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五月14日,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埃以双方同意停火。第四次中东战争终于
结束了。从表面上看,尽管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但最后的
胜利属于以色列。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共击毁2500辆阿拉伯国家的坦克,击
落阿拉伯国家400多架飞机使阿拉伯国家付出了死亡8000余人的代价。而且,
在停火之前,以色列正在向埃及和叙利亚的腹地挺进,开罗和大马士革的门户已经
敞开。以色列人完全可以用“辉煌”来形容这场战争的结果。
可是,如果再考虑一下以色列在这场战争中付出的代价,以色列人是否还会有
这种感觉?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死亡2552人,受伤7500人,伤亡的人数
要比阿拉伯国家少得多,武器装备的损失也远远少于阿拉伯国家。但是,考虑到以
色列总共只有300万人口,这死亡的2552人,占以色列全部人口的1%,加
上受伤的人数,伤亡比例达3%。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为
国捐躯,家家戴孝,户户悲歌,这种景象自以色列建国以来还是第一次。
最重要的还是心理打击。战前,以色列人毫不怀疑,如果阿拉伯人胆敢与以色
列开战,那无异于以鸡蛋碰石头。可是战争的结果却让以色列人大跌眼镜。埃及是
战败了,可是,战前埃及在运河以东并无一寸土地,到这场战争即将结束时,埃及
军队已经控制了运河东岸的一条狭长地带,以色列并没有像以前历次战争那样,干
净、彻底地打败埃及人。以色列国防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以色列在开战初期
暴露出的种种弱点昭然若揭,而军事胜利再也无法把战争给以色列人带来的巨大创
伤抚平。仿佛一夜之间,以色列人从恶梦中醒来:原来以色列的军事优势是假的,
以色列在军事上的胜利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他们的幸福还是操纵在阿拉伯人
手中。一位年轻的以色列人告诉自己的心理医生:“1973年前的岁月里,我们
怀着对战争的恐惧经历了以色列一阿拉伯冲突的各个阶段,这种恐惧是极为合理的。
但基本上我们有安全感。当时我很清楚,同我交谈的人也很清楚,即使爆发另一次
战争,当然这次战争将是灾难性的,许多人会受伤或死去,但毫无疑问我们最后会
占上风。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想象以色列国会被毁灭。我认为赎罪日战争粉碎了这
个基本信念。我们忽然发现,如果有一天趁我们不备,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向我们开
火,他们能把我们作为一个民族一政治实体消灭。……所以说,最近这次战争使我
们作为一个民族的安全感破灭了。”以色列人开始认真地思考起自己的处境来,这
自以色列建国以来还是第一次。以色列人开始认真地与埃及人坐下来讨论和平问题,
而不仅仅是停火。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埃及总统萨达特的耶路撒冷之行。1
979年,埃及与以色列签订了和约,埃及承认以色列有权在巴勒斯坦地区生存。
这是自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以来,阿以之间第一个和平协定,也是自以色列
在巴勒斯坦重新建国以来第一个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在中东的生存权利,而这一
切全部肇始于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可是,当时的以色列人并没有看到这一点。
一位高级将领说,这场战争的发动是以色列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事情”,以色列
总理梅厄夫人则说,这场战争是一场灾难。
这场军事灾难是如何发生的?神通广大的以色列情报机构在这场灾难前为什么
睡着了?
