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姜无知父姜夷仲686。12-685。12月被杀
○16桓公姜小白父姜禄甫685夏-643。10。743元年(前685)
○17姜无亏父姜小白643。10-642。36月被杀
○18孝公姜昭父姜小白642。5-633。6。1810元年(前642)
○19昭公姜潘父姜小白633-613。521元年(前632)
○20齐公姜舍父姜潘613。5-613。7。3月被杀
○21懿公姜贩子父姜小白613-6095。1。55元年(前612)被杀
○22惠公姜元父姜小白609-5994。1411元年(前608)
○23顷公姜无野父姜元599-582。718元年(前598)
○24灵公姜环父姜无野582-5547。2829元年(前581)
○25庄公姜光父姜环554-5485。177元年(前553)被杀
○26景公姜杵臼父姜环548-490。9。2459元年(前547)
○27孺公姜荼父姜杵臼490。9-489。102元年(前489)被杀
○28悼公姜阳生父姜杵臼489-485。3。145元年(前488)被杀
○29简公姜壬父姜阳生485-481。65元年(前484)被杀
○30平公姜骜父姜阳生兄姜壬481-45626元年(前480)
○31宣公姜积父姜骜456-40552元年(前455)
○32康公姜贷父姜积405-37927元年(前404)被充军
第5章高傒世家
高傒,字祖望,号白兔,谥敬仲,齐文公次子公子高之孙,取祖名为氏。生于公元前728年,卒于前637年,寿92岁。因迎立和帮手齐桓公有功,子孙得以世袭上卿,封邑于卢地(山东长清县西南)。妻晏夫人。
高傒,书称高子。齐国宗亲,齐文公之子公子高,封于高邑,其后遂以高为氏,高傒乃文公曾孙辈,世为守臣,齐国上卿。《左传&;#8226;杜注》云:“国子、高子天子所命,为齐守臣,皆为上卿。”迎小白于莒,有立国之功,《史记&;#8226;齐太公世家》载:“乃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高傒立之,是为桓公。”《临淄县志&;#8226;宦绩》称:“桓公自莒返国,奚与国氏,实为内主。”桓公登基,高傒权居三分,《管子&;#8226;小匡》载:“国设全军,有中军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国子之鼓。”《国语&;#8226;齐语》云:“士商十五乡,公帅五乡焉,国子帅五乡焉,高子帅五乡焉。”高傒不但在内主军、主政,对外并曾代表桓公安乱称盟诸侯。《国语&;#8226;齐语》载:“鲁有夫人、庆父之乱,二群弑去世,国绝无嗣,桓公使高子存之。”《公羊传》同载:“桓公使高子将南阳之甲,立僖公而存鲁……鲁人至今以为佳话,犹望高子也。”对此,《谷梁》评曰:“高子能深执忠臣之义,勉其君以霸。因事制宜,立僖公而盟之,鲁国遂安。以此见,权在高子。高子之为人臣,忠也,从义不屈从矣。”高傒平鲁乱立僖公而安鲁,是奉命行事;但盟会以礼当是诸侯国君主间或由君主授权人的事,高子未得桓公授权“立僖通则盟之”,与盟是违礼的。然而《谷梁》却没有责怪他违礼,而称之谓“因事制宜”,如许做对安鲁更有利,并能睦邻,是“从义不屈从”之举。从这里我们既看到了高傒在齐国内位之高、权之重,又能明白他“深执忠臣之义”之心。从而,得到了桓公的信托,国人的附和,汗青的赞同。
高傒殁,葬于齐都廓城北二十华里淄水之上,齐燕交通干道东侧处,书称高敬仲墓,本地群众因其号白兔而称之谓“白兔丘”。墓北一邻近庄园也因之而名之曰“白兔丘庄”。对此,方志载称:“高敬仲墓在县城北二十里白兔丘庄”(明嘉靖《青州府志》)。《山东通志》同载:“高敬仲墓在县东北二十里,白兔丘庄。”《临淄文物志》称:“高傒墓,俗称白兔丘,位于今敬仲镇白兔丘庄东南隅……1970年于此出土了高子戈和石磬数枚。”据考,高子戈当属于随葬之物,此可为高敬仲墓尘落于此的实证。墓经两千余年雨水冲洗,虽周边有所塌落,但因夯土坚固土质耐浸,至今仍势显特立,且因居于淄河悬崖之上,大蹊径边,故仍不失其凭险居隘魄力。现墓高7米,周长170余米,墓顶平坦可供游人登临四眺。为怀念这位千古贤臣,其地点地冷静名为敬仲镇,以示永志不忘。今尚时时有其远居中外族人,前来谒拜,诚示子弟怀祖思源之情。
从高傒开始,高姓在齐国中拥有较紧张的职位地方达200多年。
