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跟感觉和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
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的反映,而思惟是对客
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所谓概括的反映是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其个别特
征,而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客观现实中的事物,
山、川、树木、禽兽等等,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世界上
没有两株完全一样的树,可是,在人思考的时候,却可以呈
现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一般的树的表象。在一般表象中的树,
包含着规定这一类事物为树的本质的特征,从而舍弃了形状、
大小、颜色等等非本质的特征。可以设想,假如人不是用以
词来标志的一般的表象 (例如一般的树)进行思惟,而是用
千万种颜色、形态、大小各不相同的树进行思惟,那么,思
惟的开展就很困难了。在原始思惟和幼儿的思惟中,可以看
到概括水平很低的具体思惟。在原始民族的语言中,概括性
的词很少。例如在塔斯马尼亚人的语言中有各种各样的树名,
但是没有一个总称的〃树〃字。埃斯基摩人对不同的风雪给
予不同的名称(如下降的雪、漂流的雪、积雪等等)。儿童从
成人那里学会一些概括的词,但是往往并不掌握它的概括的
普 通 心 理 学
? 727?
意义。例如儿童说〃鸟〃字,不是指一般的鸟,而是指他家
中养的那只鸟。
随着思惟的发展,逐渐出现较高水平的概括。从不同形
状的枣树都可以叫做枣树,到把枣树、杨柳、海棠等等都叫
做树;以后更把树和花、草等一并叫做植物,这是不同水平
的概括。概括的水平越高,人就越深入地反映事物的内部的
本质特征。在深入概括的过程中,人的反映经常涉及对象的
作用、价值和人对它的动作。例如,对于〃椅子〃这类对象
的进一步概括中,除了椅子有四条腿、有座和靠背等这些外
部特征以外,还包括〃人可以坐〃这一属性。这样,对象的
内部特征,它和其它对象的联系,也就获得了反映。
因此,思惟的概括性不只表现在它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
特征上,也表现在它反映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和规律上。例
如,船浮在水上,通过感知,人只能反映船和水在空间上的
关系;而象船放在水里能浮这类事物内部的联系,则是通过
思惟活动才能获得的,是人经过实践活动,通过概括、判断、
推理,才能获得的反映。由于对象的这些特征并不表露在外
部,而是蕴藏在事物的内部,随着对这些联系的认识,人的
反映也就从直接的感性的反映,转向间接的非感性的反映。
所谓间接的反映,就是说不是直接地,而是通过其它事
物的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例如,早上起来,推开窗户,看
见屋顶潮湿,便推想到夜里下过雨。在这里,夜里下过雨的
认识是通过屋顶潮湿的媒介而推断出来的。
正是由于思惟的概括的、间接的性质,通过思惟,人就
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种种事物或事物的属性,
? 728?
普 通 心 理 学
也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进程。人不能直接感知光的运动
速度,但通过实验可以间接地推算出光速每秒钟30万公里,
而对每秒钟30万公里的速度的涵义,是通过能直接感知的运
动的媒介来掌握的。30万公里可以分成30万个一公里,人对
一公里是可以直接感知的;人对一秒钟走一公里的速度也可
以由一秒钟走五米、十米的速发的递加来表象。正是这样,靠
着对外界对象在思想上的不断分割和不断结合,人掌握了直
接感觉领域以外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的:〃表象不能把握整
个运动,例如它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惟则
①
能够把握而且应当把握。〃 因此,思考的东西的领域比感知
的东西的领域要广阔。通过这条途径,人获得新的知识,科
学家做出重要的发现和发明。
思惟的概括是借助于词,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如果没
有一定物质形式的词(说出的、听到的或看到的),那么,由
个别事物概括出来的一般的东西,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依靠。
词是人在许多世代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固定下来的、为全体社
会成员共同理解的一种信号。通过这种物质形式的信号,就
能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性和它们的联系确定下来、
巩固下来。如〃灯〃这个词,与一切的灯联系着。尽管世界
上有各式各样的灯,它们各有特点,但是它们都有共同的本
质—— 照明工具。如果没有可以标志一般东西的信号—— 语
言,任何思惟的概括都是不可能的。人类思惟是以词为中介
①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46页。
普 通 心 理 学
? 729?
