。它是贝尔尼尼的创作。广场的面积约达3。5公顷,以一个方 

尖碑为中心,两边各有一个喷水池,由两个相对应的半圆形大理石柱廊围绕, 

富有气势,其意图是表现教堂正伸出巨大的手臂,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徒, 

并把他们拥抱在怀里。柱廊明暗效果复杂,柱子上装饰着雕像,绚丽多姿。 

贝尔尼尼是受教会委任,终生为该教堂工作,使这座先前由文艺复兴大师米 

开朗基罗设计了大圆顶的宏伟建筑物终于得以完成,并以巴洛克风格使之更 

加辉煌。贝尔尼尼在教堂建筑方面的代表作,还有建于1653—1658年的圣安 

德烈·阿里·克维里纳列小教堂。通常认为比起波罗米尼来,贝尔尼尼的建 

筑更宏伟更绚丽。但后人也有认为它们给人一种过于雕琢的感觉的。好在这 

丝毫不影响其气派的豪华和庄严。贝尔尼尼独立设计或参与设计的一些世俗 

巴洛克建筑,也是宏伟与绚丽兼备,如巴尔贝里尼宫等。 

     威尼斯大运河之畔的圣马利亚教堂是巴洛克艺术成熟时期的另一杰出建 

筑,由朗格纳 (1598—1682年)于1630—1631年设计,外表呈八角形,耸 

立在阶梯的台基上,巨大的圆屋顶复盖着6个礼拜堂的高墙,屋顶与下面用 

旋涡形装饰物连结,八面墙壁都有壁龛和雕像。 


… Page 9…

     ②巴洛克绘画及其代表人物 

     意大利的巴洛克绘画和雕塑,基本上是巴洛克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建筑、 

绘画和雕塑的密切联系,也表现在一些著名建筑师同时是重要画家或雕塑 

家,有的还一身三任。 

     柯尔托纳(1596—1669年)就是著名建筑师兼画家。这里只说他的绘画。 

在 1639年完成的巴尔贝里尼宫天顶壁画上,他以歌颂巴尔贝里尼家族为主 

题,创作了数百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代表族徽的巴尔贝里尼蜜峰在天顶中 

央飞舞,紧紧吸引着仰望这壮丽画面的观众。柯尔托纳善于表现宗教和神话 

内容。他利用鲜艳的色彩使画中人物和景象十分华丽,而且带着神秘感,还 

像建筑物本身的结构那样突出动态特点,让人物也飞翔起来。天宫的自由和 

奇妙令观众产生无限向往之情。这种效果表明巴洛克绘画具有超越自然的浪 

漫情调。 

     通常被认为属于另一艺术流派的安尼巴莱·卡拉齐和他的兄弟在罗马也 

绘制了许多壁画。有趣的是,他的法尔奈塞宫天顶壁画却被视为给巴洛克铺 

平道路的作品,画面上不同成份由巧妙的统一的幻象组合起来,而这种技巧 

正是巴洛克风格的重要特征之一。 

     意大利的著名巴洛克画家还有卓尔丹诺(1632—1705年)、高里(1639 

—1709年)和波佐(1642—1709年)等,他们是巴洛克后期的杰出代表。卓 

尔丹诺的重要作品有《哀悼基督》和《乌尔冈的铁匠铺》等。高里给罗马耶 

稣会堂创作了天顶壁画 《耶稣基督的凯旋》,画中人物的立体感与教堂里的 

雕塑相互呼应,分外生动。波佐给圣伊格纳佐教堂绘制的天顶壁画,巧用透 

视原理,使教堂内部在视错觉下显得像扩大了几百英尺。至于贝尔尼尼,一 

生中创作过一百多幅绘画。除壁画外,他的素描和漫画也很有名气。他是建 

筑、绘画和雕塑都取得巨大成就的艺术家,此外还是戏剧家,堪称那个时代 

的艺术多面手。 



      (3)巴洛克雕塑及贝尔尼尼 

     如上所述,巴洛克雕塑也是附属在巴洛克建筑上的,但也有独立存在的 

雕塑作品。它们的艺术表现特点服从巴洛克艺术的一般规律。在雕像方面, 

艺术家们对人物颜面的表情和对肉体的具象刻划得十分丰富而深刻,姿态活 

泼,富于动作性,内心世界的表达很明显。当与建筑物中的其他艺术结构配 

合时,在光线强弱不同的映照和各种颜色的衬托下,尤其能产生引人入胜的 

作用。 

     在巴洛克雕塑中,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尔尼尼(1598—1680年)的成就最 

为灿烂耀眼。贝尔尼尼的父亲也是雕塑家,这使他自小已受到良好的艺术熏 

