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表现派、观念派及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摄影技巧。
… Page 125…
九、建筑
建筑是人类为了给自己提供居住、生产和文娱等活动的需要而创造的空
间环境。建筑既是实用的需要,也是审美的要求,它往往通过建筑物的结构
造型、平面布置、装饰装修以及群体的组合和色彩的选择,材料的质感等诸
多方面的通盘考虑,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因此建筑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功
能型的造型艺术,有“立体的画”、“凝固的诗”、“石头写出的历史”等
美称。
在人类的童稚时期便有简单的建筑,而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则是奴隶社会
开始的。过去时代,建筑艺术的精华集中反映在宫殿、神坛等建筑物上,随
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建筑的功能需求发生了变化,
构成材料也实现了更新,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有了发展,于是出现了现、当代
建筑艺术。
… Page 126…
1。当代建筑艺术概况
当代建筑艺术丰富多采,既有古典主义的余波,也有现代主义的新作,
由于世界各地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建筑艺术的发展
极不平衡,同时各地区、各民族的建筑也都顽强地显示不同的地方色彩和民
族特色。因此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的,尤其在60年代后,这种趋势
越发明显和强烈。
现代建筑的出现约在19世纪,它是产业革命的必然产物。因为现代工业
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需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厂房、仓库、办公建筑、商业
服务建筑,那种古典的宫殿,神坛式的建筑既不切实用,又太费成本。而现
代工业的产品也为现代建筑提供了所需的物质材料。1889年巴黎建造的埃菲
尔铁塔,高达300米,机器陈列馆,跨度达115米,便是现代建筑的最早成
就。但到20世纪初期,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建筑还相当流行。复古主义认为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是永恒的楷模,只能照搬,不能扬弃;折衷主义也认
为古代建筑是典范,但可以吸收现代建筑的某些创造。新建筑运动的先驱人
物法国拉布鲁斯特,美国芝加哥学派的沙利文都从强调建筑的“功能”这个
核心问题向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发起了挑战,到20世纪初,应和者甚多,欧
洲就出现了以比利时为中心的“新艺术运动”,不仅从理论上提倡现代建筑,
而且用钢筋混凝土等新材料建筑了一批新的住宅和厂房,著名的如德国贝伦
斯设计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和涡轮机工厂和美国顿特在该国中西部设计建筑
的住宅和公共设施。进入20年代、30年代后,现代建筑的新学说、新流派
不断涌现出来,推动建筑改革走向高潮,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格罗皮乌斯、
密斯,瑞士的勒·柯布西耶和美国赖特等人,他们被人称为20世纪4位最有
影响的建筑师。他们强调建筑应随时代变化,主张实用功能第一,冲破旧传
统,创造新形式,积极使用新材料,推动了建筑革新。他们的主张日益获得
人们的赞同和社会的承认,从中欧扩展到北欧,从美国扩展到拉丁美洲,随
即扩展到全世界。本世纪50~60年代,成为现代建筑的主导潮流。人们曾称
他们的建筑为“功能主义”、“实用主义”,50年代以后,较为一致的称其
为“现代派建筑”或“现代主义建筑”。其代表性的建筑有密斯·范·德·罗
的伊利诺理工学院的克朗楼(1955)、西柏林美术馆(1945),特别著名的
当推西格拉姆大厦(1958)。密斯于1919年就提出玻璃摩天大楼的设想,这
次才算如愿以偿。它是密斯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密斯风格”
的代表作品。现代派建筑的代表作还有以美国建筑师哈里森为首的小组设计
的联合国总部大厦。该大厦位于纽约曼哈顿东区,1950年着手建造,1953
年完工。巴西的国会大厦,1956年,巴西政府决定对首都巴西利亚进行规划
建设,巴西建筑师科斯塔的方案在竞选中获胜。巴西现代建筑师尼迈耶负责
设计的巴西议会大厦,由办公楼和上、下院会议大厅三部分组成。上、下院
