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法概论>>
在出家修学的过程中,释尊又有一番新的觉悟。原来当时印度流行的新宗敎,主要的为定乐与苦行。禅定中,如无所有定与非想非非想定,释尊都曾修学过。但觉得这还是不彻底的,不能由此正觉人生的实相。因此又到苦行林中与苦行者为伍,经历六年的苦行,但末了觉得这也不是正道。约克制情欲说,苦行似乎有相当的意义,但过分的克己,对于人类与自己,有何利益?这样否定了定乐与苦行,以敏锐的智慧,从中道的缘起观,完成圆满的正觉,释尊的正觉,是从己及人而推及世间,彻悟自他、心物的中道。深彻的慧照中,充满了同情的慈悲。
释尊是人间的圣者,这本是历史的事实。但释尊又给予深刻的含义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增含等见品)。这是说:佛是人间的正觉者,不在天上。天上没有觉者,有的是神、梵天、上帝、天主们与他的使者。释尊是人,不是天上的上帝,也没有冒充上帝的儿子与使者,向人类说敎。所以佛法是人间觉者的敎化,也不像神敎者,说经典──吠陀、新旧约、可兰经等为神的启示。这「佛出人间」的论题,含有无神论的情调。天上,依印度人与一般神敎者的看法,是净洁的,光明的,喜乐的;而人间却充满了罪恶、黑暗与苦痛。但释尊从「佛出人间」,「人身难得」的见地否认他。理智的正觉,解脱的自由,在人间不在天上。所以说:「人间于天则是善处」(增含等见品),人间反成为天神仰望的乐土了。人生,不但是为了追求外物的五欲乐,也不在乎尝受内心神秘的定乐:应重视人间为正觉的解脱,而励行理智的德行。人类的心眼,早被神敎者引上渺茫的天国;到释尊,才把他们唤回人间。
释尊出在人间,所以是即人成佛的,是净化人性而达到正觉解脱的。释尊是人,与人类一样的生、老、病、死、饮食、起居、眼见、耳闻;这父母所生身,是释尊的「生身」。同时,释尊有超一般人的佛性,是正觉缘起法而解脱的,这是释尊的「法身」。释尊是人而佛,佛而人的。
佛陀是自觉者,不同声闻弟子的「悟不由他」,是「自觉谁奶师」的自觉。佛法由释尊的创见而流布人间,他是创觉者,所以称为佛陀。
这因为释尊在菩提树下,创觉缘起法性,离一切戏论,得到无上的解脱。佛陀的所以为佛陀,在乎正觉缘起法性,这是佛陀的法身。释尊证觉缘起法身而成佛,如弟子而正觉缘起法的,也能证得法身;不过约闻佛的敎声而觉悟说,所以称为声闻。
释尊说:「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遗敎经)。法身的是否常在,依佛弟子的行践而定。有精勤的实行者,就有现觉法性者,有能见佛陀的所以为佛陀者,法身也就因此而实现在人间。佛法的不断流行,有不断的勤行者,法身这才常在人间而不灭。「法身常在」的论题,是何等深刻、正确而有力!
起初,释尊为出家弟子,提示了「法味同受」,「财利共享」的原则。等到出家众一多,佛陀开始制戒,使他们成为和合的,称之为僧伽──众。释尊的所以「以法摄僧」,不但为了现在的出家众,目的更远在未来的正法久住。
佛法虽是探本的,简要的,却是完成的。在传布中,可以引申、阐发,可以作方便的适应,却没有修正或补充可说。所以佛弟子的宏扬佛法,是「住持」,应特别注意佛法本质的保持。
释尊的所以制律,以法摄僧,有十种因缘:「一者摄僧故;二者极摄僧故;三者令僧安乐故;四者折伏无羞人故;五者有惭愧人得安稳住故;六者不信者令得信故;七者已信者增益信故;八者于现法中得漏尽;九者未生诸漏令不生故;十者正法得久住故」(磨诃僧祇律卷一)。这十者,是释尊制戒律的动机与目的;而正法久住,可说是最后的目的。
从佛法的流行人间来说,法是释尊所开示的,僧是秉承释尊的指导而和合的;三宝综贯的佛敎,实等于释尊三业大用的流行。释尊本着自觉的达磨,适应当时、当地、当机者的性格、智能与希求,加以正确的敎导,佛法才成为流行于人间的。释尊的敎导,不只是言敎,还有身敎。
释尊的日常生活,处人处事,一切的语默动静,来去出入,无不以智慧为前导,无不与实相相应。这以身作则的身敎,训诲的言敎,就是释尊所用以表诠达磨──法的。释尊敎化的流行,构成缘起和合的佛敎。缘起是相依相成、综合融贯的,所以对身敎与言敎,有综合理解的必要!