对现实的反映,是语言的思惟。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
①
实〃。
原始的或萌芽的思惟(高等动物和婴儿)能对未知的对象进
行分析综合而获得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
动作之间形成联系,但由于缺乏词的中介,只能是一种〃行动的
思惟〃。由于词的参与,外部的行动思惟逐步内化为内部的言语思
惟。开始利用有声言语,以后,过渡到内部言语。这时,言语在
正常的思惟活动中就起着主导作用。思惟虽然是概括的、间接的、
超出感觉和知觉范围的反映,但是它仍然和关于世界的知识的基
本来源的感性认识密切联系着。
思惟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认识是思惟活
动的源泉和根据。自己没有坐过椅子或者没有看见别人坐过
椅子,就不会产生〃椅子能坐〃的概括。对运动的思考也是
如此,首先掌握的是直接能够感知的运动的量度,然后才能
掌握直接感知范围以外的运动。思惟无论多么抽象,也只能
来源于对个别事物的多次感知,从对事物的多次感知中概括
出它们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虽然思惟是借助于概括了的语言而实现的,但是它也不
可能完全脱离具体形象。特别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的时候,
由于直观形象的鲜明、生动,有助于思惟的顺利进行。低年
级学生在运算发生困难时常抛开心算,搬动指头。成人阅读
困难的外文材料,也常不自觉地出声诵读,从内部言语又回
到有声言语。
给思惟提供感性材料的是实践。人只有在实践中去影响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25页。
? 820?
普 通 心 理 学
客观事物和受到客观事物的影响的时候,才能发现事物的特
点,获得感性材料,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
思惟是加入到实践活动中去的一种特殊的活动,一种独立的
智力活动,并且是在同实践活动的密切联系中实现的。这一
点在儿童思惟的发展中表现得特别清楚。儿童开始是在动作
中思考的。早期儿童很难只在思想上划分什么东西,也很难
在思想上把什么东西联合为一个整体,在这种场合,他们都
力求实际地分解物体或联合它们。他们思考的客体通常只是
他们正在作的事情。他们的思想不能事先预料动作,而是在
活动本身中开展的。
思惟不只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而且,通过思惟概括出
来的认识,还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反过来,这些认识又是从
事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这样,人一方面把思惟认识的结果
应用到实践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又提高了认识,发
展了思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惟,并从抽象的思惟到
①
实践,也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
思惟是对客观现实的本质的认识,是脑反映现实的高级
形式。它的基础是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所实现的脑的复杂
的分析综合活动。个体思惟的发展,是在掌握人类历史发展
中所积累的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知识的掌握和思惟的发展
是辩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因和结果不断地交换位置,
这是人类思惟的社会制约性的具体表现。与此同时,〃思惟过
①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81页。
普 通 心 理 学
? 821?
程本身是由一定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本身是个自然过
①
程。〃 思惟服从于对一切人说来都是共同的规律。凡是具有
跟现代人同样的、正常的脑并且能掌握言语的人,不管他们
是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或哪个民族的人,他们有同样的神经
机制,思考时依据的是同样的逻辑规律。自然,人们思惟活
动的内容,关于客观世界的种种概念和观念,是不断变化着
的。但是,思惟的内容不同,并不意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
惟服从于各自不同的规律。
综上所述,可以把思惟确定为:人脑对现实的概括的、间
接的反映;这种反映借助词而实现,并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
这种反映是和人对世界的感性认识及其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着
的。
第二节 思惟过程
一 分析和综合
思惟是一个心理过程,是通过分析综合而在头脑中获得
对客观现实更全面、更本质的反映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比
较复杂、比较高级,但在原则上,它和感觉知觉一样,是脑
的反射活动。也就是说,它也包括从刺激经中枢到反应这几
个环节,并遵循着决定论的原则。思惟活动所实现的,是外
界信息在人脑中经过分析综合而获得的加工改组,并转而指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2卷,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5
年版,第462页。
? 822?