会议大厅由一个二层楼的“大平台”联系成一体。众议院会议大厅上部平台
象只朝天的碗;参议院会议大厅的平台象只反扣的碗。事后,人们说“朝天
碗”象征采纳意见;“反扣碗”象征将公众意见全抖出来,综合利用。有人
说两只碗象征“一顿美餐”。实际上,尼迈耶的构思里却无此意义,他考虑
的只是建筑的功能、结构,体现的是典型的现代派建筑思想。
现代派建筑也有区别,美国赖特的有机建筑派便是其中之一。一般说来,
现代派强调工业化的建筑的影响,赖特则强调建筑要与建筑物所建处所的自
… Page 127…
然环境、人文环境等谐和一致,使之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他说:建筑应当是
“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和谐的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从地上长出来,迎着太
阳。”这很形象地说明了他那“有机建筑”的核心思想。他于1938年设计的
美国“流水别墅”就是他理论的最好体现,德国建筑师沙龙和赫林,芬兰建
筑师阿尔托等都是有机建筑派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还有赖特的西塔里埃辛
营地(1938)、普赖斯大楼(1952),沙龙的柏林爱乐音乐厅 (1963)等。
60年代后,美国和西欧出现了反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人们称为“后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现代主义是强调功能、技术、经济因素,而忽视对传
统建筑的继承,忽视同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协调。特别是国际式的建筑。
后现代主义则强调装饰,强调造型的象征性和隐喻意义等等。西格拉姆大厦
是现代主义的杰作,后现代主义建筑家就批评它过于简单,简单得令人产生
厌倦。认为大厦缺乏装饰而显得冷冰冰的。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
的理论思想的是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他为他母亲在费城栗子山设计的住宅
(1962)、富兰克林故居 (1976)、格雷夫斯设计的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
(1982)、约翰逊设计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1984)等,都是后现代主
义的建筑。
当代建筑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建筑总是与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观念的更新等等相联系的。特别是50~60年代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较快,
那些发达国家的物质生产、社会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变化,对建筑随之提出
了新的要求;发展中的国家,民族意识也日益觉醒,要求建筑反映本地区、
本民族的特征,切合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新的科技成果为建筑创造了新
的材料和手段等等,建筑的多元化也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多元化的表
现之一是建筑思想的繁杂和建筑流派的纷纭。较突出的有美国斯通、雅马萨
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英国史密斯夫妇为代表的“粗野主义”,日本建筑
师丹下健三和黑川纪章为代表的“新陈代谢”派,其代表作是日本山梨县文
化会馆(1966)。这个会馆也是“高技派”的建筑,高技派的建筑最著名的
要数皮阿诺·罗杰斯设计的巴黎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 (1976)。此
外,还有人性化建筑、地方化建筑、反直角派、新自由派、雕塑派等。在前
苏联,俄罗斯古典主义被认为是民族形式,如莫斯科地下铁道的许多车站就
建成宫殿式,莫斯科红场和高层建筑等等。苏联叶尔绍夫斯基等设计的杜尚
别市的政治文化宫 (1974),中国陈登鳌设计的大屋顶的北京地安门宿舍,
都是强调民族特色的建筑。至于中国在80年代后重修的江南三大名楼:武昌
的黄鹤楼、岳阳的岳阳楼,南昌的滕王阁,更是具有中国民族特征的古典风
格建筑了。
当代建筑是发展中的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
更新,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将会取得过去任何时代都不能比拟的成就。