高傒生一子名庄子虎,庄子虎生顷子,顷子生宣子固。高固(前582年)时高氏在齐国的政治职位地方又显赫起来。高固在齐惠公、齐顷公时为齐国的上卿。他曾在齐国与晋国的战争中为齐国立过功。史载顷公十年(前589年)鞍之战前,他只身进入敌营,向晋军扔石头,并捉住一个晋兵,然后坐上仇人的战车,把桑树根子系在仇人的车上,以示与别的敌车差别。回到齐营后,巡行演说:“要勇气的人可以来买我剩下的勇气。”大大鼓动了齐军斗志。
高固生一子,名厚。高厚为齐景公时大臣。他曾担当过太子光(齐庄公)的老师。在齐灵公改立牙为太子后,高厚又受灵公之托,帮手太子牙。但此时高厚已身不由己地卷入了齐国上层团体的斗争。在他任太子傅之职时,曾和国氏一道将崔杼驱逐到卫国,不久,崔杼趁灵公病危时,迎立太子光登基,为报私家恩仇,崔杼派人杀了高厚。
高厚之子高子丽,在齐国没什么政绩。高丽之子高止,字子容,为年龄时齐国大夫。曾与各国大夫一同为杞文公营建新都。但因他喜好肇事,又居功自大,独断专权,齐景公四年(前544年)被宗室大臣公孙虿、公孙灶驱逐到燕国。
高傒是高姓和卢姓的先人。据《广韵》所载,姜太公六世孙(实为八世孙)文公有个儿子受封于高邑(今山东省邹平县东北),称为公子高,即高傒的祖父。高傒以其祖父之名高为氏,称为高傒,他的嫡系子孙就姓高了。高傒其后因迎立齐桓公有功,被齐桓公赐食邑于卢(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他的一部分子孙后代以卢为姓,此为卢姓的由来。2000年6月18日,韩国总统卢泰愚来山东寻根问祖,先去了长清,后又到临淄敬仲镇拜望了高傒这位卢姓先祖。
第6章高姓望族
东汉后期渤海郡太守高洪为年龄时期高姓始祖、齐国上卿高傒第25世孙,其19世祖高止由齐国投奔燕国(都于今北京一带);10世祖高量为宋国(都今河南商丘南)司城;后宋国被楚国吞并;因而成为楚国人。高洪担当渤海郡太守后;定居于郡内的蓨县(今河北景县)。高洪后代非常旺盛;成为郡内最富强的家属;也是到本日为止;景县汗青上最有光荣的姓氏宗族。这便是天下高姓的主流——“渤海高”。今县城南偏西15公里处;仍生存有绵延数公里的南北朝时期的高氏墓群;原有墓冢近百座;现仍有封土的16座;最大的一座高30米;直径130米。1982年定为河北省级文物掩护单位。
高洪之后;直到南北朝过去;家属古迹在史乘中记录不详。只知道高洪的4世孙高褒字宣仁;为东汉太子太傅;6世高承(一作丞)字文休;为国子祭酒、东莞太守;7世高延字庆寿;为汉中太守;8世高纳字孝才;为曹魏尚书郎、东莞太守;9世高达字式远;为吏部郎中、江夏太守;10世高约、高义、高隐、高汉;此中高隐为西晋玄
菟郡(治今辽宁抚顺)太守。高隐之子、11世高庆于后燕慕容垂时任太子詹事、司空。12世高展、高敬、高泰;此中高敬后代古迹埋没无闻;高展、高泰二支后代均活泼于北朝政治舞台。
汉晋渤海高氏世系
1世12世
高洪—茂—瑞—褒—韦—承—延—纳—达—约、义、隐、汉—庆(父隐)—展、敬、泰
1。渤海高的南边分支——晋陵高氏的鼓起。
早在东汉时期;吴郡无锡高彪、高岱父子皆为江东一代名儒。汉灵帝曾命在东观殿悬挂高彪的画像;用来作为儒士的榜样。高岱则夺目《左传》;操行方正;30岁时为避难搬家余姚(今属浙江)③。然而高彪后嗣环境不明。三国至两晋;是后代晋陵高氏孕育产生、形成时期。晋陵高氏出自东吴丹阳(治今江苏南京)太守、广陵(治今江苏扬州)人高瑞;因而又叫作广陵高氏。浙江《萧山高氏家谱·原系图》把高瑞列为高洪之后。据此;晋陵高氏也是渤海高氏的分支。高瑞的4世孙高悝搬家秣陵(今江苏南京南);成为晋陵(治今江苏常州)高氏始祖。高悝从前丧父;以孝敬母亲著称。史乘中记录着“高悝匿孤”的故事。晋元帝司马睿夸奖他的义行;任命为参军。高悝其后官至丹杨尹、光禄大夫;封建昌伯。高悝之子高菘;字茂琰;少年时好读史书;元帝任命他为中书郎、黄门侍郎。简文帝辅政时;高崧任辅军司马。高崧其后于哀帝时官至侍中(宰相);其侄高耆官至散骑常侍。隋朝时;高瑞13世孙高子长任秘书学士④。高子长之子高智周于唐高宗时官居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⑤。然而南宋以后的晋陵高氏始祖是出自庐陵(治今安徽合肥)的晋陵令高彻(号琼台)。
晋陵高氏世系
1世4世13世
高洪—茂—年—褒—瑞—……悝—崧—耆—……子长—智周
2。渤海高的北方分支——渔阳高氏的形成。
