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失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失误-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后说:“如果发生战争,我将同你们站在一起。”这让艾奇逊大为欣慰。要知道,
戴高乐对美国是不满的,法国也不愿意充当美国的二流伙计,美法两国时不时会闹
些别扭,但关键时刻,戴高乐真不含糊。而出乎美国的意料之外的是,美国最重要
的盟国英国,虽然表态在安理会尽力支持美国,但其态度却远不像戴高乐那样干脆。
美国政府的这些举措,充分表明赫鲁晓夫对肯尼迪的判断是多么错误。苏联在这场
危机中处于被动局面也就不足为怪了。
    肯尼迪的高明还表现在他并不想把赫鲁晓夫逼到绝路上,从而促使赫鲁晓夫孤
注一掷。肯尼迪并不想发动一场世界大战,尽管美国在这场力量竞赛上远远领先,
但一场核大战并不是肯尼迪希望的。他也担心如果美国不留余地,让赫鲁晓夫下不
了台,那么赫鲁晓夫很可能就发动一场大战。长期与苏联人接触,对苏联领导人有
着深刻了解的艾夫里尔·哈里曼告诉肯尼迪:“如果我们只是一味气势汹汹,就会
迫使他采取对策。在公海上一出事,便会关系到苏联的威信问题,并且大大减少和
平解决的可能。”实际上,美国人也注意到了赫鲁晓夫做出的一些表示。22日晚
上,美国歌唱家杰罗姆·海因斯在莫斯科举办音乐会,赫鲁晓夫后来看望了他,苏
联对此曾大事渲染。在与美国企业家威廉·诺克斯的谈话中,赫鲁晓夫虽然有些恐
吓的味道,但语气却是友好的。24日,赫鲁晓夫又同意举行最高级会议,这已经
是一个愿意和平解决的迹象。哈里曼判断,这不是一个想打仗的人的做法,而是一
个求助于美国使之摆脱困境的人的做法。哈里曼建议:“我们一定要给他一条出路。
如果我们能巧妙地做到这一点,那我们就能削弱苏联内部唆使他干这件事的强硬集
团。但是,要是我们不给他一条出路,就会使事情逐步升级为战争。”哈里曼的分
析在总统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肯尼迪在危机开头的一些举措也是煞费
心机。一方面,他要让赫鲁晓夫明白,美国不会容忍苏联把核导弹部署在美国的家
门口,导弹必须撤出,如果苏联不愿意这样做,那么,一场核大战势所难免。美国
作出了封锁古巴的决定,三军进入了戒备状态,让核力量进入戒备状态的命令是有
意用明码电报下达的。这是做给赫鲁晓夫看的:如果你不就范,那么,我们就打一
场核大战。另一方面,肯尼迪也没有把赫鲁晓夫赶到绝路上去。封锁的决定是在2
2日作出的,但到24日上午10点才开始实施。而在检查运往古巴的船只选择上,
肯尼迪又动了一番脑筋。在宣布隔离22个小时后,美国海军在公海上拦截了一艘
苏联油船。该船通过无线电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声明所载货物全部是石油,美国海
军放它过了封锁线。肯尼迪说:“我们不想强迫他挺而走险,我不想把他逼得走投
无路。”到26日,美国驱逐舰“小约瑟夫·肯尼迪”号在公海上与“马卢克拉”
号货船通话。“肯尼迪”号发出信号“奥斯卡11月”,让对方“停车”,对方照
办了。美国水兵登上了“马卢克拉”号,对其进行了检查。这是第一艘遭到美国军
舰检查的船只,实际上它并不是一艘苏联船,而是‘咄身”美国后归属于巴拿马又
在黎巴嫩注册的船只。肯尼迪通过此举表示,美国的隔离措施是认真的,并不是儿
戏,对此苏联应有充分的认识。但是,美国并不打算直接冒犯苏联。肯尼迪在危机
开始的最初几天,可以说是给足了赫鲁晓夫面子。这就为危机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美国的封锁在继续,古巴的苏联人也在拼命加班加点,他们想尽快把导弹安装
好,以便进入使用状态。26日中午,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说苏联在古巴的导弹
工地仍然没有停工,要制止国会和军队内的鹰派已经越来越困难了。这等于向苏联
发出威胁:如果苏联再不作表示,战争恐怕真的要爆发了。入侵古巴的准备工作在
进行着,美国人丝毫没有想保守机密,美国的盟国已经得到通知:进攻迫在眉睫。
总统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则告诉苏联大使多勃雷宇,说他哥哥最多能克制两天,
催促苏联尽快采取行动,消弥危机。
    25日凌晨1点,塔斯社驻华盛顿记者戈尔斯基跨进华盛顿记者俱乐部附设的
一个酒吧,这是一个各国新闻记者聚会和交流信息的场所。他刚一进门,老朋友普
拉科夫就把他叫过去,说刚刚有两个美国记者从这里离去,26日,美国将对古巴
采取行动,一位记者已经飞往南部,去报道这场即将发生的战争。这个情报对戈尔
斯基十分重要,他马上向苏联使馆作了报告。使馆立即派一个参赞与这两位记者联
系,请他们共进早餐。这顿饭没有白清,两位记者证实了戈尔斯基的消息。消息立
即传到莫斯科。
    华盛顿下午1点半,美国广播公司负责采访国务院的电视评论员约翰·斯卡利
