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演奏者,包括施托克豪森本人在内,在四天前就分别住进一间小屋,不
吃饭,只喝点矿泉水和茶水,也不想乐曲的结构和风格,只注意一些说明文
字,培养“感觉”。演奏时,他们使用的乐器也特殊:电弦琴、金属杯、长
柄棍、铃、海螺壳、钥匙、水罐、船上的钟、大型牛铃及人声和拍手声。以
此出奇制胜。施托克豪森迷恋创新,热情到欧美各地举办现代音乐讲习班和
音乐会,造成很大影响,被人称为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一代音乐家中最
杰出的代表。他在电子音乐上也有贡献。
具体音乐和电子音乐
具体音乐和电子音乐都是利用高科技为手段的现代音乐。具体音乐是用
录音技术将世间的种种音响录制、加工、处理而成的音乐,因而也称“噪音
音乐”。电子音乐是用电子技术制作的音乐。两者都是欧洲音乐家首开其端,
而后蔓延于世界的。
1950年,法国广播电台工程师谢菲尔和梅西安的学生亨利合作制作《单
人交响曲》问世,宣告具体音乐正式诞生了。在此之前,现代都市的繁荣,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早已引起未来派音乐家的注意,他们在作品中故意模
仿噪音以便达到表现现代生活、歌颂机械文明的目的。谢菲尔说:“希腊人
用尺和圆规发现了几何学,那么音乐家在这种启发下必将大有可为。”于是,
他用录音机摄录了风声、雨声、动物嚎叫、火车轰鸣以及城市街头僻静处男
女的窃窃私语等等声音,用电子技术予以加速、减速、倒退、循环等处理,
改变音高、力度和音色等的程序,使之改变成自己满意的状况,制成了《铁
道练习曲》、《唱片练习曲》、《炒菜锅练习曲》等等。但影响不大。作曲
家亨利参加进来,他们组成具体音乐研究小组,就完成了《单人交响曲》这
种代表性的作品。亨利在合作过程中掌握了电子技术。1958年,他脱离研究
小组,单独从事电子合成音乐的研究,写出了《共存》、《调查》、《游历》
等作品,并于1975年在“电声音乐大观”里发表作品《未来派Ⅰ》,为具体
音乐赢得了地位。
电子音乐是音乐艺术与电子技术结合的产物,它与具体音乐相同的地方
… Page 17…
都是以噪音为材料,都离不开电子技术。区别在于具体音乐采用的声音材料
是自然音响,而电子音乐用的材料是由电子振荡器和发生器产生的声音,这
是一种以白噪音为主要成份的声音。由于电子音乐不受音高的限制以及音
阶、音律的束缚,而且还能创造出人声、乐器和自然音响所没有的声音,也
就是人类闻所未闻的声音,这无疑大大丰富了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和表现手
段,是人类一次伟大的创造。因此,1951年,德国科隆广播电台首建电子音
乐实验室后,世界各地的广播电台群起效仿,掀起了电子音乐的创作热潮,
目前,科隆、巴黎和米兰成为欧洲电子音乐的研究中心。在电子音乐创作上,
德国的施托克豪森和法国的瓦雷兹都有重大贡献。前者创作了 《青年之歌》
(1956),后者创作的《电子之诗》,被认为是电子音乐重要里程碑式的作
品。欧洲从事电子音乐的作曲家还有德国的克雷内克、法国的贝里奥、荷兰
的巴丁斯等许多人。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音乐必将有更广阔的前途。
不确定音乐
不确定音乐是当代欧洲较为时髦的音乐。它强调偶然性的作用,认为音
乐的形式不应该是凝固不变的,无论创作和演奏都应该抓住偶然的机缘并随
之而展开,以达到创新的目的。它实际是即兴创作和即兴演奏的延展。由于
这种音乐里不确定的因素占有很不轻的份量,因此叫它不确定音乐。如偶然
音乐、随机音乐、概率音乐都可归于不确定音乐之列。
希腊—法国作曲家译纳基斯就是不确定音乐的重要代表。他在雅典学工
程技术,后到巴黎跟梅西安等人学作曲。他首创随机音乐便是得益于建筑学、
物理学和数学。他借助电子计算机,把数学上分析随机现象的概率论和分析
竞争形势的对策论,应用于音乐创作,写出了一系列别致的作品。如《ST/48》
(意思是48人演奏的随机曲)和《ST/10》(1956—1962)就是用数学方法
创作的机遇音乐。 《决斗》和《战略》(1959—1962),是用对策论创作的
音乐竞技曲。他的作品还有《梅塔斯塔西》(1953—1954)、《皮托普拉塔》
(1956)、《苔莱蒂克托》(1966)等。在每部作品中,他都创造了一个新
的音乐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不确定音乐创作者还有施托克豪森。1956年,他创作的 《第十一钢琴
曲》,就是这类音乐的代表作,全曲有19个片断,记在一张纸上,演奏时可
以演奏随意看到的任何一段。他规定了6种速度、6种力度和6种变音方式,
