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经历未到。中道生疑。往往失治。但其中有间日一下者。有连下三四日者。有下
二日间一日者。其后轻重缓急。有应用柴胡清燥汤者。有用犀角地黄汤者。至投
承气。何日多与少与。亦皆治法。苟或不明。亦足误事。然数下之证。亦仅见也。
疫病下后。脉证俱平。腹中有块。按之则痛。自觉有所阻而微闷。或时升降之气。往
来不利。常作蛙声。此邪气已尽。其宿结尚未除也。此不可攻。攻之陡损元气。须饮
食渐进。胃气渐复。津液润下。常见病疫愈。HT 粥半月。结块方下。坚黑如石者。又有
气促之病。过月余其块方消者。此又无形之结也。不可不知。
瘟疫下后。脉证俱平。大便十数日不行。时时作呕。此为下膈之证。盖下不能通。必
反于上。宜调胃承气汤热服。宿垢顿下。呕吐立止。慎不可补也。
凡疫邪贵乎早下。但见舌黄。心腹胀满。便可选用承气以驱其邪。乘人气血未乱。
津液未枯。投剂不致掣肘。勿拘下不厌迟之说也。且疫证之下。与伤寒异。伤寒必
俟结定而后攻。疫邪正欲驱热以为用。况疫气多湿。岂能即结。迁延不下。但蒸作
极臭如败酱。如藕泥。临死不结者多矣。
疫邪传里。遗热下焦。小便不利。邪无输泄。经气郁滞。其传为瘅。身目如金。宜茵陈
蒿汤。若用茵陈五苓散不效。此皆胃家移热。是以大黄为专功也。
x茵陈蒿汤x
茵陈蒿(二钱) 山栀子(一钱) 大黄(五钱) 水姜(三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三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疫邪在胸膈。满闷喜呕。腹不满。欲吐不吐。欲饮不饮。此邪与痰饮结滞也。宜瓜蒂散吐之。
x瓜蒂散x
胡瓜蒂(一钱) 赤小豆(一钱) 生栀仁(二钱)
上水煎。分二服。缓下。无瓜蒂。用淡豆豉二钱。
疫气留血分。里气壅闭。不下则斑不出。出则毒邪从外解矣。如下后斑渐出。更不
可下。设有下证。宜少与承气缓服。倘大下则元气不振。斑毒内陷则危。宜托里举
斑汤。如下后斑毒隐伏。反见循衣撮空脉微者。本方加人参三钱。得补发出者不死。
x举斑汤x
白芍药(一钱) 当归(一钱) 升麻(五分) 柴胡(七分)
白芷(七分) 穿山甲(二钱) 水姜(一片)
上七味。水煎温服。
疫病日久失下。自利纯臭水。昼夜十数行。口燥唇干舌裂。此热结旁流也。急下。以
大承气去其宿垢顿止。胃实失下。郁而为黄。热更不减。抟血为瘀。故经气不为热
郁。不致发黄。热邪不干血分。不致蓄血。同受其邪。故发黄而兼蓄血。非蓄血而致
发黄也。但蓄血一行。热随血泄。黄随泄减。故治黄茵陈蒿汤。治蓄血桃仁承气汤。
去桂枝、甘草。加牡丹皮、当归、芍药。
x桃仁承气汤x
桃仁(十八粒碎) 甘草(二钱) 大黄(四钱酒浸) 芒硝(二钱)
桂枝(二钱)
上水煎。热服。
胃移热于下焦气分。小便不利。热结膀胱也。若移热于下焦血分。膀胱蓄血也。夫蓄血证。
在小便利不利也。故昼日稍减。夜发热谵语者瘀血也。未行。桃仁承气下之。后用犀角地黄调之。
x犀角地黄汤x
地黄(一两) 赤芍药(二钱) 犀角(二钱镑) 牡丹皮(二钱)
上四味。以水二钟。煎八分。温服无时。