<<杂阿含经>>
第542(379)经(中p106)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抖鹿野苑中仙人住处。尔时、世尊告五比丘:「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圣谛,知当复知,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苦集圣谛,已知当断,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灭圣谛,已知当作证,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当修,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比丘!此苦圣谛,已知己知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圣谛,已知已作证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出,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尊者憍陈如,及八万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世尊告尊者憍陈如:「知法未」?憍陈如白佛:「已知,世尊」!复告尊者憍陈如:「知法未」?拘邻白佛:「已知,善逝」!尊者拘邻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邻。尊者阿若拘邻知法已,地神举声唱言:「诸仁者!世尊于波罗抖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所未曾转;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以义饶益,利安天人,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地神唱已,闻虚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展转传唱,须臾之间,闻于梵身天、梵天乘声唱言:「诸仁者!世尊于波罗抖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世间闻法未所曾转;多所饶益,多所安乐,以义饶益诸天世人,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世尊于波罗抖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转法轮,是故此经名转法轮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881(684)经(中p314)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解脱,是名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受,想,行,识,亦如是说。若复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解脱者,是名阿罗汉慧解脱;受,想、行,识,亦如是说。诸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种种别异」?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如来、应、等正觉者,先未闻法,能自觉知,现法自知,得三菩提;于未来世,能说正法觉诸声闻,所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说道,为众将导;然后声闻成就随法,随道,乐奉大师敎诫敎授,善于正法。是名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种种别异。
复次、五学力,如来十力。何等为学力?谓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何等为如来十力?谓如来处非处如实知,是名如来初力。若成就此力者,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转于梵轮,于大众中能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于过去、未来、现在,业法受、因事报如实知,是名第二如来力。如来、应、等正觉成就此力,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应、等正觉,禅、解脱、三昧、正受,染恶、清净处净如实知,是名如来第三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知众生种种诸根差别如实知,是名如来第四力。若成就此力,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悉知众生种种意解如实知,是名第五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悉知世间众生种种诸界如实知,是名第六如来力。若于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于一切至处道如实知,是名第七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于过去宿命种种事忆念,从一生至百千生,从一劫至百千劫,我尔时于彼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乐觉,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分齐,我于彼处死此处生,此处死彼处生,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实知,是名第八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以天眼净过于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妙色、恶色,下色、上色,向于恶趣、向于善趣,随业法受,悉如实知。此众生身恶业成就,口、意恶业成就,谤毁贤圣,受邪见业,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堕恶趣,生地狱中。此众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谤贤圣,正见业法受,彼因、彼缘,身坏命终,生善趣天上,悉如实知,是名第九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复次、如来诸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第十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如此十力,唯如来成就,是名如来与声闻种种差别」。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1241(1238)经(下p97)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波斯匿王独静思惟,作是念:世尊正法,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自觉证知。此法是善知识、善伴党,非是恶知识、恶伴党。作是念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静思惟,作是念:世尊正法,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自觉证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世尊正法律,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我为善知识,众生有生法者,解脱于生;众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者,悉令解脱。大王!我于一时,住王舍城山谷精舍。时阿难陀比丘,独静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是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作是念已,来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白我言:世尊!我独静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是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我时告言:阿难!莫作是语,半梵行者是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我常为诸众生作善知识,其诸众生有生故,当知世尊正法,现法,令脱于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者,离诸炽然,不待时节现,令脱恼苦;见通达,自觉证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赞叹不放逸,是则佛正敎。修禅不放逸,逮得证诸漏」。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本段请自行参阅'
<<佛法概论>>
【中道泛论】
人类的德行 佛法,不是为了说明世间,而是为了解放自己,净化世间。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知行综贯的宗敎,要从生活的经验中实现出来。说它是最高的哲学,不如说它是完善的道德,深化又广化的道德好。释尊从正觉中,开示了缘起支性,更开示了圣道支性。圣道是恰到好处的道德,是向上、向正觉所必经的常道,所以称为「中道」、「正道」、「古仙人道」。这是佛陀所开示的惟一的人生正道──八正道。
神敎者以为德行的根源是神的,德行只是人怎么服事神,人怎么体贴神的意思来待人,如离开了神,德行即无从说起。所以在神敎中,不但人的德行变成了神的奴役,而迷妄的宗敎行为,也被看为道德的,有价值的。释尊的中道行,与神敎相反,从人与人──自他的合理行为,深化到内心,扩大到一切有情,无边世界。从人本的立埸,使德行从神的意旨中解放出来。
『中含』『伽弥尼经』说:「梵志(婆罗门)自高,事若干天,若众生命终者,彼能令自在往来善处,生于天上」。这种神敎的祈祷,祭师的神权,佛以为,这等于投石水中,站在岸上祈祷,希望大石会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