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拒绝。当于五月一日提交日使,并说明无可再让的理由。
日置益道:“是否最后答复?”陆总长道:“这已是最后答
复了 。”日置益狞笑道:“照敝国的修正案,贵政府尚难承认,
我国将行最后的手段了 。请贵政府莫怪 !”陆总长也无可置
辞,彼此告别。不料日本果然厉害,竟提出最后通牒来了。这
最后通牒,差不多是哀的美敦书。即战书译文。小子有诗叹道:
前车已覆后车师,来日大难只自知。
试看扶桑最后牒,挟强胁弱竟如斯。
欲知最后通牒的详情,请至下回再阅。
本回叙中日交涉之经过情形,历写口头辩论,及书面修正,
简而能赅,不烦不漏,可为国民前车之鉴。且于外交总次长,
忍辱状态,及日使日置益威吓手段,亦演写大略,跃然纸上。
即如袁总统告诫电文,亦录叙篇首,中国不幸,遭此难题,极
宜披示国民,共图抵制,而彼此鬼鬼祟祟,一私索,一私许,
是何理由?岂民主国之政策,应如是乎?袁政府不足责,而吾
国民之恇弱不振,或虚憍无能,亦当乘此反省,毋再蹈覆辙为
也。
… Page 360…
民国演义 ·351·
第四十四回
忍签约丧权辱国 倡改制立会筹安
却说日本政府,因中国未肯承认全案,竟用出最后手段,
胁迫袁政府。自陆总长提交最后答复后,日本下动员令,宣言
关东戒严。驻扎山东、奉天的日兵,预备开战,渤海口外的日
舰,亦预备进行,各埠日商,纷纷回国,似乎即日决裂,各国
公使,亦多至外交部署中,探听消息,劝政府和平解决,幸勿
开战。强国总帮助强国。袁总统却也为难,惟面上犹持一种镇
静态度。总教皇帝做得成,余事固无容过虑。五月六日,由日
使派人到外交部,提出一种警告书,内言非完全承认日本修正
案,决提交最后通牒。袁政府不能决答,当于是日夜间,遣曹
次长汝霖,用个人名义,访会日使,商议交涉,又承认了好几
款。日置益不允。俟曹汝霖回署后,即于次日下午,由日置益
带同馆员,至外交部迎宾馆,晤见陆曹两人,亲递最后通牒。
牒文写着:
今回帝国政府,与中国政府所以开始交涉之故,一则欲谋
因日德战争所发生时局之善后办法,一则欲解决有害中日两国
亲交原因之各种问题,冀巩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之基础,以确
保东亚永远之和平起见,于本年一月向中国政府交出提案,开
诚布公,与中国政府会议,至于今日,实有二十五回之多。其
间帝国政府,始终以妥协之精神,解释日本提案之要旨,即中
… Page 361…
民国演义 ·352·
国政府之主张,亦不论巨细,倾听无遗。何时倾听,我未之见。
其欲力图解决此提案于圆满和平之间,自信实无余蕴。自信已
深,何肯退让?其交涉全部之讨论,于第二十四次会议,即上
月十七日,已大致告竣。帝国政府统观交涉之全部,参酌中国
政府议论之点,对于最初提出之原案,加以多大让步之修正,
于同月二十六日,更提出修正案于中国政府,求其同意。同时
且声明中国政府对于该案如表同意,日本政府即以因多大牺牲
而得之胶州湾一带之地,于适当机会附以公正至当之条件,以
交还于中国政府。五月一日,中国政府对于日本政府修正案之
答复,实与帝国政府之预期全然相反。且中国政府对于该案,
不但毫未加以诚意之研究,且将日本政府交还胶州湾之苦衷与
好意,亦未尝一为顾及。查胶州湾为东亚商业上军事上之一要
地,日本帝国,因取得该地,所费之血与财,自属不少。
既为日本取得之后,毫无交还中国之义务。然为将来两国
国交亲善起见,竟拟以之交还中国。何其客气?而中国政府不
加考察,且不谅帝国政府之苦心,实属遗憾。中国政府,不但
不顾帝国政府关于交还胶州湾之情谊,且对于帝国政府之修正
案,于答复时要求将胶州湾无条件交还,并以日德战争之际,
日本国于胶州湾用兵所生之结果,与不可避之各种损害,要求
日本担任赔偿之责,其他关系于胶州湾地方,又提出数项要求,
且声明有权加入日德讲和会议。明知如胶州湾无条件之交还,
及日本担负因日德战争所生不可避之损害赔偿,均为日本所不
能容忍之要求,而故为要求。且明言该案为中国政府最后之决
答,因日本不能容认此等之要求,则关于其他各项,即使如何
妥商协定,终亦不觉有何等之意味,其结果此次中国政府之答
复,于全体全为空漠无意义。且查中国政府对于帝国政府修正