凡失下。以致循衣摸床。撮空肉惕。目不了了。邪热愈盛。元气将脱者。势不可竟下。
又不得不下。不得已用陶氏黄龙汤下之。(黄龙汤即大承气汤加甘草人参当归)因不下必死。当于
死中求生也。得下后用生脉散。加地黄、当归、白芍药、知母、陈皮、甘草。
疫病有首尾能食者。此邪不实于胃。切勿绝其饮食。但少少与之耳。
凡大下后调理。清燥养营汤。
x清燥养营汤x
知母 栝蒌根 当归 白芍药
生地黄 陈皮 甘草 灯心
上八味。水煎温服。
如表有余热。柴胡养营汤(即小柴胡去半夏人参加陈皮当归芍药浓朴生地黄大黄枳实生姜)
如有痰饮。胸膈不清者。宜栝贝养营汤。
x栝贝养营汤x
栝蒌根 贝母 栝蒌仁 苏子
橘红 白芍药 当归 知母 生姜
上九味。水煎温服。
舌苔。邪在膜原故白。在胃则黄。苔老则沉香色。白者不可下。黄者下。黑者急下。下
后苔不脱。舌刺舌裂。舌短舌硬舌卷。白沙苔。黑硬苔。皆当下。白苔滑泽。邪在膜原。
倘别有下证。宜达原饮加大黄。若大汗脉洪大而渴。白虎汤未可下也。惟目赤咽
干。气喷如火。小便黄赤。涓涓作痛。扬手掷足。脉沉数。下之无疑。有心下痛。腹胀满。
头痛。下之立止。初起未可下。如血液枯竭者为虚燥。宜导。
统论伤寒与时疫异同。夫伤寒必有感冒之因。恶风发寒。头痛身痛。发热而仍恶
寒。脉浮紧无汗。为伤寒。脉浮缓有汗。为中风。时疫初起。原无感冒之因。忽觉凛凛。
以后但热而不恶寒。然亦有所触而发者。或饥饱劳役。或焦思怒郁。皆能触动其
邪也。然不因有所触。而自发者居多。且伤寒投剂。一汗即解。时疫发散。虽汗不解。
伤寒不染。时疫能染。伤寒之邪。自毫窍入。时疫之邪。自口鼻入。伤寒感而即病。时
疫感而后发。伤寒汗解在前。时疫汗解在后。伤寒可使立汗。时疫俟其内溃。自汗
盗汗战汗。伤寒不发斑。时疫能发斑。伤寒感邪在经。以经传经。时疫感邪在内。邪
溢于经。经不自传。伤寒感发甚暴。时疫多有淹缠二三日。或渐加重。或至五六日。
忽然加重。伤寒初起。以发表为先。时疫初起。以疏利为主。其所同者。皆能传胃。至
是同归于一。故用承气导邪而出。故伤寒时疫。始异而终同也。伤寒之邪。自外传
内。原无根蒂。惟其传法。有进无退。故下之皆能病愈。时疫之发。始则匿于膜原。根
深蒂固。时发与营卫交并。客邪由经之处。营卫未有不被其伤者。故曰溃。然不溃
则不能传。不传则邪不能出。邪不出而疾不愈。乃时疫下后。多有不能即愈者何
耶。盖疫邪多有表里分传者。因有一半向外。邪传留于肌肉。一半向里。邪传留于
胃家。惟传于胃。故里气结滞。里结表气因亦不通。于是肌肉之邪。不得即达于肌
表。下后里气一通。表气亦顺。向郁肌肉者。方能尽达于表。或斑或汗。然后可以谋
治而愈。伤寒下后。无有此法。虽曰终同。实不同也。
凡阳证似阴者。伤寒与瘟疫多有之。其阴证似阳者。正伤寒有之。温疫必无此证。
宜辨之。夫阳证似阴。外虽寒而内有热。故小便必赤涩。若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
也。上热下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为据。万不失一。
凡四损不可治。大劳大欲。大病久病后。气血俱虚。阴阳并竭。正气先亏。邪气自陷也。
夫人疫发。见证或轻。虽有头疼身热自汗。而饮食不绝。力可徒步。又乌知其疫也。