接到苏联大使馆一个熟人打来的电话。苏联大使馆参赞亚历山大一国明要求与斯卡
利紧急会面。福明在电话中说:“事情非常重要。请在10分钟内,到西方饭店碰
头。”福明可能是克格勃的人,斯卡利当然知道。他平时与福明多有接触,在美苏
关系十分紧张的时候,福明与他接触,说不定真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因此,
斯卡利没有拒绝福明的请求,10分钟后他赶到了宾夕法尼亚大街的西方饭店。福
明形容樵怀,心慌不安。他说:“看来战争就要爆发了!一定要想个法子挽回整个
局势。”斯卡利让他不要急,坐下来再说。两个人坐定,平素沉默寡言的福明坐在
那里,一时开不了口。看来,他太激动了,需要镇静一下。然后,他提出了一个建
议:“或许有一条出路。如果我们答应在联合国视察下撤走我们的导弹,同时赫鲁
晓夫先生答应不再向古巴运进这类进攻性武器,你认为这个建议如何?美国总统是
不是愿意公开答应不侵略古巴?”斯卡利说,他不知道,不过他愿意去试一试。福
明说,你可以从国务院的朋友那里打听一下。他掏出笔,写下一个号码,递给了斯
卡利,说:“这是我们家的号码,如果我不在使馆,就打这个电话。这是极其重要
的。”斯卡利把这个建议带回去,交给国务院情报研究司司长罗杰·希尔斯曼,后
者又转给了腊斯克。腊斯克要斯卡利告诉福明,美国注意到谈判的实际可能性,不
过,时间是有限的,不能超过48小时。当天晚上,斯卡利与福明再次会面,斯卡
利带来了国务卿腊斯克的意见:美国政府对这个建议很感兴趣。福明听说后大喜过
望,立即告辞了。
    两个小时后,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与国务院之间的专线电传打字机工作起来了,
一封赫鲁晓夫的信件传了过来。在这封信中,赫鲁晓夫第一次承认,古巴确实有苏
联导弹,运送武器的工作已经完成,言下之意是,美国的封锁没有达到目的。不过,
他又说:他深切地渴望和平,让我们不要使局势弄得不可收拾。强行实行隔离只会
使苏联采取它自己认为必要的措施,“如果战争果真爆发,这就不是我们的力量所
能控制得了的,战争的逻辑就是如此。”赫鲁晓夫建议,如果美国作出不入侵古巴,
也不允许别人入侵的保证,局面马上就会改观,因为苏联在古巴存在的必要性就不
存在了。赫鲁晓夫打了一个比方,说危机好比一条中间打上结的绳子,两头越拉,
结就会越紧,到头来只好用剑把它砍断,如果两头都把绳子放松,那么结就会解开
了。赫鲁晓夫向肯尼迪呼吁:“总统先生,你我现在就不要从两头拉紧那条你们已
经打上了战争结头的绳子了。”这个比方对美国人的影响很大,在他们心中留下了
长久的印象。执委会立即开会,讨论赫鲁晓夫的建议。结果执委会决定把它作为正
式照会接受下来,并于次日晨答复。国务院的苏联问题专家连夜进行研究,而其他
人,则可以定定心心地睡一个好觉了。他们将不用担心今天晚上睡下去而明天是不
是还能起来的问题了。
    可是,第二天情况又有了变化,致赫鲁晓夫的回信还没有拟就,苏联方面的第
二封信又传了过来。这一次,赫鲁晓夫似乎不那么激动了。苏联可以撤出部署在古
巴的武器,可是,美国也要把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撤走!这种讨价还价的力度,比
起福明提出的建议要厉害得多。执委会着急了,看来战争就要爆发了。美国部署在
土耳其的导弹是没有多大价值,但是,如果在苏联的压力下撤出,那么美国的脸面
何存!这个条件不能接受。道格拉斯·狄龙后来回忆说:“这个建议就犹如往我们
的脸上倒了一桶冰水。”面对两封口气截然不同的信件,执委会真是摸不着头脑。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还是总统的弟弟高明。他说,不要理睬第二封信,美国只就
第一封信提出的条件答复。真是一言惊醒梦中人。肯尼迪立即向赫鲁晓夫写信。信
中说:“我十分仔细地阅读了你10月26日的信,对你渴望寻求一个迅速解决办
法的那番话表示欢迎。”至于说接履而至的第二封信,肯尼迪连提也没有提。肯尼
迪说,一旦导弹基地的工作停顿下来,那些进攻性武器不能付诸使用,他就准备按
照赫鲁晓夫所提的路子,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罗伯特·肯尼迪亲自把信送往苏联大
使馆。他板着面孔说,除非我们在24小时内得到保证,否则美国在星期二一定要
采取军事行动。至于说土耳其的导弹问题,虽然总统已经下定决心要撤出这些导弹,
但目前不能这样做。言下之意是,只要赫鲁晓夫给肯尼迪一个台阶下,他也会得到
一个台阶的。
    信发出了,但赫鲁晓夫的真正意图,没有一个人知道。总统说,后果如何,难
以预料。麦克纳马拉在回五角大楼的路上,凝望夜空,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说不知
道还能再看几次日落。那时候,人们的心情真是一片灰暗。第二天,阳光明媚。9
点钟不到,莫斯科电台广播,9点钟有重要新闻。大家把一颗心都提到了嗓子跟上,
他们都知道,赫鲁晓夫就要发表声明了。对肯尼迪的建议,他是接受,还是拒绝?