… Page 128…
2。欧洲的建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一分为二,东、西欧由于政治制度、经济水平
和文化背景不同,现代建筑也沿着各自的方向发展,具有不同的特色。一般
说来,西欧建筑的主导潮流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东欧以前苏联为
代表,俄罗斯古典主义占上风,强调民族特色。虽然也有互相一致的时期,
但时间比较短暂,分道扬镳的时候更多一些。
西欧是现代建筑的发源地。英国1851年建成的水晶宫便是现代建筑出现
的标志。那是座展览建筑——伦敦世界博览会场地。1850年,英国为建造它
进行过设计竞争。欧洲各地建筑师送去245份方案,都落选了。因为该建筑
既要有宽敞明亮的展厅,又要易建易拆。这难坏了建筑师,因为他们那按传
统建筑思维制订的方案,无法在一年内完成如此规模的建筑。最后是位园艺
师中了标。他采用铁条制框架、玻璃搭温室的方法设计的方案,被采用了。
后来,英国采用工厂预制的部件,现场装配,果然按期建造了“水晶宫”,
现代建筑从此出现了。运用钢筋、水泥等新材料,预制部件,装配组合,也
成为现代建筑最通行的施工方式。现代建筑从欧洲迅速发展,扩展到全世界。
英国也成了现代建筑的开路先锋。
在当代,首先掀起新式建筑热潮的也是英国。战后,英国房荒严重,也
缺乏建筑材料和熟练的建筑工人。当时采用克拉斯泼体系开展建筑。这是一
种工业化体系,其方式与建水晶宫近似,即预制轻钢框架、混凝土墙板、楼
板,加以装配。克拉斯泼建筑联合企业用此方法在英国各地建造中小学校舍,
故叫克拉斯泼体系。此方法简便、迅速,很快被欧洲其他国家仿效。
当代欧洲建筑的新思潮、新流派相当活跃,并都有较著名的建筑作品问
世。
首先值得提到的是粗野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史密斯夫妇和法国
的柯布西耶。史密斯首先提出这个名称。他们认为建筑美应以“结构与材料
的真实表现为准则,不仅要诚实地表现结构与材料,还要暴露房屋的服务性
设施,要经济地,从不修边幅的钢筋混凝土的毛糙、沉重与粗野感中寻求形
式上的出路。”这种美学观的提出,并不是建筑形式问题,而是与英国战后
经济困难,又急需盖房的现实有关。因无钱去装修,便尽可能在资金缺乏的
情况下去寻求形式的美。反映史密斯夫妇这种思想的建筑是他们设计的享斯
坦顿学校 (1949—1954)。粗野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英国还有斯特林和戈文,
在意大利有弗甘诺。在法国有柯西布耶。他设计的马赛公寓大楼 (1952)是
座有多种生活福利设施的综合性高层建筑,其外墙就是不加修饰的毛糙的混
凝土墙面,给人一种沉重的粗野的感觉。粗野主义建筑在50、60年代名噪一
时,60年代后就沉寂下去了。
高技派建筑。60年代,英国伦敦一些学建筑的学生和年轻的建筑师组成
的“阿奇格兰姆”小团体,提出了用先进技术改造旧城市的设想,他们本身
的建筑作品并不著名,但其设想的影响较大。所谓高技派就是注重高度工业
技术的倾向,是指不但在建筑中坚持运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表现新
技术的建筑流派。60年代在欧洲特别活跃,70年代后略显停滞。高技派的代
表作品是皮阿诺和罗杰斯设计的法国巴黎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
(1976)和英国伦敦的劳埃德大厦(1986)。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的
设计者说:“这幢房屋既是一个灵活的机器,又是一个动态的交流机器。它
… Page 129…
是由预制的构件高质量地装配的。它的目标是要直接了当地贯穿传统文化惯
例的极限而尽可能地吸引更多的观众。”的确,这个中心打破了凡是文化建
筑就应有典雅的外貌、安静的环境和使人肃然起敬的传统惯例,形成了新的
风格。劳埃德大厦是劳埃德保险集团公司的办公楼。但是,它却不像一般的
办公楼那样整齐、严谨,却象一个大工厂的车间或一件巨大的工业制造物。
主楼大厅上面四周是宽达16米的回马廓,可以自由地间隔成各种大小不等的
房间,里面的梁、柱、楼梯都暴露在外。楼外的墙面零碎,构件外露,还爬
满各种管道。所以如此设计,因为它表现的不是传统建筑的艺术美,而是现
代先进技术的美。大楼本身也是高技术的结晶。
当代欧洲建筑中,北欧的建筑非常突出,北欧包括丹麦、瑞典、挪威、
芬兰等国。1930年建造的斯德哥尔摩博览会建筑是北欧现代建筑的转折点,
从那时起,北欧的现代建筑一直沿着功能主义到有机表现主义的道路发展,
并且,在运用新材料、新技术的前提下,十分注意发挥其北欧的地方特色和
民族特色。北欧著名的建筑师有丹麦的雅科布森,伍重,瑞典的厄斯金、阿
斯普伦德,芬兰的萨里宁、阿尔托等,真是人才济济,代表作品也很多。雅
科布森设计的哥本哈根斯堪的纳维亚皇家旅馆,其手法的洗练,细部的精美,
外形的美观,里面空间的设置,装修的精致,都少有比并,显示出丹麦独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