况脉又不浮不沉而数。病患无处追求。每每妄诉病情。医家不辨是非。便引东垣
劳倦伤脾。元气下陷。乃执甘温除热之句。转补壅热。至于不救矣。
疫痢相兼之证最危。夫疫者胃家事也。必从下解。利者大肠事也。大肠既病。失其
传送之职。故粪不行。下脓血。所以向来谷复。停积在胃。直须大肠邪气将退。胃气通行。积粪从此而下。今既大肠失
职。粪尚不行。又何能与胃载毒而出耶。毒既不
行。最能伤败胃气。毒瓦斯在胃。一日有一日之害。在一时有一时之害。耗气抟血。神
气既尽则死。凡遇疫痢兼证者。在痢尤为吃紧。宜槟榔顺气汤。
x槟榔顺气汤x
大黄 浓朴 芍药 槟榔 枳实 生姜
上六味。水煎温服。
妊娠时疫。设用三承气。须随证施治。不可过虑。慎勿惑于参、 安胎之说也。病家
见用承气。先自惊疑。更加左右有粗知医者。从旁嘈杂。必致掣肘。遂令子母不祥。
若应下之证。反用补剂安胎。热毒愈炽。胎愈不安。耗气抟血。胞胎何赖。是以古人
有悬钟之喻。梁腐而钟未有不落者。惟用承气逐其邪。火毒消散。炎 顿为清凉。气回而胎
自固。当此证候。大黄反为安胎圣药。历治历当。母子俱安。若见腹痛腰疼。则必堕无疑矣。须预言之。
妇人病疫。与男子无异。惟经水适来适断。及崩漏产后。与男子不同。经水适来。邪
不入胃。入于血海。胸膈无邪。勿以胃实攻之。但热随血下自愈。宜小柴胡加生地
黄、牡丹皮、赤芍药主之。如结胸状者。血因邪结。刺期门。经水适断。血室空虚。邪乘
虚入为难治。与适来者有虚实之分。宜柴胡养营汤。新产亡血。冲任空虚。与素病
崩漏。经气久虚者。亦用此汤。若药停不行。加生姜以和其性。中气虚而不运。加人
参以助其行。疫行之时。凡小儿两目上吊。惊搐发痉。十指勾曲。角弓反张。勿认惊
风治。宜同大人。但药剂轻小耳。
应下之证。下后当脉静身凉。今反发热者。因结开气通。郁阳暴伸也。不久自息。如
不息。仍是余邪未尽也。下后自卧二三日。或四五日。汗不止。身微热。此仍属热。其
表有余邪。邪尽汗止。不止者。小柴胡汤加广皮。呕加半夏。虚加人参。斟酌治之。不
可用 、术之属。如脉静身凉。数日后反盗汗。宜用略补。虚实之分。在有热无热也。
下后邪去呕止。今反复呕者。胃虚也。少进粥饮调之。
如人方食肉而病。停积在胃。用承气连下。惟下旁流臭水。其病不退。必加人参一
味。即数十日停积顿行也。应下失下。真气微虚。及投承气下咽。少顷额上汗出发
根搔痒。手足厥冷。甚则战栗。心烦坐卧不安。如狂之状。此中气已亏。不胜药力。名
曰药烦。凡遇此证。药中多加生姜。均二三次服。以防呕吐之患。
病有劳复食复自复。劳者补之养之。食者轻则损谷。重则下夺。自复者。前用何药。根据前增减自愈。
感冒兼疫。先治感冒后治疫。疟疫相兼。治疫而疟自已。
瘟疫九传。
卷四·疫病方论
但表不里
属性:疫之传有九。然亦不出表里之间而已。但表而不里者。其证头疼身痛发热。而复
凛凛。内无胸满等证。谷食如常。此邪传外。由肌表而出。或斑消。或汗解为顺。轻剂
可愈。有汗出不彻而热不退者。宜白虎汤。或斑出不透而热不退者。宜举斑汤。有
斑汗并行而并不透者。合用前汤。
卷四·疫病方论
但里不表
属性:但里不表者。惟胸膈痞闷。欲吐不吐。吐而不快。宜瓜蒂散。若邪传里之中下者。心
腹胀满。不吐不呕。或燥结便闭。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下利。或大肠胶闭。并宜承气
