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跟“孟子”是表演。所以我看《四书》编辑,这个理念非常像《华严经》,我那个时候常常想,朱夫子是不是从《华严经》上得到的灵感,编成这样一部好书?非常有可能,为什么?他跟佛法接触太多了,当时许多高僧大德都是朋友。《华严经》有理论、有方法,后面五十三参是表演,《四书》就是这种理念构成的。“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孔子表演出来,你看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到了,“中庸”的道理,“大学”的方法,他全做到了,孟子也做到了。孔子代表圣人,孟子代表贤人,圣贤都能把这个理论、方法落实。这个方法落实在自身,身心健康,不亦悦乎。悦是什么?快乐!我们佛法讲法喜充满,他得受用,人家真幸福美满。个人落实了,肯定他家庭落实;家庭落实,家庭的美满;他一家落实,他居住的这个小村庄、这个地区一定受他的感化,家家都这样做,这一个社区和谐,这个地区太平。所以他说的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产生这么大的效果。佛法的《华严经》那个境界大了,不止一个地球,它的影响是遍法界虚空界,把佛在《华严经》悟到的那些道理、生活的方法、处众的方法(跟大众相处)完全落实了,这道理、方法落实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做出来给我们看,你看他跟族群的落实,五十三参不同的族群,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为什么相处得那么好?
所以《四书》我看是小《华严经》。我常常看这个书就想到,朱夫子是从《华严经》上得到的灵感,编出这么一套东西出来,真管用。赵普当年在世,赵普是赵匡胤的宰相,赵匡胤是宋太祖,宋朝开国的皇帝。他跟赵匡胤说,他以半部《论语》帮助赵匡胤平定天下,统一中国,半部《论语》。赵匡胤死了以后,非常孝顺,他的母亲叫他这个皇帝位子不要传给儿子传给弟弟,他很听话,他的弟弟就是宋太宗。跟太宗说,我再以半部《论语》帮助你治天下。很有道理,这两句话是名言。所以圣人的教诲真实智慧,绝不是一般凡夫能够相比的。无论是修身、养性、治家、治国、和谐世界,都要从中道着眼,能够用中,不过之也不能不及,做到恰到好处,这是佛法里面所讲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是恰到好处。
下面说,“净土法门,是佛知见。持名念佛,即从容中道”。这几句话讲得非常之好,为什么?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建立的,阿弥陀佛不是为自己建立的,我们到后面会念到。这部经里面有极乐世界的历史,说明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阿弥陀佛建立的。建立的目的是帮助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六道众生,六道众生太苦了,超越六道太难了,他以善巧方便建立这么一个新的世界。极乐世界真的是新兴世界,因为从建立到现在,时间上讲只有十劫。十劫在无尽的时空当中,它是很短很短的,它是个新世界。目的帮助这些众生,在六道里面没有办法把烦恼习气断掉,等于说他建造一个非常理想修学环境,接引大家到那边去共修,阿弥陀佛亲自指导,那边就他一个老师。那里面所有障碍我们的、诱惑我们的,在那个世界里不但你看不到、听都听不到,环境好!我们自己虽然阿赖耶里头有不善的种子,在那个地方没有不善的缘,因没有缘不会起现行,它不起作用。所以是最理想的一个修学环境,他用了五劫的时间造成。怎么造成?现在我们明了,尤其得到近代的量子力学家给我们证实了,确实是可以能造成的,五劫时间他的愿力造成的。
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物质是怎么回事情?物质从哪来?物质是念头意念累积连续产生的幻相。我们看到《无量寿经》上讲到极乐世界的历史,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力,愿力不就是念力吗?他参访二百一十亿个国土,二百一十亿是表法的,不是数字,就是遍法界虚空界所有诸佛刹土他都去参观过,取长舍短。所以他这个世界是一切诸佛世界美好的集大成,一切诸佛世界不善的它统统没有,好的它统统都有,都在那里头,这么个世界。诸佛赞叹,诸佛欢喜,没有一尊佛不劝在他教区里面这些有情众生,都教导他们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那个地方成就快,一生就成佛了,在别的地方修行很长很长的时间,到他那里很快,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说净土法门是佛知见,这句话讲得好!持名念佛就是从容中道,我们怎样修中道?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就是修中道。到达极乐世界那是一个中道的世界,是个中道的道场。这一段是解释离苦得乐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你要明理,你要守住中道,这是智慧。