每次可用其中任何一种规定用法。演奏三次,乐曲就结束了。一切都由演奏
者自己处理。又如他的打击乐《循环》(1959),将二十几件打击乐器排成
一圈,演奏者站在中间,乐谱也是螺旋形的,演奏时,可以任意选择一个起
点,没有任何的确切规定,可以顺时针方向演奏,也可以按逆时针方向进行,
如此循环一圈,乐曲就算完成。有的乐曲甚至连音符也没有,只有文字的提
示和说明,一切都靠演奏者看了文字后即兴发挥。
(2)东欧音乐
欧洲的东部地区叫东欧,从地理位置而言,仅指前苏联的欧洲部分。当
代所称的东欧,除原苏联外,还包括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
利亚、南斯拉夫等。除苏联于1917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外,其它东欧各国都
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前后变成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又随苏联
于前几年解体而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因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与西欧不同,
当代音乐文化发展的道路也与西欧迥异。苏联及东欧诸国长期遵循的是社会
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毗邻西欧的当代各种新思潮、新技法也渗透过来,但
… Page 18…
始终没有形成气候。这些国家都有着较为古老的独特的民族或古典的音乐土
壤,并且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喜欢和重视。因此立足于民族传统,借鉴西欧
古典严肃音乐,吸收本国古典音乐的精华,创造反映现实、振作民族精神而
又具有民族作风、民族气派的新作品,一直是前苏联及东欧诸国音乐的突出
特点。十月革命胜利不久,列宁就签署了将音乐出版事业收归国有的法令,
1922年后,还爆发了围绕苏联音乐的任务和道路的大辩论,出现了“无产阶
级音乐家协会”(简称“拉普姆”)、“现代音乐协会”(简称“阿斯姆”)、
以及由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组织的创作集体(简称“普罗科尔”)等
派别。有的主张音乐应服务政治斗争,有的提倡吸收西欧现代音乐的手法,
有的强调要以俄罗斯民歌和工人歌曲的音调为基础等,各持已见,争论激烈,
但左倾思潮和宗派情绪为主的“拉普姆”却占领优势。1932年,联共 (布)
中央通过了《关于改组文艺团体》的决议,成立了全苏统一的苏联作曲家协
会。上述种种音乐团体解散了,但是先后进入苏联作曲家协会领导班子的人,
却是与“无产阶级音乐家协会”艺术思想相同或相近的人员。从此,苏联的
音乐艺术就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创作和演奏。东欧其它各国也基本按
苏联的模式来指导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文化。
前苏联的音乐艺术,在建国初期,主要是配合革命宣传为目的的群众歌
曲和红军歌曲,即使是新创作的作品,也大多保持着民间歌曲的特色。国内
战争结束后,获得过近20年的和平时期,这时歌曲不仅成为独立的声乐作品
受到群众的喜爱,并且向电影等其它艺术领域渗透,出现了大量的电影歌曲。
著名作曲家捷尔仁斯基取材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创作了同
名的“歌曲歌剧”这种新的体式。大型作品如歌剧、舞剧、交响曲和交响诗
等也大量涌现,出现了一批极有成就的作曲家。如格里埃尔(1975—1956),
他的以中国革命为题材的舞剧《红罂粟》是第一部现代题材的巴蕾舞剧,写
于1927年。米亚斯科夫斯基 (1881—1950),光交响曲就创作了27部,成
为继海顿、莫扎特之后创作交响曲最多的人。这一段和平时期是苏联音乐的
辉煌岁月,但是从1941年起,希特勒大举进犯,苏联人民经受着血与火的考
验。这时的音乐创作又以革命群众歌曲为主了。内容或是揭露法西斯,或是
歌颂人民英雄,表现一种不屈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大型作品不多。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的音乐艺术几乎是与反法西斯战
争的胜利同步地走向辉煌;直到1960年代以后,苏联的音乐随着文化政策的