这个时候,即使是最有把握的预言家,也不敢口出大言了。不过,如果赫鲁晓夫拒
绝了肯尼迪的条件,美国就要发动进攻。麦克纳马拉估计,美国的伤亡将达到4万
人以上,而肯尼迪估计,他在一场核大战中丧命的可能性是 25%。
    广播员开始播着:“我非常理解您以及美国人民对于您所称为进攻性武器所感
到的忧虑,这的确是一种可怕的武器。您和我都了解,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武器。
为了尽快消除危害和平事业的冲突,苏联政府……已发出一道新命令,撤除你们所
谓的进攻性武器, 把它们装箱运回苏联。 ”肯尼迪松了一口气。他对罗伯特说:
“也许今天晚上我该去看场戏了。”罗伯特说:“你要是去,我陪你一道去。”   
   大失误——20世纪重大情报战之谜        
      第六章  六天战争
             ——以色列对埃及的闪电战(1967年6月5日)
    突如其来的空袭,突如其来的灾难。以色列
    空军在中东上演了一幕空前的话剧,让所有的人
    都感到意外。
    1967年6月5日清晨8点钟,尼罗河上空的浓雾已经散尽,看来今天又是
一个晴朗的早晨。
    正值上班高峰期,开罗的大街上已经是熙熙攘攘,上班的车流和人流把埃及的
主要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车队的行进速度非常之慢,简直就像是乌龟爬行。一些焦
急的车主不断地鸣着喇叭,催促前面的车队加快速度,无奈,天不遂人愿,车队还
是不紧不慢地向前爬着。好在这种情景今天也不是第一次碰到,离上班还有一段时
间,大部分车主倒是宁愿这样等下去。
    此时,在埃及的各个机场,飞行员已经洗漱完毕,纷纷向停在机库的米格战斗
机走去。这两天风声很紧,中东战争似乎一触即发。埃及共和国总统纳赛尔几天前
已经发出警告,“根据事件发展的迹象,我们必须料到敌人将在48小时至72小
时内发动攻击……首先攻击的对象是我们的空军。”以色列对突然袭击特别拿手,
他们惯常是利用休息日发动进攻,而且选择的时间都是天刚蒙蒙亮的时候。这个时
候人的警惕性最低,空袭最容易得手。正因为如此,这一段时间以来,他们对这个
时段特别担心,每天拂晓时分总有几架战斗机在空中待命,只要以色列飞机出现,
他们就会及时告警,并把他们消灭在空中。现在好了,今天是星期一,令人心惊肉
跳的周末已经结束,拂晓时分已经过去,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看来,总统也是担心
过度了。
    警报声响了,戒备状态解除了。机场上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雷达兵也关上
雷达,揉揉那因为过于关注而早就疲劳的双眼,换班的人就要来了,他们该去吃早
饭了。
    可是,他们不知道,就在他们戒备森严的时刻,以色列的空军已经出动。8点
整,以色列新任国防部长达标和他的一帮将领,已经齐集在空军作战室。空军司令
霍德对着麦克风只轻轻地说了一句话,以色列的40架飞机就已经起飞了,几分钟
后,第二批又是40架飞机也起飞了,随后就是第三批。这一次,以色列共出动了
186架飞机,占整个以色列空军的一半以上。为了隐蔽企图,他们没有直奔埃及,
而是利用萨马里山和朱第安山的阻挡,超低空进入地中海,飞过尼罗河后,他们在
地中海上拐了一个弯,直插埃及腹部的各个机场。
    8点45分,以色列空军出现在埃及各个机场上空。果然是一片热闹的景象,
但这种景象让以色列飞行员十分兴奋:机场上空没有战斗机巡航,机库里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