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第1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尔总统和杜勒斯国务卿决心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占领该岛,甚至不惜使用核武器。第7舰队集结兵力,负责台湾的空防,并开始为中华民国运输舰护航至金门外3英里一线。在一个月之内,封锁被打破。炮击之后不久,恢复了大使级会谈。会谈中虽没有就美国的停火建议达成协议,但是炮击却减少了,只在单日进行象征性的炮击,以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停火,并显示其能够随意阻止或允许对金门恢复供应。①1958年沿海岛屿危机对美国与中华民国同盟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它表明了美国不允许金门被占领的决心,美国与国民党军队合作,成功地迫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弃其切断该岛供应线的企图。在战斗过程中,国民党为其军队获得了先进的武器,主要为金门配备了8英寸榴弹炮,为空军配备了“响尾蛇”导弹。另一方面,由于双方在军事行动上的分歧以及美国国内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盟国对美国政策的反对,该危机使美国与中华民国 ① 丘宏达编: 《中国与台湾问题》,第250—253 页。 ② 丘宏达编: 《中国与台湾问题》,第257 页。 ① 关于对1954—1955 年与1958 年沿海岛屿对抗形势的具体分析,参见J。H。卡里基:《中美危机的形式》。的同盟受到极大的压力。据国务卿杜勒斯说,艾森豪威尔政府在拯救金门的 斗争中,不得不使它同国会、同盟国的关系紧张,几乎达到破裂的地步。蒋 介石极力反对美国为实现沿海岛屿与大陆之间停火而作的努力,因为停火将 削减这些岛屿作为反攻大陆跳板的象征性价值。实际上,杜勒斯劝蒋将其守 岛部队削减1。5万人作为增强海岛守军火力的交换条件,并发表一项声明, 表示中华民国收复大陆的主要手段将是通过实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不是 使用武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切断台湾与沿海岛屿联系的做法是否明智的问题,作 了重新考虑。在华沙会谈中,美国强烈要求为这些海岛建立一个特殊政权。 联合国和其他地方的舆论均赞成台湾军队撤出这些岛屿,以减少该地区发生 冲突的危险。但是北京赞成蒋介石“一个中国”的主张,对国际上支持台湾 独立势力的增长感到震惊。因此,国防部长彭德怀宣布改为单日炮击时,对“台湾同胞”广播说他要他们能够向沿海岛屿运送足够的补给品,以便长期 驻守。1958年12月,陈毅外长对驻京外交官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是 或者一下子解放台湾和沿海岛屿,或者维持现状。
  美国一面在安全方面支持台湾国民党政府,一面在外交上支持中华民国 在联合国的代表席位。中华民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也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 事国之一。50年代初期,美国对联合国成员国的影响很大。1950年1月,美 国在安理会组织力量击败了苏联提出的一项驱逐中华民国的决议,苏联代表 退场,声称只要中华民国代表还留在安理会,苏联就不参加。朝鲜战争爆发 时,苏联代表缺席,因此使安理会有可能通过了谴责北朝鲜入侵和呼吁联合 国成员国援助南朝鲜的决议。1950年7月,苏联代表重返安理会,进一步设 法争取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但未获成功。1951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武装干涉朝鲜之后,美国能够使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把中华人民共和 国谴责为进攻驻朝联合国军的侵略者。其后,在50年代,华盛顿年年都怂恿 联合国大会通过“不考虑”任何改变中国在联合国代表席位的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兵朝鲜,严重地妨碍了她争取恢复联合国席位和获得 国际承认的努力。在美国,1954年成立了一个“百万人委员会”,动员公众 舆论支持中华民国,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该委员会包括许多国会成员。