普 通 心 理 学
导人的行动。〃思想由经验领域向非感性领域的转化是靠不断
①
的分析、不断的综合和不断的概括而实现的。〃 分析和综合
是思惟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把整体
的个别特性、个别方面区分出来;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
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分析和综合是彼
此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过程。分析是把部分作为整体的部分
分出来,是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上来分析的;综合是被分出来
的各部分的综合,是通过各个部分、各个特性的分析而实现
的。分析和综合是同一思惟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思惟过程是从对问题的分析开始的。思惟的分析可以有
两种形式:(1)过滤式的分析,这是通过尝试对问题情境作
初级的分析,它能淘汰那些无效的尝试;(2)通过综合的有
方向的分析,这是通过对问题的条件和要求的相互联合的综
合而实现的分析。
有人在实验中给受试者提出如下问题:〃用六根火柴作出四
个等边三角形,使三角形每边都由一根火柴构成。〃在解决这个问
题时,由于一般三角形常是平面的,材料也是在平面上出现的,大
多数受试者都在平面上作种种尝试(这是过滤性的分析)。在多次
尝试失败以后,受试者逐渐作出条件和要求的联系;例如有的受
试者说:〃三角形有三个边,四个三角形要有十二个边。但火柴只
有六根,这就意味着每根边都是公共的。〃这样一来,综合的分析
就出现了,这个考虑方向促使受试者从立体方面去寻找解决问题
①
《谢切诺夫选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版,第413页。
普 通 心 理 学
? 823?
的办法。
通过综合的分析是思惟活动的主要环节。它使客体显露
出新的方面。客体参加到新的联系中,新的性质就表现出来。
这对思惟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阅读时对材料
的理解,经常是通过上下文的综合分析而获得的。
又如,解如下几何题的时候,通过综合的分析的重要作用就
表现得十分明显。
问题:三角形ABC的 B和 C的平分线相交于O 点,过O R R
点作平行于底边BC的直线,直线交AB边于D 点,交AC边于E
点。
求证 DE=DB+EC
在解题中,需要证明 IBDO 和 ICEO 是两个等腰三角形。如
此DB和EC才能分别等于DO 和OE,DB+EC才能等于DE。
这样就要求受试者既看到BO,OC是三角形的平分角线,又
看到它们是平行线DE和BC的截线,最后,又把它们看成三角形
的底边。可见,同一条直线包括在不同的联系中加以分析,每一
次都能发现它的新特性。这些特性彼此相互联系着,并且只有把
它们相互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分析综合活动的基础在于实践活动。恩格斯在列举我们
与动物共同的几种理性活动时指出,〃打破核桃就是分析的开
端〃。〃动物在作狡猾的把戏时〃的综合就是后来作为思惟过
程综合形式的开端。儿童的分析和综合是从实践的分析综合
开始的,即从实地把物件分解成它的部分或者把个别的物体
联合为统一的整体开始的。当儿童学习计算的时候,起初广
? 824?
普 通 心 理 学
泛地利用实际动作作为分析的依据,用手指指着所计算的物
体,把它放到一边,等等。要求年幼的儿童把拆开的图画凑
合起来,他们不是先想怎样作,而是顺序地把图画的一部分
拼到另一部分上,实际尝试着联合为一个整体。成年人在分
析综合困难的场合,也有类似的行为。
言语在分析综合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对任务用不同的言语表述,影响分析综合的方向和解决
问题的方式。例如,在实验中问题表述的第一种方式为:〃有
三个相等的分力附着在一点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