有智慧,不能没有福报,福报是世俗人所希求的,佛菩萨也不反对。下面这两句就是教我们怎样修福,“贮功德,示福田”,这两句教我们修福。“贮”是积也,储蓄,这是贮积,你要积德,指示我们福田。什么是福田?这个地方也解释得很好,“福田者,夫世间种稻之田,称为稻田,以之为喻”,这个比喻,“为众生植福之所”,那就叫福田。福是要种,这个种叫修,人要不知道种福,福从哪里来?我们净宗同学一定要懂得,决定不能迷信,迷信是错误。你看许多无知的人进入寺庙去烧香,听说烧头一炷香价钱很高,那是迷信。烧香求什么?求佛菩萨保佑,赐福给他。佛菩萨是贪官污吏,为什么?你跟他谈条件,你看菩萨,你保佑我发财,我今天赚一百万,我拿一万块钱来供养你。你看看,很厉害,我赚一百万,我拿一万块钱给你,把佛菩萨全都当作贪官污吏,你怎么能求到福?你在那里造罪业,你起心动念就错了,怎么可以这样侮辱佛菩萨?以为佛菩萨跟你一样都贪财,佛菩萨要有那个本事,要你干什么?他为什么不要一百万,要你的一万?他一百万拿,一万都不给你,哪有这么傻的佛菩萨?所以我们的心态全错了,全是迷信。我们供养佛菩萨、礼敬佛菩萨,表示我们对他的尊重、爱戴,我们对他有没有求?不能有丝毫去求,为什么?那是假的,俗话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他怎么能保佑你?
真正能保佑你的是表法,你一看到佛菩萨形像就想到我应该学些什么,得懂这个道理。我见到阿弥陀佛的像、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名有意,你反观它的意,你就得利益。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觉,我拜阿弥陀佛、我尊敬阿弥陀佛,我要学阿弥陀佛的无量觉,样样我都能觉而不迷,阿弥陀佛给我的好处就得到了。我不听他的名、不看他的像,把这个事情忘掉,所以它是提醒我,是这么个意思。拜观音菩萨,观音菩萨表的是大慈大悲,见到观音菩萨、听到观音菩萨名号,我就知道我要用大慈大悲待人接物,这就是菩萨保佑我,不是保佑你升官发财。可是我以大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能不发财吗?能不升官吗?肯定的。你人有善心,你积德,积功累德,你会得这个果报,是这么个道理。千万不要搞迷信,搞迷信,不但没有福,你在那里造罪业。
你们建富丽堂皇的宫殿、这些寺庙,把佛菩萨像塑成金身供养在那里面,你都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在世一生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上头没有房屋,他过的是什么生活,我们要清楚、要明了,他的生活非常简单,有个小茅蓬他就足够了。佛的心是为一切众生“调众生,宣妙理”来的,是干这个的!我们真正把他老人家所讲的听明白了、听懂了,依教奉行,这叫真供养。所以经典里面不晓得讲了多少遍,大千世界七宝供养都比不上四句偈为人演说。佛经里面的四句偈,演,我做到了,表演给别人看,我讲给别人听,那个功德超过大千世界七宝的供养。这个话不晓得讲多少遍,我们都把它忘得一干二净,还塑造金身、造这个大寺庙,以为有福,以为自己有功德,错了。当年梁武帝为佛法建了四百八十座的寺庙,供养十几万出家人,见到达摩祖师,他在炫耀他的功德。跟达摩祖师说,你看我做的这些事情,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说了一句老实话,跟他讲,并无功德。这一下把他气坏了,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就送客,以后再不见面了。达摩祖师讲的是真话,不是假话,他没听懂。他那个修法是人天福报,与功德不相干。功德是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那个修福只是来生后世人间福报而已,这不能不懂。所以佛为我们示现、为我们表演怎样贮积功德。