每 年美国国会都通过一项决议反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在 1950年1月,已有26个国家 (大部分是苏联集团和中立国家)承认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但在其后五年,再没有一个国家承认之,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 显然已具备了被承认为中国合法政府通常所需的条件。许多国家政府本想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都保持外交关系,但后两者都不愿容忍双重承 认。由于必须做出抉择,许多国家在放弃中华民国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因为它们或者不愿得罪美国,或者其领导人反共情绪强 烈,或者它们希望联合国带头。中华民国本身则积极争取支持,特别是争取 新独立的非洲国家的支持,邀请它们的领导人正式访问台湾。
  50年代末,台湾中华民国的前景比10年前大有改善,已不再仅仅是一 个没有国际支持、面临崩溃的、被围困的逃亡政府。它同美国有正式的防御 条约,得到大量的美国军、经援助。在美国的帮助下,台湾保留了其在联合 国的地位,建交国家比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多。台湾虽然对美依赖甚深,但却 不是美外交政策的被动工具;台湾利用50年代的冷战气候,通过外交活动, 在美国拥有巨大的影响。它雇佣美国公共关系机构来宣传它的事业。“院外援华集团”系由死心塌地反共的出版界人士、商人、国会议员组成,它不断强调支持反共的台湾作为反对中苏集团的全球斗争中的重要成员。台湾在华盛顿官僚中也有赞助者。这些官僚与不断增加的对台军、经援助计划有利害关系。
  对许多美国人来说,东亚形势的发展使他们感到加强台湾的力量,使台湾成为“自由世界”的一部分是不无道理的。1954年法国人在奠边府的失败和印度支那的分裂,使中苏集团取得进一步的进展,对东南亚其他地区构成了威胁。美国没有在台湾建立可与美在冲绳、日本、菲律宾的军事基地相提并论的军事基地,只在台驻有一个“斗牛士”导弹部队,这种导弹能够打击中国大陆上的目标。美国还花费2500万美元改建了台湾中部的公馆机场,作为B—52战略轰炸机紧急备降机场。1959年莫斯科和北京之间发生了理论和政策分歧。这些分歧在大多数美国人看来只不过是中苏合作大厦中的一条小小裂缝。很少人预见到这条裂缝将会很快扩大起来。①防务现代化台湾军事当局鉴于不必再为应付迫在眉睫的进攻而进行紧急战备,在美国帮助下,开始实施一项长期的军事现代化计划。首要的改革是以现代的招募与人事制度取代部队忠于长官而不是忠于军队的传统制度。为各军种建立了新的军事学院训练年青军官,实行普遍的两年或三年兵役制,保障了足够的年轻兵员,从而使来自大陆的年老、病残兵员退出现役。由美援基金赞助成立了退役军人职业援助委员会帮助退役军人寻找职业。建立了统一领导的现代财政制度,结束了指挥官克扣部分士兵薪饷的陋习。组建和扩大了后备力量。这种后备力量由服完现役的年轻人组成,每年征召复训一次。为了提高专业技能,削弱高级军官谋求政治影响的倾向,并为年轻有为的军官开创前途,参谋总长和各军种司令每2—3年更换一次。由联合勤务部门统管各军种财政和采购事宜,并管理兵工厂和军械仓库。
  美国军援顾问团负责执行军援计划,并向中华民国武装部队提供建议和训练。首批人员由一名少将率领,到1960年已增加到2000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美国军事顾问团之一。该顾问团监督用现代化自动步枪、卡车、通讯装备、火炮、坦克、飞机、雷达、驱逐舰及其他海军舰艇重新装备台湾武装部队。数以千计的军事人员到美国受训。到50年代末,这支由大陆逃台的涣散不堪的败军已被改造成为一支拥有60万人的现代化武装力量。虽然在数量上不如海峡对岸的敌手,但却是值得夸耀的。在1958年的海岛危机中,中华民国的F…86战斗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米格…15战斗机作战,击毁率为8比1。
  政治上的巩固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失败与其说是军事上的失败,不如说是政治上的失 ① 关于五六十年代美国与中华民国关系的发展,参见拉尔夫·N。克拉夫:《岛国中国》;福斯特·雷亚·杜 勒斯: 《美国对共产党中国的外交政策(1949—1969)》;丘宏达编:《中国与台湾问题》;庄宏达编:
  《中国与台湾争端》;卡尔·洛特·兰金:《在中国任职》。①败。共产党在组织技能和宣传技术上,特别是在农村,都优于国民党。当蒋介石将其政府撤到台湾时,他知道必须优先建设一个更有效的政府和政党,②恢复士气,严厉打击贪污腐化和派别之争。蒋介石威望下降,但他通过其亲信仍能控制主要的政权机构,如国家财政部门、各安全机构和军队中的精锐部队。由于副总统李宗仁和其他政治对手不在台湾,蒋的任务容易多了。没到台湾的要人包括:一些投降共产党的军阀和高级陆军将领;蒋的亲戚宋子文和孔祥熙等人,他们有钱,在美国、香港或欧洲找到比台湾更安全的避难所。一些由大陆跑到台湾的高级政界人物由于他们与地方政治基础的联系被切断,财源被卡,大部分人只好仰仗政府和国民党来维持他们的地位和生计。