开放,才出现了新的情况。因此,苏联当代音乐可以以60年为界,分为前后
两个时期。东欧诸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东欧前期的音乐
当代前期是指1945—1960这段时间的音乐。1945年,卫国战争的胜利,
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突出表现和巨大贡献,在国际上赢得了崇高的声
誉。举国上下,同心同德,创造新的繁荣,苏联的音乐创作也呈现勃勃生机
的局面。
首先是大型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战争的胜利,鼓舞了作曲家
的热情,因此反映卫国战争的艰苦,歌颂人民英雄的业绩,成为许多作曲家
注意的题材;从眼前的人民英雄,联想到历史上的豪杰,于是稍后又关注古
典名著、民间神话的题材,都有力作问世。
歌剧方面: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代表作品有梅图斯 (1903— )的《青
年近卫军》(1947)、卡巴列夫斯基(1904— )的《塔拉斯一家》(1950)
… Page 19…
等。取材于古典名著或传统的歌剧有沙波林(1887—1966)的《十二月党人》
(1953)、舍巴林的《驯悍记》等。其它内容的歌剧有捷尔仁斯基的《远离
莫斯科的地方》、日加诺夫的《贾利尔》(1957)等。轻歌剧有卡巴列夫斯
基的《春天在歌唱》。舞剧有格利埃尔的《青铜骑士》,卡列耶夫的《七美
人》、《雷电的道路》,他的这两部作品被认为是苏联舞剧创作的重大成就,
后一部还获得列宁奖金。哈恰图良 (1903—1978)是苏联享誉世界的富有鲜
明民族风格和个性特征的作曲家,他这时还修订或创作了舞剧《加涅雅》、
《斯巴达克》等作品。
器乐方面:老作曲家米亚科夫斯基又写了三部交响曲,尤其是《第二十
七交响曲》表现战胜艰难险阻,追求光明未来的情怀,平易而深刻地反映了
现实,受到好评。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这时仍表现了旺盛的创作力。
普罗科菲耶夫 (1891—1953),是苏联天才的音乐家之一。5岁随母学
琴,不久就写出了歌剧、钢琴曲等一系列童年作品,他侨居国外,探索当代
最新音乐的思潮和风格,创作了结构主义、古典主义、表现主义和原始野蛮
主义种种风格的作品。1932年回国后,他对当时苏联音乐的评价是:“这里
需要的音乐可以说是 ‘轻的严肃音乐’或‘严肃的轻音乐’。很难找到一个
合适的名称。总之它必须是动听的、简单的而又易于理解的”。她积极投入
创作中,迎来他自己创作的黄金时代。在1945年后,他写了清唱剧《保卫和
平》和第六、第七交响曲等。不仅取材有现实主义的光华,艺术上的俄罗斯
风格更鲜明,尤其是音乐语言明晰、个性化,成为一代大师。
肖斯塔科维奇(1806—1975)也是一位音乐奇才。他9岁到11岁就写出
了《自由颂》等一批乐曲。他参加了1924年成立的“现代音乐协会”,学习
俄罗斯传统和西方现代音乐手法去表现革命主题,创作了歌剧 《鼻子》
(1930)、《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1934)、舞剧《黄金时代》(1930)、
《清溪》(1935)及《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等。
尤其是《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在列宁格勒首演就引起轰动,连演83
场。后去莫斯科又连演97场,场场爆满。可是,由于局部地运用了现代音乐
手法等原因,1936年遭到批判,被定为“与人民作对”的形式主义作品而遭
禁演。他的舞剧《清溪》也被《真理报》点名批评。1937年,肖斯塔科维奇
创作了 《第五交响曲》,并在总谱上写道:“一个苏维埃艺术家对公正批判
的创造性的回答”。这部作品语言朴实,结构完整,从各方面看都符合“传
统”,上演后,作曲家才算取得了“自由”。在1945年后,肖斯塔科维奇创
作了题为献给列宁格勒的 《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直到晚年,还
有《第十四交响曲》和大量的弦乐四重奏。他的声乐作品有清唱剧《森林之
歌》、合唱叙事歌剧 《忠诚》等。他逝世前一个月,还创作了《中提琴与钢
琴奏鸣曲》。当1948年批判所谓形式主义倾向时,肖斯塔科维奇又首当其冲,
直到60年代后,他的许多作品才被肯定。1975年,作曲家去世后,列宁格
勒爱乐乐团举行纪念音乐会,演奏了肖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