陶。17岁时,他为一位大主教制作了一个胸像雕刻,十分成功,预示了一生 

丰硕的成果和一帆风顺。后人说,在乌尔班八世和亚历山大七世教皇统治时 

期,他都犹如米开朗基罗在16世纪那样,被奉为艺术的泰斗。在走上独立的 

艺术道路不久,1619年(21岁)或1623年(23岁)的作品《大卫》塑造了 

一个仿佛面对着敌人而进行激烈搏斗的形象,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对照, 

前者显示了更明显的运动态势。1622—1625年间的作品《阿波罗与达芙妮》 

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仙女达芙妮在瞬息之间变成一颗月桂树的过程,观众所看 

到的似乎不是一种固定化的状态,而是情节还在演变的故事,原来以冷漠为 

特点的大理石带上了生命的激情和爱情的热烈。一件雕塑能够如此有效地传 


… Page 10…

  达运动感,后人认为在艺术史上是没有前例的。 

       乌尔班八世教皇当时已委任贝尔尼尼为圣彼得大教堂作种种修饰。1624 

  —1633年间完成的该教堂的28米高的华盖是使雕塑与建筑物密切结合的范 

  例。贝尔尼尼以四颗螺旋形柱子支持华丽的顶子,顶上有带十字架的圆球, 

  四角有天使护卫,表达了教权至上的思想,非常切合天主教会的需要。1645 

  —1652年为卡尔那罗教堂创作的《圣德列萨的幻想》,更巧妙地把雕塑置于 

  建筑物的环境中。圣德列萨本是传说中的西班牙修女,据说在一次幻觉里曾 

  见到上帝。贝尔尼尼刻划了当时的情景:可爱的小天使把一枝带火的金箭刺 

  向她的心口,她露出既痛苦又甜蜜的表情。雕塑放在祭坛上,像是把祭坛当 

  作舞台,表演着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从一个隐匿的光源投下了金色的光源, 

  光线撒落在大理石上,令人眼花缭乱。 

       贝尔尼尼还创作了一些真人的雕塑肖像。最成功的有为自己的情人所作 

  的《康士坦察·布奥娜列里肖像》和《路易十四肖像》等。前者以热情的神 

  态和半开的衣领下露出充满青春活力的身体表现一个渴望自由的女性的内心 

  世界。后者是1665年应邀前往法国参与设计卢浮宫的东正面时的作品,形象 

  十分逼真。 

       喷水池是17世纪意大利艺术佳品中的一类。贝尔尼尼和他的学生曾合作 

  建造 《四河》喷水池,以假山为中央,四周有象征尼罗河等四大河流的四个 

  巨型人像,尽管参与制作的人多而水平不一,各部分风格不尽相同,但还是 

  给罗马增添了一个有趣的景点。 



        (4)意大利的“学院派”和卡拉瓦乔派 

       ①意大利的“学院派” 



       当巴洛克建筑、雕塑和绘画在17世纪的意大利占统治地位的时候,另外 

  两个流派——“学院派”和卡拉瓦乔派也占据了自己的地盘,获得发展。 

       1590年,在波伦亚由路德维克·卡拉齐(1555—1619年)创建了一所美 

                                                              ① 

  术学院,它可能是欧洲最早的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的机构 。弟弟阿歌斯奇诺 

   (1557—1602年)和安尼巴莱 (1560—1609年)都参与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由此形成以卡拉齐家族为中心的波伦亚学院派。他们的理想是继承文艺复兴 

  的传统,以模仿前人为荣,反对风靡于16世纪后半期的违背自然和过分夸张 

  的矫饰主义,从而保持意大利固有的艺术典范的地位。在学院里,他们主要 

  教授拉斐尔、提香和米开朗基罗等大师们的作品,探讨其技巧。不过,在实 

  践上他们不完全以单纯的模仿为满足,所以才会出现本书前面已提到的安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