“全世界在中东危机问题上都睡着了”,不战
不和的局面令埃及难以忍受。萨达特总统决心通
过战争打破这种局面。
对埃及和它的领导人纳赛尔来说, 1967年是灾难性的一年。 在这一年的
“六天”战争中,以色列通过突然袭击,夺取了阿拉伯国家的大片领土。作为反以
战争的主力,埃及的损失尤其严重。埃及的空军在地面上被以色列消灭,战争没有
消除埃及人的耻辱,反而使埃及人加深了这种感觉。在此之前,战争还基本上在埃
及领土之外进行,可是就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把战火烧到了埃及本土,西奈半岛
也沦陷了,这使埃及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战争的失败使纳赛尔心力交
瘁,但是,失败后的埃及更离不开纳赛尔,纳赛尔必须站起来,领导埃及人民消除
耻辱。
消除耻辱的唯一途径是军事胜利,可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军队基本
上瓦解了。残兵败将把大量的武器留在了西奈,纳赛尔不得不重建军队。借着战败
的时机,纳赛尔对军队进行了改组。军队的土气和战斗力有所提高。在苏联的帮助
下,埃及再次武装起来。于是,纳赛尔发动了一场消耗战,其目的是,提高因失败
而受到沉重打击的军队士气,给一向经不起损失的敌人造成伤亡。纳赛尔知道,以
色列有钱,武器装备在他们眼中算不得什么,即使有所损失,美国老板也会源源不
断地给它运来,而人是最宝贵的东西,生命失去了不会再活上一次。只要给以色列
造成重大杀伤,以色列迟早会坐下来与埃及谈判。因此,纳赛尔选择了这一策略。
1967年7月1日,埃及军队同以色列军队发生了交火,这是第三次中东战
争后两军第一次交火。结果,埃军不敌,留下了很多尸体撤离战场。第二天,埃军
开始炮击苏伊士运河东岸的坎塔腊。此后,炮击成了埃及的主要战争形式。这种炮
击给以色列人造成很大杀伤,让以色列十分头疼。1968年9月8日,埃及军队
用1000门大炮从150个阵地上向以色列的阵地发射了1万发炮弹。
但是,以色列也木是好惹的。纳赛尔的策略很快遭到了以色列的报复。9月8
日的炮击发生后,以色列轰炸了埃及的苏伊士炼油厂、苏伊土城和伊斯梅利亚,随
后又派出直升机深入埃及腹地,破坏埃及的重要经济目标。以色列空军摧毁了埃及
北部的防空网,在伊斯梅利亚和塞得港之间打开了缺口,形成了一条可以长驱直入
尼罗河三角洲的空中走廊。此后,以色列空军对埃及的重要城市,包括首都开罗,
都进行了狂轰滥炸,工厂、医院、学校成了以军轰炸的目标,而埃及空军根本没有
还手之力。以色列的突击队甚至在埃及沿海频频登陆,搬走了埃及最先进的T-6
2坦克和P-12雷达。 从1970年元旦到4月 18日共4个半月时间,以色
列空军一共出动了3300架次,在埃及领土上投下了8000吨炸弹,埃及付出
了重大代价,消耗战的损失足以使埃及修上两座阿斯旺水坝。最后,消耗战不得不
停顿下来。1970年7月底,埃以双方签署了停火协定,同意在苏伊士前线停火。
战争暂时停止了,但和平并没有实现,蒙在埃及人民身上的耻辱也没有消除。
停火只是为下一轮军事冲突作准备。埃及军队一直处于全面动员状态,大批军队长
年驻扎在苏伊士运河前线,在沙漠中进行演练。诚如萨达特总统所说,官兵们一直
在“用沙子充饥”。很多士兵和下级军官已经服役5年以上,其中不少人是埃及各
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专业知识荒废,在社会上寻找较好工作
的机会也丧失了,心中愤愤不平。官兵们强烈要求投入战斗,为“六天”战争的失
败洗刷耻辱。
不战不和的局面给埃及造成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在长期军事对峙的情况下,埃
及的工农业生产陷于停顿,电力和原材料供应脱节,许多工厂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
态。苏伊士运河被迫关闭,旅游业也很不景气,埃及两项重要的外汇收入丧失。
在生产下降、收入减少的同时,军费开支却急剧上升。据统计,1965年埃
及的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到1970年财政年度,已上升到13%。
1968年~1973年,埃及在备战方面的开支达80亿~90亿美元。
严重的经济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埃及人民的情绪非常激动。
一部分青年学生和军人对政府迟迟不宣布对以色列作战而不满,影响了埃及的政局
稳定。1972年1月下旬,开罗爆发了几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学生运动,开罗大
学、艾因·沙姆斯大学和爱资哈尔大学的一部分学生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强烈要
求政府迅速动员,进行反对以色列的战争。开罗大学的一些学生占领了《金字塔报》
的办公室,并与警察发生冲突。埃及政府下令逮捕了300名示威者。同年10月,
一名青年军官率领七辆装甲车开到市中心的侯赛因清真寺,慷慨陈词,号召人民拿
起武器对以色列展开“圣战”。1972年发生的这两起政治事件突出地表明埃及