现,现是示现,做出样子来,接受四众同修的供养,这个物质的供养,这叫“示”。他的果报,“生世间福善,如田生物,故云福田”。所以三宝是福田,我们用财物供佛、供法、供僧,可是你得要晓得,那真的福才行。现在佛法僧都有假的、都有冒充的,你必须要认识清楚。你要是供养假的,假的怎么?假的他破坏佛法,至少他把佛法的形象破坏了;破坏佛教形象,你还去供养他,你造罪业,那不是修福,那是在修恶报,这个很可怕。真正的三宝,佛陀在世纯真无妄,佛的正法、佛的像法还都像个样子,现在是佛的末法。末法多久?末法已经有一千年了,一万年的末法在后头还有九千年,照中国古大德的说法,今年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三千零三十七年,也就是末法已经是一千零三十七年,末法时期法就渐渐衰了。
我学佛,章嘉大师劝我出家,嘱咐我学释迦牟尼佛。第一本叫我读的书是《释迦谱》、《释迦方志》。老人家说,你要学佛,先要认识释迦牟尼佛,你就不会把路子走错。读了这个书之后,才晓得释迦牟尼佛这一生的行谊,出身王族,父亲是国王,十九岁舍弃王位,舍弃皇家富贵的那种生活,他出去学道、去参学。学了十二年,三十岁开悟,开悟之后一直就是教学,讲经教学,七十九岁过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他的世寿七十九岁走的,走的那年七十九岁。所以经上常讲,“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示现的是这个样子,一生没有建道场,长年住在树下,树下一宿。一生过的是游化的生活,居无定所,今天在这里,明天到别的地方去了,过的是游化的生活,没有定居。这就是说彻底放下了,他什么都不需要,只有一个目的,希望众生都觉悟,希望众生都离苦,希望众生都得乐,他一生就是这么一个目标、这么一个愿望,除这个之外,一无所求。
方东美老教授告诉我,我跟他学哲学,他说,“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才把我过去对于宗教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了。接触到佛法,老师又告诉我:今天佛经哲学不在寺庙。我说:在哪里?在经典。你要学佛,要从经典当中学。在过去,寺庙确实代表佛法,寺庙里面这些出家人个个都是有德行、有学问,真的是了不起的人。但是现在他们不学了,不再学习经典,我们学佛要从经典当中学。这个指示非常重要,如果他不把这些话说在先,我到寺庙一看,一看不对,对老师就怀疑了,所以这个指示非常的明确。所以今天我们要种福田,真正知道福田在哪里,我们看到世间有很多贫病这些众生,他们迷而不觉,我们要去帮助他,那是种福田,救苦救难。物质上送些供养是积一点福德,但是最重要的不要忘记,要帮助他觉悟。我们给一点物质给他,他很欢喜、很感谢,很感谢他就会很用心坐下来听你讲几句话。你要告诉他,至少要告诉他,我们为什么这么苦,苦是造作不善业所感得的,我们如何能够脱离贫苦,那我们就要真正修积福德。
譬如我们没有钱,穷苦的人,我那个时候也是这种示现,我年轻的时候是很贫穷,自己生活非常艰难。章嘉大师看到我这个样子,过去生中没修福,这一生你就该受苦,教我修财布施。我跟老师讲,我生活都很困难,我哪里有钱布施?他问我,一毛钱有没有?一毛钱可以,还行。一块钱可不可以?一块钱还勉强,还行。你要有布施的心,就从一毛、一块开始布施,你要真干。我很听话,因为老师的年龄是我祖父辈,对于我们这小辈非常爱护,我们很感恩,听话,就从一毛、二毛开始布施。一毛、二毛怎么施法?那个时候逛庙,以前不上寺庙,上寺庙干什么?找经书看。因为经书市面上买不到,只有寺庙里头有,到寺庙去找经书看。寺庙里有些印经,拿着一个单子大家凑钱,不拘多少,一毛、二毛也可以,那我们就出一点;还有放生,这寺庙里常常做的;有救济,大家捐一点钱,我们随喜一毛、二毛、一块,就那么一点点。常常做,常常遇到,真有心去干,做到三、四年真有效,收入多了,多了就多做。
这佛法讲的,愈施愈多,愈多愈要施,不能够积,积财丧道。所以财叫通货,像流水一样,它流通,那边出去了,这边就进来了;那边不通了,这边也不进来了,所以古人称它作通货。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有多少就施多少,愈施愈多。真的孔夫子所说,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夫子到这个境界。我在七十岁也差不多,七十岁的时候几乎心想事成,想做什么事情都成功,需要多少钱不晓得从哪里来的它就来,就把事情办成,也不会多也不会少,心想事成,你说这多自在!佛教的真理,不但是有道理,是真理,你只要去做,决定有效果,真的是有求必应,这是从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当你有求而没有感应,不是不应,你自己有业障,你能把业障消除,感应就现前,这是老师教的。怎样把业障消除?老师教忏悔,忏悔不是在佛菩萨面前悔过,不是的,他说那是形式,要真的悔过。形式不重要,实质重要,实质是什么?实质是不贰过,就是后不再造。知道自己错了,以后再不会有同样的错误,这叫真忏悔,这个管用,能帮助你有求必应。如果形式上的忏悔,痛哭流涕去忏悔,明天还照干,那是假的,那个没