早在年龄时期;齐国贵族高氏成员、高傒7世孙高止(字子容)及高无不十先后在和政敌斗争败北时逃往北燕。西晋末“永嘉之乱”;中原世家大姓纷纷南迁;生长成汉民族自形成以来第一次移民**。处于北部地区的汉族大姓因受到进入中原的“五胡”(匈奴、鲜卑等)的隔绝;只能滞留原地或向北方躲避。这临时期;渤海高氏重要是大范围向幽州(治今北京)一带移民。这是自年龄末期田氏篡齐高氏外迁燕鲁等地以来;又一次向北方的扩展。这次北徙的为首人物是高瞻(萧山谱列为高约之子)和其叔父高隐。高瞻;字子前;生得英气勃勃;身高八尺二寸。西晋光熙年间(公元306年);高瞻补任尚书郎;“永嘉之乱”产生后;回到故乡渤海莜县和尊长们商量说:“眼下皇室陵夷;兵荒马乱;渤海郡位置良好;必为夺取之地。现大司马王浚(字彭祖)占据幽蓟;兵势富强;可以依托。”族人同等同意。于是;高瞻就和高隐一起带领乡亲数千家北徙幽州;和本地高姓先住民如涿郡高氏等会合;形成渔阳(治今北京西南)高氏⑦。雍奴(属渔阳郡;本日津武清西北)人高原为西晋上谷太守、关中侯;其5世孙高闾文才风雅;于北魏明君孝文帝时担当中书监(宰相);和名相高允并称“二高”⑧。
3。渤海高的又一北方分支——辽东高氏的源头。
高瞻率族人搬家幽州后;因王浚政策多变;难以相处;又随平州刺史、东夷校尉崔毖迁往辽东(治今辽宁辽阳)。崔毖想连合高句丽和鲜卑宇文、段二部攻打鲜卑慕容广鬼;高瞻兴奋劝阻;结果崔毖公然大败;仅带数十名马队逃往高句丽。高瞻被慕容广鬼所俘;被委任为将军。高瞻称病卧床不起;拒绝相助;后因忧愤而去世⑨。高隐曾任晋玄菟郡太守;其6世孙中有一个便是北齐王朝高氏政权的奠定人高欢。随高瞻、高隐徙居辽东的高氏族人成为高姓五望之一——辽东高氏的源头。辽东新昌人高策曾在北燕主冯跋部属任散骑常侍、新昌侯;其子高育为北魏建德公;后率500余户向北魏太武帝投诚;官居太守。高育子高玄任武邑太守;定居县。高玄子高道悦于孝文帝;时历任谏议大夫、御史中尉、太子中庶子bk。隋相高匕火页先祖出自渤海莜县;至边塞为官;子孙留居辽东;至高匕火页曾祖高日高;于太和年间投奔北魏;世代为官。
4。河南高氏的渊源。
宋代韵书《广韵》中罗列的高姓五王谢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前四王谢均源于渤海;且至两晋之交均已发祥;惟有河南高氏形成的进程较为巨大。“河南”指河南郡;治地点今河南洛阳东北。固然今河南境内;年龄时期郑国有大夫高克、高渠弥;卫国有高柴;东汉时有南阳叶人高凤;但南北朝以后“河南高氏”的内涵重要是北魏孝文帝时改为高氏的鲜卑族是(一作有)娄氏和羽真氏。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至洛阳;渐渐采取汉化政策;于公元496年把内迁的鲜卑各部姓氏同等改为汉姓;史称“河南虏姓”。内迁鲜卑人均以洛阳为籍贯。“河南高氏”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孕育产生的。《古今姓氏书辩证》把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归于河南高氏。然而后代河南一带高氏极为郁勃;尤其北宋时;出自渤海的高怀德、高琼二支高家将迁至都城汴京(今开封);后代成为河南高氏的紧张构成部分。
5。其他高姓分支。
除《广韵》等古籍罗列的上述高姓五望外;汗青上另有其他源于渤海高的高氏分支。比方:
高句丽高氏:出自渤海高的高顾、高抚兄弟(萧山谱列为高义之子)也是在“永嘉之乱”中逃往高句丽的。高顾、高抚家属累世居留高句丽;与本地人通婚;子孙有留在高句丽的;成为高句丽以致本日朝鲜半岛高姓的一支。别的;高句丽王族高氏则是土著。
北海高氏:渤海莜人高轨随鲜卑南燕主慕容德迁至青州(治今山东临淄北);以后定居于北海(治今山东昌乐东南)剧县;成为北海高氏开基祖。高轨4世孙高聪颇有文才;又兼习武艺;受到族祖父、北魏名相高允的欣赏提携;历任侍郎、幽州刺史、安化将军等职。
京兆高氏:唐德宗时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高郢;先世由渤海莜县迁卫州(治今河南汲县);又迁至京兆(今陕西西安)。高郢4世祖高卿任遂城(治今河北徐水西遂城)令;祖父高质为沧州(古渤海郡治)长史;父高伯祥任右拾遗;始定居京兆。高郢子高定官至京兆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