人民对这种“不战不和”的局面已经忍无可忍,促使埃及政府决心打破“不战不和”
的局面。萨达特总统说:“我理解这种不满情绪。时间过了六年,我们驻在运河的
士兵以及我们的学生都要求采取行动。”
埃及在内政上陷于僵局,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阿以冲突的努力也未能取得进展。
“六天”战争的失败,使埃及在东西方世界丢尽了脸。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空前孤立,
埃及的外交努力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冷遇。萨达特继任总统后,曾大力推动埃美关系
的发展,埃美关系有所松动。1971年1月,埃及外交部和美国国务院建立了直
接联系。埃及希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能对以色列施加压力,促使中东问题和平
解决。埃及表示,如果美国支持以色列的立场有所改变,它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也
可得到改善。1971年,萨达特总统在国民议会提出了一项和平倡议,但遭到以
色列的拒绝,美国的反应也很冷淡。1973年2月,萨达特总统的安全事务顾问
哈菲兹·伊斯梅尔访问华盛顿,为中东问题的和平解决作努力。伊斯梅尔向尼克松
总统递交了萨达特总统的亲笔信。信中指出:中东地区的形势已经恶化到要爆炸的
程度,作为以色列的唯一盟国,美国应该作出进一步的努力,“以取得一个全面公
正的解决”。但尼克松却表示,美国能强迫以色列所做的事是“极为有限的”,并
声称,“在可以想象到的任何解决方案中,埃及都不能达到它的最高要求,对此不
应存有任何幻想”。在随后的会谈中,基辛格不但竭力替以色列开脱,而且要埃及
拿定主意作出让步,来换取以色列从西奈的撤军,这种让步应包括政治和领土两个
方面。他告诉伊斯梅尔,美国很遗憾不能帮助埃及,因为埃及是战败者,而以色列
是胜利者。作为“六天”战争中的失败者,埃及理应作出更大的让步。萨达特这才
意识到,把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是不现实的。美国所作的一切只是“逼我们一再让
步,而对以色列却一无所求”,个中原由,是因为美国人认为埃及“决不会打仗”,
以色列人也认为他们不可能遭到突然袭击。“西方认为我们是残兵败将”,“全世
界在中东危机问题上都睡着了”。只有采取激烈的行动,才能打破这种“不战不和”
的局面和外交上的僵局,埃及人由于战败而失去的自信。自尊和荣誉感才会恢复。
也只有通过战争,埃及才能让以色列人明白,继续占领埃及的土地就必须付出非常
高昂的代价,从而迫使以色列人坐下来同埃及和谈,中东的政治格局才会为之一新。
萨达特这种心理,以色列人是说什么也不会懂的。后来,基辛格说,没有人想到,
包括他本人在内,萨达特为了在中东制造一场深刻的危机,不惜发动一场可能无法
取胜的战争。没有这场战争,阿以之间要坐下来进行认真的谈判是不可能的,理由
是“以色列认为自己的军事力量至高无上,埃及则一直蒙受耻辱而不能自拔”。可
惜,当时并没有人理解这一点。1973年3月底,萨达特在接见美国《新闻周刊》
编辑阿诺·德博什格拉夫时说:“如果我们不把事情掌握在自己手中,那就不会有
进展……我的一切努力所导致的都是要我们作更多让步的压力……我打开的每一扇
门——随着美国人的祝福,都‘砰’的一声当着我的面关上了。”德博什格拉夫问
道:“从你的讲话中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你相信只有重开战争才是唯一的出路,
对吧?”萨达特斩钉截铁地说:“你说得很对。我国的一兵一卒。一草一木,都在
为现已不可避免的重新开战而认真动员起来。”他强调说:他为了和平已经“想尽
千方百计”,既然以色列人不愿和平,美国也不愿为之付出努力,“那么战争就是
结束一切梦魔的梦后——而每个人都将是失败者。”德博什格拉夫把这个消息带到
了耶路撒冷,可是,他在那里遭到了以色列人的冷遇,以色列人根本不把他的警告
放在心上。
1972年10月24日,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开会,萨达特在会上阐述
了打一场有限战争的战略思想。他说:“如果我们能在西奈拿下10厘米的土地,
并能站住脚跟不撤退,那么我们就能改变东西方的态度,改变一切,特别是196
7年失败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耻辱。渡河到西奈并在那里坚守将使我们恢复自信心。”
据此,埃及武装部队制定了作战计划:第一步,强渡苏伊士运河,突破以色列苦心
经营的巴列夫防线,控制运河东岸15公里~20公里地区;第二步,攻占3个山
口一线,保障运河以东前进阵地的安全,然后视情况向纵深发展。为了实现这一计
划,埃及将在运河西岸集结2个军8个师共12万人的兵力,叙利亚军队则在北线
以3个师的兵力向戈兰高地发起进攻,时间是1973年10月6日,根据伊斯兰
教历,这一天是1393年斋月第十天。在为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