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考研政治理论单元预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06年考研政治理论单元预测-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9。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说明    
    A。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 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    
    C。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D。 人脑先天就具有意识    
    10。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 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 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D。 对错误思想的彻底克服    
    11。 古希腊哲学史上关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A。 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 都是形而上学观点    
    C。 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D。 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12。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认为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是    
    A。 辩证法观点                    B。 形而上学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相对主义观点    
    13。 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和“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两种说法    
    A。 都是形而上学观点                 
    B。 都是辩证法观点    
    C。 前者是相对主义观点,后者是形而上学观点    
    D。 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形而上学观点    
    14。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 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 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 表明了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15。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根本要求是    
    A。 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B。 承认意识对物质的根源性    
    C。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16。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依据是    
    A。 存在决定意识                   B。 客观世界的物质性    
    C。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D。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7。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客体的制约    
    C。 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18。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9。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 普遍性                         B。 绝对性    
    C。 客观实在性                     D。 直接现实性    
    20。 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A。 是客观的                       B。 是有限的    
    C。 是可知的                       D。 是相对的    
    2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 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的区别    
    D。 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22。 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 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23。 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在于    
    A。 人有同环境相分离的自我意识    
    B。 人有固定并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    
    C。 人有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    
    D。 人有通过劳动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意识的印记”的能力    
    24。 打制粗糙的石器——制造金属工具——铁制工具的出现——机器的使用——电话、电视、计算机广泛使用——用遗传工程技术产生克隆羊,这有力表明实践是    
    A。 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 历史性活动    
    C。 社会性活动                       D。 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    
    25。 古代人不可能像现代人那样操纵自动化机器生产,用电脑遥控指挥道路交通,这显示了实践的    
    A。 目的性                            B。 物质性    
    C。 社会制约性                        D。 客观性    
    26。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是    
    A。 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 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D。 朴素唯物主义的表现    
    27。 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A。 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B。 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 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28。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    
    A。 不存在静止                         B。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 运动就是物质                       D。 除开运动物质不具有任何别的属性    
    29。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 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              B。 世界发展源泉的问题    
    C。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      D。 世界的有限和无限的问题    
    30。 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 语言                                B。 劳动    
    C。 人脑的进化                          D。 动物心理    
    31。 作为哲学范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的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是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32。 哲学上所认为的“人类世界”是指    
    A。 人类世界是由人组成的世界            B。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C。 与自在世界无关的又一个世界          D。 是主体的世界    
    33。 “客体”这一概念是指    
    A。 客体就是客观事物                    B。 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C。 客体是产生并决定主体的              D。 是由主体自由创造的对象    
    34。 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B。 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    
    C。 阶级斗争                            D。 天才人物的出现    
    35。 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6。 实践是    
    A。 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性活动      B。 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 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 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37。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这是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8。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 客观性                              B。 能动性    
    C。 对象性                              D。 任意性    
    39。 “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内”是指    
    A。 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B。 物质和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C。 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D。 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有    
    A。 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B。 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    
    C。 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                D。 限定与超越的关系    
    2。 “一尺之槌,日取其半,永世不竭”表明    
    A。 有限构成无限                        B。 有限包含无限    
    C。 有限包含无限的结构                  D。 有限包含无限的层次    
    3。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A。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B。 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 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D。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4。 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    
    A。 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和改造实现的  B。 人自己特殊的社会存在方式——劳动实现的    
    C。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实现的          D。 自然界的人化实现的    
    5。 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    
    A。 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B。 阶级斗争形式和环境优劣相联系    
    C。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联系              D。 哲学发展水平相联系    
    6。 物质是运动的    
    A。 形式和属性                          B。 主体    
    C。 内容                                D。 基础    
    7。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是    
    A。 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 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C。 把物质的特殊形式与物质一般形式混同    
    D。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混同于哲学的物质范畴    
    8。 作为哲学的物质范畴是指    
    A。 具体的事物和现象                           
    B。 可以直接感知的实物    
    C。 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    
    D。 对许多不同的、可以感知的事物从其共同属性来把握    
    9。 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是    
    A。 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0。 意识是    
    A。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社会的产物    
    C。 人脑的机能                        D。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1。 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A。人的认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B。 客观世界是人的认识的创造    
    C。 数学和逻辑是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D。 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2。 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下列哪些判断是正确的    
    A。 错误思想没有能动作用    
    B。 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 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是通过实践实现的    
    13。 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 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 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 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 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及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14。 古语云:“画饼不能充饥。”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A。 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B。 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    
    C。 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 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15。 《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 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 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 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 主张花离不开人对花的感觉    
    16。 “克隆羊”的诞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个“技术的造物”,引起世界各种媒体的关注。人为可以复制生命——生物工程学的这一重大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A。 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是对“神创论”的新的挑战    
    B。 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观点又一次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C。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