案中,其他条项之回答,如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就地理上政
… Page 362…
民国演义 ·353·
治上商工利害上,皆与帝国有特别关系,为中外所共认。此种
关系,因帝国政府经过前后二次之战争,更为深切。然中国政
府,轻视此种事实,不尊重帝国在该地方之地位,即帝国政府,
以互让精神,照中国政府代表所言明之事,而拟出之条项,中
国政府之答复,又任意改窜,使代表者之陈述,成为一篇空言,
或此方则许,而彼方则否,致不能认中国当局者之有信义与诚
意。此段直是训令。至关于顾问之件,学校病院用地之件,兵
器及兵器厂之件,与南方铁道之件,帝国政府之修正案,或以
关系外国之同意为条件,或只以中国政府代表者之言明,存于
记录,与中国主权与条约,并无何等之抵触。然中国政府之答
复,惟以与主权条约有关系,而不应帝国政府之希望。帝国政
府,因鉴于中国政府如此之态度,虽深惋惜,几再无继续协商
之余地,然终眷眷于维持极东平和之帝国,务冀圆满了结此交
涉,以避时局之纷纠,于无可忍之中,更酌量邻邦政府之情意,
将帝国政府前次提出之修正案中之第五号各项,除关于福建互
换公文一事,业经两国政府代表协定外,其他五项,可承认与
此次交涉脱离,日后另行协商。因此中国政府,亦应谅帝国政
府之谊,将其他各项,即第一号第二号第三号第四号之各项,
及第五号中关于福建省公文互换之件,照四月二十六日提出之
修正案所记载者,不加以何等之更改,速行应诺帝国政府。兹
再重行劝告,对此劝告,期望中国政府至五月九日午后六时为
止,为满足之答复,如到期不受到满足之答复,则帝国政府,
将执认为必要之手段。合并声明。
陆曹两人,共同阅毕,不由的发了一怔,几乎目定口呆。
怪他不得。还是曹汝霖口齿较利,便对日置益道 :“五号中所
说五项,应即脱离,究竟是哪五项呢?”日置益道 :“就是聘
用顾问,学校病院租用地,以及中国南方诸铁路,与兵器及兵
… Page 363…
民国演义 ·354·
器厂,暨日本人布教权。这五项允许脱离,容后协商便了 。”
容后协商四字,又是后来话柄。陆徵祥道 :“敝国与贵国,素
敦睦谊,难道竟无协商的余地么?”日置益道 :“通牒中已经
说明,敝政府不能再让。就使本驻使有意修正,也是爱莫能助
了 。”乐得客气。说毕即行。曹汝霖随送道:“贵驻使是全国
代表,凡事尚求通融一点 。”日置益稍稍点头。到了次日,又
至外交部中,递交说明书,内开七款如下:
(一)除关于福建省交换公文一事之外,所谓五项,即指
关于聘用顾问之件,关于学校用地之件,关于中国南方诸铁路
之件,关于兵器及兵器厂之件,及关于布教权之件是也。
(二)关于福建省之件,或照四月二十六日日本提出之对
案,均无不可。此次最后通牒,虽请中国对于四月二十六日日
本所提出之修正案,不加改订,即行承诺,此系表示原则。至
于本项及(四)(五)两项,皆为例外,应特注意。
(三)以此次最后之通牒要求之各项,中国政府倘能承认
时,四月二十六日对于中国政府关于交还胶州湾之声明,依然
有效。
(四)第二号第二条土地租赁或购买,改为暂租或永租,
亦无不可。如能明白了解,可以长期年限。且无条件而续租之
意,即用商租二字亦可。又第二号第四条,警察法令及课税承
认之件,作为密约,亦无不可。
(五)东部内蒙古事项,中国于租税担保借款之件,及铁
道借款之件,向日本政府商议一语,因其南满洲所定之关于同
种之事项相同,皆可改为向日本资本家商议。又东部内蒙古事
项中商埠一项,地点及章程之事,虽拟规定于条约,亦可仿照
山东省所定之办法,用公文互换。
(六)日本最后修正案第三号中之该公司关系人,删除关
… Page 364…
民国演义 ·355·
系人三字,亦无不可。
(七)正约及其他一切之附属文书,以日本文为正,或可
以中日两文皆为正文。
日置益递交此书,也不再置一词,匆匆去讫。袁总统即召
集要人,连夜会议,未得要领。越日上午,续议一切,亦不能
决定。至下午二时,又召集国务卿左右丞各部总长,及参政院
长黎元洪,并参政熊希龄、赵尔巽、梁士诒、杨度、李盛铎等,
开特别会议。由陆总长先行报告,然后袁总统出席开议。大众
计无所出,惟陆海军总长,与参政中的激烈人物,尚主张拒绝,
宁可决裂。袁总统只沉着脸,淡淡的答道 :“山东、奉天一带,
已遍驻日兵,倘或交涉决裂,他即长驱直入,我将如何对待?