  台湾的条件在许多方面有利于国民党重整河山。台湾幅员小,日本人为其修建了许多铁路、公路和电站。农业高度发达。经济虽在二次大战期间遭到破坏,但已很快恢复。文化教育程度远远高于大陆。台湾社会秩序井然,组织良好,没有盗匪和军阀部队的骚扰,也不像大陆大部地区那样经常遭灾。
  共产党地下势力不大,防止共产主义渗透的工作比大陆任何一个省都要容易得多。1946至1950年期间,200万难民逃到台湾,加重了台湾的负担。但是,难民中有数以千计的训练有素和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和高级官员,他们填补了遣返回国的日本人留下的空缺。这些日本人曾占据了台湾所有重要职位。
  国民党把它的政府结构不加改变地从大陆移来。它是以中华民国缔造者孙中山提倡的、由传统中国政治观念与西方政治观念相结合的三民主义为基础,依据1946年南京宪法建立起来的。政府包括:国民代表大会(选举总统、副总统和修改宪法)、立法院(通过各种法律)、行政院(执行法律)、司法院 (解释宪法并享有最后裁决权)、监察院(负责监督政府官员)、考试院(负责对文官考核)。国民代表大会、立法院与监察院的代表于1947年和1948年由中国各省选举产生。上述机构许多成员未到台湾,但“动员勘乱时期”采取的紧急措施使那些逃台成员的任期得以延长,因此这些机构在缺员的情况下能继续工作。
  蒋介石既是国家总统,又是执政党国民党(孙中山于1919年在原先几个革命党的基础上创建的)的总裁。蒋在国民党内的地位由于其他有势力的党魁未到台湾而得到加强。1950年他得到党最高执行机构的赞同,展开清党运动,清除动摇和不忠于党的分子,为召开1952年的党代表大会进行准备。1952年党代会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另有两个小党:中国青年党和民主社会党,它们与国民党一起到的台湾,但均系小党派,无甚影响。台湾的政治制度实质上是一党制,不允许建立新党派。因此,台湾要实施新政必须先改组国民党。
  蒋介石重新出任总统时,对政治稳定最严重的威胁除了共产党之外,就是来自大陆的200万难民与600万台湾本地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台湾人虽然讲中国方言,并保持着他们来自大陆的祖先传下来的中国文化传统,但是,日本人50年的统治使他们养成了一种不同于新来的大陆人的意识。他们会说 ① 关于50 年代和60 年代的政治形势,参见克拉夫:《岛国中国》;丘宏达编:《中国与台湾问题》、《中 国与台湾争端》;道格拉斯·H。 门德尔:《福摩萨民族主义政治》;彭明敏:《自由的体验》;保罗·T。K。 西编:《现代台湾》。 ② 蒋的目标是把台湾建成一个样板省,作为收复大陆后进行建设的坚实基础。参见董显光:《蒋介石》, 第490 页:布赖恩·克罗泽:《丢掉中国的人》,第353 页。日语,有人在日本留过学。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日本音乐、报刊、电影和其他民间文化的影响。台湾人曾希望自己在管理台湾方面比日本统治时期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但他们看到日本人撤走后遗留下来的位子被大陆人占据了,而许多大陆人只顾没收日本财产中饱和私囊,对建立公正有效的省政府不感兴趣。对此,台湾人感到沮丧。
  1947年2月28日,台湾人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发展成为动乱。动乱中,大陆人遭到很大伤亡。整个岛上的台湾人迅速地组织起来,要求国民党省长①陈仪将军进行改革。陈先采取顺应群众的姑息手段,待从上海开来的援军抵台后,对台湾人进行了残酷镇压,打死数千人,包括起义中的一些领导人。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处罚了陈,将陈撤职。但是“二·二八事件”造成了台湾人对大陆主子的经久不减的恶感。有些台湾人逃到香港,在香港组织了台湾独立运动。这一组织不久分裂成亲共派和反共派。亲共派迁到北京,主张“解放”台湾,台湾归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共派迁到东京,主张台湾独立。
  除了大陆人的贪婪和“二·二八事件”引起的仇恨之外,大陆人和台湾人之间还有更根本的分歧。蒋介石及其同僚的长远目标是从共产党手中收复大陆,台湾的建设是次要的。另一方面,台湾人主要关心台湾的安全与繁荣。
  他们对收复大陆不感兴趣,可能只希望多数大陆人在收复大陆后都回家去。
  在大陆人看来,国民党政府原先是在大陆成立的,应是收复大陆的主要责任者。因此,国民党政府必须在联合国保持其中国合法政府代表席位,代表全中国人民,而不仅仅是代表台湾人民。省和地方政府可以主要由台湾人组成,但是如全国政府也主要由台湾人组成则将削弱收复大陆的理论基础。台湾人自认为是台湾人口的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