辈。有里而再发。或至于三。皆根据前法。
卷四·疫病方论
表而再表
属性:表而再表者。所发未尽。膜原尚有隐伏之邪。故三四日后。根据前发热。脉洪而数。及
其解也。斑者仍斑。汗者仍汗而愈。至于三表者。亦稀有也。
卷四·疫病方论
表里分传
属性:表里分传。始则邪气伏于膜原。尚在半表半里。二证俱现。必先通其里。令里邪去。
自能达表。或斑或汗。随其性而升泄之也。病退而热未除者。膜原尚有未尽之邪
也。宜三消饮调之。若分传至再至三。未之频见。照前同治。
卷四·疫病方论
再表再里
属性:有再表再里。或再表里分传者。医家不解。反责病患不善调养。以致反复。病家不
解。每咎医师疏于救治。彼此归怨。胥失之矣。不知病势之当然。其气性如此。
卷四·疫病方论
先表后里
属性:先表而后里者。始则但有表证。而无里证。宜达原饮。有经证者。当根据三阳加法。继
而脉大且数。自汗而渴。邪离膜原。未能出表。宜白虎汤。辛凉解散。邪从汗解。脉静
身凉而愈。二三日后。或四五日后。依然发热。宜达原饮。至后反加胸满腹胀。不思
谷食。烦渴等证。加大黄微利之。
卷四·疫病方论
先里后表
属性:先里后表者。始则发热。渐盖理证。下之便愈。后复发热。反加头疼身重脉浮者。宜
白虎汤。服之不得汗者。津液枯竭也。加人参。覆杯即解。若大汗大下后。表里之证
悉去。继而一身尽痛。身如被杖。脉沉细者。此汗出太过。阳气不周。骨寒而痛。非表
证也。此不必治。二三日内阳回自愈。
卷四·疫病方论
表证偏胜
属性:表证偏胜者。膜原伏邪发时。传表之邪多。传里之邪少。何以知之。表证多而里证少。当治其表。里证兼之。
卷四·疫病方论
里证偏胜
属性:若里证多而表证少。但治其里。表证自愈。
邪之伤人也。始而伤气。既而伤血。伤肉伤筋。以至伤骨。有行邪。有伏邪。故治法有
难有易。取效有迟有速。如行邪者。即正伤寒也。始自太阳。或传阳明。或传少阳。病
势虽重。一汗可解。若归胃府。一下而愈。如瘟疫之邪。先伏后行。伏于膜原。如鸟栖
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难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外淫于经。
营卫受伤。诸证渐显。然后得而治之。方其侵淫之际。邪毒尚在膜原。此时但可疏
利。使伏邪易出。邪毒既离膜原。乃观其变。或出表或入里。然后可导邪而出。邪尽
方愈。初发之时。毒邪渐张。莫之能御。不惟不能即瘳。而病证日惟加重。病家见证
反增。即欲更医。医家不解。亦自惊诧。竟不知先时感受。邪盛则病重。邪微则病轻
也。人云。瘟疫莫治头。劳怯莫治尾。所以疫邪方张之际。势不可遏。但使邪毒速离
膜原。便是治法也。全在后段工夫。识得表里虚实。详夫缓急轻重。投剂不致差谬。
如是可以万全。即使感受之最重者。按法治之。必无陨命之理。若夫久病枯极。酒
色耗竭。耆耄之年。皆是天真几绝。又加疫证。自难支矣。
卷四·疫病方论
大头瘟
属性:大头瘟者。此天行之厉气也。其湿热伤高巅之上。必多汗气蒸。初憎寒壮热体重。
头面肿甚。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