实力未充,空谈何益?与其战败求和,不若目前忍痛,从前甲
午的已事,非一殷鉴么?”试问甲午之衅,谁实启之?今乃甘
心屈辱,想是一年被蛇咬,三年怕烂稻索。徐世昌亦接着道:
“越能忍耻,才得沼吴,现在只可和平了事,得能借此交涉,
返求自强,未始不可收效桑榆呢 。”语虽近是,无如全国上下,
未肯卧薪尝胆奈何?大众闻言,不敢主战,随即多数赞成,决
定承认。当由袁总统饬令备文答复,复经再三讨论,方拟定复
文,派外交部员施履本,赍交日使察阅。日置益尚要求第五项
下,添入“日后协商”四字,且言万不能省。施履本不能与辩,
带还原书,乃再行改正。其文云:
中国政府,为维持远东和平起见,允除第五项五款,应俟
日后另议外,所有第一、二、三、四项各款,及第五项关于福
建交换文书之件,照日本二十六日修正案,及通牒中附加七条
件之解释,即日承诺,俾中日悬案,从此解决,两国亲善,益
加巩固。中政府爰请日使择日惠临外交部,整理文字,以便早
日签定。此复。
… Page 365…
民国演义 ·356·
复文缮就,即于五月九日,由陆总长徵祥,曹次长汝霖,
赴日本使馆,当面送交。还要亲手送去,真正可怜。过了一天,
日使日置益,赴外交部答谢。至十五日,日置益复至外交部迎
宾馆,开条约会议,无非是照日本修正案,加入七条件解释,
及各项来往照会,共同订定,作为中日合约。到了二十日,两
造文书,统已办齐,乃商定二十五日,在外交部迎宾馆,彼此
签字。约中署名,一面是大日本国大皇帝特命全权公使从四位
勋二等日置益,一面是大中华民国任命中卿一等嘉禾勋章外交
总长陆徵祥,互相比较,荣辱何如?共计正文三份,换文十三
件,换文即照会。小子前已叙录约文,看官即可复阅,毋庸一
一重述了。应用简笔。袁总统恐丧失权利,或致众愤,除密电
各省将军巡按使,劝令维持秩序,静图自强外,又下令约束军
民云:
环球交通,凡统治一国者,莫不兢兢于本国之权利。
其权利之损益,则视其国势之强弱以为衡。苟国内政治修
明,力量充足,譬如人身血气壮硕,营卫调和,乃有以御寒暖
燥湿之不时,而无所侵犯。故有国者诚求所以自强之道,一切
疲玩之惰气,与虚骄之客气,有邱山之损,而无丝毫之益,所
宜引为大戒。我中国自甲午、庚子两启兵端,皆因不量己力,
不审外情,上下嚣张,轻于发难,卒至赔偿巨款,各数万万,
丧失国权,尤难枚举。当时深识之士,咨嗟太息于国之将亡,
使其上下一心,痛自刻责,涤瑕荡垢,发愤为雄,犹足以为善
国,乃事过境迁,恬嬉如故,厝火积薪之下,而寝处其上,酣
歌恒舞,民怨沸腾,卒至鱼烂土崩,不可收拾。予以薄德,起
自田间,大惧国势之已濒于危,而不忍生民永沦浩劫,寝兵主
和,以固吾圉。民国初建,生计凋残,含垢忍辱,与民休息,
而好乱之辈,又各处滋扰,为虎作伥。予以保国卫民,引为责
… Page 366…
民国演义 ·357·
任,安良除暴,百计维持。不幸欧战发生,波及东亚,而中日
交涉,随之以起。外交部与驻京日本公使,磋商累月,昨经签
约,和平解决。所有经过困难情形,已由外交部详细宣告,双
方和好,东亚之福,两祸取轻,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